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直观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直接的感知来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并且这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探讨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直观教学;教学效果
一、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直观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因为它符合小学生“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的数学学习规律,所以在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直观教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把握时机,在认知衔接点、疑难突破、规律探索点、知识深化点和思维创新点运用直观手段,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一般遵循“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的规律。其中对具体的数学素材的充分、有效、准确感知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
二、运用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方式
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中介物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由于师生之间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媒体不同,直观教学的形式也就不同。下面分别就几种主要的直观教学形式,谈谈它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模具直观。模具直观也就是一种实物直观,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等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知的积极性,使用教具或自制教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堂好课,除了教师应把握教材,明确目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外,教师还要考虑怎样使用教具,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模具直观的主要特点是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主要部分,更好地反映数学概念的关键特征和数学原理的普遍规律,特别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采取先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教具,发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然后去掉其中一根棒,得到三角形的教具,再让学生拉、压,感受到三角形没有变化,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实际操作与观察。小学生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又好奇,让学生亲自动手“画、折、量”的基础上再进行观察、思考,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教“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短关系”时,每个学生都动手,让他们各自画、剪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度量长短,观察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存在。在此就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为什么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其道理何在。借助三根小棒,先取自己的各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短,观察三条边的关系,有何特征。再汇报同桌的情况,最后验证书中给定的数据先摆两根围成一个角,再用第三根去围,然后进行观察,看结论是否成立。同时还应用反证法即如果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会产生什么情况则围不成一个三角形。再观察,如果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又会产生什么情况则围成一条重叠在一起的线段,通过反证法,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家勇于探索、热情高涨。与此同时,继续推出谁能证明“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问题,经过了一番的努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对问题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从而也就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3.图像、线段直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常常可以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小方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3/5,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学生只从文字上不易明白15千克与3/5的关系,而用图表示就容易理解15千克与3/5的各自对应关系,列式解答也就容易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图像直观采用以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为主的电化方式,变静态为动态,效果更好。
对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用语言表达比较麻烦的,都尽量要求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达到理解题意的目的。例如在教关于求“几倍多几”,“几倍少几”的问题时,如图,要求学生,首先“确定好谁是“一倍的数”第一条,谁是“几倍的数”第二条的左边的整数倍,然后再找出比整数倍多几的数。通过第一条与第二条的比较,学生就很容易理清两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结 语
直观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老师更要在課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直观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阎立玲,优化直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J]
[2]崔树清,万建仓,直观教学体会点滴[J]
[3]黄浩雄,直观教学之我见[J]
关键词:小学数学;直观教学;教学效果
一、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直观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因为它符合小学生“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的数学学习规律,所以在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直观教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把握时机,在认知衔接点、疑难突破、规律探索点、知识深化点和思维创新点运用直观手段,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一般遵循“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的规律。其中对具体的数学素材的充分、有效、准确感知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
二、运用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方式
直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中介物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由于师生之间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媒体不同,直观教学的形式也就不同。下面分别就几种主要的直观教学形式,谈谈它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模具直观。模具直观也就是一种实物直观,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等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知的积极性,使用教具或自制教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堂好课,除了教师应把握教材,明确目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外,教师还要考虑怎样使用教具,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模具直观的主要特点是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主要部分,更好地反映数学概念的关键特征和数学原理的普遍规律,特别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采取先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教具,发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然后去掉其中一根棒,得到三角形的教具,再让学生拉、压,感受到三角形没有变化,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实际操作与观察。小学生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又好奇,让学生亲自动手“画、折、量”的基础上再进行观察、思考,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教“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短关系”时,每个学生都动手,让他们各自画、剪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度量长短,观察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存在。在此就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为什么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其道理何在。借助三根小棒,先取自己的各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短,观察三条边的关系,有何特征。再汇报同桌的情况,最后验证书中给定的数据先摆两根围成一个角,再用第三根去围,然后进行观察,看结论是否成立。同时还应用反证法即如果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会产生什么情况则围不成一个三角形。再观察,如果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又会产生什么情况则围成一条重叠在一起的线段,通过反证法,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家勇于探索、热情高涨。与此同时,继续推出谁能证明“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问题,经过了一番的努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对问题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从而也就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3.图像、线段直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常常可以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表示出来,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小方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3/5,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学生只从文字上不易明白15千克与3/5的关系,而用图表示就容易理解15千克与3/5的各自对应关系,列式解答也就容易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图像直观采用以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为主的电化方式,变静态为动态,效果更好。
对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用语言表达比较麻烦的,都尽量要求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达到理解题意的目的。例如在教关于求“几倍多几”,“几倍少几”的问题时,如图,要求学生,首先“确定好谁是“一倍的数”第一条,谁是“几倍的数”第二条的左边的整数倍,然后再找出比整数倍多几的数。通过第一条与第二条的比较,学生就很容易理清两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结 语
直观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老师更要在課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直观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阎立玲,优化直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J]
[2]崔树清,万建仓,直观教学体会点滴[J]
[3]黄浩雄,直观教学之我见[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