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亦达到历史高位。我国粮食正遭遇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三多并存”新课题。
2004年至2015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实现“十二连增”。
低价进口粮再破亿吨,国内每7斤粮食有1斤系进口粮食。
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亦达到历史高位。我国粮食正遭遇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三多并存”新课题。
中国粮食政策已经站在新一轮周期转折点上。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
破困局
任正晓认为,“从市场价格看,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呈现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局面。”
2015年底,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国内外价差每吨分别为771元、745元、790元。由于大量补贴和持续对进口显著管制,我国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已经前所未有地全面超出国际价格,超出幅度大约在40%-50%上下,派生“进口入市,增长入库”的现象。
国内与国外、生产与加工之间的价格倒挂,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率偏低的现实。造成粮食价格倒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连续多年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储政策,使得目前的政策性定价已经偏离市场的正常粮食价格,这也使得国内粮食品种结构性失衡现象日益突出。
如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收储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是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重大课题。
在进口粮食品种结构方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主要是国内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结构不对称,即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进口激增的重要因素。”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部门专家看来,逐步将粮价决定权交给市场,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是新形势下更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农业制度改革。应增加种粮农户补贴,在保证农户种粮收入的前提下,加快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进程,让价格反映真实的供求,引导种植结构的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解决“三多并存”考验,国家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的粮食收储制度,遏制价格倒挂趋势;另一方面,则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向现代农业转变。
陈锡文指出,今年我国将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在这个过程不能让农民太吃亏。
去库存
目前我国已经面临国家粮食仓容爆满,进而出现“储不下,卖不动,收不起”问题。粮食库存高企让国家处于“两难困境”。一方面,若降低支持价格以减轻收储压力,农民生产利润将进一步下降,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若保持或提高支持价格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则价格倒挂更加严重,国家收储潜亏更大。
据悉,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越来越集中,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商品粮供给区域高度集中。产区与销区的区域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目前通过“北粮南运”,积极推动产销合作。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等主销区纷纷走进主产区,建立产销合作基地,把产销区之间的单纯供需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模式。据悉,2015年粮食跨省流通量达到3400亿斤,比“十一五”末增加400多亿斤。
粮食去库存还需深化粮食产销合作。专家指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中央和地方应该划分事权,中央做好中央储备,地方做好地方储备。陕西、甘肃、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主销区应该根据国家核定的粮食储备数量严格落实地方储备,实现粮食储备均衡分布。
同时,尽快制定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补贴政策。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则认为,去库存办法总体上就是要减少对粮食市场的干预,包括减少大量补贴和贸易管制程度,更多依靠市场机制作用。
调结构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从品种结构看,我国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特别是一些低端品种销路不畅,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同时,近两年低价大麦、高粱、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激增,2015年高达750亿斤,加上各种渠道进口的低价大米不断增加,使得国内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陈锡文指出,当前粮食问题面临一个突出矛盾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的偏差。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的农村改革将聚焦于此,这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据悉,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任正晓表示,“十三五”时期将通过构建“五大体系”来促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打造运行规范、稳健管用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二是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三是打造运转高效、生态环保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四是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国际合作体系;五是打造体现全面小康特征、惠及城乡居民的优质健康粮油产品供应体系。
为全面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5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就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种粮积极性、增强地方粮食储备能力等提出了具体考核要求。
专家指出,粮食生产要适应新常态,粮食改革要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型。在粮食供给侧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时,要向粮食供求平衡态过渡,既不能过度调减,又要把握力度和节奏,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其重点是推动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2004年至2015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实现“十二连增”。
低价进口粮再破亿吨,国内每7斤粮食有1斤系进口粮食。
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亦达到历史高位。我国粮食正遭遇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三多并存”新课题。
中国粮食政策已经站在新一轮周期转折点上。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
破困局
任正晓认为,“从市场价格看,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呈现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局面。”
2015年底,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国内外价差每吨分别为771元、745元、790元。由于大量补贴和持续对进口显著管制,我国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已经前所未有地全面超出国际价格,超出幅度大约在40%-50%上下,派生“进口入市,增长入库”的现象。
国内与国外、生产与加工之间的价格倒挂,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率偏低的现实。造成粮食价格倒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连续多年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储政策,使得目前的政策性定价已经偏离市场的正常粮食价格,这也使得国内粮食品种结构性失衡现象日益突出。
如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收储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是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重大课题。
在进口粮食品种结构方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主要是国内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结构不对称,即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进口激增的重要因素。”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部门专家看来,逐步将粮价决定权交给市场,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是新形势下更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农业制度改革。应增加种粮农户补贴,在保证农户种粮收入的前提下,加快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进程,让价格反映真实的供求,引导种植结构的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解决“三多并存”考验,国家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的粮食收储制度,遏制价格倒挂趋势;另一方面,则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向现代农业转变。
陈锡文指出,今年我国将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在这个过程不能让农民太吃亏。
去库存
目前我国已经面临国家粮食仓容爆满,进而出现“储不下,卖不动,收不起”问题。粮食库存高企让国家处于“两难困境”。一方面,若降低支持价格以减轻收储压力,农民生产利润将进一步下降,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若保持或提高支持价格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则价格倒挂更加严重,国家收储潜亏更大。
据悉,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越来越集中,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商品粮供给区域高度集中。产区与销区的区域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目前通过“北粮南运”,积极推动产销合作。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等主销区纷纷走进主产区,建立产销合作基地,把产销区之间的单纯供需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模式。据悉,2015年粮食跨省流通量达到3400亿斤,比“十一五”末增加400多亿斤。
粮食去库存还需深化粮食产销合作。专家指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中央和地方应该划分事权,中央做好中央储备,地方做好地方储备。陕西、甘肃、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主销区应该根据国家核定的粮食储备数量严格落实地方储备,实现粮食储备均衡分布。
同时,尽快制定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补贴政策。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的背景下,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则认为,去库存办法总体上就是要减少对粮食市场的干预,包括减少大量补贴和贸易管制程度,更多依靠市场机制作用。
调结构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从品种结构看,我国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特别是一些低端品种销路不畅,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同时,近两年低价大麦、高粱、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激增,2015年高达750亿斤,加上各种渠道进口的低价大米不断增加,使得国内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陈锡文指出,当前粮食问题面临一个突出矛盾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的偏差。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的农村改革将聚焦于此,这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据悉,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任正晓表示,“十三五”时期将通过构建“五大体系”来促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打造运行规范、稳健管用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二是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三是打造运转高效、生态环保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四是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国际合作体系;五是打造体现全面小康特征、惠及城乡居民的优质健康粮油产品供应体系。
为全面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5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就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种粮积极性、增强地方粮食储备能力等提出了具体考核要求。
专家指出,粮食生产要适应新常态,粮食改革要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型。在粮食供给侧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时,要向粮食供求平衡态过渡,既不能过度调减,又要把握力度和节奏,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其重点是推动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