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络购物大行其道的今天,大谈线上购物体验的网络业者们,在你们宣布传统零售业“死期将至”之前,请到线下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网购体验。
40年前,他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穿着崭新的军大衣,羡慕地跟在人家身后走了几百米。物资的匮乏把人的尊严扫得一干二净。能买到食物比什么都重要。
30年前,她在百货店里,隔着柜台向售货员指着自己想要的化妆品,而售货员爱答不理,从货架上取下商品,往顾客面前一推便继续和其他售货员聊天。商业是不求人的行业。
20年前,他和她从开放式的货架上挑选各自喜欢的商品,放入购物车,一同走向收银台……他渐渐感觉到那个需要担心买不到食物的时代一去不返,而她也认为自己买什么都再也不用看售货员的脸色。市场经济如期而至。
而在这最近的短短10年里,我们的购物体验又一次发生巨大的改变。淘宝、天猫、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当当网……网络电商铺天盖地席卷中国商业,从每一个小小的信息终端开始,改变着我们的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无论是注册、浏览、收藏、咨询、下单这样简单的网络词汇,还是支付宝、货到付款、团购、包邮、代购这样为网购而生的服务,还是“亲”和“店小二”这样在网络上“出生”的人物角色,网购用了不到10年时间,从无到有发展到了今天。
根据CNNIC的《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过去的一年中国网购交易额达1.26万亿元,相比2011年增长66.5%,在2.42亿网购用户中,年人均网购数额在5203元。
网络购物最大的赢家马云说,“现在零售行业恨我,但是连还击力气都没有,因为我不会给你还击的机会。当你想到要还击,too late。”能够使他拥有这样底气的,是2012年淘宝在“双十一”期间让每个商业人眼红的傲人业绩:“光棍节”一个80、90后的父辈们都不曾听说的节日。淘宝进账191亿,是香港日均零售总额的21倍。
对于网络购物的再次“井喷”和对传统商业产生的影响,有人眼红,有人效仿,有人哑口无言,有人大加褒赏,有人转型改革,有人暗地布防。商业地产“大佬”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干脆跟马云设了一个赌:2020年,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占50%,王给马一个亿,如果没到,马给王一个亿。
的确,网络购物真的非常强大,强大到写这样一篇评论要花近一半的篇幅采拍马屁。如果说要提纲挈领地回到最初关于购物体验的话题,那么不得不承认网络购物已是这10年商业变革的一个代表之作。但全新的网络购物体验,不能因交易额巨大而被看做是商业服务变革的积极动力。反之,一些案例表明,网络购物体验的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是网络退换货的问题。以淘宝为例,尽管在2012年淘宝网共处理侵权商品信息达8700万条,处罚会员95万余人次,并且淘宝网也提供了相应的退换货保障。但是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人都很清楚,这些退换货往往发生于一些有价值的商品。对于类似10元、20元的小额商品,即便是买到了假货,多数买家还是认为“来回折腾太麻烦”或者“还不及运费贵”而息事宁人。而这样下去,买家久而久之会远离低价商品。
其次,网络信誉问题。网商设立评价体系本来是为了保障买家、卖家和平台方三方权益的手段,由于网络水军、恶意差评师等相关职业的出现,电商企业不得不将用户评价进行审核后再公布上线。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商品除了要仔细看商品的介绍之外,大量的“评论阅读”也成了必修课。一个买家要想“淘到”好的商品,需要从无数条评论里剥茧抽丝,来判断这个商品的优劣。并且一旦消费者给卖家留下“差评”,还会遭到“卖家”电话、短信的“追杀”。更有甚者在掌握了消费者的邮寄信息后,会威胁“服务上门,服务到你满意为止”。
再次,网络产品介绍、描述的问题。因为网络购物与实体商业购物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线上对于产品功能的体验远不及线下实体店里能看到和触摸到的。对于产品的描述,网络商家除了详尽介绍商品之外,也使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比如在一些产品的描述中使用图片与视频。但案例表明,线上图片展示的与线下收到的商品完全是两回事,与电商所强调的“体验式购物”大相径庭。
最后,就是马云要在创业解决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纵观淘宝网上的诸多负评,矛头直指快递服务:不上门送货、快递员态度差、物品遭到损坏、物流时间长等等。笔者在最近一个月内每天使用网络购物,将附近几乎所有的快递使用了一遍发现,除顺丰之外,其他快递公司送达的包裹,外表均布满厚厚的尘土,让人不得不感慨PM2.5对快递业的深远影响。而有些卖家在包装过程中,包裹的填充物使用废旧报纸,有的甚至填入了卫生纸。
所以,在网络购物大行其道的今天,大谈线上购物体验的网络业者们,在你们宣布传统零售业“死期将至”之前,请到线下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网购体验。
40年前,他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穿着崭新的军大衣,羡慕地跟在人家身后走了几百米。物资的匮乏把人的尊严扫得一干二净。能买到食物比什么都重要。
30年前,她在百货店里,隔着柜台向售货员指着自己想要的化妆品,而售货员爱答不理,从货架上取下商品,往顾客面前一推便继续和其他售货员聊天。商业是不求人的行业。
20年前,他和她从开放式的货架上挑选各自喜欢的商品,放入购物车,一同走向收银台……他渐渐感觉到那个需要担心买不到食物的时代一去不返,而她也认为自己买什么都再也不用看售货员的脸色。市场经济如期而至。
而在这最近的短短10年里,我们的购物体验又一次发生巨大的改变。淘宝、天猫、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当当网……网络电商铺天盖地席卷中国商业,从每一个小小的信息终端开始,改变着我们的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无论是注册、浏览、收藏、咨询、下单这样简单的网络词汇,还是支付宝、货到付款、团购、包邮、代购这样为网购而生的服务,还是“亲”和“店小二”这样在网络上“出生”的人物角色,网购用了不到10年时间,从无到有发展到了今天。
根据CNNIC的《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过去的一年中国网购交易额达1.26万亿元,相比2011年增长66.5%,在2.42亿网购用户中,年人均网购数额在5203元。
网络购物最大的赢家马云说,“现在零售行业恨我,但是连还击力气都没有,因为我不会给你还击的机会。当你想到要还击,too late。”能够使他拥有这样底气的,是2012年淘宝在“双十一”期间让每个商业人眼红的傲人业绩:“光棍节”一个80、90后的父辈们都不曾听说的节日。淘宝进账191亿,是香港日均零售总额的21倍。
对于网络购物的再次“井喷”和对传统商业产生的影响,有人眼红,有人效仿,有人哑口无言,有人大加褒赏,有人转型改革,有人暗地布防。商业地产“大佬”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干脆跟马云设了一个赌:2020年,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占50%,王给马一个亿,如果没到,马给王一个亿。
的确,网络购物真的非常强大,强大到写这样一篇评论要花近一半的篇幅采拍马屁。如果说要提纲挈领地回到最初关于购物体验的话题,那么不得不承认网络购物已是这10年商业变革的一个代表之作。但全新的网络购物体验,不能因交易额巨大而被看做是商业服务变革的积极动力。反之,一些案例表明,网络购物体验的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是网络退换货的问题。以淘宝为例,尽管在2012年淘宝网共处理侵权商品信息达8700万条,处罚会员95万余人次,并且淘宝网也提供了相应的退换货保障。但是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人都很清楚,这些退换货往往发生于一些有价值的商品。对于类似10元、20元的小额商品,即便是买到了假货,多数买家还是认为“来回折腾太麻烦”或者“还不及运费贵”而息事宁人。而这样下去,买家久而久之会远离低价商品。
其次,网络信誉问题。网商设立评价体系本来是为了保障买家、卖家和平台方三方权益的手段,由于网络水军、恶意差评师等相关职业的出现,电商企业不得不将用户评价进行审核后再公布上线。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商品除了要仔细看商品的介绍之外,大量的“评论阅读”也成了必修课。一个买家要想“淘到”好的商品,需要从无数条评论里剥茧抽丝,来判断这个商品的优劣。并且一旦消费者给卖家留下“差评”,还会遭到“卖家”电话、短信的“追杀”。更有甚者在掌握了消费者的邮寄信息后,会威胁“服务上门,服务到你满意为止”。
再次,网络产品介绍、描述的问题。因为网络购物与实体商业购物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线上对于产品功能的体验远不及线下实体店里能看到和触摸到的。对于产品的描述,网络商家除了详尽介绍商品之外,也使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比如在一些产品的描述中使用图片与视频。但案例表明,线上图片展示的与线下收到的商品完全是两回事,与电商所强调的“体验式购物”大相径庭。
最后,就是马云要在创业解决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纵观淘宝网上的诸多负评,矛头直指快递服务:不上门送货、快递员态度差、物品遭到损坏、物流时间长等等。笔者在最近一个月内每天使用网络购物,将附近几乎所有的快递使用了一遍发现,除顺丰之外,其他快递公司送达的包裹,外表均布满厚厚的尘土,让人不得不感慨PM2.5对快递业的深远影响。而有些卖家在包装过程中,包裹的填充物使用废旧报纸,有的甚至填入了卫生纸。
所以,在网络购物大行其道的今天,大谈线上购物体验的网络业者们,在你们宣布传统零售业“死期将至”之前,请到线下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网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