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小城镇汽车数量快速增长,致使当地小城镇交通问题日益严重。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是一种安全、低碳、舒适,具有生活和休憩氛围的交通方式。笔者根据小城镇发展慢行交通的特征,对发展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统展开初步研究,并提出实施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小城镇 慢行交通 小汽车
引言
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受到支持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城镇密集地区、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地区的小城镇,经济迅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大幅提升。迅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小城镇交通带来了诸多隐患。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是解决汽车快速增长导致的各类交通问题最行之有效、经济易行的办法。目前,我国各大城市才刚刚开始实施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问题严重的小城镇仍然处在被完全忽略的地位。
一、慢行交通的概念和发展概况
1.慢行交通的概念
慢行的理论渊源贯穿于上世纪后期,是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城市危机而出现的。在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缩城市”的理论中,就体现了“慢行”的思想。新城市主义的TOD模式,提倡减少出行者选择小汽车的比例;“精明增长”的10条原则中,有一点是建设步行式社区;“紧缩城市”提倡加强对公共设施的可持续综合利用,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效率,创造宜人的步行空间。
国外关于慢行交通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全面。我国慢行交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01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颁发的首部《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将慢行交通定义为“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由步行、自行车、助动车三类交通方式组成,其中特别强调助动车是低速环保型助动车,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12,噪声低,制动良好[2]。
2.慢行交通的发展概况
上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鼓励民众骑自行车出行,并建设了完善的自行车道。德国人自行车拥有量为81.4%,38%的德国人骑车上班。自行车道与人行道设计在一起,用醒目的路面颜色标识。空旷地段还设置了最高时速可达到50公里的“自行车高速公路”。
2007年,法国修建了欧洲最长的自行车通道,全长1020公里。巴黎还配备了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只要在半小时之内归还,就是免费。巴黎的自行车租赁点很密集,免费是很容易的事情。
荷兰是有名的“自行车王国”,国土面积只有41,526平方公里,自行车道网络就长达1万公里。骑车人可以独享很多的道路、公园空间。荷兰人自行车拥有量为89%,无论穷、富,人人都是单车族。
目前,国内对于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2001年上海市颁发首部《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005年底进行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课题研究。 2006年,在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了《上海市中心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规划》与《上海市中心城行人交通系统规划》。2007年,将前述两个规划整合形成《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同时配套制定了《上海市城市干道行人过街设施规划设计导则》。2008年5月由同济大学编制完成了《上海市中心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3]。珠海、杭州、温州、武汉等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也相继出台。深圳与厦门分别编制了步行系统规划,指导完善地区步行系统的发展与建设。
二、小城镇的慢行特征
1.出行距离
根据《城市规划规范标准条例》规定,我国城镇用地规模在0.6~5平方公里,小城镇用地规模0.6~1平方公里,等同于居住小区或者居住区的规模。用地规模小,出行距离短。因而,便于组织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统,并且所需投资少,建设速度快,效果好。
2.出行方式
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发展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它的规模小,步行和自行车是城镇的主要出行方式,其中步行比例占50%以上,自行车、摩托车出行比例占30~40%,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到10%[5]。在镇域的出行中,以公共交通、私人摩托车为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私家车的出行方式渐渐取代了私人摩托车的出行,比例逐年升高。
三、小城镇慢行交通规划
小城镇交通规划分两个部分,穿越城镇的快速公路和小城镇本身的慢行系统,想要各得其所,互不影响,保证快速路的高效通行和小城镇安全、具有生活气息的慢行交通空间。就必须将穿越小城镇的快速路与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統完全分离开。
1.快速疏导
小城镇对外交通呈现过境交通量大、衔接点交通流混杂、道路安全性低及效率差等特点。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建制镇90%以上是过境公路穿城的布局,中小城镇也有许多是由过境公路穿城布局发展而来,而没有公路穿越的乡镇大多比较落后和偏僻。随着社会经济和机动化的发展,公路穿城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6]。
根据慢行思想的指导,在快速公路两侧铺设完全隔离的慢行通道。选人流穿越最频繁的交叉口,设置立交慢行通道(地下通道或者天桥),使公路、慢行交通各成系统,互不干扰。立体慢行通道间隔约600m(按照1 m/s的步行速度走10min的距离)距离,保证步行、自行车和环保助动车能够近距离、短时间内到达。大部分快速路穿越小城镇的距离都小于600m,在3.6平方公里面积左右的小城镇设置一个立体交叉口即可。
2.慢行系统成独立完整体系
2.1单独出入口设置
为了便于组织管理,保证城镇内交通流简单顺畅,使小城镇内道路与区域性道路隔离,形成小城镇自己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议设置一个小城镇交通出入口。
2.2车辆集中停放
在城镇入口处设置足够容量的集中停车场库,进入小城镇的小汽车需集中停放于此,限制其进入小城镇。停车场库配有足够数量的自行车位和公共自行车,车主可以骑自己事先停放好的自行车或步行进入小城镇,外来短暂停留人员可使用停车场库配备的低价或免费租用自行车。
2.3车辆限速通行
可以在小城镇通行的机动车包括公共汽车、出租车、工业企业运货车量等,不包括私家车在内。根据自行车虚拟速度9.6km/h和机动车安全车速<37.4km/h(遇到危险状况,经过快速反应,及时采取强制动,方可避免碰撞的速度)[7],取偏向机动车安全车速的整数30km/h,作为小城镇机动车限速标准。并设置限速标牌。
2.4辅助管理
在城镇入口处和停车场,组织交通协管员和设施维护人员,管理小城镇入口和停车场库,限制机动车通行并维护停车场库设施。定时对小城镇路段进行巡查,对超速和乱停乱放的机动车辆给予警告。
结语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步行、自行车已经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普遍方式。小城镇私家车的迅速增加,严重挤压了步行、自行车的出行空间,尾气污染、汽车噪音、安全隐患使得人们渴望恢复原有的慢行交通空间。
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私家车路面通行量。通过在小城镇入口处设置集中停车场库,可以有效地降低小城镇路面车流量。并且增加有效的交通管理和安全设施,小城镇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即可变得简单易行,经济有效。
参考文献:
[1]施旭栋.回归“慢行城市”—基于国情的城市慢行系统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10
[2]吕晶.绿色慢行交通系统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天津大学,2010
[3]李晔.《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解读[J].建设科技,2009, 17:56-59
[4]俞卫国.小城镇交通问题初探[J]. 科技决策,2008,9
[5]边扬.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2007
[6]张 洁.对小城镇交通特征研究与分析[J]. 赤子,2009,6
[7]王丽绵,陈劭.基于汽车——行人碰撞的安全车速模型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0,32(3):374-375
[8]范丽.慢行都市——浅议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J]. 第三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 2010
关键词: 小城镇 慢行交通 小汽车
引言
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受到支持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城镇密集地区、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地区的小城镇,经济迅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大幅提升。迅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小城镇交通带来了诸多隐患。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是解决汽车快速增长导致的各类交通问题最行之有效、经济易行的办法。目前,我国各大城市才刚刚开始实施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问题严重的小城镇仍然处在被完全忽略的地位。
一、慢行交通的概念和发展概况
1.慢行交通的概念
慢行的理论渊源贯穿于上世纪后期,是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城市危机而出现的。在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缩城市”的理论中,就体现了“慢行”的思想。新城市主义的TOD模式,提倡减少出行者选择小汽车的比例;“精明增长”的10条原则中,有一点是建设步行式社区;“紧缩城市”提倡加强对公共设施的可持续综合利用,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效率,创造宜人的步行空间。
国外关于慢行交通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全面。我国慢行交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01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颁发的首部《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将慢行交通定义为“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由步行、自行车、助动车三类交通方式组成,其中特别强调助动车是低速环保型助动车,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12,噪声低,制动良好[2]。
2.慢行交通的发展概况
上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鼓励民众骑自行车出行,并建设了完善的自行车道。德国人自行车拥有量为81.4%,38%的德国人骑车上班。自行车道与人行道设计在一起,用醒目的路面颜色标识。空旷地段还设置了最高时速可达到50公里的“自行车高速公路”。
2007年,法国修建了欧洲最长的自行车通道,全长1020公里。巴黎还配备了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只要在半小时之内归还,就是免费。巴黎的自行车租赁点很密集,免费是很容易的事情。
荷兰是有名的“自行车王国”,国土面积只有41,526平方公里,自行车道网络就长达1万公里。骑车人可以独享很多的道路、公园空间。荷兰人自行车拥有量为89%,无论穷、富,人人都是单车族。
目前,国内对于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2001年上海市颁发首部《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005年底进行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课题研究。 2006年,在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了《上海市中心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规划》与《上海市中心城行人交通系统规划》。2007年,将前述两个规划整合形成《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同时配套制定了《上海市城市干道行人过街设施规划设计导则》。2008年5月由同济大学编制完成了《上海市中心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3]。珠海、杭州、温州、武汉等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也相继出台。深圳与厦门分别编制了步行系统规划,指导完善地区步行系统的发展与建设。
二、小城镇的慢行特征
1.出行距离
根据《城市规划规范标准条例》规定,我国城镇用地规模在0.6~5平方公里,小城镇用地规模0.6~1平方公里,等同于居住小区或者居住区的规模。用地规模小,出行距离短。因而,便于组织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统,并且所需投资少,建设速度快,效果好。
2.出行方式
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发展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它的规模小,步行和自行车是城镇的主要出行方式,其中步行比例占50%以上,自行车、摩托车出行比例占30~40%,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到10%[5]。在镇域的出行中,以公共交通、私人摩托车为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私家车的出行方式渐渐取代了私人摩托车的出行,比例逐年升高。
三、小城镇慢行交通规划
小城镇交通规划分两个部分,穿越城镇的快速公路和小城镇本身的慢行系统,想要各得其所,互不影响,保证快速路的高效通行和小城镇安全、具有生活气息的慢行交通空间。就必须将穿越小城镇的快速路与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統完全分离开。
1.快速疏导
小城镇对外交通呈现过境交通量大、衔接点交通流混杂、道路安全性低及效率差等特点。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建制镇90%以上是过境公路穿城的布局,中小城镇也有许多是由过境公路穿城布局发展而来,而没有公路穿越的乡镇大多比较落后和偏僻。随着社会经济和机动化的发展,公路穿城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6]。
根据慢行思想的指导,在快速公路两侧铺设完全隔离的慢行通道。选人流穿越最频繁的交叉口,设置立交慢行通道(地下通道或者天桥),使公路、慢行交通各成系统,互不干扰。立体慢行通道间隔约600m(按照1 m/s的步行速度走10min的距离)距离,保证步行、自行车和环保助动车能够近距离、短时间内到达。大部分快速路穿越小城镇的距离都小于600m,在3.6平方公里面积左右的小城镇设置一个立体交叉口即可。
2.慢行系统成独立完整体系
2.1单独出入口设置
为了便于组织管理,保证城镇内交通流简单顺畅,使小城镇内道路与区域性道路隔离,形成小城镇自己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议设置一个小城镇交通出入口。
2.2车辆集中停放
在城镇入口处设置足够容量的集中停车场库,进入小城镇的小汽车需集中停放于此,限制其进入小城镇。停车场库配有足够数量的自行车位和公共自行车,车主可以骑自己事先停放好的自行车或步行进入小城镇,外来短暂停留人员可使用停车场库配备的低价或免费租用自行车。
2.3车辆限速通行
可以在小城镇通行的机动车包括公共汽车、出租车、工业企业运货车量等,不包括私家车在内。根据自行车虚拟速度9.6km/h和机动车安全车速<37.4km/h(遇到危险状况,经过快速反应,及时采取强制动,方可避免碰撞的速度)[7],取偏向机动车安全车速的整数30km/h,作为小城镇机动车限速标准。并设置限速标牌。
2.4辅助管理
在城镇入口处和停车场,组织交通协管员和设施维护人员,管理小城镇入口和停车场库,限制机动车通行并维护停车场库设施。定时对小城镇路段进行巡查,对超速和乱停乱放的机动车辆给予警告。
结语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步行、自行车已经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普遍方式。小城镇私家车的迅速增加,严重挤压了步行、自行车的出行空间,尾气污染、汽车噪音、安全隐患使得人们渴望恢复原有的慢行交通空间。
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私家车路面通行量。通过在小城镇入口处设置集中停车场库,可以有效地降低小城镇路面车流量。并且增加有效的交通管理和安全设施,小城镇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即可变得简单易行,经济有效。
参考文献:
[1]施旭栋.回归“慢行城市”—基于国情的城市慢行系统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10
[2]吕晶.绿色慢行交通系统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天津大学,2010
[3]李晔.《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解读[J].建设科技,2009, 17:56-59
[4]俞卫国.小城镇交通问题初探[J]. 科技决策,2008,9
[5]边扬.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2007
[6]张 洁.对小城镇交通特征研究与分析[J]. 赤子,2009,6
[7]王丽绵,陈劭.基于汽车——行人碰撞的安全车速模型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0,32(3):374-375
[8]范丽.慢行都市——浅议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J]. 第三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