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德美行引领学生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无德不立,人无行难行。德是行的根本,行是德的外显;德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
  ——在义務教育阶段,教师之“品”熏染学生之“德”,教师之“举” 影响学生之“行”。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言谈举止,用美“德”、美“行”引领学生。
  ——于教师而言,德高为师,行雅为范;对学生而言,尚德为优,正行为秀。
  ——德为心声,行为言表。“德·行文化”培养的是内外兼修、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时代少年。
  这些富有教育情怀和教育哲理的语句,是记者在襄阳东津新区新民中学采访时,从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尚秀荣的工作笔记中摘录下来的。
  学生可能会在环境中迷惘,学校和教师永远都要保持清醒
  2013年,在襄阳市东津新区大开发的背景下,原襄阳市襄州区六两河小学、史台小学、田寨小学、西岗小学四所学校的学生因大开发而被分流到襄州市区各小学就读;2016年,由四所小学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的新民中学拔地而起,上级任命尚秀荣担任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当年暑假,学校开始做分流学生的回流工作,并准备招收第一届新生。
  2016年秋季,经过校领导和教师的不懈努力,新民中学回流了778名学生,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有747名学生,七年级仅有31名学生,而且,据调查摸底,这31名七年级学生大多是原学校认为的学困生、后进生。当年的初中办不办?仅仅为这31名学生办初中是不是浪费教育资源?开学前,有的教师存在这样的顾虑,甚至有教师认为,这31名学生是新民中学的第一届初中生,按他们现在的学习状况,中考肯定会“砸锅”,必然会影响新民中学的声誉。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校领导班子在襄州区委、区政府,东津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下定决心:初中必须办!不能让一名学生流失,不能让一名家长为难!这是教育的使命,更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师德!
  在教学逐步走上正轨之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苦恼和烦心事也随之报告上来: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现象非常突出,打架、骂人现象也屡禁不绝,吃穿用度方面更是互相攀比,甚至有个别学生躲在僻静的地方打牌,至于不讲公共卫生、无视公共秩序等违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收到这些情况,学校领导班子立即组织教师积极应对,有的找学生谈心,有的去家访,有的到社区调研。通过对反馈情况的分析,学校领导班子发现:回流学生在市区分流学习的几年中,因为是借校上学,不被分流学校重视,逐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回流学生都是当地的拆迁户,这些农村家庭因拆迁而致富,一些家长因此染上了拆迁户的通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一些因拆而富、因富而骄、因富而赌、因富而横的村民逐渐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一些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对学习、生活和前景很迷惘。
  结合开学之初对31名七年级学生的争论,校领导班子认为:学生的迷惘是正常的,但学校和教师绝不能迷惘。拒绝31名七年级学生入学表现了个别教师的私心——担心影响教学成绩、担心自己的名誉受损。
  师德师行是最好的教科书
  弄清楚了问题所在,也就明确了“内修”与“外显”的关系。校长尚秀荣心中一动:作为一所新学校,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校情、学情、域情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道德决定行为,习惯源自品德,外显缘于内修,这不正是城乡接合部学校最恰切的校园文化内涵吗?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论证和完善,尚秀荣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提出了自己对校园文化定位的设想:人无德不立,人无行难行;德是行的根本,行是德的外显;德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教师之“品”熏染学生之“德”,教师之“举”影响学生之“行”; 于教师而言,德高为师,行正为范;于学生而言,尚德为优,正行为秀;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言谈举止,用美德、美行引领学生。经过全体教师的表决,“德·行文化”正式成为新民学校的校园文化。
  “德·行文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教师的“德·行”要求,教师要以崇高的师德教书育人,以高尚、优雅的言谈举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针对学生的“德·行”要求,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爱好,热爱学习,热爱集体,有责任感,有感恩心,有担当志,逐渐养成举止优雅、习惯优良、气度不凡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时代需要的进取、担当、文明、德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少年。在“德·行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德·行文化”的内涵又先后提炼出“明理、和谐、乐学、创新”的校风、“严谨、民主、厚德、博学”的教风、“乐学、善思、厚积、有恒”的学风和“崇德、尚学、求实、担当”的校训。由此,新民中学完成了由校园文化引领的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的全面建设,为学校的高质量指明了方向,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践行“德·行文化”,学校从师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抓起,为教师量身订制《新民中学师德师风规范》和《新民中学教师一日常规》,从制度上细化师德师风,规范教师言谈举止,以教师的“德·行”引领学生的“德·行”;结合中小学生实际,制订了《中小学生校内外行为规范》,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此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习惯、朴实自立的生活习惯、自洁自爱的卫生习惯、谦逊知礼的行为习惯,并且将这种教育落在细微之处。比如,师生除了自己动手搞好办公室、教室、清洁区卫生,学校要求师生在校园任一地方看到垃圾,要主动捡拾;师生就餐必须排队,不大声喧哗,倡导“光盘行动”,就餐结束,将餐具整齐放回回收处。这些细微之处,彰显了新民中学无处不在的“德·行文化”。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就是前面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学生就是后面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范常林老师就是新民中学前面“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的典型代表。2019年秋季,范老师已经59岁,在常人眼里,即将退休的范老师已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践行着“德·行文化”:热爱教育,一心扑在教学上,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主动申请教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学成绩非常突出;热爱学生,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在衣着打扮上,范老师并不因年纪大而疏忽;每节课上,他在接受学生的问好后,都要规规矩矩地还礼,有同事劝他“老教师了,接受学生的问好,回一声‘同学们好’即可,没有必要那么正规地还礼”。范老师严肃地说:“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心中,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在范老师的引领和示范下,年轻教师有了学习的榜样,学生有了学习的标杆。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许多与范常林老师一样践行“德·行文化”的“燈塔”和“路标”,新民中学的学子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德·行文化”的巨大作用。唐德坤同学是新民中学首届初中生,同时也是一名留守学生,因为缺乏父母关爱,成绩平平,他回流到新民中学后,缺乏学习动力,行为习惯也不甚好。但在“德·行文化”的引领下,在教师榜样的带动下,他逐渐开朗起来,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行为习惯也大幅度转变,在不断进步中,他立志做“知行合一、德才兼备、举止优雅的中学生”。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刻苦学习, 2018年,他被评为襄阳市“优秀学生”,2019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被襄阳五中录取。
  在“德·行文化”的引领下,“以德指导行,用行反思德,日积一德,德行一生,德恒品自高”成为新民中学全体师生“德·行”价值的判断标准;“品德优秀、学业优异、胸襟开阔、举止优雅、习惯优良”成为对新民中学全体师生“德·行”的检验标准;“腹有诗书、底蕴深厚、胸襟开阔、气度不凡”已然成为新民中学全体师生“德·行”实践的目标和追求。
  德化于心,行显于外;有“德”“行”自来
  “德·行”不仅从实践中来,还需从书本中借鉴。新民中学非常注重师生阅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营造人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学校于每学期初即制订阅读计划,每日的“朝读经典”与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即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大型读书活动,年级每月开展一次“推荐一本好书”活动,班级每周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汲取道德力量,借鉴行为习惯。
  活动是“德·行文化”的载体,也是检验“德·行文化”的试金石。新民学校为此先后组建了“合唱团”“舞蹈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等社团, 借助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研学旅行”为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襄阳古隆中”之旅,让学生感受襄阳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参观宜城“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在学生心中铭刻下“勿忘国耻、以史为鉴”;襄阳唐城之游,让学生体验了中华文化之美。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开设了“象棋班”“书法课”等17个校本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一年一度的“童心向党”红歌赛赛出了师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热忱;春、秋两季的校运会,培养了学生“永不言败”的品质;大型节日的文艺汇演塑造了新民学子多才多艺、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而健康的活动,自然让学生远离了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经过五年的实践,“德·行文化”已经在新民中学落地生根,并且已经开花结果。
  五年来,新民中学始终坚持以“德·行文化”统领各项工作,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城乡接合部兼开发区”特色的办学之路,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襄阳市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襄阳市文明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阅读示范学校”等;新民学校的师生也因此收获颇多,学校有三名教师被评为襄阳市“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两名教师被评为襄阳市“优秀教师”;尚靖涵、李蓉欣、张印龙等多名学生先后被评为襄阳市“新时代好少年”,唐德坤、闫许川两名学生先后被评为襄阳市“优秀学生”。
  德化于心,行显于外。以“德·行文化”引领教学,教学成绩斐然可观。2019年,新民中学首次参加襄阳市中考,成绩优异,超额完成了东津新区教研室的教学任务;2020年的中考,新民中学再创佳绩,多名学生分别被襄阳四中、襄阳五中录取,圆满完成了市教育局下达的指标到校招生录取任务,向家长、向社会各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襄江悠悠东流去,唐白河水入江来。如果把新民中学教师的“德·行”看作流经东津新区的清澈襄江,那么,新民学子的“德·行”就是在东津新区注入襄江的唐白河。正是襄江的魅力引领,唐白河水才源源不断地汇入襄江,并在襄江的怀抱中一直向前,向前!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俗话说的“人贵直,文贵曲”强调了文章写作重在曲折有致;清代袁枚也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如果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涌,那么行文之妙则在于起伏曲折、跌宕多姿。本期,我们编选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写出曲折动人的作文。  《难忘的“第一次”》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要求写清楚“第一次”的经过和从中得到的启示。六年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笔算乘法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培养运算能力。  一、强化口算,夯实笔算乘法计算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是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强化学生对数的理解和数的运算技巧及能力的掌握,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计算的要求组织训练,让学
这时,我突然想起放在楼下的水仙花。记得刚才脱鞋的时候就顺手搁在一旁了。我于是又下楼将躺在一片微之中的水仙花拿上来。阿绿从碗柜中拿出一个瘦长的玻璃瓶,把水仙花放进去。  “我最喜欢水仙花了。”阿绿说道。“上高中时有一回参加文化祭,我还唱了『七朵水仙』呢!你听过吗?『七朵水仙』?”  “当然听过呀!”  “从前在民歌俱乐部时唱过的。还弹吉他伴奏呢!”  说着,她便一面哼着“七朵水仙”,一面把菜倒进盘子
铺设意象是散文、小说,包括某些记叙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技巧,而映衬式意象铺设法是众多铺设方法中的重要一种。映衬式意象铺设法是将两个性质相同或相反的意象成对铺设,让二者相互对应、交织和映衬,以最大限度地突显意象性质,深刻表达文章主旨的意象堆叠方法。捧读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时,我们都会被母亲那种博大无私的爱所感染,都会被汩汩流淌于文中的母爱子、子念母的深情所感动。产生这种艺术效果
各有关单位: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技服务,充分发挥“轻兵器装备理事会”的平台作用,加强轻武器与防暴装备企业及技术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凝心聚力,探索构建完整的新一代轻武器与防暴装备体系,轻兵器装备理事会拟于2021年第二季度举办第九届“轻武器与防暴装备学术论坛”。  本届学术会议征文主题为“智汇融合新思维,构建新时代裝备体系”,论坛面向全国轻武器与防暴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用户,欢迎广大科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极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体会情感、形成素养。  插入古曲,激发情感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是课程分析。《伯牙鼓琴》讲述的是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该文言简意赅,传递了中国古代的交友价值观。流传了几千年的古曲《高山流水》旋律优美,蕴含着伯牙与子期的动人故事。在教学中,
前进二小是小班化实验学校。小班化教学更注重教育的差异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正视这种情况,结合小班教育的特点,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建模导航  基于小班时间和空间的优势,学校在“顺生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拟订了前进二小“和乐”小班教学规程。  这套为教师量身定制的规程以“操作指南”的形式对小班教学的操作方法、行为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从预学导航、合作学习、课堂提
小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的比重较大。总体来说,小学阶段现代诗的教学目标是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大体领悟诗歌的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诗人的情感。那么,现代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遵循课标理念,紧扣现代诗歌的特点,达成课标提出的“语言、情感、想象、内容”的目标,又能采用哪些策略教出现代诗歌的韵味呢?  读中感悟,品出诗歌韵味  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低年级诗歌教学更要注重发挥读,尤
七月初,直子寄来了一封信。短短的一封信。  “久久才回信,还请原谅。但也请你理解,我是费了一番工夫才提起笔来的。而且这封信也已经重写十次了。提 笔写信对我来说,是件相当痛苦的事。在此先从结论说起吧。我决定要先休学一年再说。说是说『先』休学,但我想我大概不会回去念了。休学毕竟是一道手续而 已。你或许会觉得很突然,其实我已经考虑很久了。有好几次我都想告诉你,但始终说不出口。我害怕说出来。  有许多事,
作家成名不宜太早 余华 听说“80后”的小作家埋怨前辈作家不愿交出“文坛接力棒”,余华付诸一笑:“他们还年轻,不明白。其实文坛的认可始终要比市场的认可晚十年左右。我80年代初开始写作,直到1987年才得到文坛认可。现在回头来看,我觉得作家成名不应太早。”  “由于成名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长期对作品精益求精,养成了不断修改的习惯。”余华透露,此次出版的《兄弟》上部,他曾不厌其烦地修改过3次,才最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