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应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 学具;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94-02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学具已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学具发挥的作用是其他辅助手段不能够替代的,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具,合理运用学具,充分发挥学具的功能,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还有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1]。
1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多数小学生由感性要素左右行动,换言之,就是学生的喜好直接决定着学习情况。因此,必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带有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学具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参与其中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整个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如在讲授乘法含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9个圆形在各自的课桌上摆一摆,要求横看成行,竖看成列,且每行每列一样多。学生通过亲手摆放学具,能够明白3 3 3=3×3。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乘法的相关知识,更能够深刻理解乘法的含义,同时能够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动手实操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就是将教材的案例搬上课堂进行口头讲述,而学生被动听讲,导致学生对于乘法的含义理解不清楚,不利于学习深奥的数学知识。运用学具,能够满足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在玩乐过程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之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新课改指出,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运用学具施教,确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但是还是有部分教师不能够把握好学具,导致学具的应用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学具的功能。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学习数学知识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还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讲述自己的想法。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肯定,他们会认真观察、仔细研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丝毫没有觉得压抑[2]。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具,运用学具,最终解决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才能够把握关键点,解决好问题。如在讲述“几何体(正方体、立方体、圆柱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将正方体、长方体以及圆柱体拿出来,放到书桌上。学生拿出学具的过程,就是基本认知学具的过程,在大脑中就会对正方体、长方体以及圆柱体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正方体,明确回答“正方体有多少面?多少棱?多少个顶点?且每个面与棱是不是相等”,学生回答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且每个面都相等,每条棱也是相等的”。
然后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需要回答的问题一样是“长方体有多少面?多少棱?多少个顶点?且每个面与棱是不是相等”。有部分学生脱口而出:长方体与正方体是一样的,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且每个面都相等,每条棱也相等;有部分学生说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且每个面都不相等,每条棱也不等;还有其他的回答。教师要让学生观察长方体之后再回答,不要急于苛责学生或者表扬学生。通过5分钟的观察,学生回答改变了,回答是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对面相等,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按长度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
通过先后观察正方体与长方体,能够明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更能够使学生明白,任何问题都不要凭借想象回答,而是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之后才能够回答,做到有根有据、有理有据,有助于学生养成大胆设想、谨慎求证的良好习惯。
通过学具进行教学,能够将具体的几何体摆放于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轻而易举地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还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另外,在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具进行教学,特别是对于有盖无盖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学生一看便知,不需要教师反复强调,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观察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阶段。当代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不是单一的传授数学知识,完成教材知识的讲解,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小学生的自控能力非常差,甚至可以说没有自控能力,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行事。因此,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学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在讲解“除法的含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8个三角形进行排列,要求每列的三角形个数一样多。学生在摆放过程中,可以摆放成为一行、两行、四行、八行,由此发现8能够被1、2、4、8四个数整除。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但可以掌握除法的相关知识,还能够为创造发挥想象的空间与时间,放飞思维,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与教材配套的学具袋中的学具模型[3],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具,在学生制作学具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学具,不仅能够锻炼动手实操能力,还能够使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目前有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学具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具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作为当代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究学具的应用,善于把握学具的功能,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素琴.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使用教具与学具[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108-109.
[2]孙瑞华.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26,128.
[3]谢定来.小学数学学具在操作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2(10):14.
关键词 学具;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94-02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学具已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学具发挥的作用是其他辅助手段不能够替代的,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具,合理运用学具,充分发挥学具的功能,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还有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1]。
1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多数小学生由感性要素左右行动,换言之,就是学生的喜好直接决定着学习情况。因此,必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带有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学具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参与其中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整个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如在讲授乘法含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9个圆形在各自的课桌上摆一摆,要求横看成行,竖看成列,且每行每列一样多。学生通过亲手摆放学具,能够明白3 3 3=3×3。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乘法的相关知识,更能够深刻理解乘法的含义,同时能够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动手实操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就是将教材的案例搬上课堂进行口头讲述,而学生被动听讲,导致学生对于乘法的含义理解不清楚,不利于学习深奥的数学知识。运用学具,能够满足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在玩乐过程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体会到学习之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新课改指出,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运用学具施教,确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但是还是有部分教师不能够把握好学具,导致学具的应用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学具的功能。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学习数学知识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还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讲述自己的想法。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肯定,他们会认真观察、仔细研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丝毫没有觉得压抑[2]。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具,运用学具,最终解决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才能够把握关键点,解决好问题。如在讲述“几何体(正方体、立方体、圆柱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将正方体、长方体以及圆柱体拿出来,放到书桌上。学生拿出学具的过程,就是基本认知学具的过程,在大脑中就会对正方体、长方体以及圆柱体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正方体,明确回答“正方体有多少面?多少棱?多少个顶点?且每个面与棱是不是相等”,学生回答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且每个面都相等,每条棱也是相等的”。
然后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需要回答的问题一样是“长方体有多少面?多少棱?多少个顶点?且每个面与棱是不是相等”。有部分学生脱口而出:长方体与正方体是一样的,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且每个面都相等,每条棱也相等;有部分学生说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且每个面都不相等,每条棱也不等;还有其他的回答。教师要让学生观察长方体之后再回答,不要急于苛责学生或者表扬学生。通过5分钟的观察,学生回答改变了,回答是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对面相等,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按长度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
通过先后观察正方体与长方体,能够明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更能够使学生明白,任何问题都不要凭借想象回答,而是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之后才能够回答,做到有根有据、有理有据,有助于学生养成大胆设想、谨慎求证的良好习惯。
通过学具进行教学,能够将具体的几何体摆放于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轻而易举地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还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另外,在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具进行教学,特别是对于有盖无盖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学生一看便知,不需要教师反复强调,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观察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阶段。当代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不是单一的传授数学知识,完成教材知识的讲解,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小学生的自控能力非常差,甚至可以说没有自控能力,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行事。因此,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学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在讲解“除法的含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8个三角形进行排列,要求每列的三角形个数一样多。学生在摆放过程中,可以摆放成为一行、两行、四行、八行,由此发现8能够被1、2、4、8四个数整除。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但可以掌握除法的相关知识,还能够为创造发挥想象的空间与时间,放飞思维,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与教材配套的学具袋中的学具模型[3],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具,在学生制作学具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学具,不仅能够锻炼动手实操能力,还能够使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目前有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学具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具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作为当代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究学具的应用,善于把握学具的功能,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素琴.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使用教具与学具[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108-109.
[2]孙瑞华.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26,128.
[3]谢定来.小学数学学具在操作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