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谈自己导学案设计思路的几点做法:
一、导学从兴趣入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学习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行动上才会更主动,责任感才会更强,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学生就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每次只能烙2张,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由于烙饼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而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于是我在导学案中布置学生回家烙饼,每人至少烙3块,怎样烙才能尽快吃到饼,把烙饼的过程记录下来,在全班进行交流。他们在烙饼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点、难点就在他们的交流的过程中轻松突破了。有的学生还总结出计算烙3块饼的最优方案:“烙饼的张数×烙一面的时间”。这是一个由实践延伸到理论的过程,就是利用学生浓厚的兴趣来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中突破重难点,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导学以问题为突破口
研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問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数学来源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问题。在导学案中,选择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来设计。提出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操作、计算。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星期天,3位老师带9名学生去公园玩,门票“成人每人15元,儿童每人7元,团体票(10人或10人以上)每人8元”,一共要付多少钱?上课前我进行检查发现学生的解答有2种方法。,方法一:购团体票(3 9)×8=96(元)。方法二:老师学生分开买15×3 9×7=108(元)。我把学生的两种解答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他们在分析中比较,在比较中讨论怎样买票划算?便宜多少元?这一问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形成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基本策略。
三、导学要鼓励多动手
导学案的设计要使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空间,使他们积极地“做数学”,让他们在操作中运用,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用一张纸设法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试一试,看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剪、拼能变成几种平行四边形,在动手实践中找出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这样的导学设计不仅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身边的数学,而且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又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在导学案中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试走1千米,并把从那儿走到那儿,花了多少时间,走后的感受记录下来,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交流,普遍感到走1千米太累,路太长……这些都是1千米在学生头脑中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从而获得具体的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四、导学要敢于放手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要让学生大胆地接触社会,理解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缺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是不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在导学案中我们可以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让他们在关注、调查、分析、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真正从根本上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总之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栗木小学 550100)
一、导学从兴趣入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学习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行动上才会更主动,责任感才会更强,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学生就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每次只能烙2张,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由于烙饼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而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于是我在导学案中布置学生回家烙饼,每人至少烙3块,怎样烙才能尽快吃到饼,把烙饼的过程记录下来,在全班进行交流。他们在烙饼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点、难点就在他们的交流的过程中轻松突破了。有的学生还总结出计算烙3块饼的最优方案:“烙饼的张数×烙一面的时间”。这是一个由实践延伸到理论的过程,就是利用学生浓厚的兴趣来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中突破重难点,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导学以问题为突破口
研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問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数学来源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问题。在导学案中,选择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来设计。提出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操作、计算。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星期天,3位老师带9名学生去公园玩,门票“成人每人15元,儿童每人7元,团体票(10人或10人以上)每人8元”,一共要付多少钱?上课前我进行检查发现学生的解答有2种方法。,方法一:购团体票(3 9)×8=96(元)。方法二:老师学生分开买15×3 9×7=108(元)。我把学生的两种解答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他们在分析中比较,在比较中讨论怎样买票划算?便宜多少元?这一问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形成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基本策略。
三、导学要鼓励多动手
导学案的设计要使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空间,使他们积极地“做数学”,让他们在操作中运用,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用一张纸设法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试一试,看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剪、拼能变成几种平行四边形,在动手实践中找出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这样的导学设计不仅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身边的数学,而且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又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在导学案中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试走1千米,并把从那儿走到那儿,花了多少时间,走后的感受记录下来,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交流,普遍感到走1千米太累,路太长……这些都是1千米在学生头脑中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从而获得具体的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四、导学要敢于放手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要让学生大胆地接触社会,理解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缺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是不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在导学案中我们可以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让他们在关注、调查、分析、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真正从根本上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总之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栗木小学 5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