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报告(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qq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报告
  从脚底,撕下皮癣
  脸庞是枯燥的公文
  朗诵自己的人,歪着头
  远处,群山之巅
  庙小如星辰
  空得没香火,风塞满耳朵
  鸟鸣渐弱,吃力地撕掉
  我们脚掌上的路
  野草还是春天胡乱画下的批示
  最后,我们以为会看见骨头
  垂涎的黄狗,皓月如磨盘
  碾压着时间,人间
  被黑暗驮着它的温情
  会议室里,有人在灯光中鼓掌
  没有手,也没有喉头
  可是我们看见,几块岩石
  堆砌为窗户,让我们热爱的一切
  有了新的希望
  在人与梦魇之间
  睁着眼睛,不为所动
  旅途
  车轮压着秋天,发出风声
  橡胶与泥土,钢铁与旧乡村
  隔一层阳光。油菜花味
  撞在挡风玻璃上
  后视镜里,逝去的一切
  正陷入虚幻
  汽油烧干,云贵高原不再升高
  秋天有沥青的化学性
  我们蹲路边,闲下抽烟,抓头皮
  牧民赶着羊群
  在公路上嗅远方
  他打量陌生的我们,我们骨头
  也是钢铁的
  只有他和他的羊群,是血肉之躯
  我们问加油站在哪儿
  他说前方是教堂
  羊群走远,公路上
  山石屙下的屎疙瘩
  被还回夜空,一颗不少
  云贵高原,星星是黑色的
  狗吠声舔着渐远的钢板
  两颗远光灯,在山野间
  替代人类的眼睛
  ■■古国
  当年,牂牁古国建立时
  牂牁江才从冶铜炉里淌出来
  慵懒、黏稠
  那时的国王
  是一只独耳酒樽
  上面雕刻的虎魂,长着绿锈
  志书考,牂牁江就是现在的北盘江
  只是,古时
  江里生长着日月星辰
  现在只有孤寂拍打岩石
  牂牁古国,也只有巴掌那么大
  却像一块补丁
  封住历史的口
  而语言,盛开成山间野花
  北盘江,一条好水
  站在岸上,看不见亡国的鱼
  风中的脸
  是一枚古币,又一枚古币
  买不了王朝的倒影
  野史
  我曾在枯井里,捞出一部野史
  它是荒弃的野草,编织的草鞋
  据家谱记载,这里的人
  大多自明朝江西而来
  穿着草鞋,于乱鸦啼鸣中
  繁衍好几代
  后来的子孙不知道,那场庞大的迁徙
  累死多少牛马,可惜
  江西我们回不去,明朝我们不想回去
  整个民间,在延续生老病死
  和粗糙的时光
  草鞋不是编年体,也不是史诗
  它无非是,多年前
  投井而亡之人,为我留下的证物
  一条漫长的路,卸下的
  陈旧的沉默的叹息
  我曾经爱过他,并认他为父
  把草鞋穿在脚上,春天
  人类所历经的痛楚
  在软绵的田坎上,发出轻快的声响
  落日
  每天,落日滚下山
  发出鲜红的巨响
  声音在玻璃上,让人看了胆颤心惊
  每天,时间活生生割掉我们
  身上的一层皮,疼痛难忍
  却无人哭泣
  我在这条街道居住二十年
  无人认识我,我是存在的
  修收音机的师傅,认为声音是铁铸的
  落日滚下山时
  他正用焊锡,把天空和窗户焊接
  许多人沉默,把落日的声音
  和时间,埋在身子里
  哺乳期的女人,不以为然
  认为声音是黏稠的液体
  落日滚下山时
  她从胸脯上挤出了霞光
  世上,人们吞下的不是况味
  而是分贝、宿命
  那条街道上,推铁环的少年
  以我为参照,晚风以时间
  浸入他的骨髓
  草木,无声无息矮下
  洪崖洞
  在阁楼上看江水的少女
  戴着闪亮的兔耳朵,她还没长大
  重叠的人影
  在风的踩踏下,已显得苍老
  宽阔的江水
  是她伸出手,抚静的
  这夜色中沉默的
  砖瓦,交错的喘息、悲欢
  是她,用三杯奶茶的智慧
  涂亮的,所以
  她有理由相信,假如她把江水
  折叠起来
  打印成乐谱,假如
  阁楼又长出了翅膀
  那彈吉他的男孩
  将重新送她一支萤光棒,她把它
  举得高高的
  繁华的人间矮了一截
  而江水,依旧小憩在每个人的喉头
  等待一场奔流
  徐源, 1984年生于贵州省纳雍县,穿青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参加《诗刊》社第二十七届青春诗会,获《扬子江》诗刊第四届扬子江年度青年散文诗人奖等。著有诗集三部,散文诗集两部。
其他文献
人们在日常写作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比喻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历来被喻为“修辞之母”“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正如作家秦牧所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出神入化,熠熠生辉,激荡起人们情感的波澜呢?  这首先就要考虑到喻体的选择。有人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庸才
如何看待命运,恐怕是人生面对的最基本问题。《一坛猪油》从标题上看很物质很具体很实在,其实写的却是这么个又玄又虚的问题。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提出所谓“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小说中的一坛猪油与那只蝴蝶相比,并不逊色,它最终改变了两个家庭的生活、牵涉了6个人的命运,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或许也可以称为“猪油效应”。先看标题,自然会知道猪油
我们已逐渐步入“‘后图视文化阅读的时代’——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已被人们认同,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体现出传统媒体无法可比的优势,简单而直观,让人一目了然,而不少人也越来越偏爱这种图视的快餐阅读。近年来我们教育界也把多媒体请进来作为座上客,广泛地应用到门常的课堂教学中去,与此同时,制作、研发、使用多媒体
语文本身是欣赏性很强的学科,加之古诗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鸟”都人性化了,蕴含诗人深厚的内心情感,所以,发拙古诗文质兼美的特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把握重点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美,找到学习古诗的钥匙。    诗人严谨而准确地运用精辟的语言,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气质,或是豪迈的情感,或是爽朗的气概,或是表现孤寂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与体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并营造与之相适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无论是内容思想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就其内容思想来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陆游僵卧病床,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马致远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道出天下游子无边的悲苦惆怅;龚自珍以落花春泥自况,表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的知识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很难写出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使一堂语文课妙趣横生,教师的导语设计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它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气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新颖别致的“好”的开端牵引学生“曲径通幽”。“渐入佳境”,顺畅地走进课堂,领略课文的精彩。  导语激趣的方法不胜枚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的方法,教师们不妨一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讲新课之前
凡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短语在遣词造句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运用得法,必能使行文流畅,意尽情满。现举几例,略陈重要。    一.短语与课题    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解读课题,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打开阅读探索的钥匙,是直刺课文核心的利剑。  课题是由短语组成的,解读课题就是解读短语,如《大雁归来》是主谓短语,意在“雁归”。《再塑生命》是动宾短语,意在“再塑”。
高三大型联考之前,作文指导必不可少;但由于时间较紧,很难面面俱到。如果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四种体裁写法的训练。效果往往较好。    首先是选一则材料做审题训练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个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被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