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小学生暴力行为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如何预防和矫正中小学生的暴力行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并解决的课题。本文试从多学科、多角度,探索解决途径,力求为预防和矫正中小学生的暴力行为提供理论范式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 中小学 学生暴力行为 成因 解决策略
近年来,学生暴力行为在我国中小学校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存在着,已成为影响教育教学和学校安全的严重问题。《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典型案件大全》记载:中学生王某(15岁)寻衅滋事,杀人致死;初一学生韦某、陈某等因哥们义气打群架,将学生叶某伤害致死;2013年3月26号上午,深圳东英学校学生小付与几名同学发生口角。到下午上课时,这几名同学开始用凳子殴打他,直到小付被打得倒地不起。多个暴力事件表明,行为者年龄偏小、模仿力强、对生命漠视、价值观淡薄、对社会不负责任、情绪不稳、极度压抑产生暴力倾向等是当事者的共同点,学生暴力行为的普遍存在已影响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1 学生暴力行为的原因探析
1.1 学生暴力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社会环境的影响:拜金主义的泛滥,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享乐主义的膨胀,以及影视传播中暴力情节,使学生处在暴力文化的氛围中,是造成学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的影响:美国学者马丁·R·哈斯克尔和路易斯o雅布隆斯基认为,家庭结构混乱,缺乏正面家庭教育,父母双方或一方有严重问题,以及家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带来毁灭性的不良影响。
1.2 青少年文化与学生暴力行为的产生。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中打打杀杀的“英雄”形象无不在青少年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聚焦新生代——第一次未成年人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有19.1%的学生认为朋友受了欺负、为朋友打架的行为是正确的,33.9%的学生认为报复行为是正确的,27.4%的学生认为把欺负自己的人打一顿的行为是正确的。
1.3 学生暴力行为的心理学分析。挫折——攻击论:即承认“攻击行为是一种精神宣泄”,又认为“攻击行为实际上还需要一定的外部引发因素”。社会学习论:儿童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性的社会行为,是经学习历程而改变的一种行为。习得的具体途径主要有强化和模仿。攻击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
1.4 学生暴力行为的教育学分析。一是课程与教学因素。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等显性课程,忽略或取消活动课程等隐性课程;将心理健康课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班容量过大,教师教育不及时;对学生要求标准单一,忽视学生个性,都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自尊心,甚至造成性格扭曲,心理失衡。二是学生管理上的因素。过度的学校管理是造成学生暴力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日本学者秦政春认为,学生“受严格管理的压抑”,就出现了欺侮和暴力行为。表现在管理观念的偏差,管理至上,以考分代管理,快慢班管理误区等。三是教师因素。教师教育观陈旧,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结构欠缺,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讽刺、挖苦、打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师德爱心缺乏,只教书不育人等,都导致学生暴力行为发生。
2 学生暴力行为的矫治与预防
2.1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掌握育人规律,防止两个极端,既不溺爱,又不粗暴打骂;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切合实际;净化家庭环境,避免家庭矛盾,杜绝打骂、争吵等暴力行为产生,不播放不适合孩子看的凶杀、暴力影视节目,远离暴力电子游戏;教给孩子正确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方法等。
2.2 改善社会教育环境。一是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只有首先治理好社区环境,才能有效的矫正、预防青少年暴力行为。二是推行品质教育。可借鉴美国社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青少年品质教育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学、工商界都来关心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做法。三是消除社会污染源。加强文化执法检查,完善对网吧管制和监控,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开办家长学校,消除含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网络、电子游戏等社会不良诱因。四是完善教育体制。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重视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入学,掌握知识和谋生技能。
2.3 学校解决学生暴力行为的对策。一是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积极借鉴美国的“品质教育”、法国的“公民素质教育”、日本的“心灵教育”,采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使中小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从源头上遏制暴力行为产生。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机构,配备高水平心理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专项心理训练和教育活动,及时疏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评估,推动学校的心理教育良性发展。三是改善学生管理。适应学生天性,开展多种活动,消除不顾学生年龄特点、脱离学生内心世界实际的“管理主义”,在学生、师生之间营造平等、公正、协调、相互关心尊重的人际关系。体现个性化原则,因人施教,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自我控制和正确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开齐开全课程,适应不同类型学生成长的需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增设育人奖、思想工作奖、心理工作奖、德育成就奖等奖项。
总之,预防中小学生暴力行为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工程,只有寓之于环境治理、学科调整、校风培育、品质教育之中,同预防青少年犯罪、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身心素质和良好行为方式、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纪律观念,培育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好情感,养成文明习惯,才能有效遏制暴力行为产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
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聚焦新生代——第一次未成年人现
状调查报告.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 卓晴君.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典型案件大全.新华出版社,2002
3 深圳广电集团.初三学生受伤入院 校园暴力谁来买单.http:
//www.s1979.com/shenzhen/201304/1584360215.shtml.中国时刻
网,2013.4
【关键词】 中小学 学生暴力行为 成因 解决策略
近年来,学生暴力行为在我国中小学校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存在着,已成为影响教育教学和学校安全的严重问题。《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典型案件大全》记载:中学生王某(15岁)寻衅滋事,杀人致死;初一学生韦某、陈某等因哥们义气打群架,将学生叶某伤害致死;2013年3月26号上午,深圳东英学校学生小付与几名同学发生口角。到下午上课时,这几名同学开始用凳子殴打他,直到小付被打得倒地不起。多个暴力事件表明,行为者年龄偏小、模仿力强、对生命漠视、价值观淡薄、对社会不负责任、情绪不稳、极度压抑产生暴力倾向等是当事者的共同点,学生暴力行为的普遍存在已影响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1 学生暴力行为的原因探析
1.1 学生暴力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社会环境的影响:拜金主义的泛滥,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享乐主义的膨胀,以及影视传播中暴力情节,使学生处在暴力文化的氛围中,是造成学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的影响:美国学者马丁·R·哈斯克尔和路易斯o雅布隆斯基认为,家庭结构混乱,缺乏正面家庭教育,父母双方或一方有严重问题,以及家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带来毁灭性的不良影响。
1.2 青少年文化与学生暴力行为的产生。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中打打杀杀的“英雄”形象无不在青少年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聚焦新生代——第一次未成年人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有19.1%的学生认为朋友受了欺负、为朋友打架的行为是正确的,33.9%的学生认为报复行为是正确的,27.4%的学生认为把欺负自己的人打一顿的行为是正确的。
1.3 学生暴力行为的心理学分析。挫折——攻击论:即承认“攻击行为是一种精神宣泄”,又认为“攻击行为实际上还需要一定的外部引发因素”。社会学习论:儿童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性的社会行为,是经学习历程而改变的一种行为。习得的具体途径主要有强化和模仿。攻击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
1.4 学生暴力行为的教育学分析。一是课程与教学因素。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等显性课程,忽略或取消活动课程等隐性课程;将心理健康课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班容量过大,教师教育不及时;对学生要求标准单一,忽视学生个性,都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自尊心,甚至造成性格扭曲,心理失衡。二是学生管理上的因素。过度的学校管理是造成学生暴力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日本学者秦政春认为,学生“受严格管理的压抑”,就出现了欺侮和暴力行为。表现在管理观念的偏差,管理至上,以考分代管理,快慢班管理误区等。三是教师因素。教师教育观陈旧,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结构欠缺,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讽刺、挖苦、打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师德爱心缺乏,只教书不育人等,都导致学生暴力行为发生。
2 学生暴力行为的矫治与预防
2.1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掌握育人规律,防止两个极端,既不溺爱,又不粗暴打骂;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切合实际;净化家庭环境,避免家庭矛盾,杜绝打骂、争吵等暴力行为产生,不播放不适合孩子看的凶杀、暴力影视节目,远离暴力电子游戏;教给孩子正确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方法等。
2.2 改善社会教育环境。一是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只有首先治理好社区环境,才能有效的矫正、预防青少年暴力行为。二是推行品质教育。可借鉴美国社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青少年品质教育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大学、工商界都来关心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做法。三是消除社会污染源。加强文化执法检查,完善对网吧管制和监控,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开办家长学校,消除含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影视、网络、电子游戏等社会不良诱因。四是完善教育体制。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重视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入学,掌握知识和谋生技能。
2.3 学校解决学生暴力行为的对策。一是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积极借鉴美国的“品质教育”、法国的“公民素质教育”、日本的“心灵教育”,采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使中小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从源头上遏制暴力行为产生。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机构,配备高水平心理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专项心理训练和教育活动,及时疏导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评估,推动学校的心理教育良性发展。三是改善学生管理。适应学生天性,开展多种活动,消除不顾学生年龄特点、脱离学生内心世界实际的“管理主义”,在学生、师生之间营造平等、公正、协调、相互关心尊重的人际关系。体现个性化原则,因人施教,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自我控制和正确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开齐开全课程,适应不同类型学生成长的需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增设育人奖、思想工作奖、心理工作奖、德育成就奖等奖项。
总之,预防中小学生暴力行为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工程,只有寓之于环境治理、学科调整、校风培育、品质教育之中,同预防青少年犯罪、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身心素质和良好行为方式、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纪律观念,培育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好情感,养成文明习惯,才能有效遏制暴力行为产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
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聚焦新生代——第一次未成年人现
状调查报告.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 卓晴君.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典型案件大全.新华出版社,2002
3 深圳广电集团.初三学生受伤入院 校园暴力谁来买单.http:
//www.s1979.com/shenzhen/201304/1584360215.shtml.中国时刻
网,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