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命题设计要关注课标四基的要求,特别要重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运用恰当的策略:“左右逢源”彰显题目的多元性;“承前启后”体现题目的层次性;“融会贯通”注重题目的兼容性。用发展的眼光命题,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命题;多元性;层次性;兼容性
11月中旬笔者对四年级本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期中自我检测,其中有一道选择题“在钟面上3:30时,分针与时针较小的夹角是( )(A. 锐角 B. 直角 C. 钝角 D. 平角)。”学生的错误率竟然高达46.7%,有必要究其背后的成因。
考查要点:(1)知道3:30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的位置;(2)根据时针和分针指向的位置,通过观察或计算得出角的大小,会归属类别。
错因分析:学生大部分选择了B,认为是直角。主观原因是:(1)学生遗忘了半时时针的指向位置在哪里;(2)学生凭感觉是直角,视觉误差较大;(3)时间和角度两块内容进行综合,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较弱。客观原因是:(1)半时的认识属于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时分秒属于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角度的测量属于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时间夸度相对较大,造成了学生知识的遗忘;(2)期中测试比较仓促,没有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和复习。
引发思考:根据这道题目反思我们的教学,二年级上册半时的教学要求是会认半时,会在钟面上拨出几时半,会画几时半的时针和分针。二年级上教学半时时教师一定会强调半时时针指向两个数的中间,而且当时的练习环节肯定十分注重这一点的。那为什么到了四年级时学生仍然想当然地觉得3:30时针指着3呢?为什么到了四年级时会把二年级的知识遗忘得这么彻底?笔者认为:其一,曾经的正确只是一种短时间强化训练后的结果,是通过某一时间段的单一固定形式的练习得到的正确表象;其二,大部分教师只强调了“画”,注重结果的呈现,而忽视了“拨”的操作环节,如果观察动态生成,学生会自觉发现时针随着分针的转动而指向两个数的中间。因此对于练习的设计,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构思和呈现,让学生真正理解、巩固和内化。
结合以上的思考和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解和示范,不能只靠单纯的记忆,还要学会思考,还要去经历,还要有体验。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根据遗忘规律得出恰当的有效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并在练习中渗透基本思想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有效的练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再现,更是学生思维拓展、思想方法提炼和经验累积的过程。“怎么练?怎么命题?怎么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成了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实践反思得出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几个命题策略:
一、“左右逢源”打破命题内容的单调
大部分教师对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脉络相当清晰,知识之间的承接关系也能较好把握,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点比较零碎,系统性和延续性不是很强,同时我们的教学也是零碎的,我们的练习更是块状的,紧扣例题,却忽视了根据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共性来设计练习,因此命题时只关注了独立的单元,命题内容相对比较单调。
“左右逢源”,即横向比较“图形与几何”知识之间的联系,多角度多方面选取素材,使命题多元性,例如角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钟面与圆的认识之间的关系等。促进学生联系地学,发展地学,将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沟通和整合,更好地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数学思维,累积学习活动经验。
以“钟面的练习设计”为例呈现“左右逢源”多元性的命题策略:
多样性指的是形式多样,而多元指的是考查内容、知识点的多元。钟面是学生接触较多的圆的表象。一般教学中出现的钟面都是圆形的,钟面能体现很多与圆有关的元素,例如等分、对称等。作为教师,对知识的联系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命题中进行练习,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数学之美。
1. 钟面与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命题举例:
请描述钟面最上面的数字是( ),最下面的数字是( ),最左边的数字是( ),最右边的数字是( )。如果沿着时针和分针所在的线对折,则2所在的点与( )所在的点重合。(图1)
2. 钟面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命题举例:
(1)时针和分针所在的直线不可能存在的关系是( )
A. 相交且不垂直 B. 互相垂直
C. 互相平行 D. 重合
(2)如图2,此时是( )时,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两条直线( ),此外,有这种位置关系的时刻还有( )时整。
3. 钟面与分数
命题举例:
(1)12个数字把钟面一圈平均分成了( )份。
(2)如图3,6:00,分针和时针所夹的部分占钟面的( )分之( ),( )时整或( )时整分针和时针所夹的较小部分占钟面的十二分之四,还可以表示成( )分之( )。
4. 钟面与植树问题
命题举例:
(1)鐘面上12个数字之间有( )间隔,就是有( )大格。
(2)一只小蚂蚁从数字2走到数字3,连同始点和终点共碰到了6个点,经过了( )小格。现在小蚂蚁从6继续出发,走了15小格,它走到了数字( ),碰到了( )个点。
(3)时钟到半时敲一下,到整时就敲时针所指的数的次数。例如6时敲6下,6时半敲一下,那么,从下午2时开始到4时一共敲了( )。
5. 钟面与角度问题
命题举例:
(1)分针走一圈经过了( )度,时间上就是( )分,走四分之一圈是( )度,分针走1大格经过了( )度。分针走1小格经过了( )度。时针走1大格经过了( )度,时针走大格的一半是( )度。 (2)3:00,时针和分针的较小夹角是( )度,是( )角。
(3)5:00,时针和分针的较小夹角是( )度,是( )角。
(4)9:30,时针和分针的较小夹角是( )度,是( )角。
6. 钟面与面积问题
命题举例:
(1)钟面的时针长1分米,经过3小时,时针所扫过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2)钟面上的分针长2分米,经过5分,扫过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3)钟面所在的圆直径为1.5分米,分针长1分米,每天走24小时,分针没有扫到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钟面看似跟位置、平均分、垂直、植树问题、面积问题等无关,实际上知识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左右逢源”将知识点进行巧妙的串接、穿连,打破命题内容的单调,彰显题目的多元性。
二、“承前启后”突破命题对象的局限
命题不能只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命题对象——学生。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的学习每个学年段都有一定的学习要求,学年段和学年段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衔接,有前后关联,有承上启下。笔者认为应该“承前启后”地命题,关注每一学年段学生的认知过程,命题体现内容的层次性,除了关注本单元或本册内容,更应关注6册教学内容的知识梯度关系。系统地将一个知识点的分布情况进行罗列,分成几个学年段统筹命题,形成题库。
“承前启后”是指考虑知识的前后关系,比如三年级的命题不能只考虑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教学内容,而是要罗列该知识点在前面一、二年级时的基础是什么,后面四、五、六年级在这块知识的发展又是怎样的。不重复、不拔高,阶梯状地呈现适合各学年段学生的该知识点的命题内容。
以“拼三角板的练习设计”为例呈现“承前启后”层次性的命题策略:
关于拼三角板,笔者因跨学年段教学的关系,在教三四年级的同时遇到了用三角板拼角、拼图形的问题。另外想起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也有用三角板拼角的内容。如此三个年级的拼法和要求有什么不同,又该怎样命题呢?带着思考尝试命题如下:
1. 课本中呈现的有关内容
二上数学书第42页: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三上数学书第82页: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四上数学书第45页:你能用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吗?(15°;150°;165°;75°)
2. 各学年段用三角尺拼摆的阶梯命题
学年段(二上):【课标要求】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拼指定角。【命题举例】(1)一副三角尺,有( )个锐角,( )个钝角,( )直角。(2)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并画下来。(3)利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一个比三角尺上的锐角更小的锐角。【命题意图】(1)通过辨认三角尺上的角,进行归类计数。(2)会用三角尺拼出指定角,渗透角和角可“相加”。(3)尝试用三角尺的重叠,得到多余部分,画出指定角,渗透角和角可“相减”。
学年段(三上):【课标要求】通过三角尺的拼组,感受三角形与长正方形的联系。【命题举例】(1)至少要( )副三角尺才能拼出长方形。(2)将三角尺拼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画下来。(3)三角尺的两个锐角拼起来是( )角。【命题意图】(1)通过操作发现要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才能拼成长方形。(2)通过拼画,进一步理解长方形的角和边的特征。(3)在拼画后,反思得出另外两个锐角可合成直角。
学年段(四上):【课标要求】会用三角尺拼和画指定度数的角,并列举用三角尺拼、叠所得到的所有角。【命题举例】(1)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 )° ( )°=( )°,( )° ( )°=( )°,( )° ( )°=( )°,( )° ( )°=( )°。(2)用一副三角尺不能拼出( )角。(A. 75° B. 110° C. 135°D. 180°)(3)用一副三角尺画出比30°小的锐角,并标上度数。【命题意图】(1)用三角尺拼角并将拼成的角根据度数和进行分类,得到4个钝角。(2)通过熟练拼角得到角的度数,排除不能拼成的角。(3)用三角尺的叠余,相减后算出度数,画出角。
3. 三个学年段的命题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年级是认识三角尺,从三角尺上找角,利用三角尺的直角判断角的类别,再用三角尺拼指定角解决问题;三年级是在二年级对三角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两副(需向学生先解释“两副”的概念)三角尺,通过斜边重合对齐两锐角相加成直角来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四年级是测量出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将一副三角尺进行拼组得到新的角,这里要会运用拼叠加减算出角的度数。
三个年级同样都是用三角尺拼,但各有侧重点,又有承前启后的关系。理清脉络,形成各年级阶梯状的命题库,同一个内容以不同的命题要求适应不用的命题对象。
三、“融会贯通”冲击命题领域的单一
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成了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每个领域的命题若只关注本身领域独立命题,就显得单一、单调。其实图形与几何与其他三个领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运用数形结合可使数与代数领域的抽象概念和算数关系更直观形象;运用条形、折线等可使统计与概率更便于观察和发现;运用图表分析可使综合与实践领域的问题更利于理解。
“融会贯通”是指让学生學会综合各领域知识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特别是图形与几何,更应发挥其直观性、形象化的作用,促进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
以“四上总复习的练习设计”为例,“融会贯通”注重题目的兼容性。图形与几何的命题内容兼顾数与代数的知识。
命题举例:
有一只小蚂蚁很喜欢数学,有一天它在草地上玩耍,突发奇想:如果我从一个点A出发笔直向前爬6厘米,然后向右转60度,继续笔直向前爬6厘米,再向右转60度,再笔直向前爬6厘米,再向右转60度,……我能回到点A吗?请你帮助小蚂蚁解决这个问题吧!
(1)根据以上描述,把小蚂蚁爬行的路线图(图4)补充完整,并回答小蚂蚁能否回到原点。
(2)如果这只小蚂蚁每秒钟爬3厘米,完成上述路线需要多少秒?
(3)如果这只小蚂蚁第一秒爬1厘米,第二秒爬2厘米,以后每秒都比前一秒多爬1厘米,完成上述路线需要多少秒?
命题意图:
(1)考查学生对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会用量角器画60度的角以及知道在向右旋转的方向上画角。
(2)通过画图得出这样的路线有几条,得出总路长,再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3)考查学生是否会运用求连续自然数之和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题出自笔者所在学校某数学教师编制的四年级总复习命题卷,笔者拿到本题,甚喜。此题不仅具有趣味性,更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和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学生边画角边形成了一个正六边形,初步感知了正六边形的特征;又通过画图得到总路长,复习考查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最后悄无声息、自然而然地将题目切入综合与实践的拓展练习及连续自然数求和的提升训练中。将各领域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打破了命题领域的单一性,运用数形结合等数学基本思想,让学生学会将各领域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命题要处理好知识点之间的沟通关系、各年级段知识前后的衔接关系、各领域之间的共融关系,形成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命题的多元性、阶梯性和兼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训练数学的基本技能,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命题;多元性;层次性;兼容性
11月中旬笔者对四年级本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期中自我检测,其中有一道选择题“在钟面上3:30时,分针与时针较小的夹角是( )(A. 锐角 B. 直角 C. 钝角 D. 平角)。”学生的错误率竟然高达46.7%,有必要究其背后的成因。
考查要点:(1)知道3:30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的位置;(2)根据时针和分针指向的位置,通过观察或计算得出角的大小,会归属类别。
错因分析:学生大部分选择了B,认为是直角。主观原因是:(1)学生遗忘了半时时针的指向位置在哪里;(2)学生凭感觉是直角,视觉误差较大;(3)时间和角度两块内容进行综合,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较弱。客观原因是:(1)半时的认识属于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时分秒属于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角度的测量属于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时间夸度相对较大,造成了学生知识的遗忘;(2)期中测试比较仓促,没有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和复习。
引发思考:根据这道题目反思我们的教学,二年级上册半时的教学要求是会认半时,会在钟面上拨出几时半,会画几时半的时针和分针。二年级上教学半时时教师一定会强调半时时针指向两个数的中间,而且当时的练习环节肯定十分注重这一点的。那为什么到了四年级时学生仍然想当然地觉得3:30时针指着3呢?为什么到了四年级时会把二年级的知识遗忘得这么彻底?笔者认为:其一,曾经的正确只是一种短时间强化训练后的结果,是通过某一时间段的单一固定形式的练习得到的正确表象;其二,大部分教师只强调了“画”,注重结果的呈现,而忽视了“拨”的操作环节,如果观察动态生成,学生会自觉发现时针随着分针的转动而指向两个数的中间。因此对于练习的设计,要用发展的眼光去构思和呈现,让学生真正理解、巩固和内化。
结合以上的思考和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解和示范,不能只靠单纯的记忆,还要学会思考,还要去经历,还要有体验。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根据遗忘规律得出恰当的有效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并在练习中渗透基本思想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有效的练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再现,更是学生思维拓展、思想方法提炼和经验累积的过程。“怎么练?怎么命题?怎么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成了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实践反思得出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几个命题策略:
一、“左右逢源”打破命题内容的单调
大部分教师对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脉络相当清晰,知识之间的承接关系也能较好把握,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点比较零碎,系统性和延续性不是很强,同时我们的教学也是零碎的,我们的练习更是块状的,紧扣例题,却忽视了根据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共性来设计练习,因此命题时只关注了独立的单元,命题内容相对比较单调。
“左右逢源”,即横向比较“图形与几何”知识之间的联系,多角度多方面选取素材,使命题多元性,例如角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钟面与圆的认识之间的关系等。促进学生联系地学,发展地学,将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沟通和整合,更好地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数学思维,累积学习活动经验。
以“钟面的练习设计”为例呈现“左右逢源”多元性的命题策略:
多样性指的是形式多样,而多元指的是考查内容、知识点的多元。钟面是学生接触较多的圆的表象。一般教学中出现的钟面都是圆形的,钟面能体现很多与圆有关的元素,例如等分、对称等。作为教师,对知识的联系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命题中进行练习,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数学之美。
1. 钟面与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命题举例:
请描述钟面最上面的数字是( ),最下面的数字是( ),最左边的数字是( ),最右边的数字是( )。如果沿着时针和分针所在的线对折,则2所在的点与( )所在的点重合。(图1)
2. 钟面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命题举例:
(1)时针和分针所在的直线不可能存在的关系是( )
A. 相交且不垂直 B. 互相垂直
C. 互相平行 D. 重合
(2)如图2,此时是( )时,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两条直线( ),此外,有这种位置关系的时刻还有( )时整。
3. 钟面与分数
命题举例:
(1)12个数字把钟面一圈平均分成了( )份。
(2)如图3,6:00,分针和时针所夹的部分占钟面的( )分之( ),( )时整或( )时整分针和时针所夹的较小部分占钟面的十二分之四,还可以表示成( )分之( )。
4. 钟面与植树问题
命题举例:
(1)鐘面上12个数字之间有( )间隔,就是有( )大格。
(2)一只小蚂蚁从数字2走到数字3,连同始点和终点共碰到了6个点,经过了( )小格。现在小蚂蚁从6继续出发,走了15小格,它走到了数字( ),碰到了( )个点。
(3)时钟到半时敲一下,到整时就敲时针所指的数的次数。例如6时敲6下,6时半敲一下,那么,从下午2时开始到4时一共敲了( )。
5. 钟面与角度问题
命题举例:
(1)分针走一圈经过了( )度,时间上就是( )分,走四分之一圈是( )度,分针走1大格经过了( )度。分针走1小格经过了( )度。时针走1大格经过了( )度,时针走大格的一半是( )度。 (2)3:00,时针和分针的较小夹角是( )度,是( )角。
(3)5:00,时针和分针的较小夹角是( )度,是( )角。
(4)9:30,时针和分针的较小夹角是( )度,是( )角。
6. 钟面与面积问题
命题举例:
(1)钟面的时针长1分米,经过3小时,时针所扫过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2)钟面上的分针长2分米,经过5分,扫过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3)钟面所在的圆直径为1.5分米,分针长1分米,每天走24小时,分针没有扫到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钟面看似跟位置、平均分、垂直、植树问题、面积问题等无关,实际上知识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左右逢源”将知识点进行巧妙的串接、穿连,打破命题内容的单调,彰显题目的多元性。
二、“承前启后”突破命题对象的局限
命题不能只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命题对象——学生。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的学习每个学年段都有一定的学习要求,学年段和学年段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衔接,有前后关联,有承上启下。笔者认为应该“承前启后”地命题,关注每一学年段学生的认知过程,命题体现内容的层次性,除了关注本单元或本册内容,更应关注6册教学内容的知识梯度关系。系统地将一个知识点的分布情况进行罗列,分成几个学年段统筹命题,形成题库。
“承前启后”是指考虑知识的前后关系,比如三年级的命题不能只考虑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教学内容,而是要罗列该知识点在前面一、二年级时的基础是什么,后面四、五、六年级在这块知识的发展又是怎样的。不重复、不拔高,阶梯状地呈现适合各学年段学生的该知识点的命题内容。
以“拼三角板的练习设计”为例呈现“承前启后”层次性的命题策略:
关于拼三角板,笔者因跨学年段教学的关系,在教三四年级的同时遇到了用三角板拼角、拼图形的问题。另外想起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也有用三角板拼角的内容。如此三个年级的拼法和要求有什么不同,又该怎样命题呢?带着思考尝试命题如下:
1. 课本中呈现的有关内容
二上数学书第42页: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三上数学书第82页: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四上数学书第45页:你能用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吗?(15°;150°;165°;75°)
2. 各学年段用三角尺拼摆的阶梯命题
学年段(二上):【课标要求】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拼指定角。【命题举例】(1)一副三角尺,有( )个锐角,( )个钝角,( )直角。(2)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并画下来。(3)利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一个比三角尺上的锐角更小的锐角。【命题意图】(1)通过辨认三角尺上的角,进行归类计数。(2)会用三角尺拼出指定角,渗透角和角可“相加”。(3)尝试用三角尺的重叠,得到多余部分,画出指定角,渗透角和角可“相减”。
学年段(三上):【课标要求】通过三角尺的拼组,感受三角形与长正方形的联系。【命题举例】(1)至少要( )副三角尺才能拼出长方形。(2)将三角尺拼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画下来。(3)三角尺的两个锐角拼起来是( )角。【命题意图】(1)通过操作发现要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才能拼成长方形。(2)通过拼画,进一步理解长方形的角和边的特征。(3)在拼画后,反思得出另外两个锐角可合成直角。
学年段(四上):【课标要求】会用三角尺拼和画指定度数的角,并列举用三角尺拼、叠所得到的所有角。【命题举例】(1)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 )° ( )°=( )°,( )° ( )°=( )°,( )° ( )°=( )°,( )° ( )°=( )°。(2)用一副三角尺不能拼出( )角。(A. 75° B. 110° C. 135°D. 180°)(3)用一副三角尺画出比30°小的锐角,并标上度数。【命题意图】(1)用三角尺拼角并将拼成的角根据度数和进行分类,得到4个钝角。(2)通过熟练拼角得到角的度数,排除不能拼成的角。(3)用三角尺的叠余,相减后算出度数,画出角。
3. 三个学年段的命题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年级是认识三角尺,从三角尺上找角,利用三角尺的直角判断角的类别,再用三角尺拼指定角解决问题;三年级是在二年级对三角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两副(需向学生先解释“两副”的概念)三角尺,通过斜边重合对齐两锐角相加成直角来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四年级是测量出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将一副三角尺进行拼组得到新的角,这里要会运用拼叠加减算出角的度数。
三个年级同样都是用三角尺拼,但各有侧重点,又有承前启后的关系。理清脉络,形成各年级阶梯状的命题库,同一个内容以不同的命题要求适应不用的命题对象。
三、“融会贯通”冲击命题领域的单一
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成了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每个领域的命题若只关注本身领域独立命题,就显得单一、单调。其实图形与几何与其他三个领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运用数形结合可使数与代数领域的抽象概念和算数关系更直观形象;运用条形、折线等可使统计与概率更便于观察和发现;运用图表分析可使综合与实践领域的问题更利于理解。
“融会贯通”是指让学生學会综合各领域知识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特别是图形与几何,更应发挥其直观性、形象化的作用,促进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
以“四上总复习的练习设计”为例,“融会贯通”注重题目的兼容性。图形与几何的命题内容兼顾数与代数的知识。
命题举例:
有一只小蚂蚁很喜欢数学,有一天它在草地上玩耍,突发奇想:如果我从一个点A出发笔直向前爬6厘米,然后向右转60度,继续笔直向前爬6厘米,再向右转60度,再笔直向前爬6厘米,再向右转60度,……我能回到点A吗?请你帮助小蚂蚁解决这个问题吧!
(1)根据以上描述,把小蚂蚁爬行的路线图(图4)补充完整,并回答小蚂蚁能否回到原点。
(2)如果这只小蚂蚁每秒钟爬3厘米,完成上述路线需要多少秒?
(3)如果这只小蚂蚁第一秒爬1厘米,第二秒爬2厘米,以后每秒都比前一秒多爬1厘米,完成上述路线需要多少秒?
命题意图:
(1)考查学生对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会用量角器画60度的角以及知道在向右旋转的方向上画角。
(2)通过画图得出这样的路线有几条,得出总路长,再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3)考查学生是否会运用求连续自然数之和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题出自笔者所在学校某数学教师编制的四年级总复习命题卷,笔者拿到本题,甚喜。此题不仅具有趣味性,更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和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学生边画角边形成了一个正六边形,初步感知了正六边形的特征;又通过画图得到总路长,复习考查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最后悄无声息、自然而然地将题目切入综合与实践的拓展练习及连续自然数求和的提升训练中。将各领域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打破了命题领域的单一性,运用数形结合等数学基本思想,让学生学会将各领域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命题要处理好知识点之间的沟通关系、各年级段知识前后的衔接关系、各领域之间的共融关系,形成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命题的多元性、阶梯性和兼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训练数学的基本技能,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