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科学地加强体育课的密度与负荷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b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密度”概念要比“运动密度”更清晰准确。因为“练习”可以清晰地区分“没在练习”,也可用练习次数和组数来表示,比较容易判断和计算;而“运动”则是身体活动状态,不易判断“在运动”和“不在运动”的区别,难用次数来计算。
  当下,在运动安全、体育教学基本条件不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等多重问题的困扰下,各地的“体育放羊课”大量存在,出现了所谓的“三无七不”(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长跑)体育课,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加以制止和纠正。近期,“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提出“每一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运动强度要达到140-160次∕分”的“理论”,受到广大体育教师和研究者质疑。这其中出现了怎样的问题?我们应如何更加科学地控制运动负荷以保障体育课身体锻炼的实效性呢?
  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运动负荷理论的质疑
  对“运动密度”概念的质疑。“模式”首次提出了“运动密度”概念:“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而没有采用学界常用的“练习密度”:“一位学生实际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笔者认为,“练习密度”概念要比“运动密度”更清晰准确。因为“练习”可以清晰地区分“没在练习”,也可用练习次数和组数来表示,比较容易判断和计算;而“运动”则是身体活动状态,不易判断“在运动”和“不在运动”的区别,难用次数来计算。
  对“每一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及“连续练习”含义的质疑。“模式”提出了75%运动密度的“要求”,关于75%的解释是“一堂40分钟的体育课,30分钟必须是学生持续的练习活动”。乍一听词意简单,计算明了无误,但个中含义却值得推敲。首先,“持续的练习活动”概念不清,持续的练习是持续多长时间,还是持续多少次数?体育教师要知道如何计算。没有连续地做一次前滚翻算不算?如果算,以“连续练习”为前提的“运动密度”定义如何解释?其次,“运动密度”怎么算?假设“75%”都是按时间算的,那么前滚翻的动作只有不到1秒钟,加上准备姿势和结束动作等也不过是数秒时间,“运动密度”如果按秒如实计算,那达到75%的运动密度就是天方夜谭。如果不如实算,那该怎么算?是不是连等待练习的排队时间都算呢?
  对“每一节课的运动强度要达到140-160次∕分”的质疑。从“每一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运动强度要达到140-160次∕分”的语句关系来看,语义应是“一节课的运动强度要达到140-160次∕分”,而不是“课中要有数次心率达到140-160次∕分强度”,即是整堂课平均心率的意思,如此的话,问题就相当严重了。我们可以用“课的平均心率达到140-160次∕分”的几种可能情况分析一下——
  无论是谁也不能开如此玩笑,这是要出集体死亡事故的!既然如此,“每一节课的运动强度要达到140-160次∕分”一定是指学生在课中有几次心率会达到140-160次∕分,那么是几次呢?为什么呢?“模式”没有说明。
  对“每一节课”要达到一样密度和负荷要求的质疑。“模式”提出“每一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运动强度要达到140-160次∕分”中的“每一节课”的说法更需质疑。“每一节课”其实包含了许多类型的体育课: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比赛课、考核課,还有探究学习课、体验学习课、情景教学课等,难道这些各色各样的体育课都要达到75%的密度和140-160次∕分的强度?道理何在?我们真的不能想象那些大大小小、强强弱弱的学生们在不同的“每一节课”中都有同样的心跳。
  对“其余活动10分钟”的质疑。“模式”还说“其余的10分钟”为“留给教师提学习要求、示范讲解、小结”,笔者在对其“这样的时间规定主要是针对我国体育课上教师讲的时间太长,而学习练习的时间太短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观点表示赞成的同时,强烈质疑这个说法的绝对性和武断性。因为不同的项目的学习方式不一样,因此不能一律进行要求。
  对判别是否“每节课达到75%左右的运动密度和140-160次∕分强度”操作性的质疑。其一, 所谓75%的运动密度是全体同学的运动密度,还是某个同学的运动密度?如果是全体同学的运动密度,那么有些人在运动、有些人在观看比赛时应如何计算?如果只是某个同学的运动密度,他又如何能代表全体学生的运动密度呢?其二,试问:一次跳远的“运动密度”怎么算?一次起跑的“运动密度”怎么算?在一节课里每个同学3-4次跳远的运动密度怎么算?在一堂课里,全体同学做了6次起跑练习,教师为了强化技术,让个别同学多跑了2次,然后每个同学还跑了3次30米的冲刺跑,最后全体同学又跑了一次100米,还有一组同学给大家示范一次50米跑,另有两个同学中途因身体不适就只练了起跑,请问这时的“运动密度”该如何算?其三,“140-160次∕分的强度”是全体同学的“运动强度”,还是某个同学的“运动强度”呢?如果是全体同学的强度,公式是什么?如果是某个同学的强度,他又如何能代表全体学生的强度呢?同一个练习里,身体虚弱的同学心率过快,强健的同学则心率较慢,如何看待这些心率的意义?期待“模式”能给出明确答案。
  对“运动密度75%左右,运动强度达到140-160次∕分”科学依据的质疑。“模式”对所谓依据有如下说明:“第一,我们有近50所学校经过实验,这样的密度和强度基地学校是很轻松达到的,也没有出现安全事故,学生的精神面貌、技能水平、体能水平都有显著提高。第二,国外发达国家体育课的运动强度还要大。”笔者质疑如下——
  首先,第二点既不是依据,也未必是事实,“国外发达国家”的范畴很大,是美国,是日本,还是所有国外发达国家?说他们的负荷还要大,是多少?数据是怎么得来的?还是“模式”学者们亲自测的?何时测的?怎么测的?统计方法如何?样本量如何?代表性如何?这些都应该说清楚。
  其次,“模式”说经过“近50所学校的实验”,那么实验的设计是怎样的?怎么测的?怎么算的?样本如何?代表性如何?最好也用数据说清楚。   最后,“模式”还说到“这样的密度和强度基地学校是很轻松达到的,也没有出现安全事故,学生的精神面貌、技能水平、体能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但是下文呢?技能是如何提高的?体能提高了多少?为什么如此大的负荷竟无任何安全问题?为什么这么难的“放羊教学”现象在这些学校就轻松地被克服了呢?学生精神面貌是怎样提高的?特别希望“模式”能赐教。
  对科学控制运动负荷以保障体育课锻炼的方略及技术路径的建议
  以“三精准”的体质提升策略引领和提高体育课的健身实效性。中国学生体质提升不力主要是因为“三不精准”:“学生体质测量不精准”“学生体质分析不精准”“学生体质干预不精准”,若要大幅度、大面积、快速地提升学生体质,就必须推进“通过精准测量找到学生体质发展的真问题、通过精准分析让利益攸关方都有动力去关心学生体质提升、通过精准干预让体育锻炼变得更有实效并融入学生生活”。
  研究和开发简易实用也相对科学的“运动负荷主观评价”方法。笔者认为,在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手段尚不充足的条件下,与其勉强地去追求看似科学却很难测量与评价的运动负荷监控方法及其相关标准,不如去研究和开发一些简易实用也相对科学的“运动负荷主观测量与评价”方法,主要的方法至少有以下两种——
  一是以学生课中课后的身体征象来监控运动负荷,如要求:学生上完体育课脸是红扑扑的;学生上体育课时要有中等的出汗;学生在体育课有几次中度急促的气喘;学生在体育课的第二天会感到肌肉酸痛。虽然看着不那么精确,但用“脸红、出汗、气喘、肌肉疼”就可以将“锻炼课”和“放羊课”清晰地加以区分。
  二是以學生的语言评价来判断并监控运动负荷。日本曾有过这样的研究,用学生表达不同程度的劳累的语言来对应当时的心率,结果发现:学生对“一点都不累”“不累”“有点累”“累”“挺累的”“很累”“太累了”“不行了,累死了”等劳累程度的表达与心率的高低有着清晰的正相关对应关系,因此认为可以在体育课中根据学生的“劳累程度的语言”来监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追踪“实时负荷监测和反馈技术”发展,做好青少年体育锻炼基础性研究。随着可佩带的测量技术和即时反馈技术的进步,在大城市的健身俱乐部中,在大屏幕上一边看着自己的心率和血压、看着自己正在消耗的卡路里一边进行锻炼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应密切追踪实时负荷监测和即时反馈技术的发展,同时做好运动负荷相关基础性研究,等待运动负荷监测技术进步到适合学校体育课应用的那一天。
  抓标治本,从根本解决“三无七不教学”和“放羊教学”问题。当我们在讨论“科学控制运动负荷以保障体育课锻炼效果”的方略时,千万不要忘记要消除“三无七不教学”和“放羊教学”,首先就要消除产生这种课的根源,只是抓“运动负荷”和“运动密度”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只是抓了“标”,而没有抓到“本”。
  (作者系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席)
  责任编辑:刘洁
其他文献
学校不得强制学生使用塑料书皮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在中小学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的通知》,明确提出,根据国家“限塑”要求,学校不得强制学生使用塑料书皮,尤其不能使用有问题的塑料书皮。  加强竞赛项目监管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进入中小学校的全省性竞赛项目名单,确定“全省中小学生爱国主义主题读书教育活动(主题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14项竞赛项目为进入中小学校
期刊
文化、历史、故事、思想、人性……影视作品包罗万象、意蕴丰富,在视觉文化时代,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无处不在。对此,我们该如何利用影视作品的力量引导青少年成长?该如何挖掘影视作品的教育内涵,传播积极正向的影响?如何把影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影视作品不仅入眼、入耳,更入脑、入心?  北京市海淀区前进小学 : 让影视文化扎根校园  “电影是一种沟通与教育的艺术,传达并诠释着民族
期刊
当今时代,影视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无可避免。但影视世界纷繁复杂,作品内容千差万别,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好有坏。在不计其数的影视作品中,有哪些作品具有正向的教育意义,可以带给青少年以积极的影响?我们邀请校长们推荐了一些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影片——  ▇ 推荐影片: 《岁月神偷》  推荐理由:“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影片以20世纪60年代香港小市民家庭艰辛奋斗的感人事迹为线索,再现了那段风云
期刊
嘉宾  鲁稚,作家、儿童教育专家。出版《好妈妈教出好作文》《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等。  苏梅,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教育专家、阅读推广人。出版短篇童话集《红红的柿子树》《小猪阿罗》等。  王昭璐,天津小学语文教师,河西区优秀岗位标兵、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14年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十二五”课题研究结题工作科研先进个人。  孩子一写作文就“头疼”,家长该如何进行引
期刊
10月14日,年仅25岁的韩国著名女星崔雪莉在家中自杀身亡,这一突发性消息震惊全网。据悉,崔雪莉生前患有严重抑郁症。  “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布娃娃,有一个用来缝补自己的针线包,可是有一天我却找不到它了……”最近,一位年轻抑郁症患者通过漫画分享了自己经过治疗康复的故事,打动许多人。  2019年10月10日是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据临床数据显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失眠症等精神心理类疾病,已经
期刊
教育不是让教育部门满意、让官员满意,而是要让人民满意。教育部门要把政绩思想改为服务思想。  近日,湘西女教师李田田发文质疑频繁迎检遭“深夜约谈”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2013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我们一行三人兴高采烈地到清华大学第五教室,聆听了彭凯平教授关于《品德与幸福教育的意义》的讲座,他渊博的学识、风趣幽默的语言,使近两个小
期刊
“环境育人,快乐发展”是北京市常青幼儿园的办学理念。“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文化信条,照亮了一代代常幼教师的初心本色。她们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生命润泽生命、用生命引领生命,努力让每个孩子释放潜能,形成良好品质,尽享童年时光别样的精彩。这里是“常青幼苗”的成长乐园,也是常幼人“梦开始的地方”。  禮堂舞台上,槌落鼓响。几十个孩童整齐划一地击打,一段轻缓的旋律过后,节奏骤然紧凑,密密麻麻的音符弹奏间
期刊
2020年1月24日,除夕的无锡阴雨绵绵不绝。下午1点半,家住江阴的周霞正和家人观看着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的新闻,丈夫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要紧急送一批襄阳市红十字会采购的物资去湖北省,你愿不愿意参与送货?”“我去,这个时候不能退缩!”得知丈夫的决定,周霞虽然担心,态度却很坚决:“你放心去,孩子和老人有我呢!”  下午3点10分,周霞接通了爱人的来电。“这批物资比较多,货装不下,很多人一听要
期刊
为应对复杂挑战,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山西省方山县第二中学校积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三全育人”,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三全育人”工作中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生教育和管理服务水平。  坚持 “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德育为首,突出实效。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帮
期刊
我爱学生、爱课堂胜过爱我自己。我有读书人的清高,但为了贫困学生,我愿意四处求人。  人间十月天,红叶醉层林!十月的太行山上,漫山遍野的红叶浸染山头,登高远眺,百里红色热烈奔放,山间云雾缭绕,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林画卷,动人心弦。  在太行山脚下的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有一位如红叶般美丽、坚韧的老师——杨君丽,她三十年如一日,爱生如子,推行531高效课堂,偷师学艺,努力让山里的孩子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