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八轮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意义最深远、影响最深刻、观念更新最彻底的一次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由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方法——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学过程——“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沟通的过程,特别地,教科书由以往的“教本”变为“学本”。基于此,正确领会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三个维度的统一,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
如何把握新教材,实现三个维度的统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提高我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起了一定的作用。
一、以“把学生引进现实生活中去”为主线,加强对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和技巧的指导
新版教材,满卷洋溢着快乐成长的音符、青春荡漾的健美、启迪益智的花絮。这些扑面而来的变化,绝不是哗众取宠或刻意雕饰,而是秀美之中蕴含编者对受教育者的匠心独运和用心良苦。在施教中,很多老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死扣”知识点(体系)组织教学,对这些新变化,或漠不关心,或茫然不知所措。
比如,七年级(人教版)“珍爱我们的生命”——“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教材在编写时提供了一组资料并设计了几个“如果……”(P30—31)。不少老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学生阅读方框内的资料,分组讨论、思考“如果说父母不在身边,我们的生活会……”等几个问题。这样处理并无不当之处,学生讨论得热烈而投入,对实现教材的学科维度、课程目标维度、学生生活维度三者的统一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此时,老师只需再拨动一下学生的思维琴弦:没有农民,我们吃不到甜美的食物,欣赏不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假如我们伤害了农民,侵害了他们的生命健康,或者让他们失去生存的条件和发展的空间,他们的处境会是怎样?在这样的处境下,假如是你,你会是怎样的情感和心态?这种情感和心态一旦曼延或爆发,将会是怎样的结果?通过这样一连串的发问,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换位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给予的“结论”,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的统一水到渠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欣然接受。但不少老师却忽略了该教材知识与品德教育及学生思想困惑的关注点,没有在此处着力,只是在学生讨论完“如果”后就宣读教材给予的结论,生硬地让学生接受教材的“定论”。这样处理,不仅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难以使学生领会编者的真实用意。像这样“由材料到结论”的问题设置在新版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果不解决好这样的过渡,不掌握自然、顺畅的过渡技巧,势必会影响到新课标的落实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二、研磨标准,原创试题,用评促教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种教学观念在新课标下有“水牛掉进深井里”的感觉。更让人忧虑的是,很多老师仍抱守传统的知识讲授法,不分析知识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内容,或者说,没有注意到用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现象作为教育过程展开。尽管知识讲授全面、细密,由于不能“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没有注重内外相结合,因而无法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如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与人为善”——“心灵导航”模块中“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个教学内容,应该说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是很密切的,老师是很容易组织学生活动的。遗憾的是,不少老师采用了传统的知识梳理教学方法。下面实录片段:
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哪几种)
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遇事能够替别人着想,能够体谅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痛苦,以温暖的态度和方式分担别人的不幸。(表现一)
将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真心诚意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为别人的幸福而付出,助人不求回报。(表现二)
将心比心就是不以残忍冷酷的方式对待别人,不在肉体和精神上伤害别人。(表现三)
作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处理教材是可行的。但新的课程观特别强调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的道德学习,是学生道德学习的导引,是学生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既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充分利用教材留有的空白,以学生文化——心理视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和想象,达成三个维度的统一。
为了让老师们尽快的更新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现有的督导体系下,质量测评仍然是最强有力的手段。所以,在质量测评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与学生道德成长的结合点,以测促教。在我县组织的质量测评中,就上述内容,我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设计了一个题目(内容同上、引用教材略):问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请选择两种方式各举一例。
再如七年级(人教版)摘取了荀子的两句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以“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的形式,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你能说出荀子这两句话的意思吗?(2)荀子的这两句话对于你“探索世界的奥妙”有何启示?
通过这些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既考察了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和达成度,又考查了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情况,使“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以落实。对老师们研究新课标,琢磨新教材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坚定不移地把活动引进课堂,走进学生
新课堂理念能否得到落实,关键在于能否把活动引进课堂,能否让活动成为学生钟情于教材的媒介和导引。在实际教学中,之所以相当多的老师坚守灌输式教学方法,就是害怕学生活动,认为如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就会使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不易组织教学,还可能有问不答,使老师的“问”遭遇尴尬。
有活动就会有讨论,甚至争吵,就要求老师的操控和组织,要收放适时得当。这对老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确实增加了我们教师工作难度,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
活动的开展,实质上是问题的展开。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思维的困惑处,设在教材与时政热点的联结上,设在学生能力发展的延伸点上。在此前提下,让学生充分思维,充分活动,适时点拨和引领,那么,一堂堂神韵清灵、思维绚丽的好课就会像柔柳青竹,吸引学生竟相围在她的身边,为她浇水、为她美容,为她骄傲。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这一理念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实现“教材内容与活动浑然一体的效果”的关键所在。
所以,无论活动开展有多难,过程控制有多不易,都不能躲避它。这一方面要求所有任课老师转变观念,知难而上;另一方面,要集思广益,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和运用。我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总结和推广,是初中思想品德老师特别是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较易理解、认可和容易推行的方法。在一次交流中,我通过若干实例的设计,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活动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有机联结,让参加交流的老师深受启发。如八年级思想品德(广东版)第三单元“相处有方”第一节“理解与宽容”之二“培养宽容精神”(P53)。其中讲到“培养宽容精神需要不断求知”,这部分内容,老师难讲,学生难懂。我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一例符合要求的案例。由于这个内容能够联系到学生亲身经历或发生在身边的事,所以,学生讨论热烈,情感浓郁。很多学生竞相发言,或侃侃而谈、或娓娓道来、或声泪俱下,稚嫩纯真的表白坦诚在讲述者的脸上,滋润着听众的心灵、感化着听众的情感。尽管这部分内容占去了相当多的课堂时间,但能够把我们的思想道德内容做成让学生主动接受和喜爱的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就是再多花点时间都是值得的。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教学中出现一定的迷茫和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要我们肯于学习,勤于探究,勇于实践,积极总结,不断超越,一定会在不长的时间拓出一条教学新路,辟出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杏坛乐园。到那时,漫步在教坛中,你就能真实体会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了。
责任编辑 李雪虹
如何把握新教材,实现三个维度的统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提高我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起了一定的作用。
一、以“把学生引进现实生活中去”为主线,加强对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和技巧的指导
新版教材,满卷洋溢着快乐成长的音符、青春荡漾的健美、启迪益智的花絮。这些扑面而来的变化,绝不是哗众取宠或刻意雕饰,而是秀美之中蕴含编者对受教育者的匠心独运和用心良苦。在施教中,很多老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死扣”知识点(体系)组织教学,对这些新变化,或漠不关心,或茫然不知所措。
比如,七年级(人教版)“珍爱我们的生命”——“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教材在编写时提供了一组资料并设计了几个“如果……”(P30—31)。不少老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学生阅读方框内的资料,分组讨论、思考“如果说父母不在身边,我们的生活会……”等几个问题。这样处理并无不当之处,学生讨论得热烈而投入,对实现教材的学科维度、课程目标维度、学生生活维度三者的统一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此时,老师只需再拨动一下学生的思维琴弦:没有农民,我们吃不到甜美的食物,欣赏不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假如我们伤害了农民,侵害了他们的生命健康,或者让他们失去生存的条件和发展的空间,他们的处境会是怎样?在这样的处境下,假如是你,你会是怎样的情感和心态?这种情感和心态一旦曼延或爆发,将会是怎样的结果?通过这样一连串的发问,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换位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给予的“结论”,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的统一水到渠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欣然接受。但不少老师却忽略了该教材知识与品德教育及学生思想困惑的关注点,没有在此处着力,只是在学生讨论完“如果”后就宣读教材给予的结论,生硬地让学生接受教材的“定论”。这样处理,不仅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难以使学生领会编者的真实用意。像这样“由材料到结论”的问题设置在新版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果不解决好这样的过渡,不掌握自然、顺畅的过渡技巧,势必会影响到新课标的落实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二、研磨标准,原创试题,用评促教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种教学观念在新课标下有“水牛掉进深井里”的感觉。更让人忧虑的是,很多老师仍抱守传统的知识讲授法,不分析知识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内容,或者说,没有注意到用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现象作为教育过程展开。尽管知识讲授全面、细密,由于不能“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没有注重内外相结合,因而无法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如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与人为善”——“心灵导航”模块中“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个教学内容,应该说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是很密切的,老师是很容易组织学生活动的。遗憾的是,不少老师采用了传统的知识梳理教学方法。下面实录片段:
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哪几种)
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遇事能够替别人着想,能够体谅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痛苦,以温暖的态度和方式分担别人的不幸。(表现一)
将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真心诚意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为别人的幸福而付出,助人不求回报。(表现二)
将心比心就是不以残忍冷酷的方式对待别人,不在肉体和精神上伤害别人。(表现三)
作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处理教材是可行的。但新的课程观特别强调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的道德学习,是学生道德学习的导引,是学生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既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充分利用教材留有的空白,以学生文化——心理视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和想象,达成三个维度的统一。
为了让老师们尽快的更新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现有的督导体系下,质量测评仍然是最强有力的手段。所以,在质量测评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与学生道德成长的结合点,以测促教。在我县组织的质量测评中,就上述内容,我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设计了一个题目(内容同上、引用教材略):问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请选择两种方式各举一例。
再如七年级(人教版)摘取了荀子的两句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以“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的形式,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你能说出荀子这两句话的意思吗?(2)荀子的这两句话对于你“探索世界的奥妙”有何启示?
通过这些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既考察了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和达成度,又考查了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情况,使“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以落实。对老师们研究新课标,琢磨新教材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坚定不移地把活动引进课堂,走进学生
新课堂理念能否得到落实,关键在于能否把活动引进课堂,能否让活动成为学生钟情于教材的媒介和导引。在实际教学中,之所以相当多的老师坚守灌输式教学方法,就是害怕学生活动,认为如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就会使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不易组织教学,还可能有问不答,使老师的“问”遭遇尴尬。
有活动就会有讨论,甚至争吵,就要求老师的操控和组织,要收放适时得当。这对老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确实增加了我们教师工作难度,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
活动的开展,实质上是问题的展开。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思维的困惑处,设在教材与时政热点的联结上,设在学生能力发展的延伸点上。在此前提下,让学生充分思维,充分活动,适时点拨和引领,那么,一堂堂神韵清灵、思维绚丽的好课就会像柔柳青竹,吸引学生竟相围在她的身边,为她浇水、为她美容,为她骄傲。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这一理念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实现“教材内容与活动浑然一体的效果”的关键所在。
所以,无论活动开展有多难,过程控制有多不易,都不能躲避它。这一方面要求所有任课老师转变观念,知难而上;另一方面,要集思广益,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和运用。我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总结和推广,是初中思想品德老师特别是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较易理解、认可和容易推行的方法。在一次交流中,我通过若干实例的设计,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活动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有机联结,让参加交流的老师深受启发。如八年级思想品德(广东版)第三单元“相处有方”第一节“理解与宽容”之二“培养宽容精神”(P53)。其中讲到“培养宽容精神需要不断求知”,这部分内容,老师难讲,学生难懂。我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一例符合要求的案例。由于这个内容能够联系到学生亲身经历或发生在身边的事,所以,学生讨论热烈,情感浓郁。很多学生竞相发言,或侃侃而谈、或娓娓道来、或声泪俱下,稚嫩纯真的表白坦诚在讲述者的脸上,滋润着听众的心灵、感化着听众的情感。尽管这部分内容占去了相当多的课堂时间,但能够把我们的思想道德内容做成让学生主动接受和喜爱的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就是再多花点时间都是值得的。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教学中出现一定的迷茫和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要我们肯于学习,勤于探究,勇于实践,积极总结,不断超越,一定会在不长的时间拓出一条教学新路,辟出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杏坛乐园。到那时,漫步在教坛中,你就能真实体会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了。
责任编辑 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