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写作常常让学生望而生畏。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积累
首先,注重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积累,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这课后,就让学生课后写自己家乡的景物,学生会把文本中的语言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其次,注重生活中语言的积累。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到“我手写我心”。看到什么写什么,做了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出自己的生活,把整个世界点缀得绚丽多彩。
二、注重方法
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写,缺乏观察头脑就没有写作素材,因此交给学生一些方法是必要的。如:看图作文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观察;写人要抓住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观察;写动物要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观察;写植物要从茎、叶、花、果实的形状、颜色等方面观察;写活动要抓住场面和典型人物做到点面结合进行观察;写景物文章按一定顺序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这样通过观察,学生不但积累了写作素材,并且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了观察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
交给学生方法必须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如;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综合训练七]中有一节口语交际课是“看夜空”,要求学生看夜晚的星空,把它画下来,再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在上这节语文口语课之前,便提前布置让学生同家和爸爸妈妈一同观察夜晚的星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纷纷举手发言,争着抢着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们听。有的同学说他看到夜空灰蒙蒙的;有的同学说夜晚的星空小星星一闪一闪的、亮亮的;还有的同学认识了天空中最亮的北斗星。
三、注重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提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写作中把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平时阅读教学发现好的段落,便让学生积累并进行创新式的仿写。如:小学语文《峨眉山上》有这样一段结尾:“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没有他们的辛苦,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没有游人的欢乐。”积累了这段话后,就引导他们写“我敬佩的一个人”的文章中用上,有的学生写他敬佩的一位清洁工。便用上了这段话做结尾,这样既深化了中心,又耐人回味。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围绕写作目的去选取、组织材料,让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既新颖又有说服力,怎样安排和组织材料才能更好地体现写作目的。
四、注重评价
过去,是“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一贯如此,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在评改作文时,让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在评改中学会欣赏别人的文章,做到自悟、自改。比如:学生曾以长兴岛的变化为内容进行作文,题目是《姥姥家的变化》,在学生评改过程中认为这个题目太落俗套。经过修改题为《妈妈的快乐老家》,且文章也由原来表决心式的结尾做了这样的改动:如果妈妈的快乐老家已使你产生了兴趣,那么,请你快速与我联系,我会为你做个称职的小导游。这种评改打破了以往传统评改方法,只注重教师的几句简单客套式的评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作文教学有新的突破。
(责任编辑:梁 媛)
一、注重积累
首先,注重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积累,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这课后,就让学生课后写自己家乡的景物,学生会把文本中的语言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其次,注重生活中语言的积累。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到“我手写我心”。看到什么写什么,做了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出自己的生活,把整个世界点缀得绚丽多彩。
二、注重方法
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写,缺乏观察头脑就没有写作素材,因此交给学生一些方法是必要的。如:看图作文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观察;写人要抓住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观察;写动物要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观察;写植物要从茎、叶、花、果实的形状、颜色等方面观察;写活动要抓住场面和典型人物做到点面结合进行观察;写景物文章按一定顺序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这样通过观察,学生不但积累了写作素材,并且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了观察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
交给学生方法必须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如;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综合训练七]中有一节口语交际课是“看夜空”,要求学生看夜晚的星空,把它画下来,再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在上这节语文口语课之前,便提前布置让学生同家和爸爸妈妈一同观察夜晚的星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纷纷举手发言,争着抢着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们听。有的同学说他看到夜空灰蒙蒙的;有的同学说夜晚的星空小星星一闪一闪的、亮亮的;还有的同学认识了天空中最亮的北斗星。
三、注重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提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写作中把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平时阅读教学发现好的段落,便让学生积累并进行创新式的仿写。如:小学语文《峨眉山上》有这样一段结尾:“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没有他们的辛苦,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没有游人的欢乐。”积累了这段话后,就引导他们写“我敬佩的一个人”的文章中用上,有的学生写他敬佩的一位清洁工。便用上了这段话做结尾,这样既深化了中心,又耐人回味。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围绕写作目的去选取、组织材料,让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既新颖又有说服力,怎样安排和组织材料才能更好地体现写作目的。
四、注重评价
过去,是“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一贯如此,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在评改作文时,让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在评改中学会欣赏别人的文章,做到自悟、自改。比如:学生曾以长兴岛的变化为内容进行作文,题目是《姥姥家的变化》,在学生评改过程中认为这个题目太落俗套。经过修改题为《妈妈的快乐老家》,且文章也由原来表决心式的结尾做了这样的改动:如果妈妈的快乐老家已使你产生了兴趣,那么,请你快速与我联系,我会为你做个称职的小导游。这种评改打破了以往传统评改方法,只注重教师的几句简单客套式的评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作文教学有新的突破。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