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别塔之犬》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境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3345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别塔之犬》讲述了语言学家保罗的妻子有一天从苹果树上坠落身亡,而这起事件的唯一目击者是他们所养的一条脊背犬罗丽。为了调查出妻子死亡的真相,保罗开始训练罗丽说话……作品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保罗的回忆,另一条是他努力教罗丽说话的历程。两条故事线在保罗调查出妻子死亡的真相时汇聚,通过夫妻生活中问题和矛盾的揭示,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沟通困境。
  關键词:《巴别塔之犬》 追寻 放弃 沟通 困境
  《巴别塔之犬》是畅销书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作品讲述了语言学家保罗的妻子露西有一天从家中的苹果树上坠落身亡,而这一天他正在学校工作,周围的邻居也没有见证这起事件,唯一的目击者是他们所养的一条脊背犬——罗丽。保罗为了找出妻子死亡的秘密,开始努力训练罗丽说话,期待它讲出在妻子死亡那天所看见的事件的经过,了解妻子的死亡之谜,故事由此展开……
  这部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的方式进行讲述,作品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保罗对妻子的回忆,勾勒出一幅与妻子露西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的日常生活图景;第二条故事线是保罗训练罗丽说话的进程。两条故事线平行进行,在最终调查出妻子死亡的真相——自杀时汇聚,揭示了人物的孤独心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沟通困境。
  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阐述作品中人物所经历的追寻——放弃的历程;第二个部分阐述人与动物之间沟通交流的问题以及保罗两次失败的婚姻所显示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沟通的问题;第三个部分借由“巴别塔”和封闭空间的象征意义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只有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沟通,才能消除隔膜疏离,实现和谐共存。
  一、 追寻——放弃的艰难历程
  主人公保罗和妻子露西都经历了一个“追寻——放弃”的艰难历程。保罗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在追求“语言能力”,因为天生大舌头,他一辈子都没办法把语言说好,而语言正好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他之所以成为一位语言学家,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保罗的“追寻”主要体现在对妻子死亡真相的探求上,保罗费尽心思、历经千辛万苦教爱犬罗丽说话。刚开始,作为一位语言学家,他采用语言学相关的知识对罗丽进行无身体伤害式的训练;后来,他又遇见了同样在进行让狗说话这项工作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通过采用医疗手术等方式,最终也只能让狗发出既骇人又模糊不清的叫声,于是保罗放弃了在罗丽身上动手术的念头。在调查妻子死因这一过程中,保罗仔细回溯与妻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助于事情水落石出的细节。为了找到给妻子占卜的塔罗牌算命师,他一共拨打了几十个电话,终于找到给妻子占卜的人,了解到妻子当时的心境。直到最后,他调查出妻子是自杀的,这当然可以看作是他终于成功了的表现,然而,也正是这个时候,他放弃了让罗丽开口说话的努力,也放弃了憎恨妻子带着肚子里的宝宝离开人世的想法:“记住她原本的样子,就是我能送给我们彼此最佳的礼物。”其实,这时的“放弃”是一种重新面对生活、面对失去妻子后孤独生活的表现,是一种从过去的悲伤中抽离出来的勇气,也是履行妻子遗愿的方式。
  至于露西,她一直在追求被爱,摆脱内心的孤独。露西少女时代的生活并不愉快,家庭不和、学校生活不愉快使她产生了自残和自杀的倾向。直到上了大学,露西的精神疾病才慢慢好转。后来,她遇到保罗,有过一段平静的婚姻生活,也在尝试开启新的生活篇章,“将暗淡的厨房漆上明亮的颜色”可以看作她拥抱新生活的尝试。她一直在努力摆脱内心的孤独,希望她的丈夫能够真正地理解她、明白她的心。她出于对自身的担忧,一直不愿意要小孩,但是她的丈夫却不理解她内心的恐惧,她也无法将自己的担忧和恐惧以一种有效的、合理的方式展现给她的丈夫。夫妻二人缺乏有效的沟通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内心的隔膜,最终,露西被内心的孤独和一直缠绕自己的负面情绪吞噬,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放弃了一直进行的摆脱孤独的努力。
  二、 交流的困境
  (一)人与动物的交流
  自从妻子露西去世之后,保罗为了了解露西从苹果树上坠落的真相,开始着手从事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工作——让这起事件唯一的目击者罗丽开口说话。作为语言学家,保罗采用了各种方式来训练罗丽,却始终无法让她开口说出人类的语言。
  同样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还有一个地下组织,他们所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医疗手术来改变犬类动物的生理构造,使它们的下颚更加适合说话而不是吠叫。他们还生产出了一个叫小J的狗,但是这只狗在万般折腾之下也只能发出一串恐怖的、无意义的噪音。
  然而,不管是保罗还是地下组织,不论是语言学还是医疗手术,都是无力的,最终都未能完成这项骇人的工作。而且,就算是真的让狗开口说话,是否也只能像雷莫众人所做的那样让它重复人类教给它的语言?它能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话吗?退一万步讲,如同作品中几则关于狗的笑话所显示的那样,即使它能够表达自我,人们又如何能确定它所说的就是事实?最重要的是,对于罗丽来讲,即便它说出了它的所见所闻,讲述了露西从苹果树上坠落的过程,它也无法知晓并说出露西当时的心境。因此,要实现人与动物之间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是不现实的。
  (二)人与人的交流
  从保罗与前妻莫拉的婚姻状况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他与前妻离婚的原因不仅有前妻莫拉的性格缺陷,还有夫妻之间交流的问题。
  前妻莫拉“说的太多,但是有意义的太少”,保罗不能从中得出有价值的信息。不仅如此,莫拉还会对面对面沟通中所使用的字眼进行无休无止地分析,因为一些毫无恶意的话语而彻夜争辩,因此,夫妻间面对面的沟通就步入了困境。于是,夫妻间就开始了“留字条”这种沟通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避免直接的面对面的冲突,还可以尽量精简字数,留下最有意义的文字。然而,他们的字条渐渐地越来越复杂,其中的敌意也逐渐增加,“留字条”这种沟通方式也走进了死胡同,夫妻间的沟通再次出现问题。最终,夫妻关系走向破裂。   保罗的第二段婚姻相较于第一段婚姻确实较为和谐,但是也并不代表没有问题,不然露西也不会自杀。而最核心的仍然是夫妻之间的交流沟通问题,露西虽然没有前妻莫拉喜欢“制造话语泥淖”的毛病,但是就制作亡者面具而发生冲突那件事情来说,露西也可算是一个过分解读话语的人。至于旅途中的“蓝玛丽”事件,持怀疑论的丈夫并不从内心真正理解露西对“蓝玛丽”传说的执迷。而夫妻之间最大的心结和一直未彻底解决的就是关于生孩子的问题。保罗通过各种试探表达出想要一个孩子的愿望,而露西则从拒绝到佯装不解,她一直未曾告诉保罗究竟出于何种原因才不想要孩子。虽然在争吵和冲突之后,他们能够恢复到和谐的状态,但是潜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只是将矛盾的因子暂时压制。夫妻之间缺乏开诚布公的沟通来彻底解决婚姻中出现的问题,露西甚至连自己已经怀孕的事情都没有透露。她没有将自己的内心展现给最亲近的丈夫,她一直在隐藏内心的孤独与恐惧。
  保罗与露西生活的这几年,自以为已经足够了解她,但是事实证明,夫妻之间仍然缺乏了解,保罗对露西心灵深处潜藏的创伤并不了解,露西感觉自己走入了困境,打电话求助于算命师,却未向自己的丈夫透露内心的痛苦。由于迷失在内心的孤独之中,露西最终选择了死亡。
  三、无处不在的“巴别塔”
  (一)“巴别塔”的象征意义
  “巴别塔”一词出自《圣经·创世记》,当时人们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向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使人类的语言产生混乱,使他们无法沟通,“巴别塔”的修建工作遂半途而废。“巴别塔”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交流的重重障碍,通向天堂的巴别塔最终难以建成,人们只有走进彼此内心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和谐共存。
  (二)封闭空间的象征意义
  作品中多次出现“地下室”“浴室”等意义鲜明的空间意象,空间意象是由诸多符号化的空间要素构成的复杂的表象系统,各种空间要素都有自身功能的基本语义。
  露西工作的地方是“地下室”,这个空间位于一栋建筑的最下层,照不到阳光,通常給人的印象是阴暗、潮湿、闭塞等。露西经常一个人在里面制作面具,只有工作完成之后才会邀请保罗下去参观她的成果。而“浴室”则经常作为露西释放悲伤情绪的场所,露西少女时代在与男同性恋的朋友做爱之后跑到浴室崩溃大哭,也正是在浴室中开始了她的第一次自残行为。婚后因亡者面具的事情与丈夫保罗发生矛盾后,露西也选择了躲在浴室蜷缩着哭泣。
  “地下室”“浴室”这种狭小封闭的空间象征着人物内心的禁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其实,在这种狭小的、封闭的空间中独处,人们能够撕掉外部的伪装,敞开真实的内心世界,释放出压抑已久的伤感情绪。当这些空间的门被关上时,人物独自置身其中,也象征着人物面对外界的心被关闭,象征着人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四、结语:摆脱“巴别塔”的魔咒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通过表达和倾听,我们能够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所思所想,也能够知晓别人的思想情感,但是语言的沟通并不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解的唯一方式。人能够通过语言伪装和掩饰,人会戴着“面具”生活,露西关于“两颗心脏”的梦就是一个证明,因此,灵魂和心灵的沟通交流才能消除隔膜、疏离,实现人与人的互相理解。
  在《巴别塔之犬》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保罗和妻子露西彼此深爱对方,他们本应该有幸福美满的结局。但是在他们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发生抵牾后,他们并没有试图通过敞开心扉地沟通来解决矛盾,相反,他们会愤怒和争吵。露西渴望得到丈夫保罗的理解,希望丈夫找到她真实的情感,走进她的内心,而保罗的耐心却在与露西的争斗中逐渐消耗殆尽。他们一直在做的只是交换彼此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看法,很少弄清楚彼此思想的本质,最终,露西陷入内心的孤独与禁锢,走向死亡。
  卡罗琳·帕克丝特这部作品生动地描述了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孤独与无助。作者试图通过主人公们语言和心灵沟通失败的故事,提醒人们意识到家庭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沟通困境。
  参考文献:
  [1] 卡罗琳·帕克丝特.巴别塔之犬[M].何致和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8.
  [2] 林海东.巴别塔无处不在[J].书城,2007(10).
  [3] 赵林红.渴望重建巴别塔——解读巴别塔之犬[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3).
  [4] 王晓华.巴别塔之犬中露西的精神解析[J].英语广场,2017(9).
  [5] 孟琳.探析巴别塔之犬中女主人公露西的悲剧[J].芒种,2013(9).
  作 者: 唐圣煜,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阐述了技术对艺术发展的革命性作用。进入21世纪的数字复制时代,复制技术的提高和大众的参与使“灵韵”具备重现的可能;生产、复制、流通与消费过程的同步化缩短整个生产链条,复制成为时刻进行的动作。艺术品和复制品间的界限开始逐步模糊:复制品拥有与艺术品原作争夺独立价值的能力,复制品与艺术品原作混淆难辨,复制品本身成为一种艺术品。这个变化将指向艺术发展好坏的两极,
期刊
摘 要:《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小说中的佳作之一,常被认作是“谴责小说”的典范,有“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评价,这种看法实出于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后人对此亦多有反思,部分学者提出《老残游记》并非“谴责小说”的看法。结合鲁迅先生可能阅读到的版本和后世版本,本文认为按照鲁迅先生自己的定义和阅读文本,“谴责小说”的说法仍有合理性,但不应认作是典型的“谴责小说”。  关键词:《老残游记》 《中国小说
期刊
摘 要:河北当代女作家唐慧琴的长篇小说《日头日头照着我》植根于冀中平原的农村,以一个基层乡镇女干部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凸现的深层问题以及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与艰辛、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小说中的一系列民俗事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浸透着唐慧琴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河北地域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民俗书写 文化认同 女性意识 《日头日头照着我》  《日头日
期刊
摘 要:民间熟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具有较强的社会史料价值。孝义民间熟语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这些熟语可窥见孝义历史上商贸兴盛、农工商兼营等历史概貌。  关键词:孝义 民间熟语 历史文化  民间熟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具有较强的社会史料价值。孝义地处山
期刊
摘 要:根据庆山同名小说改编、由曾国祥执导的电影《七月与安生》采用故事片所惯常使用的“秩序——失序——重归秩序”的叙事模式,以一种反俄狄浦斯轨迹式的女性对自我的凝视,呈现出女孩在青春成长过程中关于自我与本我之间的残酷较量与相互爱恋,以及完成这一成长进而认识自我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是一部充满青春的伤痛与迷惑,并伴随着自我审视的“青春残酷物语”。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 青春成长 自我 本我 女性视角
期刊
摘 要:在告别20世纪大历史的小时代,人们一边享受着商品社会的安稳,一边又渴望逃离这个缺乏激情的荒原。穿越剧《步步惊心》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分别提供了不同的“逃离”模式,来诠释小时代中的这种情感症候。逃离,是告别革命之后的一种文化想象,也是在后现代都市困境中建构理想生活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步步惊心》 《来自星星的你》 小时代 逃离  加拿大短篇小说女王艾丽丝·门罗在20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
期刊
摘 要:恩古齐·瓦·提安哥是当今文坛影响最大的非洲作家之一,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一粒麦种》是其重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的身份理论为基础,论述英国白人文化与非洲黑人文化发生冲突和碰撞时,主要人物卡冉加和汤普森的身份认同问题,揭示在文化冲突的影响下,受殖者与殖民者在殖民地产生的心理异化。  关键词:《一粒麦种》 后殖民 心理异化  
期刊
摘 要:由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都挺好》遵循了“忠于原著”的改编原则,但其结局的改编失败显现出剧作本身与观众期待之间的间离。面对这一难题,可以从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者的价值判断、媒介的赋权与收权以及受众的反馈这几方面获得启示,找寻影视改编时代现实主义题材剧作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影视改编 现实主义 《都挺好》  2015年,由“Fresh果果”的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花千骨》收视率
期刊
摘 要: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和王安忆的《长恨歌》分别创作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年代,但其中都透过一个风尘女子,即玛格丽特和王琦瑶的爱恨情仇反映出各自时代、国家的现实状态,也批判了社会的精神虚无和道德腐败对于女性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本文从风尘女子这一边缘女性身份困境的根源、消解和再度迷失,来揭示旧式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对边缘女性的迫害与毁灭。  关键词:《茶花女》 《长恨歌》 风尘女子 身份困境
期刊
摘 要:在面向初中学生进行经典文本的解读时,必须有一个重要的落脚点,那就是必须让学生领略到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追求文本的现实意义,实际上就是从现实视角去重新解读经典文本——当然这里所说的重新解读也不意味着对传统的背弃,相反更应当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去赋予学生能够获得生长的新意义。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下,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并面向现实去解读《藤野先生》。强调文本解读或者教材解析,必须关注其现实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