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准确而通顺的语言写文章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d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先读以下文字——
  2005年“大学生投毒事件”和“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引发了我对当时社会道德滑坡和创造力缺失的思索。“唯分主义”的功利思想甚嚣尘上……
  2011年在花园学校知行堂,一场《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课程报告,我邂逅了新教育……
  作者对新教育实验的情感以及执着精神是令我敬佩的。但就文论文,这几段文字是有语病的。
  第一句“2005年‘大学生投毒事件’和‘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中,“振聋发聩”就用错了。“振聋发聩”的意思是“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那么,在这一句中,“钱学森之问”可以“振聋发聩”,“大学生投毒事件”怎么“振聋发聩”?——应该用“令人震惊”。
  “引发了我对当时社会道德滑坡和创造力缺失的思索。”这句话没有主语:是谁(什么)“引发了我……”?如果是前面说的“大学生投毒事件”和“钱学森之问”,那就把“振聋发聩”去掉,改为“2005年‘大学生投毒事件’和‘钱学森之问’引发了我对当时社会道德滑坡和创造力缺失的思索”,这就通顺了。
  接下来,“‘唯分主义’的功利思想甚嚣尘上”一句中,“甚嚣尘上”也用错了。这个成语的原意是“形容军中忙于备战的状态”,后比喻消息到处流传,议论纷纷。现在多用来形容某种传闻或谬论十分嚣张。那么“功利思想”既非传闻也非谬论(它是一种思想观念),怎么“甚嚣尘上”?
  “2011年在花园学校知行堂,一场《在农历的天空下》课程报告,我邂逅了新教育……”且不说“一场《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课程报告”和“我邂逅了新教育”没有连接上——在“我”前面加一个“让”字就好了,单说“邂逅”一词就大错特错。“邂逅”的含义是“不期而遇”,是“意外相遇美好的人或事”。作者去听新教育的报告,一定是有准备的,怎么可能是“不期而遇”?
  顺便说一下,近年来“邂逅”一词特别走红,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表达的意思不过是“相遇”,可能使用者觉得“邂逅”更文艺一些,所以不用“相遇”“相逢”,而用“邂逅”。我看过一篇美国游记,作者用的题目是《邂逅美利坚》。我就想,难道作者是被绑架去美国的吗?不然如何理解他的“邂逅”?如果是计划中的美国之行,得办护照、签证,还要订机票……有了这一系列“蓄谋已久”的准备,怎么会是“邂逅”呢?
  平时一些老师写的文章中,类似这样的语病还真不少。当然,有的句子在语法上倒不一定有问题,但表达的意思令人费解。比如——
  有教师在文中用“春风十里不如你”来深情表达对学生的爱。我感觉非常别扭。这话出自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是写给风尘女子的。如果一个小伙子,为了表达对女朋友的爱,说:“春风十里不如你!”他以为很抒情,却不知道这像对女朋友说:“我刚才去红灯区走了一大圈,结果没有看到比你更漂亮的站街女!”这不把女朋友气死?
  当然,语言的运用也在不断演变,所谓“春风十里不如你”的用法也是从前几年某文化名人开始的,但比喻义的引申有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如此跳跃式的迁移也太快了吧?生活中有人喜欢用于朋友之间的调侃,或表达某种感情,这是人家的自由,那是没问题的。但一个教师用“春风十里不如你”,是什么意思呢?总之,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实在是不合适。
  另外,还有一些词语常被误用:“德育教育”(德育即“道德教育”,包含“教育”)、“七月流火”(指农历七月,天气转凉,并非说七月骄阳似火)、“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不能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真不希望类似的语言错误,频频出现在教师们的文章中。
  同时,写文章免不了要引用权威观点或语录。其实,我不主张一篇文章过多引用别人的话,能够自己说清楚最好就别引用。当然,引用名人名言,会增加我们立论的说服力。同样的话,普通人说出来就不如名人说出来有权威性。比如,老百姓说:“说话要有依据。”这样的话都习以为常了,但一引用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感觉就不一样了。所以有时适当引用点名人名言还是有必要的。
  但是注意,引文一定要准确。
  这里说的“准确”,首先是指所引语录的出处要准确。随意地从别人的文章中转引,引来引去,可能会以讹传讹。比如,常常见到有教师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就感到吃惊,因为我没有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哪本书里有这句话。后来又有人说这话是“冰心说”“霍懋征说”……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几乎所有教育家都说过,很难说是谁首先说的。如果不知道出处,就别说是谁说的,直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可以的。
  我还曾看见一篇文章,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其实不然,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直到不久前,这种说法還是相当流行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既然如此,那就应当没有难教的学生了。而所谓难教的学生,是无能的教师臆想出来的而为自己的教育无能找借口。”(《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第132页)
  看清楚没有?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是作为批驳靶子而引用这句话的,他接着便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证:“难教的儿童总会是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苏霍姆林斯基严肃而详尽地分析了这样的儿童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积极面对这些孩子的建议。可是后来这话却被有人以为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并以讹传讹。这是不是冤枉了苏霍姆林斯基?
  还有一句“教育名言”也流传甚广:“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许多一线教师甚至是一些著名专家的教育文章,常常可以看到这句话;走进一些学校,看到墙上也写着这句话。无论是教育文章的引用,还是学校墙上的展示,这句话都被醒目地标明是雅思贝尔斯说的。
  第一次读这段话,我就被打动了。我一直想找到这句话的出处,结果看到许多引用者都说出自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于是,我买了一本《什么是教育》仔细阅读,但从头到尾都没有找到这句话。
  我猜想,能说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优美句子的人,一定也是一位非常有教育情怀的教育者,我为中国有这样的教育者而自豪。他看到自己的句子被误以为是雅思贝尔斯的“名言”而被广泛流传,估计是高兴大于遗憾吧?只是如果现在他真的站出来指认这句话,说自己才是这句话的作者,谁会信呢?
  后来我终于读到一位严肃学者的严谨论证,论证了这句话是如何以讹传讹成为雅思贝尔斯的名言的。这位学者叫陈俊一,他对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非常认真的研究考证,写了一篇长文《雅斯贝尔斯说过这句话吗——对一句“教育名言”的源流考辨》。原来这句“教育名言”源自2005年的一个网页,中途不断被人引用同时又不断被人加工,逐渐流行为现在这样的句子。
  引文准确是文章起码的要求。现在我写文章,很少引用名人名言——我怕查不到出处。一旦引用就一定要知道出处,尽管我不一定在文章中注明,但如果有人要问我,我能够说得出这话出自何处,否则我就不引用。
  当然,要让一线教师对每一句名人名言都考证出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非要引用却实在找不到出处怎么办?至少应该在引文后注明“转引自”什么文章。
  我们都应该有这样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既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这是写作的态度,也是做人的态度。
其他文献
主持人:“五项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以小见方向、以小见责任、以小见情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请大家首先谈谈对“五项管
期刊
“动画剧本创作”课程蕴含课程思政的富矿因子。教师以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为依据,发掘动画剧本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从外在要求的课程思政转向内在生成的课程思政,将“应然”的立德树人愿望落实到“实然”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有着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
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近日发出通知,决定在防汛救灾中深化“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通知指出,当前全省正在进行的防汛救灾,是一次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一堂深刻的思政大课、一本鲜活的德育教材,伟大精神在防汛救灾中释放出强大力量。各地各学校要把防汛救灾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及时有效处置灾情,组织灾后恢复重建,严守阵地不麻痹、持续作战不松懈,全力维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各
期刊
英国职业院校“校中厂”和新加坡职业院校“教学工厂”与湖南职业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地位相当,其治理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湖南高职院校应该理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治理机制,构建具有专业群共建共享特色的多元共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依据是否具备法人地位及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差异,湖南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构建营利性法人型、非营利性法人型和非独立法人型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应用文自身所具有的模式化、目的性等特点导致“应用文写作”课程较为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明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中通过任务驱动完成课堂教学过程。同时,课程改革也要注意通过任务分化、优化课堂组织等方式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高校毕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的难度不断加大,甚至出现很多不能正常毕业的学
阅读经典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现实意义。但是高职院校育人定位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对经典阅读的重要作用缺乏科学认知,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也难以给予支持。因此,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育人环境方面,探析基于经典阅读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路径,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今年5月6日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目前全国已有6个省的12个地市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下一步要全面实行美育中考,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覆盖。王登峰提出,体育和美育不仅仅是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和艺术人才,也是每一个受教育者应该接受的教育。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作为12个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在体育美育领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将音乐、美术等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载体逐渐从传统纸质媒体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转移,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从纸本阅读向数字阅读转变。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互动数字绘本越来越受到读者青睐。创作者可以从互动提示、文字与声音、情境故事、数字视觉、移动增强现实等方面,对互动数字绘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必须遵循“全人教育”理念,在“双创”教育中融入基于心理品质、社会认知、创业取向、自我发展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育,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