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语文学科的课程属性看,作文显然应该属于同阅读、语法、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拥有相同价值的课程资源。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与否,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也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课程目标的贯彻落实。毫不夸张地说,作文教学的成功,往往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成功;而作文教学的失败,常常也决定着语文教学的失败。
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里所说的“不重视”,并非指向作文写作数量的欠缺,亦非指向一线教师写作教学活动的不尽如人意,而是指向诸多版本的语文教材均缺乏应有的写作教学课程内容。中小学写作教学,无论是写作内容的安排、写作技巧的介绍,还是写作思想的培养、写作习惯的养成,都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如何才能从课程意识出发,构建起合理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使作文教学成为有着明确课程目标的体系化的学习实践活动,便成为有志于探究作文教学诸多问题的教研人员和一线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课题。
本期的教学多棱镜,三位有着多年作文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分属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他们的观点,大体上可以体现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共性认知。
引子:作文教学的病象呈现刘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缺少规范的内容当属作文。一方面,眼下的各种版本语文教科书中,作文都没有能够作为一种成体系的知识,被集中安排在某些学习时间段内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即使教材编写者在各单元中都结合单元学习要点安排了相对独立的作文训练内容,一线教师也多不依照这安排组织写作,而是依照备课组内的某些具体安排,或自建写作体系并依此进行训练,或只围绕考试的指挥棒,在考纲引导下专一围绕考试热点反复训练。加之很多地方在作文批改中,喜爱仿照中高考阅卷的方式,动辄设置很高的起评分。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此方面的问题,在高中已经十分严重,猜想在初中教学中,情形也不会很乐观。或许,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会更为科学规范。
今天的沙龙活动,我们将围绕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希望大家能从各自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理想模式的构设,念一念作文这本难念的经。期待着两位的高见。思考篇:技巧、思想与情感,孰轻孰重?王朝江:主持人提出的这个话题,确实是作文教学中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由于长期执教初中毕业班,我对作文教学中的技巧一向比较看重。我认为,写作固然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行为,但对于尚无多少写作经验、更无成熟世界观的初中生而言,要让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出思想的深刻性,完全是一种痴人说梦。
至于在作文中体现真实情感,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作文需要真情,作文中的真情,却又和生活有着一定的差异。这种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归纳概括力,才能有效表现出来。
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比较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我主张在初中阶段,先帮助学生打下各种文体写作的底子,使他们能够在写作中分清文体、理清脉络。这是写作的基本功,其价值类似于达·芬奇的画蛋。这份功底打扎实了,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在拥有了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后,自然也就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技巧来灵活表现思想与情感。
实践篇:指导、模仿与讲评,何去何从?刘祥:我向来不太重视作文的指导与讲评。在帮助学生搭建起不同文体的常规框架之后,我的指导与讲评,通常只把着眼点放在思维训练上。这种指导与讲评,常以审题立意为核心,尽最大努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至于写作中的模仿,个人认为可能更适宜于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模仿是写作教学中的“描红”,对于刚起步或虽已起步却未入门的孩子来讲,通过适量的模仿,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文体的有效框架,有利于他们利用较好的载体来承载自己的思想情感。事实上,我们每个成年人的写作,都无法避开模仿这一起点。
如果说模仿中还有什么需要重视的内容,我认为只在于把握好放手的时间。放手时间早了,学得不到位,容易摔跟头;放手时间迟了,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健康行走。当然,这个时间度,必须因人而异,无法用统一的时间一刀切。
张盈珺:作为家长,似乎都很喜欢让学生看“优秀作文集”之类的书,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别人的语言、写作方法,甚至于借鉴他人的故事作为自己文章的内容来进行写作。我们都听过“东施效颦”的故事,毫无疑问,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把文章写生动写具体的。
因此我想,我们在指导、模仿与讲评中,可以轻模仿,重讲评与指导,引导学生本色作文,写出生命的灵性。
作文教学中的讲评,最好是当堂写作当堂点评。教师抽选出若干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当做范文朗读,然后由学生讨论该文优秀之处。有时,教师也可只以一篇普通作文做范例,与学生一起就作文如何具体生动等问题展开有效讨论,并在讨论后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局部修改。如此,就能够通过范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对作文进行修改,如何使作文生动起来。
在课后批改中,也应该多进行面批。教师与学生对面进行评改,就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及时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
王朝江:我对作文指导一向很看重。我们知道,写作是心灵的产物,在写作中,学生运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完全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这些,身为教师的我们无法左右。然而,学校教育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学生的成长必然建立在教师的适当引领之上。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固然可以通过大量写作中的自我觉悟来实现,但更应该通过教师的专业引领实现。这两种方法中,前者耗时耗力,且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后者则可以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开展。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诗人,而是要将最基本的写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样的传授,是语文教师无法规避的责任。
探究篇:源头活水何处来?刘祥:朝江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作文教学中,教师确实应该很好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自身相对扎实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思维与实践的表率。然而,略显尴尬的是,眼下的作文教学中,很多同行由于自身写作经验的欠缺,无法实现自身写作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围绕这个问题,我曾以“自能作文”为课题,做过几年的探究,我很希望中学高年级的学生,能在掌握了基本写作技能后,迅速摆脱教师的影响,学会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支配作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舍弃了所谓的大作文训练,代之以每周三篇的自由随笔。此种写作训练,在一定时间内确实激活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只要愿意坚持实验的学生,其写作水平在三个月后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很多学生在坚持数月后,突然发现可以作为素材写作的生活,几乎被挖掘殆尽,再往下,随笔该写点什么,成了费脑筋的一件事。于是,有些学生便开始懈怠。当然,也有少数学生渐入佳境,发展到生活中无一处不可着笔的高度。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依旧常思考一个问题: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到底应该从何处来?来自生活固然是一方面,有没有一条支流,其源头是教师呢?我很希望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成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此,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更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
王朝江:如何让已经掌握的写作技能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获得发展提升?如何保证学生的作文训练始终处于有序的过程和丰富的生活积淀中?这是我十多年来常思考的问题。十多年前,我拜读过特级教师张富先生的作文教学专著,对他所倡导的类似于“微格训练”的作文教学模式很欣赏。这些年来,我时常有意地践行张富先生的作文教学观点,给每次作文训练制定出具体的训练点,在作文指导时,也多强化这一训练点的相关写作技巧;作文批改中,同样多围绕这一训练点进行评判。这样,每次作文训练,从写作指导开始,直至最后的作文评讲,教师和学生都对训练目标十分清晰,学生们的写作,也就很少处于无所适从的态势中。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文训练,可以避开主持人所说的没有写作素材的尴尬,还可以通过完成任务即可获得高分的激励措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成功渴望。我想,追求作文教学的持续高效,适宜的作文训练方法就是保证作文教学长流长新的源头活水。
张盈珺:两位老师的探究很有思想高度,却不适宜于小学作文教学。我们知道,人长期生活在规矩众多的环境里,创新精神就会被压抑,创新能力就会被扼杀。我们的孩子就在人们常说的优秀作文标准里迷失了自我,他们不知道怎样取材才算是新颖有亮点,不知道怎样锻字造句才算简洁又不失新意,不知道内容主题该怎样提升才算有哲理有深度。技巧性过高的优秀作文标准让孩子们学会了“假大空”,可根据孩子心智发展规律,发现他们又不习惯于“假大空”“说套话”,不知道如何把没有的事情说成有,把没有感受过的心情写生动。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不知所措,对于作文的兴趣自然是愈来愈淡了。
如何让小学作文教学守住源头活水?我想无外乎落实以下几方面内容:
经典引路。记得我五年级时迷上了武侠小说,看多了武侠小说,久而久之,自己也产生了写作的兴趣。
体验激趣。作为语文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引导孩子从身边小事去发现事物的微小变化,让学生以细微的触角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练笔交流。我曾进行过一些实践,让学生进行日记接龙,开展“百字作文”练习,进行随笔训练。不管是哪一种练习,只要孩子能认真看待,他们对于事物的观察就会越来越细致,那些生活中听到的、读到的语言也会被灵活地运用到作文里。至于仿写,我同样看重。仿写是另总结篇: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刘祥:作文有法而无定法。作文教学中,究竟是否应该存在一种固定的范式,使其成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操作规程,似乎从无定论。然而,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作文教学,也无论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具有什么样的写作能力,有一点我们终须明白:身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的终身成长需要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而写作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本期的多棱镜中,受自身见识与学养的制约,我们三位一线教师,只能从各自的教学实践出发,为读者提供一些感性的思考与认知。我们的这些思考,或许与您的作文教学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吻合,也或许和您的认知完全背道而驰。即使是我们三人间,也还存在着无法统一的思考与理解。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开始思考,必须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开始探索,唯有我们的行动,才能赋予作文教学以真正的意义。只要我们愿意行动,愿意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当做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之道。当我们自己连同学生,都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时,作文教学又如何能不成功?
(本栏责编 涵 冰)一种形式的指导。与教师的写作指导相比,由教师精心选择的模本文章,往往因为其直观性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教师的指导常侧重于内在的审题立意,仿写模本则侧重于外在的表现形式,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既有利于学生拓宽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借鉴吸收。正是鉴于此,作文教学中,我常将二者并重,指导写作时,先印发范例,再引导学生审题立意,多方面激活思维。
我不太重视写作后的讲评,马后炮的价值总是有限。与其花费时间精力去研究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如把讲评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评价。比如,在初三复习课教学中,我始终将作文教学内容依照文体特征分解为众多具有不同训练侧重点的模块,再以初中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借鉴来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基础知识。当然,在指导学生模仿借鉴的过程中,我同样会强调作文选材立意等问题。我会以《背影》为例,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精选典型事例;会以《谈骨气》为例,帮助学生理解论据选择中的情感导向。我认为,好的写作技巧,就是用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只是,必须先拥有了技巧,才能让思想与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盈珺:写作教学中,当然需要给予必要的技巧指导,尤其是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更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把握不同要求下的作文写作。但在实践中,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很多经由教师指导后的作文,“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现象比比皆是。写人、写事的,大都三段论,先整体概括,接着突出重点写一个品质,最后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写游戏的作文,其用词也是惊人一致:表现惊讶、莫名其妙的大都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表现开心、快乐的,大都用“兴高采烈”“喜出望外”“一蹦三尺高”……这样全班几乎用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作文,毫无疑问是教师精心指导下的“硕果”。在教师事无巨细的指导下,孩子没有自我,只是一个配合老师工作的机器,这样的作文,只是流水线下生产出来的一个个看似精致却毫无个性的产品。
面对这样的写作现状,我认为作文教学的重点还是在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自由写作;再逐步引导孩子学会在作文中表达一定的思想;在学生已经能够写出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后,再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帮助他们确立文体意识。
比如,我们学完了《金色的鱼钩》后,让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开始,学生都觉得无从着手,写出来的内容比较单薄,人物形象不丰满。后来,我让学生模仿同学、教师平时的动作,再组织同学评论其模仿情况,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描述这些动作,比一比谁描述得最惟妙惟肖。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受到激发,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刘祥:我的作文教学,经历的是一个“技巧—思想—情感—融合”的过程。和朝江老师一样,我也一直很看重写作技巧的训练(这可能是执教高三带来的“后遗症”)。我们高中部分的作文教学,高一主要强化记叙文的写作训练,高二强化议论文训练。这两个学段中,我总是要把文体意识的培养作为训练的重要任务来完成。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将记叙文写作与议论文写作又细分为若干个更为精细的训练点,每次训练都只突出一方面的技巧。
这样的训练,当然很容易收到实效,学生们能够很快掌握文章的框架结构。在阅读此类文章时,也能依照这种固有的写作框架,轻松解剖作品的段落结构,理清作品的脉络。
然而,也正如盈老师所说,学生在掌握了固有的写作技巧后,往往又会过于拘泥于写作技巧,不敢或不愿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写作个性。其结果就是,多数学生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较大程度的雷同性,写不出应有的个性,更感受不到青春生命的蓬勃激情。
因此,近年来,我开始尝试技巧、思想与情感的融合。我的这种尝试,以技巧为基础,以思想为要件,以情感为核心。具体而言,就是在作文教学之初,先精选四五篇典范例文,用做文体框架的模本,帮助学生搭建文体范例。在此基础上,每次作文训练,都以思维开启为训练重点,以“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事”为具体要求。这样坚持几年下来,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训练体系。
然而,很长时间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里所说的“不重视”,并非指向作文写作数量的欠缺,亦非指向一线教师写作教学活动的不尽如人意,而是指向诸多版本的语文教材均缺乏应有的写作教学课程内容。中小学写作教学,无论是写作内容的安排、写作技巧的介绍,还是写作思想的培养、写作习惯的养成,都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如何才能从课程意识出发,构建起合理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使作文教学成为有着明确课程目标的体系化的学习实践活动,便成为有志于探究作文教学诸多问题的教研人员和一线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课题。
本期的教学多棱镜,三位有着多年作文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分属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他们的观点,大体上可以体现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共性认知。
引子:作文教学的病象呈现刘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缺少规范的内容当属作文。一方面,眼下的各种版本语文教科书中,作文都没有能够作为一种成体系的知识,被集中安排在某些学习时间段内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即使教材编写者在各单元中都结合单元学习要点安排了相对独立的作文训练内容,一线教师也多不依照这安排组织写作,而是依照备课组内的某些具体安排,或自建写作体系并依此进行训练,或只围绕考试的指挥棒,在考纲引导下专一围绕考试热点反复训练。加之很多地方在作文批改中,喜爱仿照中高考阅卷的方式,动辄设置很高的起评分。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此方面的问题,在高中已经十分严重,猜想在初中教学中,情形也不会很乐观。或许,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会更为科学规范。
今天的沙龙活动,我们将围绕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希望大家能从各自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理想模式的构设,念一念作文这本难念的经。期待着两位的高见。思考篇:技巧、思想与情感,孰轻孰重?王朝江:主持人提出的这个话题,确实是作文教学中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由于长期执教初中毕业班,我对作文教学中的技巧一向比较看重。我认为,写作固然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行为,但对于尚无多少写作经验、更无成熟世界观的初中生而言,要让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出思想的深刻性,完全是一种痴人说梦。
至于在作文中体现真实情感,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作文需要真情,作文中的真情,却又和生活有着一定的差异。这种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归纳概括力,才能有效表现出来。
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比较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我主张在初中阶段,先帮助学生打下各种文体写作的底子,使他们能够在写作中分清文体、理清脉络。这是写作的基本功,其价值类似于达·芬奇的画蛋。这份功底打扎实了,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在拥有了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后,自然也就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技巧来灵活表现思想与情感。
实践篇:指导、模仿与讲评,何去何从?刘祥:我向来不太重视作文的指导与讲评。在帮助学生搭建起不同文体的常规框架之后,我的指导与讲评,通常只把着眼点放在思维训练上。这种指导与讲评,常以审题立意为核心,尽最大努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至于写作中的模仿,个人认为可能更适宜于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模仿是写作教学中的“描红”,对于刚起步或虽已起步却未入门的孩子来讲,通过适量的模仿,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文体的有效框架,有利于他们利用较好的载体来承载自己的思想情感。事实上,我们每个成年人的写作,都无法避开模仿这一起点。
如果说模仿中还有什么需要重视的内容,我认为只在于把握好放手的时间。放手时间早了,学得不到位,容易摔跟头;放手时间迟了,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健康行走。当然,这个时间度,必须因人而异,无法用统一的时间一刀切。
张盈珺:作为家长,似乎都很喜欢让学生看“优秀作文集”之类的书,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别人的语言、写作方法,甚至于借鉴他人的故事作为自己文章的内容来进行写作。我们都听过“东施效颦”的故事,毫无疑问,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把文章写生动写具体的。
因此我想,我们在指导、模仿与讲评中,可以轻模仿,重讲评与指导,引导学生本色作文,写出生命的灵性。
作文教学中的讲评,最好是当堂写作当堂点评。教师抽选出若干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当做范文朗读,然后由学生讨论该文优秀之处。有时,教师也可只以一篇普通作文做范例,与学生一起就作文如何具体生动等问题展开有效讨论,并在讨论后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局部修改。如此,就能够通过范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对作文进行修改,如何使作文生动起来。
在课后批改中,也应该多进行面批。教师与学生对面进行评改,就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及时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
王朝江:我对作文指导一向很看重。我们知道,写作是心灵的产物,在写作中,学生运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完全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这些,身为教师的我们无法左右。然而,学校教育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学生的成长必然建立在教师的适当引领之上。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固然可以通过大量写作中的自我觉悟来实现,但更应该通过教师的专业引领实现。这两种方法中,前者耗时耗力,且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后者则可以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开展。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诗人,而是要将最基本的写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样的传授,是语文教师无法规避的责任。
探究篇:源头活水何处来?刘祥:朝江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作文教学中,教师确实应该很好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自身相对扎实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思维与实践的表率。然而,略显尴尬的是,眼下的作文教学中,很多同行由于自身写作经验的欠缺,无法实现自身写作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围绕这个问题,我曾以“自能作文”为课题,做过几年的探究,我很希望中学高年级的学生,能在掌握了基本写作技能后,迅速摆脱教师的影响,学会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支配作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舍弃了所谓的大作文训练,代之以每周三篇的自由随笔。此种写作训练,在一定时间内确实激活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只要愿意坚持实验的学生,其写作水平在三个月后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很多学生在坚持数月后,突然发现可以作为素材写作的生活,几乎被挖掘殆尽,再往下,随笔该写点什么,成了费脑筋的一件事。于是,有些学生便开始懈怠。当然,也有少数学生渐入佳境,发展到生活中无一处不可着笔的高度。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依旧常思考一个问题: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到底应该从何处来?来自生活固然是一方面,有没有一条支流,其源头是教师呢?我很希望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成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此,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更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
王朝江:如何让已经掌握的写作技能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获得发展提升?如何保证学生的作文训练始终处于有序的过程和丰富的生活积淀中?这是我十多年来常思考的问题。十多年前,我拜读过特级教师张富先生的作文教学专著,对他所倡导的类似于“微格训练”的作文教学模式很欣赏。这些年来,我时常有意地践行张富先生的作文教学观点,给每次作文训练制定出具体的训练点,在作文指导时,也多强化这一训练点的相关写作技巧;作文批改中,同样多围绕这一训练点进行评判。这样,每次作文训练,从写作指导开始,直至最后的作文评讲,教师和学生都对训练目标十分清晰,学生们的写作,也就很少处于无所适从的态势中。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文训练,可以避开主持人所说的没有写作素材的尴尬,还可以通过完成任务即可获得高分的激励措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成功渴望。我想,追求作文教学的持续高效,适宜的作文训练方法就是保证作文教学长流长新的源头活水。
张盈珺:两位老师的探究很有思想高度,却不适宜于小学作文教学。我们知道,人长期生活在规矩众多的环境里,创新精神就会被压抑,创新能力就会被扼杀。我们的孩子就在人们常说的优秀作文标准里迷失了自我,他们不知道怎样取材才算是新颖有亮点,不知道怎样锻字造句才算简洁又不失新意,不知道内容主题该怎样提升才算有哲理有深度。技巧性过高的优秀作文标准让孩子们学会了“假大空”,可根据孩子心智发展规律,发现他们又不习惯于“假大空”“说套话”,不知道如何把没有的事情说成有,把没有感受过的心情写生动。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不知所措,对于作文的兴趣自然是愈来愈淡了。
如何让小学作文教学守住源头活水?我想无外乎落实以下几方面内容:
经典引路。记得我五年级时迷上了武侠小说,看多了武侠小说,久而久之,自己也产生了写作的兴趣。
体验激趣。作为语文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引导孩子从身边小事去发现事物的微小变化,让学生以细微的触角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练笔交流。我曾进行过一些实践,让学生进行日记接龙,开展“百字作文”练习,进行随笔训练。不管是哪一种练习,只要孩子能认真看待,他们对于事物的观察就会越来越细致,那些生活中听到的、读到的语言也会被灵活地运用到作文里。至于仿写,我同样看重。仿写是另总结篇: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刘祥:作文有法而无定法。作文教学中,究竟是否应该存在一种固定的范式,使其成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操作规程,似乎从无定论。然而,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作文教学,也无论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具有什么样的写作能力,有一点我们终须明白:身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的终身成长需要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而写作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本期的多棱镜中,受自身见识与学养的制约,我们三位一线教师,只能从各自的教学实践出发,为读者提供一些感性的思考与认知。我们的这些思考,或许与您的作文教学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吻合,也或许和您的认知完全背道而驰。即使是我们三人间,也还存在着无法统一的思考与理解。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开始思考,必须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开始探索,唯有我们的行动,才能赋予作文教学以真正的意义。只要我们愿意行动,愿意把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当做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之道。当我们自己连同学生,都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时,作文教学又如何能不成功?
(本栏责编 涵 冰)一种形式的指导。与教师的写作指导相比,由教师精心选择的模本文章,往往因为其直观性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教师的指导常侧重于内在的审题立意,仿写模本则侧重于外在的表现形式,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既有利于学生拓宽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借鉴吸收。正是鉴于此,作文教学中,我常将二者并重,指导写作时,先印发范例,再引导学生审题立意,多方面激活思维。
我不太重视写作后的讲评,马后炮的价值总是有限。与其花费时间精力去研究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如把讲评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评价。比如,在初三复习课教学中,我始终将作文教学内容依照文体特征分解为众多具有不同训练侧重点的模块,再以初中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借鉴来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基础知识。当然,在指导学生模仿借鉴的过程中,我同样会强调作文选材立意等问题。我会以《背影》为例,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精选典型事例;会以《谈骨气》为例,帮助学生理解论据选择中的情感导向。我认为,好的写作技巧,就是用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只是,必须先拥有了技巧,才能让思想与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盈珺:写作教学中,当然需要给予必要的技巧指导,尤其是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更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把握不同要求下的作文写作。但在实践中,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很多经由教师指导后的作文,“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现象比比皆是。写人、写事的,大都三段论,先整体概括,接着突出重点写一个品质,最后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写游戏的作文,其用词也是惊人一致:表现惊讶、莫名其妙的大都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表现开心、快乐的,大都用“兴高采烈”“喜出望外”“一蹦三尺高”……这样全班几乎用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作文,毫无疑问是教师精心指导下的“硕果”。在教师事无巨细的指导下,孩子没有自我,只是一个配合老师工作的机器,这样的作文,只是流水线下生产出来的一个个看似精致却毫无个性的产品。
面对这样的写作现状,我认为作文教学的重点还是在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自由写作;再逐步引导孩子学会在作文中表达一定的思想;在学生已经能够写出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后,再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帮助他们确立文体意识。
比如,我们学完了《金色的鱼钩》后,让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开始,学生都觉得无从着手,写出来的内容比较单薄,人物形象不丰满。后来,我让学生模仿同学、教师平时的动作,再组织同学评论其模仿情况,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描述这些动作,比一比谁描述得最惟妙惟肖。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受到激发,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刘祥:我的作文教学,经历的是一个“技巧—思想—情感—融合”的过程。和朝江老师一样,我也一直很看重写作技巧的训练(这可能是执教高三带来的“后遗症”)。我们高中部分的作文教学,高一主要强化记叙文的写作训练,高二强化议论文训练。这两个学段中,我总是要把文体意识的培养作为训练的重要任务来完成。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将记叙文写作与议论文写作又细分为若干个更为精细的训练点,每次训练都只突出一方面的技巧。
这样的训练,当然很容易收到实效,学生们能够很快掌握文章的框架结构。在阅读此类文章时,也能依照这种固有的写作框架,轻松解剖作品的段落结构,理清作品的脉络。
然而,也正如盈老师所说,学生在掌握了固有的写作技巧后,往往又会过于拘泥于写作技巧,不敢或不愿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写作个性。其结果就是,多数学生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较大程度的雷同性,写不出应有的个性,更感受不到青春生命的蓬勃激情。
因此,近年来,我开始尝试技巧、思想与情感的融合。我的这种尝试,以技巧为基础,以思想为要件,以情感为核心。具体而言,就是在作文教学之初,先精选四五篇典范例文,用做文体框架的模本,帮助学生搭建文体范例。在此基础上,每次作文训练,都以思维开启为训练重点,以“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事”为具体要求。这样坚持几年下来,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训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