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阅读文本;情境;互动;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7—0122—01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创造话语情景,这应该成为新课程条件下一个鲜明的特色。而表达情景的方式——话语,则是以日常生活为主要背景。
传统的阅读课堂,通过skimming或scanning,pre-reading, while-reading 以及post-reading和 summary等环节来收集文本信息,通过找到Topic sentence或general idea 等方式来理解段落和文章的主旨大意,从而搞清文本内容,发展阅读能力以期达到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
一、培育学科素养 优化阅读导向
立体化、全方位的高效阅读课堂体现了英语教育“立德树人”的第一要义。注重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塑造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这就要从传统的扁平的知识习得型转变为立体的思想浸润型。这一转变体现出了如下的特点。
1. 关注情感,发展交流。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跟作者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生是源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的,是对文字的情感升华。促成了作者和读者之间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这一情感的产生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阅读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既有意义又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主题,使学生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反思和再现个人生活和经历,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培养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2. 融入文本,解读文本。要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就是要融入或沉浸在文本之中,即对文本进行解读,其关键就是“解”字。所以,对待阅读课,教师首先要确立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围绕一个中心展开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不断的追问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文本中全方面,多维度,立体化地阅读。最终使知识内化,主体升华。成功实现知识从外在到内化,情感由己到人产生共鸣。
二、于细微之处入手 用问题分解阅读
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秋斯金的研究“问题教学”理论强调,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现成的知识模式开始,而应该首先选用本色、平淡但亲切、真实、普通的日常对话在学生和学习文本之间构建一座情感的“桥梁”,鼓励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识需要,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主体一主体”式的平等民主的“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认知积极性予以保护、鼓励与促进。
1.用贴近生活的对话交流引入文本。英语阅读教学首先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在学生和文本之间设计一个熟悉的贴近生活的对话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学生和文本之间铺路搭桥,调动学生和教师、文本之间的递进心理,唤起学生的各种元认知,乐于回答教师的问题,很快激活背景知识,引起学习过程的多元互动,从而使学生逐步走进文本,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创设语境呈现新的英语单词,这样,增强了知识的语用功能,并巧妙揭示学习主题。
2.在环环相扣的追问中渗透文本。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话题圈子”里面,然后在解读过程中逐层分解话题。通过预测,扫读,根据语境,并猜测词义的阅读微技能把握了文章语篇内容的整体性。其中,既可以对文本关键处进行及时的讨论,还可以对整个文本解读后进行开放式的延伸讨论,这样由散到精,由微到著的过程,缓缓地浸润了学生的思想,将作者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读者的感悟渗透到读者思想当中,从而获得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
3.在思想的碰撞中升华文本。面对文本,应该是面对一个有待打开的思想世界。英语阅读教学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情感的传递交流和阅读的感受,进行思想上的不断碰撞,在交流中真正享受文本,丰富文本,从而升华文本。在答疑解惑中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同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一样,阅读课的教学也是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的获取并不意味着思想的提升,只有全方位,立体化地参与、体验、感受才能够形成抽象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而教师就是这一过程的实施者和设计师。只有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达成多维度、立体化、互動的英语阅读课堂。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高中英语互动阅读,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211)
编辑:赵玉梅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7—0122—01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创造话语情景,这应该成为新课程条件下一个鲜明的特色。而表达情景的方式——话语,则是以日常生活为主要背景。
传统的阅读课堂,通过skimming或scanning,pre-reading, while-reading 以及post-reading和 summary等环节来收集文本信息,通过找到Topic sentence或general idea 等方式来理解段落和文章的主旨大意,从而搞清文本内容,发展阅读能力以期达到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
一、培育学科素养 优化阅读导向
立体化、全方位的高效阅读课堂体现了英语教育“立德树人”的第一要义。注重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塑造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这就要从传统的扁平的知识习得型转变为立体的思想浸润型。这一转变体现出了如下的特点。
1. 关注情感,发展交流。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跟作者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生是源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的,是对文字的情感升华。促成了作者和读者之间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这一情感的产生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阅读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既有意义又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主题,使学生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反思和再现个人生活和经历,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培养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2. 融入文本,解读文本。要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就是要融入或沉浸在文本之中,即对文本进行解读,其关键就是“解”字。所以,对待阅读课,教师首先要确立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围绕一个中心展开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不断的追问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文本中全方面,多维度,立体化地阅读。最终使知识内化,主体升华。成功实现知识从外在到内化,情感由己到人产生共鸣。
二、于细微之处入手 用问题分解阅读
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秋斯金的研究“问题教学”理论强调,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现成的知识模式开始,而应该首先选用本色、平淡但亲切、真实、普通的日常对话在学生和学习文本之间构建一座情感的“桥梁”,鼓励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识需要,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主体一主体”式的平等民主的“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认知积极性予以保护、鼓励与促进。
1.用贴近生活的对话交流引入文本。英语阅读教学首先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在学生和文本之间设计一个熟悉的贴近生活的对话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学生和文本之间铺路搭桥,调动学生和教师、文本之间的递进心理,唤起学生的各种元认知,乐于回答教师的问题,很快激活背景知识,引起学习过程的多元互动,从而使学生逐步走进文本,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创设语境呈现新的英语单词,这样,增强了知识的语用功能,并巧妙揭示学习主题。
2.在环环相扣的追问中渗透文本。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话题圈子”里面,然后在解读过程中逐层分解话题。通过预测,扫读,根据语境,并猜测词义的阅读微技能把握了文章语篇内容的整体性。其中,既可以对文本关键处进行及时的讨论,还可以对整个文本解读后进行开放式的延伸讨论,这样由散到精,由微到著的过程,缓缓地浸润了学生的思想,将作者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读者的感悟渗透到读者思想当中,从而获得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
3.在思想的碰撞中升华文本。面对文本,应该是面对一个有待打开的思想世界。英语阅读教学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情感的传递交流和阅读的感受,进行思想上的不断碰撞,在交流中真正享受文本,丰富文本,从而升华文本。在答疑解惑中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同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一样,阅读课的教学也是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的获取并不意味着思想的提升,只有全方位,立体化地参与、体验、感受才能够形成抽象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而教师就是这一过程的实施者和设计师。只有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达成多维度、立体化、互動的英语阅读课堂。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高中英语互动阅读,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211)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