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艺》及穆时英的一篇佚文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un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了严家炎、李今编纂的《穆时英全集》,把这位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的作家的作品汇集一起,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具有耀眼文学才华却又如慧星一般闪过的穆时英,提供了一部较为完整的资料。书中《后记》有言:“虽然我们自信这部《穆时英全集》中收入了根据我们所了解的线索而搜求到的所有资料……肯定还会有遗漏。”编者的态度是诚实的,深知编辑全集不是一件容易事。近日我翻拣旧报,即发现穆时英一篇名为《下午》的作品为全集所漏收,乃是佚文。
  
  《每日文艺》有丰富的新文学史料
  
  这篇佚文刊登在1935年9月29日出版的《华北日报》副刊《每日文艺》第294期(号)。《华北日报》是北平出版的一家官办大报,副刊《每日文艺》的前身是《每日谈座》,由徐霞村编辑。在创刊时,编者打算提供一个大家尽兴说话的阵地,设想虽好,终因《华北日报》受北平市国民党党部所控,不可能让人们畅所欲言。因言论受阻,《每日谈座》所刊发的时评并不多见,反而登载大量纯文艺作品,致使与刊名不符,在发刊8个月后,自1934年12月1日起换用《每日文艺》招牌,重新编号,至1937年5月30日终刊,共出刊816期。
  《每日文艺》每期用4开一整版幅面刊登作品,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为活跃版面,也时有出版消息和文艺问题讨论等栏目出现。经常为版面提供诗作的是林庚、南星、金克木、林咏泉、一鸿等诗人,还出版过“诗歌专页”。散文、杂文创作有闻国新、李道静的游记,南星的抒情小品,刘大杰、高沐鸿的杂感等。引人注目的是署名“伯上”(即周作人的公子周丰一)的一组“旧作”连载,其中谈到了邮政局、理发、太极拳、渡轮、风筝、无线电、房东太太。小说则刊登过张秀亚的《欺骗》、赵宗濂的《讨年》等。
  《每日文艺》上刊载的文学作品,迄今未见有人进行系统的梳理,许多史料仍被埋没。比如作为东北作家群一员的李辉英,1949年之后长期在香港的大学执教,1988年6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马蹄疾编辑的《李辉英研究资料》,其中的《李辉英著作篇目系年》即漏掉了他在《每日文艺》上发表的《病中小记》、《夜车——北平散记之一》等散文。他的小说《小招弟的厄运》,1936年7月12日至7月28日在《每日文艺》上曾连续刊载17天,同样也遗漏了。前些时候,我得到一册香港文学评论社2010年9月出版的《李辉英作品评论集》,为《香港文学研究丛书》之一种。这部书比马蹄疾辑录的那册增补了不少新发现的史料,编者在“序”中自豪地讲:“经过学术界的努力,李先生的资料已被挖掘得差不多了。”然而,上面提到的几篇作品,在李辉英年谱中仍失记。再比如诗人吴奔星,1933年至1937年在北京上大学期间,在《每日文艺》上发表过不少作品,体裁不仅有诗,还有散文、小说及译作,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丰产期。前不久,拙文中顺便提到吴奔星求学时期的一篇散文,受到其家属注意,来信索求作品,我当然乐于奉上,此外还提供了吴奔星在《每日文艺》上所载作品的篇目。吴奔星哲嗣吴心海回信感慨道:“(这些作品)还是让我吃了一惊,没想到家父在华北日报上的作品有那么多!本来以为家父只在中学时代写小说,大学时代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想不到他仍然有小说和散文创作。”举这两例,无非是想说明,《每日文艺》储存着丰富的新文学史料,以此为课题进行考察梳理,进而研究论析,是很有必要的,期待着文学史家来做这件事。
  《每日文艺》的作者,几乎都是当时居于平津两地的作家,南方作家只见刊登过戴望舒译的阿佐林的小品和穆时英的《下午》,还有一篇署名“穆英”的《玲银小品》,刊在1936年4月27日第499号,很可能也是穆时英的文字,但一时拿不出确切依据,姑且存疑。这之前,穆时英的作品很少在北方的刊物上发表。如果不算《玲银小品》,《下午》是初次恐怕也是唯一的一次在北平刊物上出现,由于报纸的受众面大,从这个意义看,这篇作品具有特殊的价值。
  佚文《下午》,读者不易看到,现抄录如下:
  六弦琴的太息样的声音,还没有停止。已经弹了好像是半个世纪那样长久的时候了。下午一点钟,坐到桌子前来,翻开乔治·吉辛的《越氏私记》来时,便听见这六弦琴的声音在浸透了闲静的秋午里边摇曳着。我坐在那里,望着窗槛上的西洋梧桐的手掌样的,跳跃着的影子,茫然地听了下来,听到现在仿佛是已经听了很久了,因为在这声音里我已经做了不少季节梦。
  在下午,我有一种茫然地坐在那里,又茫然地听什么的习惯。从前在学校里的时候,我时常坐在窗前,望着远处在阳光下闪耀着的玻璃花棚,茫然地听着隔壁卧室里的絮聒的口琴,而忘了我要上的课。在公园里也很容易在一对喁喁私语的男女旁边坐下来,沉湎在他们对话的韵律里边。最忘不了的却是三年前那些星期六,坐在郊外猎场上,在秋阳里读《茶花女》,听玲子在广漠的平原的那边,在人也小得看不见的地方叫着我的名字,让她的声音银铃似地在风中飘荡着,传到我的耳边来的那些日子。从搬到这条胡同来,每天饭后,除了厨房里的老妈子们的切切絮语以外,微风似地吹动着树叶,吹动着窗纱,吹动着我的情绪的只有这六弦琴的太息样的声音。可是今天却弹得太久了!在这太息样的声音里边,我已经衰弱起来,衰弱到受不住这声音。
  我知道在弹着的是住在对面的那位西班牙少女玛格丽妲。如果拉开了窗帷,我可以看到她斜倚在窗上,用沉思的眼望着田野,那样情热地,微微地张开着嘴,在六弦琴上寄托了她的热带的恋思。她是每天这样地弹着六弦琴的,但今天弹得格外的长久,而且在四点钟的时候,她还唱了起来。
  我站了起来,揭开了窗纱。
  在澄澈的天空中,阳光放肆地奔驰着,整个的田野光亮得睁不开眼来,空气像是那样透明的样子,而在对面的窗前,玛格丽妲正情热地微微地张开着嘴,在鬓边插了闪烁的,米红的绸花。喘不过气来似地,我想:
  “这下午……”
  熟悉穆时英创作经历的读者都清楚,自1935年2月他担任上海《晨报》副刊《展曦》的主编后,其小说创作越来越少,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散文、杂文创作和电影批评上,这些作品对了解他的真实情感、理论修养以及创作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午》一文,写在一个“阳光放肆地奔驰”的下午听六弦琴弹奏的情景,流露出的是寂寥与惆怅的心绪。
  文中写到一位叫“玲子”的女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穆时英那篇名为《玲子》的小说。此文初刊于1934年11月1曰《现代》第六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集《圣处女的感情》。穆时英的小说,许多是以个人生活经历为线索进行创作的,具有自叙传性质,像《父亲》、《旧宅》等都具有很强的纪实成分,《玲子》也可作如是观。小说或许是作者取材于自己初恋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女主人公“玲子是一个明媚的,南国的白鸽;怎样认识她的事,现在是连一点实感也没有了,可是在我毕业的那一学期,她像一颗绯色的彗星似地涌现了出来,在我的干枯的生命史上,装点了罗曼蒂克的韵味。这中间的经历,甚至顶琐碎的小事,在我的记忆里,还是很清晰地保存了下来”。哪些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清晰的印象呢?她是一位“穿着一件蔚蓝的布旗袍的,娟丽的女生”,“那时她差不多天天和我在一起,我们时常在校外的煤屑上悉悉地踏着黄昏时的紫霞,从挂在天边的夕云谈到她脚上的鞋跟,在星期六的下午,我们便骑着脚踏车,带了许多水果,糖、饼干和雪莱的抒情诗集,跑到十里外的狩猎协会的猎场里边去”,“我们时常在一棵高大的菩提树旁边坐下来,靠着褐色的树干,在婆娑的枝叶下开始我们的野餐,读我们的诗。她是不大肯静静地坐一个钟头的,碰到温暖而绮丽的好天气,她就像一只小鹿似地在那块广漠的原野上奔跑起来了。她顶喜欢用树枝去掘蚂蚁穴,蹲在地上看蚂蚁王怎样率领着一长串的人民避难。她又喜欢跑得很远,躲在树枝后面,用清脆的,银铃似的声音叫着我的名字,引我去找她;从辽远的天边,风飘着她的芬芳的声音,在这无边的草原上摇曳着”。对比看《下午》,“最忘不了的却是三年前那些星期六,坐在郊外猎场上,在秋阳里读《茶花女》,听玲子在广漠的平原的那边,在人也小得看不见的地方叫着我的名字,让她的声音银铃似地在风中飘荡着,传到我的耳边来的那些日子”一段,就是《玲子》所述之事。至于《下午》其他内容是纪实还是虚构,尚待考证。止庵先生曾对我说,不妨把《下午》看作是《玲子》的小小“续篇”,至少也是一点“余绪”。
  至于穆时英为何写这篇作品,恐怕还有一层深意在焉。那时不知因什么事情,他与夫人的感情出现了问题,已到分居境地,以致后来仇佩佩远走香港。这时正是穆时英心情苦闷的时期,埋在心里的初恋时的那些景象不免就会浮现出来,这篇作品的写作似乎有抚慰自己感情创伤的意味。
其他文献
如果你在社会中一旦被人尊重,在一个团体中一旦被信任,你未来得到的机会会更多。     这是一个改变的世界。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主题就是一个词“change”。面对现在的时代,你不想改变也得改变,比如说新手机推出两个月可能就过时了。改变思维的工具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必须改变才能迎合这个世界潮流的变化,并且最好引领某些潮流的变化。快速变化一方面给人们带来很多物质生活和好奇心的满足,另一方面也给人们
近几年来,高考物理的计算题逐年增加,对文字说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字说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从思维过程来看,文字说明是对分析题意这一思维
感悟,本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某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作家、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尽管中学生写作文不少是在摹仿,还在朦胧
所有制改革若干年来在国内外均被认为是改革的核心,因此,当一个国家的国有制企业出现问题后,往往想到的就是进行所有制改革。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国内外能源领域进行所有制改革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水路九连环……弯弯环环,环环弯弯,都绕着土家人的水和山。”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湖北的土家族妹子李琼凭借这首《山路十八弯》一炮而红。《山
《一碗阳春面》确实是一篇好小说,它文笔优美,故事曲折动人,主题深刻,很能鼓舞人们团结奋进、友爱助人。但由于翻译时的疏漏,使小说见瑕处不少,现指陈如下:1哥哥替妈妈参加家长会并
母亲节前夕,北京二十五中学第二届“女孩子日”活动,吸引了本校高中女生和她们的母亲,前来参加由青春热线创始人陆小娅女士主持的“做时代优秀女性”的专题报告会。作为身临
英国诞生了第一条地面铁路,而第一条地下铁路也诞生在英国。世界上最先提议修建地下铁路的人,是英国一位很有雄辩才能的律师查尔斯·皮尔逊。 The first ground rail was bo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令人耳目一新、拍手叫好;同时,也给语文教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留下了沉重的思考。思考之一:基础知识的教学亟待优化就知识考查而言,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有三点改进:一是删
对静载荷、动载荷以及各种载荷组合的持续作用下造成内燃机车柴油机功率损失和零部件损坏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鉴于零部件的材料与工作条件,建议采用分级模式系统计算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