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四月一日是西方的愚人节。为了让学生对西方的文化有所了解,我校有关部门请本校的一位男英语老师利用学校晨会对学生作一些介绍。
雷人的一幕出现了。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讲台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怪物”,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愚人节小丑”。头上,顶着一顶高帽,足足有半米长;鼻尖上,粘着一个大大的绿球;血盆大口;眉毛给修整成了倒八字;最显目的,是后背上还贴着一个大大的纸鱼。学生先是吓了一跳,之后,又是笑成一团。值得玩味的是教师的态度,先是笑成一团,之后,却是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搞怪、有人说是作秀,总之,反对者居多。
这就是“教师表演法”。
一、教师表演法
所谓“教师表演法”,就是教师将戏剧表演的一些表现手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借助于教师的形象、情感和体验等体态语言,“由内而外”,对课程内容进行有声有色的表现和表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表演,已为大多数教师所推崇,并在课堂中被普遍采用,但是,教师表演法,不仅相当多的教师不理解,很多专家也不提倡。
一位在国内颇为知名的教改专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这一口号将教师表演与师生互动完全对立起来,似乎只要有了教师的表演,就没有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展示,就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加一点表演元素?让我们看一下易中天的实践。
作为学者、他的学问恐怕比不上周汝昌;作为作家,他的写作水平恐怕比不上毕淑敏。但是,易中天的讲座更受欢迎。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在讲课时对于眼神、表情、动作等表演技法的使用。在《汉代风云人物》系列中,讲到了“灌夫因避席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闹酒”时,为了说明什么是“避席”,易中天特意拿了张席子铺在讲台上,脱下鞋子、跪地示范。这一“另类”教法引起了很大地反响。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争议,但是,他所制造的视觉穿透力和课堂效果是不容置疑的。对于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应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知识不是纯粹的客观性事物,而是客观性与人性的某种结合。在课堂上,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加入表演因素,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表情、动作、语气、手势等丰富多彩的体态语言,使之生动、具体地重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充分展现出知识本身的魅力,学生枯燥的学习才能变得轻松、愉快、惬意。正因如此,教学,是一种与表演艺术极为相似的艺术。对于“教师表演法”,我们不仅没有必要将它妖魔化,而且应该大胆地采用。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运用恰当,它就能起到好的效果。
二、实施教师表演法的关键
实施“教师表演法”,关键是要有“三有”:
一要有体验。以历史学科为例。所谓体验,就是要揣摩、要深入历史,进入角色,能够与历史人物同呼吸,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易中天说:“我们关注历史,更多关注的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历史人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我们要揣摩他,尽可能理解他的当时的想法、他的做法和他的环境,要尽可能地还原出来。”真实微妙的情感体验是教师“表演”的前提。
二是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堂课要感染学生,教师必须要有激情,立场要坚定,态度要鲜明。要有强烈的情感、明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试想,对于我们所教的内容,如果我们自己都无动于衷,又怎么能打动学生?又怎么能借助于形象、情感和体验,“由内而外”对课程内容进行有声有色的表现和表达呢?因此,我主张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做性情中人;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要有褒有贬,有爱有憎,有赞扬有批判,有愉悦有愤怒,并利用自身的体态语言,把真挚的内心情感传达给学生,那么这样的教学算得上表演式的教学,才能做到引人入胜、令人激动。
三是要有手、眼、身、步的恰当运用。细腻的内心体验只有通过教师的声音、动作、姿态和表情等表演性技能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传送出去。因此,作为教师,虽不需要都成为表演艺术家,但需要借鉴表演艺术家们的表演技法,要学会如何“用自己的身体来说话”,要认真研究如何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来准确、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态。
总之,“教师表演”是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对此作一些探索和努力,是有价值的。
四月一日是西方的愚人节。为了让学生对西方的文化有所了解,我校有关部门请本校的一位男英语老师利用学校晨会对学生作一些介绍。
雷人的一幕出现了。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讲台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怪物”,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愚人节小丑”。头上,顶着一顶高帽,足足有半米长;鼻尖上,粘着一个大大的绿球;血盆大口;眉毛给修整成了倒八字;最显目的,是后背上还贴着一个大大的纸鱼。学生先是吓了一跳,之后,又是笑成一团。值得玩味的是教师的态度,先是笑成一团,之后,却是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搞怪、有人说是作秀,总之,反对者居多。
这就是“教师表演法”。
一、教师表演法
所谓“教师表演法”,就是教师将戏剧表演的一些表现手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借助于教师的形象、情感和体验等体态语言,“由内而外”,对课程内容进行有声有色的表现和表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表演,已为大多数教师所推崇,并在课堂中被普遍采用,但是,教师表演法,不仅相当多的教师不理解,很多专家也不提倡。
一位在国内颇为知名的教改专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这一口号将教师表演与师生互动完全对立起来,似乎只要有了教师的表演,就没有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展示,就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加一点表演元素?让我们看一下易中天的实践。
作为学者、他的学问恐怕比不上周汝昌;作为作家,他的写作水平恐怕比不上毕淑敏。但是,易中天的讲座更受欢迎。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在讲课时对于眼神、表情、动作等表演技法的使用。在《汉代风云人物》系列中,讲到了“灌夫因避席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闹酒”时,为了说明什么是“避席”,易中天特意拿了张席子铺在讲台上,脱下鞋子、跪地示范。这一“另类”教法引起了很大地反响。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争议,但是,他所制造的视觉穿透力和课堂效果是不容置疑的。对于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应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知识不是纯粹的客观性事物,而是客观性与人性的某种结合。在课堂上,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加入表演因素,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表情、动作、语气、手势等丰富多彩的体态语言,使之生动、具体地重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充分展现出知识本身的魅力,学生枯燥的学习才能变得轻松、愉快、惬意。正因如此,教学,是一种与表演艺术极为相似的艺术。对于“教师表演法”,我们不仅没有必要将它妖魔化,而且应该大胆地采用。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运用恰当,它就能起到好的效果。
二、实施教师表演法的关键
实施“教师表演法”,关键是要有“三有”:
一要有体验。以历史学科为例。所谓体验,就是要揣摩、要深入历史,进入角色,能够与历史人物同呼吸,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易中天说:“我们关注历史,更多关注的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历史人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我们要揣摩他,尽可能理解他的当时的想法、他的做法和他的环境,要尽可能地还原出来。”真实微妙的情感体验是教师“表演”的前提。
二是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堂课要感染学生,教师必须要有激情,立场要坚定,态度要鲜明。要有强烈的情感、明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试想,对于我们所教的内容,如果我们自己都无动于衷,又怎么能打动学生?又怎么能借助于形象、情感和体验,“由内而外”对课程内容进行有声有色的表现和表达呢?因此,我主张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做性情中人;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要有褒有贬,有爱有憎,有赞扬有批判,有愉悦有愤怒,并利用自身的体态语言,把真挚的内心情感传达给学生,那么这样的教学算得上表演式的教学,才能做到引人入胜、令人激动。
三是要有手、眼、身、步的恰当运用。细腻的内心体验只有通过教师的声音、动作、姿态和表情等表演性技能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传送出去。因此,作为教师,虽不需要都成为表演艺术家,但需要借鉴表演艺术家们的表演技法,要学会如何“用自己的身体来说话”,要认真研究如何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来准确、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态。
总之,“教师表演”是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对此作一些探索和努力,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