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茶可知其香,品酒可知其醇,品读可悟文之精妙。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词句、标点和修辞等语言因素,仔细品味,悉心感受,反复推敲,才能让学生体察到作者的心声,提高语言感悟水平。
一、品味传神的词语
引导学生识记、理解、积累词语,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而引导学生品味传神的词语,则是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以获得对词语的整体感悟,去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和所营造的意境。如《窃读记》中:“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一种窃读的滋味!”其中的“窃”字,字典里有五种解释,如果仅让学生从字面上来理解句中“窃读”的意思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的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语境逐步理解:首先理解“恶狼”和“贪婪”这两个词,让学生知道,作者用“恶狼”和“贪婪”这两个词把自己对书的渴求写得生动形象;接着让学生理解“快乐”而又“惧怕”;然后联系作者对几个特定情景和对自己心理、动作的描写,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最后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进一步诠释“窃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出“窃读”的滋味。在一次次的品味中学生加深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也增强了语感。
二、品味优美的句子
课文中有许多语言优美、表现力强的句子,需要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品味——或侧重于语言的积累,或侧重于写法的迁移,或侧重于含义的剖析理解,或侧重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如《盘古开天地》有个长句:“盘古倒下后……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上……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为了让学生理解语句的内涵,体味文本的意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章的语言,对文字描述的情景进行再造想象,变成头脑中鲜活生动的画面。笔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做了如下设计:①同桌合作对读,一位读盘古身体的部分,另一位读他变成什么的部分。②谈谈通过对读,有哪些感受?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④师生配乐接读。⑤讨论省略号表示什么?想象盘古的身体还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些形式的品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感受,然后把想象到的画面,感受到的意境,再通过朗读呈现出来。最后,在学生对盘古的创造和奉献精神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抓住省略号引导他们继续想象盘古身体的变化,并把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在品味优美语言的过程中,得到语言的感化和熏陶,也发展了自己的语言。
三、品味精彩的对话
叙事性的课文,常常有许多精彩的人物对话。教学这类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好人物对话,去揣摩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课文《穷人》中的对话:①“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②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可抓住这两处对话让学生细细品读,去体察桑娜和渔夫的内心活动: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想想人物的内心活动;②朗读对话,说说从他们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③想想该用什么语气读?试着读一读。这样,让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对话来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善良人性,达到了理解内容、感悟品质、体会思想的效果。
四、品味精当的标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学时,教师不能轻易放过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标点,因为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蕴藏着丰富的无声语言,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如《穷人》一文中,在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连用了七个省略号,以表现她忐忑不安的心理,给读者留下了仔细品味的空间。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来,深刻体会主人公此时此刻内心的矛盾,进而体会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学生通过想象补白,不仅能深切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而且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也得到了熏陶。
五、品味精妙的修辞
课文中那些经过选词、炼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言语,是文本语言中的精华,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一些修辞方法进行品味,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如教学《桥》一课,笔者是这样让学生品味文中的修辞手法:在初步了解理解课文内容后,先问: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洪水来势凶猛,势不可当?画出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很快找出描写洪水的4个句子。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这些句子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洪水当作人来写,更能体现当时洪水的可怕;有的学生说,这些句子中的“跳舞、狞笑、舔、呻吟”用得很生动、形象,写出了洪水的凶猛,突出当时情况的危急;还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学生通过讨论,对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然后,我又再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两个比喻句,并分别出示两组句子——一组有用上比喻手法,另一组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品味,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通过交流讨论,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比喻的丰富内涵,体会到老汉的临危不惧,在山洪暴发时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起了重要的作用;体会到老汉在危难面前,即使小伙子是自己儿子也不例外,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用比喻的手法,更能写出老汉在危险面前的威严、冷静,更能表现出他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威信,也更能体现出他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一、品味传神的词语
引导学生识记、理解、积累词语,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而引导学生品味传神的词语,则是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以获得对词语的整体感悟,去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和所营造的意境。如《窃读记》中:“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一种窃读的滋味!”其中的“窃”字,字典里有五种解释,如果仅让学生从字面上来理解句中“窃读”的意思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的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语境逐步理解:首先理解“恶狼”和“贪婪”这两个词,让学生知道,作者用“恶狼”和“贪婪”这两个词把自己对书的渴求写得生动形象;接着让学生理解“快乐”而又“惧怕”;然后联系作者对几个特定情景和对自己心理、动作的描写,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最后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进一步诠释“窃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出“窃读”的滋味。在一次次的品味中学生加深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也增强了语感。
二、品味优美的句子
课文中有许多语言优美、表现力强的句子,需要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品味——或侧重于语言的积累,或侧重于写法的迁移,或侧重于含义的剖析理解,或侧重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如《盘古开天地》有个长句:“盘古倒下后……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上……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为了让学生理解语句的内涵,体味文本的意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章的语言,对文字描述的情景进行再造想象,变成头脑中鲜活生动的画面。笔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做了如下设计:①同桌合作对读,一位读盘古身体的部分,另一位读他变成什么的部分。②谈谈通过对读,有哪些感受?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④师生配乐接读。⑤讨论省略号表示什么?想象盘古的身体还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些形式的品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感受,然后把想象到的画面,感受到的意境,再通过朗读呈现出来。最后,在学生对盘古的创造和奉献精神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抓住省略号引导他们继续想象盘古身体的变化,并把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在品味优美语言的过程中,得到语言的感化和熏陶,也发展了自己的语言。
三、品味精彩的对话
叙事性的课文,常常有许多精彩的人物对话。教学这类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好人物对话,去揣摩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课文《穷人》中的对话:①“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②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可抓住这两处对话让学生细细品读,去体察桑娜和渔夫的内心活动: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想想人物的内心活动;②朗读对话,说说从他们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③想想该用什么语气读?试着读一读。这样,让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对话来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善良人性,达到了理解内容、感悟品质、体会思想的效果。
四、品味精当的标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学时,教师不能轻易放过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标点,因为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蕴藏着丰富的无声语言,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如《穷人》一文中,在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连用了七个省略号,以表现她忐忑不安的心理,给读者留下了仔细品味的空间。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来,深刻体会主人公此时此刻内心的矛盾,进而体会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学生通过想象补白,不仅能深切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而且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也得到了熏陶。
五、品味精妙的修辞
课文中那些经过选词、炼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言语,是文本语言中的精华,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一些修辞方法进行品味,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如教学《桥》一课,笔者是这样让学生品味文中的修辞手法:在初步了解理解课文内容后,先问: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洪水来势凶猛,势不可当?画出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很快找出描写洪水的4个句子。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这些句子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洪水当作人来写,更能体现当时洪水的可怕;有的学生说,这些句子中的“跳舞、狞笑、舔、呻吟”用得很生动、形象,写出了洪水的凶猛,突出当时情况的危急;还有的学生说,我体会到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学生通过讨论,对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然后,我又再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两个比喻句,并分别出示两组句子——一组有用上比喻手法,另一组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品味,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通过交流讨论,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比喻的丰富内涵,体会到老汉的临危不惧,在山洪暴发时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起了重要的作用;体会到老汉在危难面前,即使小伙子是自己儿子也不例外,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用比喻的手法,更能写出老汉在危险面前的威严、冷静,更能表现出他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威信,也更能体现出他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