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助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众多学校及教师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我校的实情出发,以“教—学—评一致性”优化教学程式策略为抓手,从概念的明晰、校本培训、目标驱动到课堂程式进行探索践行,让教师提高认识,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和手段,优化教学程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教师团队专业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课堂;教学程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普遍应用,教师的信息技术、用平台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程式策略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教—学—评一致性”,提高有效性,信息化程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却是当前教学遇到的新问题。本文以理论、培训、整合、运用,对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课堂进行探索,旨在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观念,确立以目标为核心的理念,促教学设计观念的改变,让科研优教的思路也慢慢地走向专业。
一、从心认识,理清概念助探教学程式
1.什么是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程式
2001年9月,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一书中提出:信息化教育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征。基于此定义,我们认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有效课堂教学程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调动、整合更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创设学习目标清晰、符合学情、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整合信息、获取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课堂教学的定义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有效地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主动地学习,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主动参与学习(会学),学到了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学会),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3.认识“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而是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它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要保持一致,而不能是各自为政,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
二、强化培训,深度对话信息 “教-学-评”程式
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提炼、罗列课堂教学产生的诸多问题,通过召开问题诊断研讨会,加以分析与研究,从“专业培训”“深度对话”推动着课堂教学的改革,打造智慧、有效课堂。
1.理念培训,优化课堂有方向
我们搜索网络平台,集线上教育资源,编印《旺岗小学“教—学—评一致性”教育参考》,介绍当前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引领教师自主研修,透视优秀案例,提炼教学问题,通过开展一体机应用培训,强化同屏技术的应用,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加强“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浸润,以课堂教学成长节促课堂教学步履更坚实,工作更有力。
我们与深圳、珠海和区内名校结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专题讲座、教学沙龙等让教师进一步认识“教-学-评一致性”实际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课程标准是“目标制订”“评价设计”“教学展开”的基础;清晰“评价先于设计”的重要,只有通过评价检测,教师才能知晓学生已到哪里,才能知晓接下来该如何教,才能知曉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深度对话,践行提高有力量
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基于课堂,或钉钉、或QQ、或微信等实时“零距离”对话,使教师课改理念在不断碰撞更新,加深对“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课堂程式的理解认识,主动融合,自觉落实到常态课堂教学之中。
(1)挖掘集体教研的“深度对话”功能。每次集体教研,首先确定课题,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分成版块,研读标准,叙写目标,确定每个版块的教学目标;其次完善教学设计,立足各版块的目标设计出评价内容,再根据评价内容设计师生的活动;再次是说课,一人说课众人观摩,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每一次集体教研就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再造过程,是理念和实践的融合过程。
(2)发挥学科教研的“深度对话”功能。观课过程中,参加的教师根据课例研究要求和观察量表,把观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所思所想及时记录并发到学科教研群里,供大家研讨。评课时,主持人根据需要,对每个人的观点进行集合展示点评,提高教师自觉学习新理念、学以致用的积极性。
(3)拓宽研修平台的“深度对话”功能。利用互联网 广拓渠道,牵手名校,邀专家做讲座,以片区教研、闲聊式校本研修、教学沙龙大家谈等,让每位教师就“教—学—评一致性”畅言心得体会;以青蓝工程、自选名师结好对子、压实担子、搭高台子、引优路子,让教师在课外工余随谈、随笔,记所学,思其髓,悟其道,增己能,同成长。
三、目标统领,全面构建“三位一体”课堂
为让“教—学—评一致性”掷地有声,赢得人气,取得收成,我们坚持立足课标、统领教材、分期研究、单元设计、课时执行,环环相扣,时时相依,突显整体教学的思维,促常态课堂的优质化。
1.课程纲要,促理念概要走向学研创行 我们将学期课程纲要定义为一门课程一个学期的预算。因此,在学期初,全体任课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并在开学前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创新设计所任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学期课程纲要必須在“目标”“评价”“实施”上保持一致,确保分解到单元、课时“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编写之后,由教导处牵头,学科组、备课组召集研讨,从课程角度出发,打磨成一份大家认同的“学期课程纲要”,开学前下发到每位老师手中,让每位教师对整学期的教学都了然于心,清晰教学行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将学会些什么?用什么去学?怎样实施?如何评价……
2.学习目标,促教学设计统领课堂核心
常规的教学设计,很多教师都着眼于教学目标,习惯于“我该怎么教”“该设置一个什么场景”“需设计什么问题(任务)”“要哪些资源”等等,而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关注不足。针对未明确“谁去”“去哪里”却思考着“怎样去”的教学问题,我们尝试推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其设计思路是“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课堂学习目标实质是国家课程具体化,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明白究竟什么是学生在本课中该学的,保证课堂核心与方向的正确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学力水平等,思考起点该在哪里,哪些学生可能会在哪里遇到什么困难,如何焕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等;教师要熟读课标,研究配套教材及其教学资源,研究教材中有哪些资源可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教师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平台的课外资源等;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用以检测学习目标,确保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基于证据的把握;教学活动设计内嵌评价任务,通过有序的环节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在这种逆向设计中,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3.课堂评价,促教学活动走向有序开放
针对有的老师课堂评价随意性较大,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平台,通过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成效果进行评价,让教师清晰、适时调整教学的过程或方法,保证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帮助和保障。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评价的主要特点:一是必须依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有序”评价取向于学习目标;二是“为学习”的评价。在课堂教学,我们用评价任务引领学生学习,学习充分展开,学生学习活动开放,不断将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目标相对照,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调整策略,更好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三是“在学习”中评价,让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中,学到哪评到哪,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使之为课堂的教与学进行理性导航。
四、技术融合,多元发展有效教学程式
我们建设学校名师成长工作室,云端听专家系列讲座,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课改,努力有序推进线上线下教学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全面驱动“教—学—评一致性”有效教学程式的探索。
1.拓新讲授型教学
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讲授型教学程式,适用于一定规模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系统知识、技能的培训,是最经济的教学模式。但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进行复习和预学,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主、小组合作等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的问题。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内驱力,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效“i”课堂程式
(1)自主型教学程式。教师将教学内容、学习指导以及练习资源通过钉钉、微信、QQ等放在云平台,全天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互联网自主进行线上学习,或下载资源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学习,并适时进行线上提问、讨论、交流、分享等,自主习得知识;
(2)讨论型教学程式。利用钉钉、微信、QQ等组群,让特定的学生就某个知识点进行疑问留言、讨论交流,或针对别人的学法进行评论补充,群的每个成员都能看到每个人的评述,而老师作为管理者,及时点拨和督导,从而保证讨论的方向不走偏,达到讨论学习的目的;
(3)合研型教学程式。在居家学习期间,为了保证“教—学—评一致性”,我们通过“学生to学生”合作模式让异地学生组队,让他们在观看录播课、直播课时通过CAI软件、连线讨论、在线举手发问、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与教师和同学实现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在线学习交流;或由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项目展开协作学习。常见的分组有讨论型(10-30人);协同型(3-5人)和伙伴型(2人),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合作研究。
线上教学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点,为师生创建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师生在“教—学—评一致性”上积极实施研究性教学,探索其模式,及时小结,优化策略,调整方案,让学生真正地实现“蜕变”,做学习的主人,在线上互动中与教师讨论、与同学交流,在深度的对话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欲望,保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双向互动、充分碰撞、不断改进策略,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断探索。
综上所述,本文就信息技术支持下 “教—学—评一致性”有效教学程式展开论述、尝试和改进,并试提了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与做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更懂得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网络教学资源,立足学生学情和学力,创设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教-学-评”研究掷地有声,教学更有效,亮点更纷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课堂;教学程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普遍应用,教师的信息技术、用平台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程式策略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教—学—评一致性”,提高有效性,信息化程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却是当前教学遇到的新问题。本文以理论、培训、整合、运用,对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课堂进行探索,旨在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观念,确立以目标为核心的理念,促教学设计观念的改变,让科研优教的思路也慢慢地走向专业。
一、从心认识,理清概念助探教学程式
1.什么是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程式
2001年9月,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一书中提出:信息化教育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征。基于此定义,我们认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有效课堂教学程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调动、整合更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创设学习目标清晰、符合学情、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整合信息、获取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课堂教学的定义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有效地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主动地学习,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主动参与学习(会学),学到了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学会),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3.认识“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而是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它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要保持一致,而不能是各自为政,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
二、强化培训,深度对话信息 “教-学-评”程式
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提炼、罗列课堂教学产生的诸多问题,通过召开问题诊断研讨会,加以分析与研究,从“专业培训”“深度对话”推动着课堂教学的改革,打造智慧、有效课堂。
1.理念培训,优化课堂有方向
我们搜索网络平台,集线上教育资源,编印《旺岗小学“教—学—评一致性”教育参考》,介绍当前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引领教师自主研修,透视优秀案例,提炼教学问题,通过开展一体机应用培训,强化同屏技术的应用,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加强“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浸润,以课堂教学成长节促课堂教学步履更坚实,工作更有力。
我们与深圳、珠海和区内名校结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专题讲座、教学沙龙等让教师进一步认识“教-学-评一致性”实际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课程标准是“目标制订”“评价设计”“教学展开”的基础;清晰“评价先于设计”的重要,只有通过评价检测,教师才能知晓学生已到哪里,才能知晓接下来该如何教,才能知曉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深度对话,践行提高有力量
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基于课堂,或钉钉、或QQ、或微信等实时“零距离”对话,使教师课改理念在不断碰撞更新,加深对“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课堂程式的理解认识,主动融合,自觉落实到常态课堂教学之中。
(1)挖掘集体教研的“深度对话”功能。每次集体教研,首先确定课题,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分成版块,研读标准,叙写目标,确定每个版块的教学目标;其次完善教学设计,立足各版块的目标设计出评价内容,再根据评价内容设计师生的活动;再次是说课,一人说课众人观摩,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每一次集体教研就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再造过程,是理念和实践的融合过程。
(2)发挥学科教研的“深度对话”功能。观课过程中,参加的教师根据课例研究要求和观察量表,把观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所思所想及时记录并发到学科教研群里,供大家研讨。评课时,主持人根据需要,对每个人的观点进行集合展示点评,提高教师自觉学习新理念、学以致用的积极性。
(3)拓宽研修平台的“深度对话”功能。利用互联网 广拓渠道,牵手名校,邀专家做讲座,以片区教研、闲聊式校本研修、教学沙龙大家谈等,让每位教师就“教—学—评一致性”畅言心得体会;以青蓝工程、自选名师结好对子、压实担子、搭高台子、引优路子,让教师在课外工余随谈、随笔,记所学,思其髓,悟其道,增己能,同成长。
三、目标统领,全面构建“三位一体”课堂
为让“教—学—评一致性”掷地有声,赢得人气,取得收成,我们坚持立足课标、统领教材、分期研究、单元设计、课时执行,环环相扣,时时相依,突显整体教学的思维,促常态课堂的优质化。
1.课程纲要,促理念概要走向学研创行 我们将学期课程纲要定义为一门课程一个学期的预算。因此,在学期初,全体任课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并在开学前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创新设计所任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学期课程纲要必須在“目标”“评价”“实施”上保持一致,确保分解到单元、课时“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编写之后,由教导处牵头,学科组、备课组召集研讨,从课程角度出发,打磨成一份大家认同的“学期课程纲要”,开学前下发到每位老师手中,让每位教师对整学期的教学都了然于心,清晰教学行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将学会些什么?用什么去学?怎样实施?如何评价……
2.学习目标,促教学设计统领课堂核心
常规的教学设计,很多教师都着眼于教学目标,习惯于“我该怎么教”“该设置一个什么场景”“需设计什么问题(任务)”“要哪些资源”等等,而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关注不足。针对未明确“谁去”“去哪里”却思考着“怎样去”的教学问题,我们尝试推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其设计思路是“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课堂学习目标实质是国家课程具体化,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明白究竟什么是学生在本课中该学的,保证课堂核心与方向的正确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学力水平等,思考起点该在哪里,哪些学生可能会在哪里遇到什么困难,如何焕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等;教师要熟读课标,研究配套教材及其教学资源,研究教材中有哪些资源可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教师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平台的课外资源等;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用以检测学习目标,确保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基于证据的把握;教学活动设计内嵌评价任务,通过有序的环节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在这种逆向设计中,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3.课堂评价,促教学活动走向有序开放
针对有的老师课堂评价随意性较大,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平台,通过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成效果进行评价,让教师清晰、适时调整教学的过程或方法,保证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帮助和保障。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评价的主要特点:一是必须依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有序”评价取向于学习目标;二是“为学习”的评价。在课堂教学,我们用评价任务引领学生学习,学习充分展开,学生学习活动开放,不断将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目标相对照,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调整策略,更好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三是“在学习”中评价,让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中,学到哪评到哪,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使之为课堂的教与学进行理性导航。
四、技术融合,多元发展有效教学程式
我们建设学校名师成长工作室,云端听专家系列讲座,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课改,努力有序推进线上线下教学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全面驱动“教—学—评一致性”有效教学程式的探索。
1.拓新讲授型教学
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讲授型教学程式,适用于一定规模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系统知识、技能的培训,是最经济的教学模式。但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进行复习和预学,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主、小组合作等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的问题。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内驱力,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效“i”课堂程式
(1)自主型教学程式。教师将教学内容、学习指导以及练习资源通过钉钉、微信、QQ等放在云平台,全天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互联网自主进行线上学习,或下载资源到自己的计算机上学习,并适时进行线上提问、讨论、交流、分享等,自主习得知识;
(2)讨论型教学程式。利用钉钉、微信、QQ等组群,让特定的学生就某个知识点进行疑问留言、讨论交流,或针对别人的学法进行评论补充,群的每个成员都能看到每个人的评述,而老师作为管理者,及时点拨和督导,从而保证讨论的方向不走偏,达到讨论学习的目的;
(3)合研型教学程式。在居家学习期间,为了保证“教—学—评一致性”,我们通过“学生to学生”合作模式让异地学生组队,让他们在观看录播课、直播课时通过CAI软件、连线讨论、在线举手发问、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与教师和同学实现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在线学习交流;或由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项目展开协作学习。常见的分组有讨论型(10-30人);协同型(3-5人)和伙伴型(2人),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合作研究。
线上教学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点,为师生创建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师生在“教—学—评一致性”上积极实施研究性教学,探索其模式,及时小结,优化策略,调整方案,让学生真正地实现“蜕变”,做学习的主人,在线上互动中与教师讨论、与同学交流,在深度的对话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欲望,保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双向互动、充分碰撞、不断改进策略,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断探索。
综上所述,本文就信息技术支持下 “教—学—评一致性”有效教学程式展开论述、尝试和改进,并试提了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与做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更懂得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网络教学资源,立足学生学情和学力,创设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教-学-评”研究掷地有声,教学更有效,亮点更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