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挑选‘美读’的读物,划定‘美读’时间;让‘美读’与诵读、积累‘链接’,厚积知识储备;借助‘猜读’、‘品读’、‘研读’等方式,提升学生‘思’、‘说’、‘写’、‘评’的能力;把‘美读’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灌注人文精神,培养美好心灵”,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要求,指出:“(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并对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作了具体规定,即:“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博采众长,对高中学生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美读”引导。
一、挑选“美读”的读物,划定“美读”时间
1.文学名著类。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等。要求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阅读,采取鸟瞰全貌和精读章节相结合的方式。
2.当代文学作品类。由语文教师从近几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挑选推荐,要求利用“五一”、“十一”长假阅读、消化。
3.同龄人的优秀文章类。由学生在浏览《语文报》、《语文世界》、《少年文艺》、《青年文摘》、《读者》、《作文成功之路》等刊物、书籍时自主阅读。这类“短、平、快”的读物,多在教师安排的每周阅读课上进行。
二、让“美读”与诵读、积累“链接”,厚积知识储备
早读时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放声地读,沐着晨光、浴着清风诵读,任琅琅的书声飞出窗外,牵出如火的朝阳,唤来啁啾的小鸟……身心沉浸在美文华章所营造的诗一般的氛围里,口耳相传,怡情启智,妙谛无穷。
晚自习时刻,学生手捧《语文报》、《语文世界》、《作文》及林林总总的作文图书,一头氽进了课外阅读的广阔海洋。那里没有喧嚣的声浪,只有偶尔溅起的银色浪花;那里没有战马嘶鸣的豪壮,只有春蚕咀嚼桑叶的轻响。这是每周“五个一”积累的黄金时光。所谓“五个一”,即荟萃一组常用词、积累一组熟语、摘抄一组妙句、自学一首古诗词等。
三、借助“猜读”、“品读”、“研读”等方式,提升学生“思”、“说”、“写”、“评”的能力
先讲“猜读”。此法主要用于训练“思”与“说”的能力。一次阅读展示课上,我出示文题《秋天的播种》后,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可能选写哪些素材?如果要你写作文,你打算确定哪一种最佳思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静思后,随即“七嘴八舌”,课堂于是生动、活跃起来……这是整体上的“猜读”。接下来由教师展示《秋天的播种》的具体内容,其中安排了三次“猜读”:“我”考试失利后在回家的途中,行文会叙写哪些生活情景?面对儿子黯然神伤的面容,苍老、辛劳的父母会怎样安慰?在返校的那一刻,在这个生活拮据的家庭,会发生怎样的一幕?局部的“猜读”,撩拨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调动积累,驰骋想像,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再说“品读”。品读即对作品中精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等进行品评、玩味,从细微处领略作品之美,和作者真诚对话。通常的做法是:由学生自选一篇千字美文,先进行一番阅读、咀嚼后,在小组内或在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本人在表情朗读、细细品评时,还适时穿插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如:这个词用得美不美?这个修饰成分能否去掉?这处标点有什么妙用?这个小段落能否调换位置?……从而形成台上台下“互动”的和谐氛围,一花盛放,引来众香扑鼻。
最后说“研读”。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专题性阅读,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阅读专题,广泛占有资料,继而探究、总结,写成书评、读后感、文化随笔一类的文章,以张扬个性、提升品位。高一学生初来乍到,平时接触面窄,教师的下水示范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首先印发了专题论文《侧面描写的技巧》供学生阅读、借鉴,并在材料搜集、专题选定、拟纲写作方面予以点拨。坚冰终于打破,春水汩汩流淌,陈婷婷选定唐诗、宋词专题,写成的随笔《诗韵》发表在《语文报·高中版》上,佘振玲醉心于《诗经》的研读,写成专题小论文《〈诗经〉赏美》,已被重庆《高效学语文》专号录用。
四、把“美读”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灌注人文精神,培养美好心灵
语文学科是实用性的工具,更熔铸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如针对期中考试之后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或意志松懈,我选取美国作家曼狄诺的《我现在就付诸行动》和获奖小小说《两个鸡蛋》,组织阅读中的“师生互动”。曼狄诺“我现在就付诸行动”一语在文中反复出现,如黄钟大吕,撼动了学生的心。
引导高中生“美读”,获取美的真谛,打造美的人生,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1]王伟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学习,山西新闻出版集团,2013,4。
[2]王之声 浅谈语文教学.教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2。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要求,指出:“(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并对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作了具体规定,即:“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博采众长,对高中学生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美读”引导。
一、挑选“美读”的读物,划定“美读”时间
1.文学名著类。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等。要求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阅读,采取鸟瞰全貌和精读章节相结合的方式。
2.当代文学作品类。由语文教师从近几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挑选推荐,要求利用“五一”、“十一”长假阅读、消化。
3.同龄人的优秀文章类。由学生在浏览《语文报》、《语文世界》、《少年文艺》、《青年文摘》、《读者》、《作文成功之路》等刊物、书籍时自主阅读。这类“短、平、快”的读物,多在教师安排的每周阅读课上进行。
二、让“美读”与诵读、积累“链接”,厚积知识储备
早读时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放声地读,沐着晨光、浴着清风诵读,任琅琅的书声飞出窗外,牵出如火的朝阳,唤来啁啾的小鸟……身心沉浸在美文华章所营造的诗一般的氛围里,口耳相传,怡情启智,妙谛无穷。
晚自习时刻,学生手捧《语文报》、《语文世界》、《作文》及林林总总的作文图书,一头氽进了课外阅读的广阔海洋。那里没有喧嚣的声浪,只有偶尔溅起的银色浪花;那里没有战马嘶鸣的豪壮,只有春蚕咀嚼桑叶的轻响。这是每周“五个一”积累的黄金时光。所谓“五个一”,即荟萃一组常用词、积累一组熟语、摘抄一组妙句、自学一首古诗词等。
三、借助“猜读”、“品读”、“研读”等方式,提升学生“思”、“说”、“写”、“评”的能力
先讲“猜读”。此法主要用于训练“思”与“说”的能力。一次阅读展示课上,我出示文题《秋天的播种》后,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可能选写哪些素材?如果要你写作文,你打算确定哪一种最佳思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静思后,随即“七嘴八舌”,课堂于是生动、活跃起来……这是整体上的“猜读”。接下来由教师展示《秋天的播种》的具体内容,其中安排了三次“猜读”:“我”考试失利后在回家的途中,行文会叙写哪些生活情景?面对儿子黯然神伤的面容,苍老、辛劳的父母会怎样安慰?在返校的那一刻,在这个生活拮据的家庭,会发生怎样的一幕?局部的“猜读”,撩拨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调动积累,驰骋想像,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再说“品读”。品读即对作品中精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等进行品评、玩味,从细微处领略作品之美,和作者真诚对话。通常的做法是:由学生自选一篇千字美文,先进行一番阅读、咀嚼后,在小组内或在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本人在表情朗读、细细品评时,还适时穿插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如:这个词用得美不美?这个修饰成分能否去掉?这处标点有什么妙用?这个小段落能否调换位置?……从而形成台上台下“互动”的和谐氛围,一花盛放,引来众香扑鼻。
最后说“研读”。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专题性阅读,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阅读专题,广泛占有资料,继而探究、总结,写成书评、读后感、文化随笔一类的文章,以张扬个性、提升品位。高一学生初来乍到,平时接触面窄,教师的下水示范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首先印发了专题论文《侧面描写的技巧》供学生阅读、借鉴,并在材料搜集、专题选定、拟纲写作方面予以点拨。坚冰终于打破,春水汩汩流淌,陈婷婷选定唐诗、宋词专题,写成的随笔《诗韵》发表在《语文报·高中版》上,佘振玲醉心于《诗经》的研读,写成专题小论文《〈诗经〉赏美》,已被重庆《高效学语文》专号录用。
四、把“美读”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灌注人文精神,培养美好心灵
语文学科是实用性的工具,更熔铸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如针对期中考试之后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或意志松懈,我选取美国作家曼狄诺的《我现在就付诸行动》和获奖小小说《两个鸡蛋》,组织阅读中的“师生互动”。曼狄诺“我现在就付诸行动”一语在文中反复出现,如黄钟大吕,撼动了学生的心。
引导高中生“美读”,获取美的真谛,打造美的人生,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1]王伟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学习,山西新闻出版集团,2013,4。
[2]王之声 浅谈语文教学.教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