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母亲关节痛消失说起
2006年春节后不久,我在电话中得知母亲膝关节疼痛。顿时,如锥扎心。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十分坚强,一般的病痛,她都是忍受不说,而今能说出来,就足以证明其疼痛已难以忍受。在问询中,我还担心老母亲有晚年不能走路的危险,所以当即决定把母亲接到北京治疗。随即打听问讯并迅速确定有关权威医院权威医生。可是偏偏这段时间,接二连三的有事,缠得我一时难以脱身,便决定让弟弟送母亲来京。
在我电话安排此事时,母亲说邻县峄城有位先生,治疗腰腿疼病很有效,本村有好几个人都治好了,想请他看看再说。说心里话,我不太情愿让母亲在乡下治,但又不好违背母亲的意愿。遂安排二弟抓紧时间带母亲去看看,疗效不明显就赶快送北京来治疗。没想到竞出现奇迹。一副老公鸡肠子,七个葱头,七粒花椒,艾沫少许,放在一起捣碎,贴在痛处,一次见轻,连贴五次,竟疼痛消失。
“真的吗?真的不疼了吗?”我担心母亲为不到北京治疗而找脱辞,就情不自禁地连声追问。母亲说真的不疼了,连声音都显得轻松。我又问父亲、问弟弟、问妹妹,回说都是一样的。我这才放心。同时,对这位医生的敬重和感谢之情也油然而生。“恨不一识韩荆州”。我还是决定回去看望母亲,同时也拜谢、探访这位医生。
这位医生住峄城区七里山。此前,只听说峄城有令家乡人骄傲的万亩石榴园,没听说有这么位医生。医生名叫梁传江,五十出头的年纪,典型的国字面庞,浓眉朗目,五官端庄,大概是太忙的缘故,稀疏的连鬓胡子几乎与头发同长。他的诊室内外有七八位患者在候诊。他在神情专注地为一位女患者切脉。
他切脉十分专注,眉头微皱,双目缓动,似视远方,又象在紧张的思考。不,严格的讲,在他的脑海里,此刻正部署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通过“望、闻、问、切”等侦察手段,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疾病这个顽敌,随即又在药剂大典及难以计数的偏方、验方中,挑选精兵强将,派遣上阵,与之对敌。看得出他在遣兵布阵上十分果断,一副谋略在胸、胜利在握的气派。他对每一个患者,无论男女老幼,都是一样的专注一样的用心,而且大都用的是偏方验方。一女青年咳嗽多日,各种止咳的药都用了,但咳嗽仍未止住。梁传江切脉后说你到街上去买草莓,白天生着吃,晚上煮水喝……女青年欣喜异常,高高兴兴地走了,一幼儿身上起痒痒疙瘩,凡抓破的地方都留有疤痕。梁医生看了看疮面说:“这是病毒性皮炎。用葡萄须子、豌豆棵、杨树叶,加白矾煮水洗,洗前先喝上一小酒杯。”幼儿的妈妈连说感谢,就兴冲冲地抱着孩子找草药去了……
我亲眼看到六个患者,只有一个是现场取药的。我便随行到药房窗口外。药房是梁医生女儿经管,储药不多,陈设也很简陋,买药的自然不多。凡偏方、验方,均均不受任何费用,诸如挂号费,诊断费、处方费等等,一概不收。“这样,他的收入不就太少了吗?”我问一位在门诊室外闲坐的长者。他说:“所以他是位穷医生呀!”“找他来看病的多吗?”“多!”长者自豪的说,”周围几十里村庄的病人都来找他看。我所知道的,上海的,天津的,也有来的。最多的时候,病人排队都排到我的院子外。“他站起来指了指前边另一所院子。
由于等候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我此次的拜访只能是礼节性的感谢,我很想更深层地了解这位医生,于是约定一天后——星期日他休息时,再来拜访他。他将我送至诊室门口时,我才发现他一瘸一拐,原来他曾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在他攀登医学峻峰的征途上,该付出多大的艰辛呀!
从两次严重挫折中崛起
尽管我选择了他的休息日拜访他,但他还是没能休息,他骑着自行车去为枣庄的一位患者出诊了。我们深入的交谈占据了中午近三个小时。
梁传江出生中医世家。他的曾祖父针灸起家,祖父便可坐诊处方,到父亲时就家设药房、初具规模、小有名气了。
然而,这样的一个中医世家,对他三岁时突发的小儿麻痹症却百治不愈,千方百计最终还是留下了行走不便的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伴随着他度过了艰难的小学时代。在报考中学时,他的考试成绩是全县第一名,但录取时,却名落孙山。究其原因,是小儿麻痹后遗症。
他既没有痛哭,也没有怨恨。他知道此时此刻的任何失态表现,都会给父母增添负担,也会让同学们耻笑。人,是不能被耻笑的。后遗症断绝了他正常上学深造的路,但断绝不了学艺谋生的路。学什么呢?”学医吧,还是学医好!“父子不谋而合。对于梁传江来说,内心深处还有股汨汨奔涌的力量:学医,学医!我要攻克断我上学深造之路的小儿麻痹症,让更多的人免遭其害!
应该说,下决心开始学医的几年,他确实下了功夫,啃《医宗金鉴》,钻《黄帝内经》,读《金匮要略》,学《四诊八纲》,父亲耳提面命,自己刻苦钻研。没多久,他就能开处方了。当他的处方在患者身上显效时,他有说不出来的兴奋、激动,甚至幸福,同时,内心深处还升腾出一种力量:向中医的崇山峻岭上登攀!
但是,好景不长。他浙渐感到登攀艰难、行程枯燥,经常面对的是呻吟的病人和艰涩的文字,“外边的世界好精彩!”于是,对学医他就不那么用功了。教育局招聘教师,他就应聘当了10年教师。名日一边学医一边任教,实则轻前重后,二者都未干好。后来,生产队让他当会计,他又当了会计。也就在他当会计的第10年,他爱人因脑溢血医治无效,撒手西去。这在他的家庭生活中,犹如天塌地陷;而在他学医的道路上不啻如梦方醒,更悔恨交加:恨的是自己空为医生,连亲人的命都没保住,悔的是自己没专心攻医,酿成人生的一大不幸!十六年后的今天,梁传江谈及此事仍悔恨不已:“脚踩两只船是行不通的,晃晃悠悠,一事无成!甚至祸害自己,也殃及他人。”
自此,梁传江的眼前经常浮现出四个字来:“医者益心。”那是他决心学医的当年春节,父亲教他写春联时写的四个字。当时,他父亲的解释是:“医生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始终想到医生是有益于他人的职业。”后来,他读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曾想到这四个字,也曾激动一阵:再后来,他向往“精彩的外边世界”,就淡忘了这四个字,而此刻想起来不禁面红耳赤。遂挥笔写下,放在自己的案头“医者益心”。
自此,梁传江像变了一个人,不苟言笑,不理旁务,摒弃一切,割舍杂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攻读杏林书!下狠心要攻克脑溢血疾病,发死誓不让此病祸害他人,立宏愿向一切疑难痼疾进军,尽全力为父老乡亲服务。在他的内心深处,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给自己的愧悔之心一些慰藉,才能对含怨离去的爱妻一些补偿,才能不愧为一个医生。
自此,梁传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向中医药的崇山峻岭攀登。首先,他认真研读祖父和父亲的病案,并注意在典籍中找依据,在病案中看创造,在依据和创造中寻感悟。
其次,他广泛拜师、深入求教。无论 是市里还是省里,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教学部门,只要有医疗方面的研讨会或讲习班,他都踊跃参加,对他意欲攻克的脑溢血等疑难杂症,他专门拜访权威、专家,再结合理论,反复探索,甚至不惜在自己身上实验。一次,他向一位治疗脑溢血后遗症的专家请教。在闲谈中,这位专家讲:有种药叫洋金花,对治疗脑溢血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很有效,只是这种药毒性太大。除此,就没再讲什么,至于这种药毒性大到什么程度,用剂量多少为宜,都是未知数。梁传江决定亲自尝试一下。可是,他跑了几个药店都没有买到。又翻阅《本草纲目》,问讯药草种植地,讨了几粒种子,在家里种了几棵。在洋金花盛开时,他开始熬药尝试。无疑,这是冒险的行动。但是,他心里清楚:不冒险又怎么掌握剂量呢?他由少及多地尝试,直用到1.25克后血往上涌、四肢稍抽,他才觉得不能再多了,这是合适的剂量。
他把治疗手法的重点放在偏方、验方和草药上。因为他长时间的与农村患者打交道,深感农村缺医少药看病的困难,有的为治病而倾家荡产,有的因为无钱治病,而眼睁睁地看着亲人死去。他自小就听过“偏方治大病”的说法,他要闯出一条“小钱治大病,无钱也治病”的道路。但,这谈何容易?对于一个小儿麻痹落下的残疾、行动不便的他来说,所进行的上述一切,都尤为困难。可是他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对偏方、验方的收集,他采取祖传的拿、书本上学、患者中间、民间里找、对比中选、自己创等办法。百川归海,集腋成裘。最终形成了一套深受人们欢迎和称赞的独特疗法,他也成了一位深受人们崇敬的医生。
从认真回报社会做起
对于了解梁传江治病实际情况的人,无不称赞他是位了不起的医生。前文提到的他的那位热心另据,就向我介绍了三列脑血管病康复者。其中一位80多岁的周氏老人,脑梗塞,奄奄一息,医院都不收治了,家里已准备了棺材,穿上了养老衣。梁传江给他喂了几口中药,他就缓过气来,接着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而今已过了5年,身板尚还壮实。
来自上海的一位脉管炎患者——70多岁的老太太,脚指头都烂掉了,还继续往上烂,医院要从踝骨上给截掉。她的儿子是负责接峄城大棚蔬菜的菜市场职工,从峄城的送莱者口中知道了梁传江,便不远千里随车来到峄城七里山。接受诊治时,老太太疼得抱着脚嗷嗷叫。可是当她服了梁传江一剂药后,便不再疼痛,先后服了17副中药,便获痊愈。
就这样,梁传江既治疗疑难杂症,又治疗头疼脑热:既重视远来的患者,又从不忽视门口的病人。他小小诊室门前,常常排起长长的候诊队伍。而医生,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就他一人。
湖北一位老板看出了门道几次要求同他合作“我投资给你盖医院,你来坐诊,我们就会赚大钱。”
他摇摇头说:“我从来就不想赚钱。
是的,他始终坚持不收挂号费、诊断费、处方费,又始终坚持以偏方,验方、草药方为主,劝他:“现在是市场经济,有钱好办事。你挂一个号收五角钱,你也就阔起来了!”因为这位热心人曾悄悄地为他统计过,看病的旺季往往多达200多人,每天平均也有百余人,挂号费不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吗?可是他说:“我从来没想阔。”
究其原因,他曾对我说“我较长时间处在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痛苦中,曾得到过许多人的关爱和帮助,我爱人患了脑溢血后,她本人及我们全家,都得到过一些好心人的安慰和帮助。而今,我能用这点本事为乡亲们服务了,这是我的光荣,我就应当尽全力为乡亲们服务。”
他又说:“我这点本事不是自己的本事,是大家包括广大患者给我的,我是吃现成饭的。”他怕我没明白,强调说“真的,无论是祖传的,还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无论是从专家。学者那里听到的,还是从民间收集来的,都是来自社会。那么,我就有责任和义务、认真的回报社会。”他好像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又强调说:“真的,有时专家的一句话就能让我受益终生。十多年前我有次到山东省中医院听课,下课后的闲谈中,一位教授说:“不读《周易》的人,不能学中医。”我当即就买了本《周易》,回来后细细研读。果然,书中的阴阳八卦、天干地支、四季五行等,与人体经络。四诊八纲、处方用药等都有联系,一下子为我拓宽了中医治病的天地。再拿我常使用的偏方。验方来说吧,“他继续论证,“有不少就是从患者的实践中得到的,来于患者用于患者,来于社会用于社会,你还再收什么费呢?”
他还说“父亲当年教我的那句话’医者益心’始终教育着我、规范着我。’医者益心’,我的理解是作为医生最基本的是要有良心,良心就包括善心和爱心,唯独不能利欲熏心。‘利’字是有刀的,贪利无异于往身上插了把刀。纵观古今中外唯利是图者,无不毁在利上。图名图利者,图利先毁,图名后毁,不图名不图利者长远。”
也许出自这一理念,他准备在适当时机,公开他的全部秘方、偏方、验方。还有他治疗脑溢血、脑梗塞的方子,他计划等治愈一千例时公布,现在已治愈七百多例了。
也许又是出白这一理念,他对自己的医疗技术常怀不满,他为没攻克小儿麻痹症、只是才能做到缓解而懊恼,他现在正重新攻读《针灸大成》,他要以更简捷、更高效的手法为患者解除痛苦:他在继续苦学英语,他要多掌握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也许也是出白这一理念,患者几年来送给他的二十多面锦旗,他都没有张挂,让其尘封在他的仓库里。
也许还是出自这一理念,他不愿接受任何新闻媒体的采访和报道。他说:“推得高,跌得重;太高会有负重感,负重就没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治病了!”
我不愿意拔高他,只是想客观实际地记述他的一些片断,无疑是挂一漏万。在与他交谈中,我几次想到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一句话“医同良相。”良相就是好宰相、好总理,广泛一点说就是好官儿,时时想着老百姓的官儿,才称得上好官儿。无疑,梁传江不是官儿,但他时时想着患者,时时想着为老百姓解除患病的痛苦,无愧“良相”。我还突然想到峄城的万亩石榴园。峄城,包括我的家乡,现在应该不仅为拥有万亩石榴园而骄傲,还要为有梁传江医生而骄傲。
于雁栖湖畔鹤韵斋
(编辑付艳杰)
2006年春节后不久,我在电话中得知母亲膝关节疼痛。顿时,如锥扎心。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十分坚强,一般的病痛,她都是忍受不说,而今能说出来,就足以证明其疼痛已难以忍受。在问询中,我还担心老母亲有晚年不能走路的危险,所以当即决定把母亲接到北京治疗。随即打听问讯并迅速确定有关权威医院权威医生。可是偏偏这段时间,接二连三的有事,缠得我一时难以脱身,便决定让弟弟送母亲来京。
在我电话安排此事时,母亲说邻县峄城有位先生,治疗腰腿疼病很有效,本村有好几个人都治好了,想请他看看再说。说心里话,我不太情愿让母亲在乡下治,但又不好违背母亲的意愿。遂安排二弟抓紧时间带母亲去看看,疗效不明显就赶快送北京来治疗。没想到竞出现奇迹。一副老公鸡肠子,七个葱头,七粒花椒,艾沫少许,放在一起捣碎,贴在痛处,一次见轻,连贴五次,竟疼痛消失。
“真的吗?真的不疼了吗?”我担心母亲为不到北京治疗而找脱辞,就情不自禁地连声追问。母亲说真的不疼了,连声音都显得轻松。我又问父亲、问弟弟、问妹妹,回说都是一样的。我这才放心。同时,对这位医生的敬重和感谢之情也油然而生。“恨不一识韩荆州”。我还是决定回去看望母亲,同时也拜谢、探访这位医生。
这位医生住峄城区七里山。此前,只听说峄城有令家乡人骄傲的万亩石榴园,没听说有这么位医生。医生名叫梁传江,五十出头的年纪,典型的国字面庞,浓眉朗目,五官端庄,大概是太忙的缘故,稀疏的连鬓胡子几乎与头发同长。他的诊室内外有七八位患者在候诊。他在神情专注地为一位女患者切脉。
他切脉十分专注,眉头微皱,双目缓动,似视远方,又象在紧张的思考。不,严格的讲,在他的脑海里,此刻正部署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通过“望、闻、问、切”等侦察手段,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疾病这个顽敌,随即又在药剂大典及难以计数的偏方、验方中,挑选精兵强将,派遣上阵,与之对敌。看得出他在遣兵布阵上十分果断,一副谋略在胸、胜利在握的气派。他对每一个患者,无论男女老幼,都是一样的专注一样的用心,而且大都用的是偏方验方。一女青年咳嗽多日,各种止咳的药都用了,但咳嗽仍未止住。梁传江切脉后说你到街上去买草莓,白天生着吃,晚上煮水喝……女青年欣喜异常,高高兴兴地走了,一幼儿身上起痒痒疙瘩,凡抓破的地方都留有疤痕。梁医生看了看疮面说:“这是病毒性皮炎。用葡萄须子、豌豆棵、杨树叶,加白矾煮水洗,洗前先喝上一小酒杯。”幼儿的妈妈连说感谢,就兴冲冲地抱着孩子找草药去了……
我亲眼看到六个患者,只有一个是现场取药的。我便随行到药房窗口外。药房是梁医生女儿经管,储药不多,陈设也很简陋,买药的自然不多。凡偏方、验方,均均不受任何费用,诸如挂号费,诊断费、处方费等等,一概不收。“这样,他的收入不就太少了吗?”我问一位在门诊室外闲坐的长者。他说:“所以他是位穷医生呀!”“找他来看病的多吗?”“多!”长者自豪的说,”周围几十里村庄的病人都来找他看。我所知道的,上海的,天津的,也有来的。最多的时候,病人排队都排到我的院子外。“他站起来指了指前边另一所院子。
由于等候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我此次的拜访只能是礼节性的感谢,我很想更深层地了解这位医生,于是约定一天后——星期日他休息时,再来拜访他。他将我送至诊室门口时,我才发现他一瘸一拐,原来他曾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在他攀登医学峻峰的征途上,该付出多大的艰辛呀!
从两次严重挫折中崛起
尽管我选择了他的休息日拜访他,但他还是没能休息,他骑着自行车去为枣庄的一位患者出诊了。我们深入的交谈占据了中午近三个小时。
梁传江出生中医世家。他的曾祖父针灸起家,祖父便可坐诊处方,到父亲时就家设药房、初具规模、小有名气了。
然而,这样的一个中医世家,对他三岁时突发的小儿麻痹症却百治不愈,千方百计最终还是留下了行走不便的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伴随着他度过了艰难的小学时代。在报考中学时,他的考试成绩是全县第一名,但录取时,却名落孙山。究其原因,是小儿麻痹后遗症。
他既没有痛哭,也没有怨恨。他知道此时此刻的任何失态表现,都会给父母增添负担,也会让同学们耻笑。人,是不能被耻笑的。后遗症断绝了他正常上学深造的路,但断绝不了学艺谋生的路。学什么呢?”学医吧,还是学医好!“父子不谋而合。对于梁传江来说,内心深处还有股汨汨奔涌的力量:学医,学医!我要攻克断我上学深造之路的小儿麻痹症,让更多的人免遭其害!
应该说,下决心开始学医的几年,他确实下了功夫,啃《医宗金鉴》,钻《黄帝内经》,读《金匮要略》,学《四诊八纲》,父亲耳提面命,自己刻苦钻研。没多久,他就能开处方了。当他的处方在患者身上显效时,他有说不出来的兴奋、激动,甚至幸福,同时,内心深处还升腾出一种力量:向中医的崇山峻岭上登攀!
但是,好景不长。他浙渐感到登攀艰难、行程枯燥,经常面对的是呻吟的病人和艰涩的文字,“外边的世界好精彩!”于是,对学医他就不那么用功了。教育局招聘教师,他就应聘当了10年教师。名日一边学医一边任教,实则轻前重后,二者都未干好。后来,生产队让他当会计,他又当了会计。也就在他当会计的第10年,他爱人因脑溢血医治无效,撒手西去。这在他的家庭生活中,犹如天塌地陷;而在他学医的道路上不啻如梦方醒,更悔恨交加:恨的是自己空为医生,连亲人的命都没保住,悔的是自己没专心攻医,酿成人生的一大不幸!十六年后的今天,梁传江谈及此事仍悔恨不已:“脚踩两只船是行不通的,晃晃悠悠,一事无成!甚至祸害自己,也殃及他人。”
自此,梁传江的眼前经常浮现出四个字来:“医者益心。”那是他决心学医的当年春节,父亲教他写春联时写的四个字。当时,他父亲的解释是:“医生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始终想到医生是有益于他人的职业。”后来,他读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曾想到这四个字,也曾激动一阵:再后来,他向往“精彩的外边世界”,就淡忘了这四个字,而此刻想起来不禁面红耳赤。遂挥笔写下,放在自己的案头“医者益心”。
自此,梁传江像变了一个人,不苟言笑,不理旁务,摒弃一切,割舍杂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攻读杏林书!下狠心要攻克脑溢血疾病,发死誓不让此病祸害他人,立宏愿向一切疑难痼疾进军,尽全力为父老乡亲服务。在他的内心深处,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给自己的愧悔之心一些慰藉,才能对含怨离去的爱妻一些补偿,才能不愧为一个医生。
自此,梁传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向中医药的崇山峻岭攀登。首先,他认真研读祖父和父亲的病案,并注意在典籍中找依据,在病案中看创造,在依据和创造中寻感悟。
其次,他广泛拜师、深入求教。无论 是市里还是省里,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教学部门,只要有医疗方面的研讨会或讲习班,他都踊跃参加,对他意欲攻克的脑溢血等疑难杂症,他专门拜访权威、专家,再结合理论,反复探索,甚至不惜在自己身上实验。一次,他向一位治疗脑溢血后遗症的专家请教。在闲谈中,这位专家讲:有种药叫洋金花,对治疗脑溢血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很有效,只是这种药毒性太大。除此,就没再讲什么,至于这种药毒性大到什么程度,用剂量多少为宜,都是未知数。梁传江决定亲自尝试一下。可是,他跑了几个药店都没有买到。又翻阅《本草纲目》,问讯药草种植地,讨了几粒种子,在家里种了几棵。在洋金花盛开时,他开始熬药尝试。无疑,这是冒险的行动。但是,他心里清楚:不冒险又怎么掌握剂量呢?他由少及多地尝试,直用到1.25克后血往上涌、四肢稍抽,他才觉得不能再多了,这是合适的剂量。
他把治疗手法的重点放在偏方、验方和草药上。因为他长时间的与农村患者打交道,深感农村缺医少药看病的困难,有的为治病而倾家荡产,有的因为无钱治病,而眼睁睁地看着亲人死去。他自小就听过“偏方治大病”的说法,他要闯出一条“小钱治大病,无钱也治病”的道路。但,这谈何容易?对于一个小儿麻痹落下的残疾、行动不便的他来说,所进行的上述一切,都尤为困难。可是他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对偏方、验方的收集,他采取祖传的拿、书本上学、患者中间、民间里找、对比中选、自己创等办法。百川归海,集腋成裘。最终形成了一套深受人们欢迎和称赞的独特疗法,他也成了一位深受人们崇敬的医生。
从认真回报社会做起
对于了解梁传江治病实际情况的人,无不称赞他是位了不起的医生。前文提到的他的那位热心另据,就向我介绍了三列脑血管病康复者。其中一位80多岁的周氏老人,脑梗塞,奄奄一息,医院都不收治了,家里已准备了棺材,穿上了养老衣。梁传江给他喂了几口中药,他就缓过气来,接着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而今已过了5年,身板尚还壮实。
来自上海的一位脉管炎患者——70多岁的老太太,脚指头都烂掉了,还继续往上烂,医院要从踝骨上给截掉。她的儿子是负责接峄城大棚蔬菜的菜市场职工,从峄城的送莱者口中知道了梁传江,便不远千里随车来到峄城七里山。接受诊治时,老太太疼得抱着脚嗷嗷叫。可是当她服了梁传江一剂药后,便不再疼痛,先后服了17副中药,便获痊愈。
就这样,梁传江既治疗疑难杂症,又治疗头疼脑热:既重视远来的患者,又从不忽视门口的病人。他小小诊室门前,常常排起长长的候诊队伍。而医生,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就他一人。
湖北一位老板看出了门道几次要求同他合作“我投资给你盖医院,你来坐诊,我们就会赚大钱。”
他摇摇头说:“我从来就不想赚钱。
是的,他始终坚持不收挂号费、诊断费、处方费,又始终坚持以偏方,验方、草药方为主,劝他:“现在是市场经济,有钱好办事。你挂一个号收五角钱,你也就阔起来了!”因为这位热心人曾悄悄地为他统计过,看病的旺季往往多达200多人,每天平均也有百余人,挂号费不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吗?可是他说:“我从来没想阔。”
究其原因,他曾对我说“我较长时间处在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痛苦中,曾得到过许多人的关爱和帮助,我爱人患了脑溢血后,她本人及我们全家,都得到过一些好心人的安慰和帮助。而今,我能用这点本事为乡亲们服务了,这是我的光荣,我就应当尽全力为乡亲们服务。”
他又说:“我这点本事不是自己的本事,是大家包括广大患者给我的,我是吃现成饭的。”他怕我没明白,强调说“真的,无论是祖传的,还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无论是从专家。学者那里听到的,还是从民间收集来的,都是来自社会。那么,我就有责任和义务、认真的回报社会。”他好像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又强调说:“真的,有时专家的一句话就能让我受益终生。十多年前我有次到山东省中医院听课,下课后的闲谈中,一位教授说:“不读《周易》的人,不能学中医。”我当即就买了本《周易》,回来后细细研读。果然,书中的阴阳八卦、天干地支、四季五行等,与人体经络。四诊八纲、处方用药等都有联系,一下子为我拓宽了中医治病的天地。再拿我常使用的偏方。验方来说吧,“他继续论证,“有不少就是从患者的实践中得到的,来于患者用于患者,来于社会用于社会,你还再收什么费呢?”
他还说“父亲当年教我的那句话’医者益心’始终教育着我、规范着我。’医者益心’,我的理解是作为医生最基本的是要有良心,良心就包括善心和爱心,唯独不能利欲熏心。‘利’字是有刀的,贪利无异于往身上插了把刀。纵观古今中外唯利是图者,无不毁在利上。图名图利者,图利先毁,图名后毁,不图名不图利者长远。”
也许出自这一理念,他准备在适当时机,公开他的全部秘方、偏方、验方。还有他治疗脑溢血、脑梗塞的方子,他计划等治愈一千例时公布,现在已治愈七百多例了。
也许又是出白这一理念,他对自己的医疗技术常怀不满,他为没攻克小儿麻痹症、只是才能做到缓解而懊恼,他现在正重新攻读《针灸大成》,他要以更简捷、更高效的手法为患者解除痛苦:他在继续苦学英语,他要多掌握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也许也是出白这一理念,患者几年来送给他的二十多面锦旗,他都没有张挂,让其尘封在他的仓库里。
也许还是出自这一理念,他不愿接受任何新闻媒体的采访和报道。他说:“推得高,跌得重;太高会有负重感,负重就没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治病了!”
我不愿意拔高他,只是想客观实际地记述他的一些片断,无疑是挂一漏万。在与他交谈中,我几次想到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一句话“医同良相。”良相就是好宰相、好总理,广泛一点说就是好官儿,时时想着老百姓的官儿,才称得上好官儿。无疑,梁传江不是官儿,但他时时想着患者,时时想着为老百姓解除患病的痛苦,无愧“良相”。我还突然想到峄城的万亩石榴园。峄城,包括我的家乡,现在应该不仅为拥有万亩石榴园而骄傲,还要为有梁传江医生而骄傲。
于雁栖湖畔鹤韵斋
(编辑付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