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新课程是教育上的新文化运动。的确,新课程给我们的教育观念、管理方式和教学行为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适应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的文化背景下,教学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被充分挖掘,教学的多样性、动态性、生成性在课堂中日益彰显,教师的独特思考和个性创意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课改实践中,我们注重改变管理模式,培养教师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改变管理方式,优化成长环境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程式化的,它只注重教师机械的模仿和无条件的执行,根本上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思考与创新。实施新课程,我们改变旧的管理方式,注重引导教师自主实践、自觉成长。
1.变“强制”为“亲近”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曾经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那就是“强行切入”。但对这次课改,我们却不这样认为。新课改是需要每一位教师实实在在参与的课改,教师的思想工作做不好就无法真正迈出第一步。营造一个浓郁的氛围,让教师亲近课改、熟悉课改,直至主动参与才是上策。
我们除了大会小会学习宣传、组织专题讲座以外,还成立了课改中心教研组,编辑了集合权威论点、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等内容的学习手册,供老师们学习研讨。此外,我们利用身边的案例进行现场解剖、观摩研讨,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激发了广大教师自主自发地进行课改实践。
2.变指令为自主
课改实验中,我们组织了争创“课改示范校”、“课改先进校”、“课改合格校”等活动,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讨论确立学校发展规划,拿出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每个教师制订个人的“一三五发展规划”,结合争创活动中每所学校自主落实课改实验的各项工作,促使每个教师在了解学校发展的同时,正确全面地认识新课程,客观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激发教师个体的自我超越。无论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在课改实践中找准了各自的坐标,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3.变督导为研讨
在旧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的局限下,教师一直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修筑的围城里打转,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管理层的督导检查是查有余而导不足,缺少检查者与被查者的互动交流。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变督导为研讨,着力推动新课程环境下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师变被动的执行为主动的创生。
我们强调教育理论的学习,促使教师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强调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断省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引导教师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找到一个新的视角,以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强调教师间的合作,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4.变定量为定性
在教师评价方面,我们建立了“重实绩更重发展、重结果更重过程、重教书更重育人、重规范更重创新、重竞争更重协作”这一多样化教师评价体系,努力令教师自觉追求新课程赋予的课程权利。我们一改过去按照条条款款逐项打分的做法,转变为在定量的基础上注重定性,引导教师从规范走向自主,从执行走向创生,从制度走向智慧。我们还修订了新的课堂评价标准,去除了原有的一些硬性规定,增加了不少充盈着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论点和教学建议,改变过去课堂评价面面俱到的模式,促使教师充分挖掘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创生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如今的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表演,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再充斥着繁琐机械的练习,呈现出的是师生平等的对话,是动态中的教学相长。
二、落实管理措施,铺实成长台阶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个性闪耀着智慧,蕴涵着创新。我们以个性为轴线打造教师成长的阶梯。
1.营造学术氛围,孕育教师个性
开展读书运动,让教师在读书学习中滋养底气。我们先后编辑了多种课改学习资料,向教师们介绍著名教育教学专家的教育思想,传递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宣传较为成功的课改实践经验;并推荐了多种教育理论书籍和教育报刊上的文章,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我们通过教师的读书笔记展示、读书交流会、学习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青年教师的读书热情。
与专家对话。我们邀请名特教师来此讲学,还组织教师去大连、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南通等地学习取经,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师授课。通过研讨与交流,教师们普遍被激发起了课改热情。
构建研究组织,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年级组、备课组的建设,把这些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研究型组织。同时还成立了各类科研“兴趣小组”,如校本课程研究小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于永正教学艺术研究小组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小组等。通过学术化的管理,激发了教师的潜能与创造欲望,焕发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巨大活力。
2.搭建专业舞台,张扬教师个性
为促使每个教师成为研究者,引导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我们有目的地搭建各种专业舞台,让他们一展身手。
举办课改沙龙。在沙龙活动中,参与教师热情高涨、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研究性氛围中,教师们的智慧火花不断被点燃,创新思维时时被激活,智慧不停在碰撞。新课程犹如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在自由而热烈的研讨中,老师们针对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萌生了新方案、新设计和新创意。
开办课堂超市。我们在自由申报的基础上,每周安排几位老师执教课改研究课,及时展示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我们的课堂超市里,云集了全镇的“特色商品”——有县市命名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有身怀绝技的优秀课获奖者,还有更多的是大众“商品”。我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先是中心校,再延伸到辅导校和完小,并逐步向社区、家长开放。
组织专题汇报。我们定期组织镇内名师、骨干教师的专题汇报活动,如有关学科教学的学术讲座,课题研究的阶段汇报,科研兴趣小组的成果汇报,个案研究汇报以及读书报告会等。我们还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县市的“校长沙龙”、“课改论坛”等学术观摩活动。
创办课改通讯。我们创办了课改通讯《课改探航》,把它建成教师学习交流的第二阵地。引导教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寻新思路、新方法,激发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提升。
3.优化激励机制,发展教师个性
我们在全镇范围内组织了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活动,并对优秀班主任、特长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同时还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基金会,大力培植发展青年教师。具体措施是: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岗位上投放精力;师徒结对,让他们在业务上提高能力;改善人际环境,让他们在工作上形成合力;压压担子,让他们在成长中焕发活力。
目前,我镇青年教师成长很快,学历达大专的占95%以上,不少老师已成长为县市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还有的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在课改工作中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甘 璐)
一、改变管理方式,优化成长环境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程式化的,它只注重教师机械的模仿和无条件的执行,根本上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思考与创新。实施新课程,我们改变旧的管理方式,注重引导教师自主实践、自觉成长。
1.变“强制”为“亲近”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曾经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那就是“强行切入”。但对这次课改,我们却不这样认为。新课改是需要每一位教师实实在在参与的课改,教师的思想工作做不好就无法真正迈出第一步。营造一个浓郁的氛围,让教师亲近课改、熟悉课改,直至主动参与才是上策。
我们除了大会小会学习宣传、组织专题讲座以外,还成立了课改中心教研组,编辑了集合权威论点、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等内容的学习手册,供老师们学习研讨。此外,我们利用身边的案例进行现场解剖、观摩研讨,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激发了广大教师自主自发地进行课改实践。
2.变指令为自主
课改实验中,我们组织了争创“课改示范校”、“课改先进校”、“课改合格校”等活动,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讨论确立学校发展规划,拿出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每个教师制订个人的“一三五发展规划”,结合争创活动中每所学校自主落实课改实验的各项工作,促使每个教师在了解学校发展的同时,正确全面地认识新课程,客观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激发教师个体的自我超越。无论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在课改实践中找准了各自的坐标,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3.变督导为研讨
在旧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的局限下,教师一直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修筑的围城里打转,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管理层的督导检查是查有余而导不足,缺少检查者与被查者的互动交流。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变督导为研讨,着力推动新课程环境下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师变被动的执行为主动的创生。
我们强调教育理论的学习,促使教师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强调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断省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引导教师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找到一个新的视角,以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强调教师间的合作,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4.变定量为定性
在教师评价方面,我们建立了“重实绩更重发展、重结果更重过程、重教书更重育人、重规范更重创新、重竞争更重协作”这一多样化教师评价体系,努力令教师自觉追求新课程赋予的课程权利。我们一改过去按照条条款款逐项打分的做法,转变为在定量的基础上注重定性,引导教师从规范走向自主,从执行走向创生,从制度走向智慧。我们还修订了新的课堂评价标准,去除了原有的一些硬性规定,增加了不少充盈着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论点和教学建议,改变过去课堂评价面面俱到的模式,促使教师充分挖掘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创生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如今的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表演,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再充斥着繁琐机械的练习,呈现出的是师生平等的对话,是动态中的教学相长。
二、落实管理措施,铺实成长台阶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个性闪耀着智慧,蕴涵着创新。我们以个性为轴线打造教师成长的阶梯。
1.营造学术氛围,孕育教师个性
开展读书运动,让教师在读书学习中滋养底气。我们先后编辑了多种课改学习资料,向教师们介绍著名教育教学专家的教育思想,传递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宣传较为成功的课改实践经验;并推荐了多种教育理论书籍和教育报刊上的文章,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我们通过教师的读书笔记展示、读书交流会、学习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青年教师的读书热情。
与专家对话。我们邀请名特教师来此讲学,还组织教师去大连、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南通等地学习取经,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师授课。通过研讨与交流,教师们普遍被激发起了课改热情。
构建研究组织,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年级组、备课组的建设,把这些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研究型组织。同时还成立了各类科研“兴趣小组”,如校本课程研究小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于永正教学艺术研究小组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小组等。通过学术化的管理,激发了教师的潜能与创造欲望,焕发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巨大活力。
2.搭建专业舞台,张扬教师个性
为促使每个教师成为研究者,引导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我们有目的地搭建各种专业舞台,让他们一展身手。
举办课改沙龙。在沙龙活动中,参与教师热情高涨、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研究性氛围中,教师们的智慧火花不断被点燃,创新思维时时被激活,智慧不停在碰撞。新课程犹如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在自由而热烈的研讨中,老师们针对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萌生了新方案、新设计和新创意。
开办课堂超市。我们在自由申报的基础上,每周安排几位老师执教课改研究课,及时展示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我们的课堂超市里,云集了全镇的“特色商品”——有县市命名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有身怀绝技的优秀课获奖者,还有更多的是大众“商品”。我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先是中心校,再延伸到辅导校和完小,并逐步向社区、家长开放。
组织专题汇报。我们定期组织镇内名师、骨干教师的专题汇报活动,如有关学科教学的学术讲座,课题研究的阶段汇报,科研兴趣小组的成果汇报,个案研究汇报以及读书报告会等。我们还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县市的“校长沙龙”、“课改论坛”等学术观摩活动。
创办课改通讯。我们创办了课改通讯《课改探航》,把它建成教师学习交流的第二阵地。引导教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寻新思路、新方法,激发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提升。
3.优化激励机制,发展教师个性
我们在全镇范围内组织了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活动,并对优秀班主任、特长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同时还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基金会,大力培植发展青年教师。具体措施是: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岗位上投放精力;师徒结对,让他们在业务上提高能力;改善人际环境,让他们在工作上形成合力;压压担子,让他们在成长中焕发活力。
目前,我镇青年教师成长很快,学历达大专的占95%以上,不少老师已成长为县市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还有的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在课改工作中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