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中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是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种动态的城市遗产,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应实现街区繁荣、环境舒适和社区和谐的目标。笔者以吴江市老东门历史地段的规划为例,探索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地段; 保护与发展; 吴江市老东门; 盛家厍街区
Abstract: The city historical area protection and renew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city heritage,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area should realize economy prosperity,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community goals. The author with take Wujiang City Dongmen old historical area planning as an example, explored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 sites and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
Key words: historic area;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Wujiang City, the old east gate; Sheng Jiashe block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背景与现状综述
作为某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城市中的历史地段较完整地保持了最初的空间风格,并不断生长演变,具有独特的生命力。随着社会与经济结构的变更,历史地段或已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同时,作为具有代表性和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地段的保护现已成为彰显城市特色、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吴江市老东门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在居住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更新的过程中维护城市个性和集体记忆,在保护与更新发展中寻求平衡。
吴江市历史悠久,老东门历史地段是市内现存唯一的历史街区。由明至清,作为贸易集市而繁盛,持续到建国初期逐渐衰落,至今保持水陆结合、河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拥有“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遗址(图片1)、吴江文庙等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市控保单位共5处,清末民初建筑众多,是吴江老城的缩影。目前,面临建筑老化、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破败等问题。
因此,希望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保护和复建历史建筑,复兴仍有生命力的历史业态来体现历史文化氛围;通过空间的重新梳理、部分居民的迁出和新业态的引进,为老东门带来新的活力。
规划框架构建
完整而有效的规划应包括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几个过程,老东门历史地段的规划将贯穿这些过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框架。
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
在进行保护与更新规划编制之前,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理清历史脉络,为准确评价地区历史文化价值、确定规划的目标和定位提供依据。
全面的现状综合调查
进行全面、综合的现状分析,包括对街区每条街巷、河流、文物古迹的探勘,对每栋建筑的风貌、年代、质量、使用性质和产权等方面的评价,对居民的人口户数、意愿调查等,不仅为学术研究和规划设计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也是记录街区发展轨迹的珍贵档案。
整体的保护发展规划
保护与发展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保护层面主要研究历史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发展层面主要研究如何在城市发展变化中实现街区的永续利用,即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创造地区活力等问题。
弹性的改造更新模式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规划实施上采用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结合的改造更新模式,为资金运作提供保障;最大程度地鼓励公众参与,在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同时,强化全民保护意识。
规划定位研究
老东门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必须纳入城市整体空间体系考虑,通过错位开发,重塑地区生命力。首先是服务于吴江市区的一个休闲文化街区;同时作为城市旅游服务中心,成为串联滨湖新城、东太湖休闲度假区和同里古镇的节点。规划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传承文脉,创建历史文化与休闲文化相呼应的风貌片区
以保护历史遗存,传承文脉为首要原则,通过对水街与路街双棋盘格局的延续与梳理,将地区内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形成有机的历史风貌空间体系。在保护与整治传统街区、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的同时,将可利用的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在延续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建设新居住街区。
恢复典型历史遗迹的空间格局,通过重建垂虹桥部分桥段的方式,在保存原真性的基础上,将其百米长桥的延伸感得以重现。
复兴活力,重塑传统商业与生活方式相融汇的魅力街区
街区内的商业开发提倡饥饿式经营模式,提倡自发的商住功能转换,避免一次性过大规模的商业店铺开发造成空置。
通过政策扶持,如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复兴传统商业氛围。通过特色活动的组织,展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新的业态,复兴地区活力,促进相应类型的商业活动的空间集聚。结合宗教与文化纪念场所,展示太湖文化,并集中布置服务于吴江以及更大区域的文学、美术、园林艺术等场所,形成文化活动的空间平台和宣传平台。
改善民生,打造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宜居社区
通过基础设施改善与动迁安置,整体协调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按保护、修缮、重修、整治等类别,以老建筑适应性改造模式为主,进行功能置换或合理的商业开发,确保产权明晰,权责分明。
选取地块完整、拆迁工作基本完成的区域,建设“新江南主义”风格的高品质居住社区。充分挖掘地块价值潜力,也为地区保护和更新打来资金运作空间。
建筑风貌保护
老建筑适应性改造
通过适应性改建,应对老建筑其在生命周期中的變化。基于建筑技术的适应性,强调恢复传统民居的社会适应性、环境适应性、经济适应性。应确保历史建筑要素和材料得以保留,而老建筑被赋予的当代功能不仅为社会所需,而且在经济上合理。不鼓励“表皮化“,即掏空建筑内部,只留下表皮;替换物和添加物应该具有当代性,而不是对历史风格的拙劣模仿;建筑物的新用途应与原来的用途相容。
功能更新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维持居住功能,改善居住条件:生活附属设施的更新,包括厨卫设施的更新和其他相关设施的布置。
(2)部分或全部改变居住功能,调节为合适的商业设施或其他功能:从方便居民生活与提升街区活力出发,将民居的部分或全部居住空间置换为商业为主的公共服务空间,并增加相应的附属设施。
街区内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包括“竹筒式“、”一堂两室式“、”前后堂式“、”纤堂式及其组合“、”一堂两厢四合院“等,对各种形制的民居从”维持居住功能“与”改变居住功能“的不同方向作出合理的引导。为使规划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落实到地段内每栋建筑的构件要素整治上,分解成屋顶、墙体、窗、门和其他等要素,分别进行现状评价和整治措施的细分。
传统建筑风貌的延续与复兴
历史地段内的新建筑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目前一般有两种不同的风貌保护理念:
(1)新建筑与传统风貌形似的方式,即以现代材料去建造传统形式的建筑。这类建筑在审美上比较容易被人接受,也常被误认为是历史地段保护的基本方式,即拆除历史建筑而新建仿古建筑,其实这是与历史保护背道而驰的错误方法。历史地段内的绝大多数历史建筑是需要修缮,而不是重新建造。
(2)新建筑与传统风貌神似的方式,即以现代材料和形式去营造建筑,表面上看与传统建筑有所区别,但在空间布局、高度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方面与历史环境相协调。这需要建筑师对历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需要社会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作为一种有益的探索,街区内需要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建设这类具有时代精神和环境修养的新建筑。在保持传统街巷空间的基础上,以现代建筑语言的解读方式延续江南传统风貌。
专家指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向各方面专家进行咨询,对保护、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论证,提出意见,监督保护规划的实施。
同时,居民是历史地段真正的主人,应及时反映与听取社会各阶层关于保护与发展的建议,既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又有利于保护与更新工作的顺利实施。在老建筑的修缮和利用上,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解决修缮资金和合理利用的问题。
结语
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和条件。历史地段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留住城市集体记忆,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历史地段的更新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分阶段步步推进,切忌急功近利,切忌将生活气息饱满的历史地段变成布置式的旅游景区。这样的保护与更新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最终要引导历史地段迈向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邓晟辉, 姚亦锋. 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策略研究——以南京明故宫地段为例[J]. 城市问题, 2005[5].
[3] 林林, 阮仪三. 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規划与实践[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3].
[4] 刘旻. 创造与延续——历史建筑适应性再生概念的界定[J]. 建筑学报,2011[5].
[5] 赵志荣. 历史地段保护的价值观——追求可持续的资源、环境与效益[J]. 城市规划汇刊, 1999[1].
作者简介:黄燕,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院副主任规划师
关键词:历史地段; 保护与发展; 吴江市老东门; 盛家厍街区
Abstract: The city historical area protection and renew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city heritage,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area should realize economy prosperity,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community goals. The author with take Wujiang City Dongmen old historical area planning as an example, explored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 sites and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
Key words: historic area;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Wujiang City, the old east gate; Sheng Jiashe block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背景与现状综述
作为某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城市中的历史地段较完整地保持了最初的空间风格,并不断生长演变,具有独特的生命力。随着社会与经济结构的变更,历史地段或已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同时,作为具有代表性和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地段的保护现已成为彰显城市特色、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吴江市老东门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在居住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更新的过程中维护城市个性和集体记忆,在保护与更新发展中寻求平衡。
吴江市历史悠久,老东门历史地段是市内现存唯一的历史街区。由明至清,作为贸易集市而繁盛,持续到建国初期逐渐衰落,至今保持水陆结合、河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拥有“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遗址(图片1)、吴江文庙等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市控保单位共5处,清末民初建筑众多,是吴江老城的缩影。目前,面临建筑老化、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破败等问题。
因此,希望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保护和复建历史建筑,复兴仍有生命力的历史业态来体现历史文化氛围;通过空间的重新梳理、部分居民的迁出和新业态的引进,为老东门带来新的活力。
规划框架构建
完整而有效的规划应包括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几个过程,老东门历史地段的规划将贯穿这些过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框架。
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
在进行保护与更新规划编制之前,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理清历史脉络,为准确评价地区历史文化价值、确定规划的目标和定位提供依据。
全面的现状综合调查
进行全面、综合的现状分析,包括对街区每条街巷、河流、文物古迹的探勘,对每栋建筑的风貌、年代、质量、使用性质和产权等方面的评价,对居民的人口户数、意愿调查等,不仅为学术研究和规划设计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也是记录街区发展轨迹的珍贵档案。
整体的保护发展规划
保护与发展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保护层面主要研究历史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发展层面主要研究如何在城市发展变化中实现街区的永续利用,即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创造地区活力等问题。
弹性的改造更新模式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规划实施上采用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结合的改造更新模式,为资金运作提供保障;最大程度地鼓励公众参与,在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同时,强化全民保护意识。
规划定位研究
老东门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必须纳入城市整体空间体系考虑,通过错位开发,重塑地区生命力。首先是服务于吴江市区的一个休闲文化街区;同时作为城市旅游服务中心,成为串联滨湖新城、东太湖休闲度假区和同里古镇的节点。规划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传承文脉,创建历史文化与休闲文化相呼应的风貌片区
以保护历史遗存,传承文脉为首要原则,通过对水街与路街双棋盘格局的延续与梳理,将地区内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形成有机的历史风貌空间体系。在保护与整治传统街区、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的同时,将可利用的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在延续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建设新居住街区。
恢复典型历史遗迹的空间格局,通过重建垂虹桥部分桥段的方式,在保存原真性的基础上,将其百米长桥的延伸感得以重现。
复兴活力,重塑传统商业与生活方式相融汇的魅力街区
街区内的商业开发提倡饥饿式经营模式,提倡自发的商住功能转换,避免一次性过大规模的商业店铺开发造成空置。
通过政策扶持,如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复兴传统商业氛围。通过特色活动的组织,展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新的业态,复兴地区活力,促进相应类型的商业活动的空间集聚。结合宗教与文化纪念场所,展示太湖文化,并集中布置服务于吴江以及更大区域的文学、美术、园林艺术等场所,形成文化活动的空间平台和宣传平台。
改善民生,打造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宜居社区
通过基础设施改善与动迁安置,整体协调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按保护、修缮、重修、整治等类别,以老建筑适应性改造模式为主,进行功能置换或合理的商业开发,确保产权明晰,权责分明。
选取地块完整、拆迁工作基本完成的区域,建设“新江南主义”风格的高品质居住社区。充分挖掘地块价值潜力,也为地区保护和更新打来资金运作空间。
建筑风貌保护
老建筑适应性改造
通过适应性改建,应对老建筑其在生命周期中的變化。基于建筑技术的适应性,强调恢复传统民居的社会适应性、环境适应性、经济适应性。应确保历史建筑要素和材料得以保留,而老建筑被赋予的当代功能不仅为社会所需,而且在经济上合理。不鼓励“表皮化“,即掏空建筑内部,只留下表皮;替换物和添加物应该具有当代性,而不是对历史风格的拙劣模仿;建筑物的新用途应与原来的用途相容。
功能更新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维持居住功能,改善居住条件:生活附属设施的更新,包括厨卫设施的更新和其他相关设施的布置。
(2)部分或全部改变居住功能,调节为合适的商业设施或其他功能:从方便居民生活与提升街区活力出发,将民居的部分或全部居住空间置换为商业为主的公共服务空间,并增加相应的附属设施。
街区内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包括“竹筒式“、”一堂两室式“、”前后堂式“、”纤堂式及其组合“、”一堂两厢四合院“等,对各种形制的民居从”维持居住功能“与”改变居住功能“的不同方向作出合理的引导。为使规划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落实到地段内每栋建筑的构件要素整治上,分解成屋顶、墙体、窗、门和其他等要素,分别进行现状评价和整治措施的细分。
传统建筑风貌的延续与复兴
历史地段内的新建筑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目前一般有两种不同的风貌保护理念:
(1)新建筑与传统风貌形似的方式,即以现代材料去建造传统形式的建筑。这类建筑在审美上比较容易被人接受,也常被误认为是历史地段保护的基本方式,即拆除历史建筑而新建仿古建筑,其实这是与历史保护背道而驰的错误方法。历史地段内的绝大多数历史建筑是需要修缮,而不是重新建造。
(2)新建筑与传统风貌神似的方式,即以现代材料和形式去营造建筑,表面上看与传统建筑有所区别,但在空间布局、高度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方面与历史环境相协调。这需要建筑师对历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需要社会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作为一种有益的探索,街区内需要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建设这类具有时代精神和环境修养的新建筑。在保持传统街巷空间的基础上,以现代建筑语言的解读方式延续江南传统风貌。
专家指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向各方面专家进行咨询,对保护、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论证,提出意见,监督保护规划的实施。
同时,居民是历史地段真正的主人,应及时反映与听取社会各阶层关于保护与发展的建议,既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又有利于保护与更新工作的顺利实施。在老建筑的修缮和利用上,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解决修缮资金和合理利用的问题。
结语
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和条件。历史地段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留住城市集体记忆,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历史地段的更新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分阶段步步推进,切忌急功近利,切忌将生活气息饱满的历史地段变成布置式的旅游景区。这样的保护与更新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最终要引导历史地段迈向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邓晟辉, 姚亦锋. 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策略研究——以南京明故宫地段为例[J]. 城市问题, 2005[5].
[3] 林林, 阮仪三. 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規划与实践[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3].
[4] 刘旻. 创造与延续——历史建筑适应性再生概念的界定[J]. 建筑学报,2011[5].
[5] 赵志荣. 历史地段保护的价值观——追求可持续的资源、环境与效益[J]. 城市规划汇刊, 1999[1].
作者简介:黄燕,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院副主任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