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无德不立,人无行难行。德是行的根本,行是德的外显;德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
——在义務教育阶段,教师之“品”熏染学生之“德”,教师之“举” 影响学生之“行”。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言谈举止,用美“德”、美“行”引领学生。
——于教师而言,德高为师,行雅为范;对学生而言,尚德为优,正行为秀。
——德为心声,行为言表。“德·行文化”培养的是内外兼修、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时代少年。
这些富有教育情怀和教育哲理的语句,是记者在襄阳东津新区新民中学采访时,从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尚秀荣的工作笔记中摘录下来的。
学生可能会在环境中迷惘,学校和教师永远都要保持清醒
2013年,在襄阳市东津新区大开发的背景下,原襄阳市襄州区六两河小学、史台小学、田寨小学、西岗小学四所学校的学生因大开发而被分流到襄州市区各小学就读;2016年,由四所小学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的新民中学拔地而起,上级任命尚秀荣担任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当年暑假,学校开始做分流学生的回流工作,并准备招收第一届新生。
2016年秋季,经过校领导和教师的不懈努力,新民中学回流了778名学生,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有747名学生,七年级仅有31名学生,而且,据调查摸底,这31名七年级学生大多是原学校认为的学困生、后进生。当年的初中办不办?仅仅为这31名学生办初中是不是浪费教育资源?开学前,有的教师存在这样的顾虑,甚至有教师认为,这31名学生是新民中学的第一届初中生,按他们现在的学习状况,中考肯定会“砸锅”,必然会影响新民中学的声誉。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校领导班子在襄州区委、区政府,东津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下定决心:初中必须办!不能让一名学生流失,不能让一名家长为难!这是教育的使命,更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师德!
在教学逐步走上正轨之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苦恼和烦心事也随之报告上来: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现象非常突出,打架、骂人现象也屡禁不绝,吃穿用度方面更是互相攀比,甚至有个别学生躲在僻静的地方打牌,至于不讲公共卫生、无视公共秩序等违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收到这些情况,学校领导班子立即组织教师积极应对,有的找学生谈心,有的去家访,有的到社区调研。通过对反馈情况的分析,学校领导班子发现:回流学生在市区分流学习的几年中,因为是借校上学,不被分流学校重视,逐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回流学生都是当地的拆迁户,这些农村家庭因拆迁而致富,一些家长因此染上了拆迁户的通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一些因拆而富、因富而骄、因富而赌、因富而横的村民逐渐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一些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对学习、生活和前景很迷惘。
结合开学之初对31名七年级学生的争论,校领导班子认为:学生的迷惘是正常的,但学校和教师绝不能迷惘。拒绝31名七年级学生入学表现了个别教师的私心——担心影响教学成绩、担心自己的名誉受损。
师德师行是最好的教科书
弄清楚了问题所在,也就明确了“内修”与“外显”的关系。校长尚秀荣心中一动:作为一所新学校,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校情、学情、域情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道德决定行为,习惯源自品德,外显缘于内修,这不正是城乡接合部学校最恰切的校园文化内涵吗?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论证和完善,尚秀荣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提出了自己对校园文化定位的设想:人无德不立,人无行难行;德是行的根本,行是德的外显;德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教师之“品”熏染学生之“德”,教师之“举”影响学生之“行”; 于教师而言,德高为师,行正为范;于学生而言,尚德为优,正行为秀;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言谈举止,用美德、美行引领学生。经过全体教师的表决,“德·行文化”正式成为新民学校的校园文化。
“德·行文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教师的“德·行”要求,教师要以崇高的师德教书育人,以高尚、优雅的言谈举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针对学生的“德·行”要求,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爱好,热爱学习,热爱集体,有责任感,有感恩心,有担当志,逐渐养成举止优雅、习惯优良、气度不凡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时代需要的进取、担当、文明、德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少年。在“德·行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德·行文化”的内涵又先后提炼出“明理、和谐、乐学、创新”的校风、“严谨、民主、厚德、博学”的教风、“乐学、善思、厚积、有恒”的学风和“崇德、尚学、求实、担当”的校训。由此,新民中学完成了由校园文化引领的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的全面建设,为学校的高质量指明了方向,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践行“德·行文化”,学校从师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抓起,为教师量身订制《新民中学师德师风规范》和《新民中学教师一日常规》,从制度上细化师德师风,规范教师言谈举止,以教师的“德·行”引领学生的“德·行”;结合中小学生实际,制订了《中小学生校内外行为规范》,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此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习惯、朴实自立的生活习惯、自洁自爱的卫生习惯、谦逊知礼的行为习惯,并且将这种教育落在细微之处。比如,师生除了自己动手搞好办公室、教室、清洁区卫生,学校要求师生在校园任一地方看到垃圾,要主动捡拾;师生就餐必须排队,不大声喧哗,倡导“光盘行动”,就餐结束,将餐具整齐放回回收处。这些细微之处,彰显了新民中学无处不在的“德·行文化”。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前面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学生就是后面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范常林老师就是新民中学前面“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的典型代表。2019年秋季,范老师已经59岁,在常人眼里,即将退休的范老师已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践行着“德·行文化”:热爱教育,一心扑在教学上,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主动申请教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学成绩非常突出;热爱学生,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在衣着打扮上,范老师并不因年纪大而疏忽;每节课上,他在接受学生的问好后,都要规规矩矩地还礼,有同事劝他“老教师了,接受学生的问好,回一声‘同学们好’即可,没有必要那么正规地还礼”。范老师严肃地说:“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心中,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在范老师的引领和示范下,年轻教师有了学习的榜样,学生有了学习的标杆。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许多与范常林老师一样践行“德·行文化”的“燈塔”和“路标”,新民中学的学子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德·行文化”的巨大作用。唐德坤同学是新民中学首届初中生,同时也是一名留守学生,因为缺乏父母关爱,成绩平平,他回流到新民中学后,缺乏学习动力,行为习惯也不甚好。但在“德·行文化”的引领下,在教师榜样的带动下,他逐渐开朗起来,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行为习惯也大幅度转变,在不断进步中,他立志做“知行合一、德才兼备、举止优雅的中学生”。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刻苦学习, 2018年,他被评为襄阳市“优秀学生”,2019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被襄阳五中录取。
在“德·行文化”的引领下,“以德指导行,用行反思德,日积一德,德行一生,德恒品自高”成为新民中学全体师生“德·行”价值的判断标准;“品德优秀、学业优异、胸襟开阔、举止优雅、习惯优良”成为对新民中学全体师生“德·行”的检验标准;“腹有诗书、底蕴深厚、胸襟开阔、气度不凡”已然成为新民中学全体师生“德·行”实践的目标和追求。
德化于心,行显于外;有“德”“行”自来
“德·行”不仅从实践中来,还需从书本中借鉴。新民中学非常注重师生阅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营造人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学校于每学期初即制订阅读计划,每日的“朝读经典”与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即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大型读书活动,年级每月开展一次“推荐一本好书”活动,班级每周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汲取道德力量,借鉴行为习惯。
活动是“德·行文化”的载体,也是检验“德·行文化”的试金石。新民学校为此先后组建了“合唱团”“舞蹈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等社团, 借助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研学旅行”为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襄阳古隆中”之旅,让学生感受襄阳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参观宜城“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在学生心中铭刻下“勿忘国耻、以史为鉴”;襄阳唐城之游,让学生体验了中华文化之美。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开设了“象棋班”“书法课”等17个校本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一年一度的“童心向党”红歌赛赛出了师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热忱;春、秋两季的校运会,培养了学生“永不言败”的品质;大型节日的文艺汇演塑造了新民学子多才多艺、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而健康的活动,自然让学生远离了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经过五年的实践,“德·行文化”已经在新民中学落地生根,并且已经开花结果。
五年来,新民中学始终坚持以“德·行文化”统领各项工作,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城乡接合部兼开发区”特色的办学之路,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襄阳市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襄阳市文明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阅读示范学校”等;新民学校的师生也因此收获颇多,学校有三名教师被评为襄阳市“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两名教师被评为襄阳市“优秀教师”;尚靖涵、李蓉欣、张印龙等多名学生先后被评为襄阳市“新时代好少年”,唐德坤、闫许川两名学生先后被评为襄阳市“优秀学生”。
德化于心,行显于外。以“德·行文化”引领教学,教学成绩斐然可观。2019年,新民中学首次参加襄阳市中考,成绩优异,超额完成了东津新区教研室的教学任务;2020年的中考,新民中学再创佳绩,多名学生分别被襄阳四中、襄阳五中录取,圆满完成了市教育局下达的指标到校招生录取任务,向家长、向社会各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襄江悠悠东流去,唐白河水入江来。如果把新民中学教师的“德·行”看作流经东津新区的清澈襄江,那么,新民学子的“德·行”就是在东津新区注入襄江的唐白河。正是襄江的魅力引领,唐白河水才源源不断地汇入襄江,并在襄江的怀抱中一直向前,向前!
责任编辑
——在义務教育阶段,教师之“品”熏染学生之“德”,教师之“举” 影响学生之“行”。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言谈举止,用美“德”、美“行”引领学生。
——于教师而言,德高为师,行雅为范;对学生而言,尚德为优,正行为秀。
——德为心声,行为言表。“德·行文化”培养的是内外兼修、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时代少年。
这些富有教育情怀和教育哲理的语句,是记者在襄阳东津新区新民中学采访时,从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尚秀荣的工作笔记中摘录下来的。
学生可能会在环境中迷惘,学校和教师永远都要保持清醒
2013年,在襄阳市东津新区大开发的背景下,原襄阳市襄州区六两河小学、史台小学、田寨小学、西岗小学四所学校的学生因大开发而被分流到襄州市区各小学就读;2016年,由四所小学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的新民中学拔地而起,上级任命尚秀荣担任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当年暑假,学校开始做分流学生的回流工作,并准备招收第一届新生。
2016年秋季,经过校领导和教师的不懈努力,新民中学回流了778名学生,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有747名学生,七年级仅有31名学生,而且,据调查摸底,这31名七年级学生大多是原学校认为的学困生、后进生。当年的初中办不办?仅仅为这31名学生办初中是不是浪费教育资源?开学前,有的教师存在这样的顾虑,甚至有教师认为,这31名学生是新民中学的第一届初中生,按他们现在的学习状况,中考肯定会“砸锅”,必然会影响新民中学的声誉。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校领导班子在襄州区委、区政府,东津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下定决心:初中必须办!不能让一名学生流失,不能让一名家长为难!这是教育的使命,更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师德!
在教学逐步走上正轨之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苦恼和烦心事也随之报告上来: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现象非常突出,打架、骂人现象也屡禁不绝,吃穿用度方面更是互相攀比,甚至有个别学生躲在僻静的地方打牌,至于不讲公共卫生、无视公共秩序等违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收到这些情况,学校领导班子立即组织教师积极应对,有的找学生谈心,有的去家访,有的到社区调研。通过对反馈情况的分析,学校领导班子发现:回流学生在市区分流学习的几年中,因为是借校上学,不被分流学校重视,逐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回流学生都是当地的拆迁户,这些农村家庭因拆迁而致富,一些家长因此染上了拆迁户的通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一些因拆而富、因富而骄、因富而赌、因富而横的村民逐渐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一些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对学习、生活和前景很迷惘。
结合开学之初对31名七年级学生的争论,校领导班子认为:学生的迷惘是正常的,但学校和教师绝不能迷惘。拒绝31名七年级学生入学表现了个别教师的私心——担心影响教学成绩、担心自己的名誉受损。
师德师行是最好的教科书
弄清楚了问题所在,也就明确了“内修”与“外显”的关系。校长尚秀荣心中一动:作为一所新学校,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校情、学情、域情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道德决定行为,习惯源自品德,外显缘于内修,这不正是城乡接合部学校最恰切的校园文化内涵吗?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论证和完善,尚秀荣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提出了自己对校园文化定位的设想:人无德不立,人无行难行;德是行的根本,行是德的外显;德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教师之“品”熏染学生之“德”,教师之“举”影响学生之“行”; 于教师而言,德高为师,行正为范;于学生而言,尚德为优,正行为秀;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言谈举止,用美德、美行引领学生。经过全体教师的表决,“德·行文化”正式成为新民学校的校园文化。
“德·行文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教师的“德·行”要求,教师要以崇高的师德教书育人,以高尚、优雅的言谈举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针对学生的“德·行”要求,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爱好,热爱学习,热爱集体,有责任感,有感恩心,有担当志,逐渐养成举止优雅、习惯优良、气度不凡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时代需要的进取、担当、文明、德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少年。在“德·行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德·行文化”的内涵又先后提炼出“明理、和谐、乐学、创新”的校风、“严谨、民主、厚德、博学”的教风、“乐学、善思、厚积、有恒”的学风和“崇德、尚学、求实、担当”的校训。由此,新民中学完成了由校园文化引领的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的全面建设,为学校的高质量指明了方向,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践行“德·行文化”,学校从师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抓起,为教师量身订制《新民中学师德师风规范》和《新民中学教师一日常规》,从制度上细化师德师风,规范教师言谈举止,以教师的“德·行”引领学生的“德·行”;结合中小学生实际,制订了《中小学生校内外行为规范》,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此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习惯、朴实自立的生活习惯、自洁自爱的卫生习惯、谦逊知礼的行为习惯,并且将这种教育落在细微之处。比如,师生除了自己动手搞好办公室、教室、清洁区卫生,学校要求师生在校园任一地方看到垃圾,要主动捡拾;师生就餐必须排队,不大声喧哗,倡导“光盘行动”,就餐结束,将餐具整齐放回回收处。这些细微之处,彰显了新民中学无处不在的“德·行文化”。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前面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学生就是后面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范常林老师就是新民中学前面“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的典型代表。2019年秋季,范老师已经59岁,在常人眼里,即将退休的范老师已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践行着“德·行文化”:热爱教育,一心扑在教学上,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主动申请教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学成绩非常突出;热爱学生,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在衣着打扮上,范老师并不因年纪大而疏忽;每节课上,他在接受学生的问好后,都要规规矩矩地还礼,有同事劝他“老教师了,接受学生的问好,回一声‘同学们好’即可,没有必要那么正规地还礼”。范老师严肃地说:“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心中,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在范老师的引领和示范下,年轻教师有了学习的榜样,学生有了学习的标杆。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许多与范常林老师一样践行“德·行文化”的“燈塔”和“路标”,新民中学的学子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德·行文化”的巨大作用。唐德坤同学是新民中学首届初中生,同时也是一名留守学生,因为缺乏父母关爱,成绩平平,他回流到新民中学后,缺乏学习动力,行为习惯也不甚好。但在“德·行文化”的引领下,在教师榜样的带动下,他逐渐开朗起来,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行为习惯也大幅度转变,在不断进步中,他立志做“知行合一、德才兼备、举止优雅的中学生”。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刻苦学习, 2018年,他被评为襄阳市“优秀学生”,2019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被襄阳五中录取。
在“德·行文化”的引领下,“以德指导行,用行反思德,日积一德,德行一生,德恒品自高”成为新民中学全体师生“德·行”价值的判断标准;“品德优秀、学业优异、胸襟开阔、举止优雅、习惯优良”成为对新民中学全体师生“德·行”的检验标准;“腹有诗书、底蕴深厚、胸襟开阔、气度不凡”已然成为新民中学全体师生“德·行”实践的目标和追求。
德化于心,行显于外;有“德”“行”自来
“德·行”不仅从实践中来,还需从书本中借鉴。新民中学非常注重师生阅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营造人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学校于每学期初即制订阅读计划,每日的“朝读经典”与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即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大型读书活动,年级每月开展一次“推荐一本好书”活动,班级每周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汲取道德力量,借鉴行为习惯。
活动是“德·行文化”的载体,也是检验“德·行文化”的试金石。新民学校为此先后组建了“合唱团”“舞蹈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等社团, 借助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研学旅行”为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襄阳古隆中”之旅,让学生感受襄阳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参观宜城“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在学生心中铭刻下“勿忘国耻、以史为鉴”;襄阳唐城之游,让学生体验了中华文化之美。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开设了“象棋班”“书法课”等17个校本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一年一度的“童心向党”红歌赛赛出了师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热忱;春、秋两季的校运会,培养了学生“永不言败”的品质;大型节日的文艺汇演塑造了新民学子多才多艺、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而健康的活动,自然让学生远离了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经过五年的实践,“德·行文化”已经在新民中学落地生根,并且已经开花结果。
五年来,新民中学始终坚持以“德·行文化”统领各项工作,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城乡接合部兼开发区”特色的办学之路,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襄阳市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襄阳市文明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阅读示范学校”等;新民学校的师生也因此收获颇多,学校有三名教师被评为襄阳市“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两名教师被评为襄阳市“优秀教师”;尚靖涵、李蓉欣、张印龙等多名学生先后被评为襄阳市“新时代好少年”,唐德坤、闫许川两名学生先后被评为襄阳市“优秀学生”。
德化于心,行显于外。以“德·行文化”引领教学,教学成绩斐然可观。2019年,新民中学首次参加襄阳市中考,成绩优异,超额完成了东津新区教研室的教学任务;2020年的中考,新民中学再创佳绩,多名学生分别被襄阳四中、襄阳五中录取,圆满完成了市教育局下达的指标到校招生录取任务,向家长、向社会各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襄江悠悠东流去,唐白河水入江来。如果把新民中学教师的“德·行”看作流经东津新区的清澈襄江,那么,新民学子的“德·行”就是在东津新区注入襄江的唐白河。正是襄江的魅力引领,唐白河水才源源不断地汇入襄江,并在襄江的怀抱中一直向前,向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