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16-01
1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
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分析教材。
1.1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學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要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所以静力学教学是最重要的基础。
1.2物理思维方式。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材分析中掌握物理思维结构,就是要掌握怎样运用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推理、论证等)和思维的基本方法(比较、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归纳、证明、反驳等)以便能更好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章“力”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在初中已经讲过,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外,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刚体概念,但所说的物体都是指刚体。力的作用点可以沿力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了“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用了理想模型(过程模型)的方法。高中教材以初中教材为基础,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在一直线上的运动以后,立即研究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描述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必备知识。对平面运动的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用了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就间接地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当今的实验已能近似地验证这个定律,例如用气垫导轨实验,运动物体——滑块在水平方向可以近似地认为不受力,因而它近似地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牛顿第一定律有可能得到更加严密的证明。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在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守恒这几章中,主要是用了推理的方法。如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借助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但应当明确一点,这是一条实验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此规律能够相互推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动量定理出自于牛顿第二定律,又异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的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它可以按过程始末状态处理物体的动量变化,而不必涉及过程的细节。如果只考虑两个物体的孤立体系,把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就得到作用前后的总动量不变。我们可以用实验进行检验,牛顿也正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
“振动与波”一章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运用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导出满足机械能和机械振动规律的新结论。
1.3数学是表达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函数图象等),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2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从物理学本身来看,它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功和能的概念及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又渗透在各个分科中。教学职能即要从人类知识的总汇中挑选最精华的,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重视知识的传授,离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1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穿力学的两条主线——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定理、两个定律来源于牛顿运动定律,与牛顿三定律一起构成质点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围绕这两条主线,要深入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为这两个定理打好基础。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是在牛顿定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定理或推论,它们提供的表达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价,可代替牛顿二定律的矢量表达式中的某分量式,而不是什么新的表达式。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机械运动的范围。
2.2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要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材,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物理实验是将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物理规律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它重现。做物理实验,必须满足于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测量仪器、正确观察现象、完整的读取数据、严格的计算,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过程。让学生按照上述过程有目的的科学训练,自觉地掌握科学实验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状况,避免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总之,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框架。所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力学体系的清晰图象,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学习难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
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分析教材。
1.1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學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要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所以静力学教学是最重要的基础。
1.2物理思维方式。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材分析中掌握物理思维结构,就是要掌握怎样运用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推理、论证等)和思维的基本方法(比较、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归纳、证明、反驳等)以便能更好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章“力”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在初中已经讲过,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外,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刚体概念,但所说的物体都是指刚体。力的作用点可以沿力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了“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用了理想模型(过程模型)的方法。高中教材以初中教材为基础,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在一直线上的运动以后,立即研究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描述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必备知识。对平面运动的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用了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就间接地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当今的实验已能近似地验证这个定律,例如用气垫导轨实验,运动物体——滑块在水平方向可以近似地认为不受力,因而它近似地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牛顿第一定律有可能得到更加严密的证明。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在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守恒这几章中,主要是用了推理的方法。如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借助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但应当明确一点,这是一条实验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此规律能够相互推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动量定理出自于牛顿第二定律,又异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的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它可以按过程始末状态处理物体的动量变化,而不必涉及过程的细节。如果只考虑两个物体的孤立体系,把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就得到作用前后的总动量不变。我们可以用实验进行检验,牛顿也正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
“振动与波”一章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运用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导出满足机械能和机械振动规律的新结论。
1.3数学是表达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函数图象等),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2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从物理学本身来看,它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功和能的概念及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又渗透在各个分科中。教学职能即要从人类知识的总汇中挑选最精华的,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重视知识的传授,离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1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穿力学的两条主线——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定理、两个定律来源于牛顿运动定律,与牛顿三定律一起构成质点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围绕这两条主线,要深入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为这两个定理打好基础。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是在牛顿定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定理或推论,它们提供的表达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价,可代替牛顿二定律的矢量表达式中的某分量式,而不是什么新的表达式。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机械运动的范围。
2.2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要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材,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物理实验是将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物理规律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它重现。做物理实验,必须满足于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测量仪器、正确观察现象、完整的读取数据、严格的计算,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过程。让学生按照上述过程有目的的科学训练,自觉地掌握科学实验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状况,避免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总之,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框架。所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力学体系的清晰图象,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学习难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