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堂到大学:北京大学1898—1929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he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汉学家魏定熙(Timothy B. Weston),师承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魏斐德。他所著的《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简称《权力源自地位》,下同),是迄今为止英语世界广受赞誉的唯一一本以北京大学为研究对象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著。
  这本书回顾了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在清末、民国初期、北洋时代、国民政府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刻画出在百年前中国政治和社会剧烈转型的背景下,新型政治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以及后来被称为“北大精神”的形成和嬗变。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这所学校虽然由革新派提出筹建,但在正式建成后由相对保守的清朝官僚和文化精英掌控。成立之初的京师大学堂,跟旧式的国子监、公学没有太大区别,非但管理人员、教师,甚至连学生都将自己当成“老爷”看待。那么,这所学校又是在什么时候转型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并且成为一个不断拥抱新思想,并竭力把新思想带给整个国家,推动政治进步的一个策源地的呢?
  本书将这个问题溯源至洋务运动时期,围绕同文馆设立,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的激烈博弈。尽管同文馆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但确实曾因守旧派的阻挠更接近为新型的国子监和翰林院。有趣的是,甲午战争之后,那些曾经站在洋务派对立面,强调延续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和思想传承价值的人们,似乎猛然认识到了中国国力疲弱的问题所在,因而迅速转向比过去的洋务派更为激进的方式。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戊戌新政失败后,清政府仍然允许新政成果之一的京师大学堂延续下去。某种意义上讲,京师大学堂秉持的思想独立性,深植于这所学校的基因中,而其来源恰恰是在今天的历史书中多受贬低的守旧派。
  京师大学堂在义和团风波、八国联军侵华带来的接连冲击中,屡受波及。清政府之后重议新政,但京师大学堂此时已经需要面临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方沿海城市的新式学堂的竞争。这刺激和推动了京师大学堂对于外国教习的聘请,以及外国课程体系的引入。1903年,中国国内学生和留日学生奋起抗议俄国拒从东北撤军。由于日本当时也极度不满俄国独占中国东北的局势,因此对中国学生的行动给予支持。京师大学堂的全体日本教习也集体表示支持学生运动,这对于当时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及留日中国学生都产生了很强的示范作用。
  辛亥革命翌年(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此后直到1930年以前的近20年内,北京大学有了两项重大转型:一方面,从旧式的公学,转型为接近于欧美顶级大学并享有国际声望的学术型大学,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办学、学术研究体系;另一方面,继承并革新了古代太学生政治参与的传统,在“五四运动”前后爆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甚至影响了政治局势的走向,标志着中国现代公众舆论、政治文化的形成。
  本书中对这两方面的转型着墨甚多,并谈及这些转型和进步的实现与北大几位校长的努力有很大关系。在蔡元培之前,担任北大校长(代理校长)的马相伯、胡仁源等人为推动北京大学现代化转型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如力推教学改革,提高考试和教学考核要求,引进学术评价制度等。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更是拿出了巨大的改革勇气,不仅以兼容并蓄的姿态引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执教北大,更重要的是,将人文情怀、家国意识、社会责任等意识观念注入到了这所大学中。
其他文献
位列晚清四大奇案之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原本是一起貌不惊人的地方冤案。当《申报》偶然将这则奇闻异事登载出来时,恐怕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它会发展为一桩社会关注度极高且惊动京师的大案。而后更是通过新闻报道、文人笔记乃至电视剧电影的各种记载与改编,成为人尽皆知的传奇故事。  《申报》我们的报道还是很专业的!猎奇内容并不多!  1874年1月6日的《申报》上,有一则非常吸引眼球的文章,标题是:《记禹航某生因
期刊
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这些代表人物及他们身后庞大的北洋军阀集团,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在中国近代史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段黑暗的历史。  初期的军阀混战,一次战争伤亡数百人,到了北洋政府统治后期,“大帅”们的战争,一次战役便有数千士兵殒命沙场。更不用说受战火波及的无辜百姓。这些掌握着地盘上的百姓的生死大权的军阀们,给民众带来的是缴不完的税、服不完
期刊
文征明的儿子文彭,在明代画坛上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有一天,他在仇英创作的一幅名为《写经换茶图卷》的作品后,提笔写上了这么一段跋文,也是这幅作品的第一段跋文:  “逸少书换鹅,东坡书易肉,咸成千载奇谈。松雪以茶戏恭上人,而一时名公咸播,歌咏其风流雅韵。岂出昔贤下哉?”  “逸少”是王逸少,也就是王羲之。相传王羲之爱鹅,他用自己所写的《黄庭经》跟人换鹅。王羲之的字当然是价值连城的。鹅的主人拿到王羲之的
期刊
中国古时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或许,这属于封建思想的糟粕,但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某些生育观念。而对于古代统治阶级贵族来说,生儿育女却关系至重,甚至关系到个人的安危与王朝的兴替。  没生育后代的汉代妃嫔心怀戚戚  汉代宫廷有个规矩,除了皇后,其他没有为皇帝生孩子的妃嫔在皇帝驾崩后,一律送到皇帝陵园去侍奉,说白了就是将为前朝皇帝服务的且没有孩子的女人们圈在一起,一边陪死人,一边等
期刊
公元207年冬,诸葛亮曾对刘备分析天下局势,选择了一块战略之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以成大业。“益州”是四川地区的古地名,而“天府”原是古时官职名,负责掌管人间珍宝。聚宝之地其来有自,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及子修建了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之后,此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一百余年前,清帝国已处在崩溃的边缘,西方的坚船利炮与文明强势冲击着这个暮气沉沉的国度。四川地区因为地处西南腹地且蜀道难行,
期刊
世人提及“戚家军”,皆谓国之劲旅,提到“戚家军”的统帅戚继光,皆谓国之名将,其在东南沿海抗倭十余载,使得海晏清平,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鞑靼内犯十六年,使得“边备修饬,蓟门宴然”,促进了蒙汉两族的和平交往,史称其“更历南北,并著声”。戚继光凭借骄人的战功,官拜少保,位列一品,地位尊崇,名动天下。但在他风光无限的表象下,隐藏的却是一颗落寞的内心。时人只看到戚继光的耀眼业绩,却并
期刊
德雷福斯案件是法国历史上的著名冤案,在法国可谓家喻户晓,其知名的程度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在我国的知名程度相当。这两起案件都发生在19世纪:杨乃武案件发生在1873年(同治11年),结案于1875年(光绪元年);德雷福斯案件发生在1894年,晚于杨乃武案件20余年。  但是,同为错案,两者的差别非常大。前者属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传统冤案,而德雷福斯案则充满了议会政治和现代法制的意味。它更为复杂和艰难
期刊
叶令况的《西方女性与航海迷信》中提到,“古代海上航行有条不成文的残忍的法则:认为避免遇难唯一可靠的方法是贡献一位女性旅客给汹涌的波涛, 那样海神尼普顿会使狂怒的大海恢复平静。”  这一毛骨悚然的法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是因为古代西方人认为女性能给远航的船舶带来不幸。这种不幸可能表现为不利于航行的天气,比如狂风大作,海浪滔天。  有西方学者提到过中世纪一个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一支船队在英国西南端的
期刊
在西方旅行者纷纷闯入中国秘境之时,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探险家其实也在茫茫的中国大地穿梭来回,如日本著名中国史学家内藤湖南于1899年至中国的旅行中,遍访名山大川、碑坟寺观等胜景,以印证他神游已久的禹域大地;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社委托到中国游览,写下一册《中国游记》做这次旅行的见闻记录。  许多西方来华旅行者,都是凭借着来到中国旅行考察的成就,而成为历史学者、生物考察者、民俗考察者的,但日本来华
期刊
在航天员可以频繁上天的时代,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就不会再引起人们的关注。进步时代的最大标志就是,进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再是奇观。  曾经,中国人为一项工程的完工而兴奋不已。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成为新中国的大事件。此后的30年,中国把70位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带到这个让人自豪的地方。  这种自豪是有理由的。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人还不能自己建设这么复杂的桥梁。20世纪初,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