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汉代是中国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梦文学成就突出。汉代梦文化以丰富多样的文学样式出现,汉代诗歌、汉赋、汉代散文中无一不涉及梦文化,其中史传文学中记梦成就最突出、最具代表性。本文在追溯先秦梦文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汉代史传散文的代表作品《史记》《汉书》中的梦文化现象透视汉代梦文化的风貌。
关键词: 汉代 梦 《史记》 《汉书》
从心理学角度说,梦是一种心理体验,起初它只是沉睡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后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梦逐渐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并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文化现象,即梦文化。中国梦文化从一开始零散的梦魂观念、梦兆迷信、占梦之术发展到成型的梦说、梦书,再到成熟完备的梦文化体系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代史传散文的代表作品《史记》《汉书》中的梦文化现象,深入探究汉代梦文化的内在意蕴。
一、梦文化溯源
中國古代先民的“梦”观念大致经历原始初民的梦魂观念、殷代甲骨卜辞中的梦兆迷信和周代的占梦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相互承接,彼此延续,使得中国梦文化不断向前推演。同时,先秦典籍中也有着丰富的记梦素材。
(一)古代先民“梦”观念的演变历程
首先,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梦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根源。据资料记载,原始初民的梦魂观念应是梦文化的雏形。学者刘文英先生认为,人在白天活动时,灵魂寓居在人的肉体当中;夜晚睡眠时,灵魂则会离身外游①。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思想中,人们对梦魂观念更是深信不疑。如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人都相信人有三个灵魂:生命灵魂、转生灵魂,思想或观念灵魂②。由此可见,梦在原始先民的思想中被认为是神灵与人进行交流的桥梁。
其次,随着梦魂观念的深入,原始先民把梦视为神灵对做梦者吉凶祸福的暗示,便出现了梦兆迷信。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的占梦活动即载于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的“黄帝梦大风”。殷代的甲骨文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梦”字。甲骨文中的“梦”字,如图示 ●。由图而见,梦字的原始含义表示躺在床上闭目入眠后看到的某种景象。在殷商时代,占梦是一种官方信仰。殷代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关于殷王占梦的记载。据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研究,殷王所占梦象,有人物、鬼怪、天象、走兽、田猎、祭祀等,其中以鬼梦居多。
最后,周代占梦机构的设立验证了梦文化的存在。据《周礼·春官》曰:“占梦中士二人,吏二人,徒四人。”③它们的任务是“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在周代,占梦官还要主持“祈吉梦”和“禳恶梦”这两项仪式④。帝王之梦关乎国家命运,故古人对君王之梦愈发重视。汉代以后,占梦思想从官方信仰逐渐转化为民间习俗。
(二)先秦典籍中的“梦”
傅正谷先生在《中国梦文学史》中把《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和先秦历史散文作为中国梦文学的四大源头。《诗经》中的《小雅·斯干》《小雅·无羊》就是占梦诗中的代表。《楚辞》中《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诸多篇章涉及梦。傅正谷先生称屈原的《离骚》是“一首白日梦式的长诗”、“一部梦幻主义的不朽之作”⑤。
历史散文记梦,文学性稍弱,纪实性增强。《论语》中有孔子梦周公,《尚书》中有殷高宗梦得傅说,《国语》中有晋成公梦生等。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记梦最多、影响最大的当属《庄子》。《庄子》33篇,有10篇涉梦,庄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梦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仅提出了“真人无梦论”“人生如梦”等梦文学理论,还编织了许多梦寓言故事,如《列御寇》中的郑人缓托梦于父等。历史散文记梦中成就最突出的当属《左传》。据统计,《左传》共记梦27例,举凡政治、军事、鬼神、祭祀、疾病、生死等均有所涉及,其记梦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实属罕见。
二、汉代梦文化的内在意蕴
汉代社会政治稳定,使得汉代的思想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各种思想的综合作用下,汉代梦文化发展呈繁荣状态,诞生了许多梦文学作品,其中史传文学的记梦成就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一)汉代史传散文记梦的文化观念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天”的敬畏突出表现在对上天的崇拜上。孔子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曰:“天为万物之祖”,“天亦人之曾祖父”⑦。这种信仰派生出古人的“天命观”及“善恶有报”的朴素思想,恰与汉代史传散文“天人感应”的记梦文化观念相吻合,而“善恶有报”逐渐内化成中国人的一种道德观念。
1.彰显天人感应的天命观
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即“天人感应”思想。他在《举贤良对策》中还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⑧,自然、人事都受命于天。所谓天命观即相信上天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权能,相信是上天在干预着整个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
汉代史传散文记梦内容传达了这种天人感应的天命观。《史记》和《汉书》中撰述的感生梦应是汉代天命观的最好诠释。感生梦是感生神话的一种,又称感生受孕神话,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神话,是为证明皇室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如刘媪梦与神遇产汉高祖、薄姬梦苍龙据腹而生孝文帝、王美人梦日入怀产汉武帝,这三则感生梦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有记载。《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梦生例反映出高祖生来就不同凡俗,乃真龙天子。不管是“神”的旨意,还是“龙”的化身,皆渗透着汉代天人感应的天命观。
此外,《汉书·王莽传》中王莽篡位时的假梦也可反映汉代的天命观。这个假梦是王莽为了堵住悠悠众口,给自己谋朝篡位找寻的合理借口。虽然王莽的这一做法为后人所不耻,但确实能反映出汉人对“天意”的尊崇。学者崔立军在《感生梦与西汉政治发微》一文中曾曰:“汉人信仰鬼神致梦说和尊崇天命观,是感生梦在汉代兴起的观念基础。”⑨由此得见,天命观是感生梦产生的思想基础,感生梦中渗透着天命观。
2.映衬善恶有报的道德观 俗语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周易·坤·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⑩这些话语都是扎根于中国民众心中的天道报应观的普遍反映。把“梦”与人的道德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崭新、神秘的道德理念,进而积淀为一种道德文化心理。
学者们赋予“天”以赏善罚恶的道德化人格,并使之具有善恶有报功能,至此使人的善恶行为同天可以互相感应。不管是儒家还是佛家哲学都以天人感应为模式,都有善恶行为终有报的理念。因而吉梦是天赐祥福,噩梦是天降谴告。佛家则把天人感应具体化为善恶征祥,因果报应。如《善见律》中所言的“天人梦”便是如此。“天人梦”认为善人修善则天现善梦,令人得善;恶人做恶则天现噩梦,以使恐惧。此外,佛教《法苑珠林·眠梦篇·述意部》中还有“梦通三性”之说,即如果前世前身有善业、福德,今世今身则现善梦;如果前世前身有恶业、罪障,今世今身则现噩梦。
汉代史传散文记梦也渗入了这种善恶有报的道德观。深受汉儒正统思想影响的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书写了多则生动传神的梦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秦二世宠信赵高,昏庸残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秦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二世梦白虎齧其左骖马,杀之,不乐”。梦象显示他帝位不保、行将倾灭。此梦明显由内心恐惧而生,成为“恶人做恶天现噩梦”的典型。《汉书》中因做恶事而生恐惧心理,继而做噩梦的例子也有许多,如《王莽传》中王莽篡夺皇位梦见高祖谴责;《韦玄成传》中汉元帝听从韦玄成之言毁了高祖之庙梦见高祖谴责等。其中《霍光传》中霍光之妻、子的三个梦最能体现善恶有报的道德观。霍光为西汉四朝重臣,专权二十年,大权在握使得霍氏一门为非作歹,以下犯上,后来事情暴露,宣帝便要治霍氏及其党羽之罪。此时光子禹甚恐,梦“车骑声正欢来捕禹”显梦“第中井水溢流庭下,灶居树上”。又梦:“大将军谓显曰:‘知捕儿不?亟下捕之。’”此三种梦象皆显示霍氏一门即将有灭门之灾。后来果真如此,霍氏一门除霍后成君被废处昭台宫外,其余皆被诛灭,这是“天人梦”的验证之例。
(二)汉代史传散文记梦的文化审美
史传散文借助超现实的梦象增添了其文学性、趣味性,并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调和了史书因纪实性带来的枯燥乏味之感。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手法的一大创举。通过对汉代史传散文《史记》《汉书》中的梦现象剖解和分析,可以发现梦既是政治理想的心理内化,又是个人心愿的虚拟实现,这两者构成汉代史传散文的文化审美。
1.凸显统治者的政治理想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梦是在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历程即为梦,它是一种强烈心理意识的升华”。这是弗洛伊德在《释梦》一书给“梦”的定义。在他看来,梦是潜意识的反映,梦中的片段或场景很可能是某种情感或心理的表征。汉代史传散文中梦现象是以其心理表征来彰显统治者的政治理想。即《史记》和《汉书》中记载的政治梦就是帝王们政治理想的心理表征的反映。
“曹人梦社”一梦始于《左传》,《史記》和《汉书》均有记载:伯阳三年,曹人梦众公子立于社宫共同商议灭掉曹国却遭到曹叔振铎的制止,曹叔为了拖延时间,让他们等待公孙强,后公孙强猎获白雁而得伯阳宠爱,并向曹伯陈说称霸诸侯的主张。此处借公孙强之口间接反映了曹叔欲称霸诸侯的政治理想。《史记·管蔡世家》中太史公曰:“及振铎之梦,岂不欲引曹之祀者哉?”意为虽借曹人来表述此梦,实则是传达曹叔想延长曹国命运的政治理想。
《史记·龟策列传》的一例政治梦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一例战争梦同样反映了统治者借人的心理表征反映为政者的政治理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秦始皇梦与海神战则传达了秦始皇欲永掌政权的政治理想。此梦是《史记》中唯一一例战争梦,讲述了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受方士欺骗而射死大鲨鱼,于是他在梦中与海神激烈交战,继而请占梦的博士给圆梦一事。始皇对权力的欲望致使他想要追求长生不老,进一步反映了他希望秦帝国能够在他的执掌下永不灭亡的政治理想。
2.表现虚拟的个人心愿
弗洛伊德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一观点,他认为愿望的满足是梦的重要特征和唯一目的,梦的动机即寻求满足的某种愿望。车文博在他主编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中指出:“梦不是一种躯体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现象。梦之所以是愿望的满足,是因为它使由愿望冲动造成紧张的心理能量得以宣泄的缘故。”换言之,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梦者内心希冀美好的事情,通过做梦让它成为现实的虚拟,这是以虚拟的方式在梦中实现了个人愿望。
《史记》和《汉书》中反映“个人心愿的虚拟实现”这一文化审美的梦有感生梦、赐名梦、得臣梦、爱情婚姻梦四种。“梦”在这里成了主观愿望的实现途径,且是由虚拟实现到真实实现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如《史记·郑世家》中燕结梦天与之兰,《卫康叔世家》中卫襄公之妾梦康叔赐名,《殷本纪》中武丁梦得傅说,《赵世家》中武灵王梦而得惠后等都是这一文化审美的典型范例。尤其是武灵王得惠后一梦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烛夜”,属于美梦范畴。武灵王先是梦见一处女鼓琴,“美人荧荧兮,颜若苕指荣”,且美人向其诉说:“命乎命乎,曾无我嬴。”次日,王在饮酒时多次谈及此梦,言“想见其状”,吴广听言便将女儿娃嬴(即孟瑶)送进赵宫,深得灵王宠爱,后生了惠文王而成为“惠后”。
《汉书》中也有四例梦可以传达这一主题:《元后传》中元后之母梦月入怀生元后,《佞幸传》中孝文帝梦黄头郎推之上天而得郑通,《外戚传》中武帝思梦李夫人而作《李夫人赋》。上述这些梦几乎都是做梦主人公个人心愿的顺利实现,都是先在梦境中得以满足,继而成为现实。但也有例外,如武帝思梦李夫人就有些许不同。情深似海的武帝只能在梦中得见已逝的李夫人,来慰藉自己饱受相思之苦的心灵。由此看来,梦是个人内心情感的外在显现,是个人愿望的一次次预演,一次次虚拟实现。 综上,通过对汉代史传散文《史记》《汉书》中的梦例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汉代记梦史传散文中蕴含着天人感应的天命观、善恶有报的道德观;也包含着个人心愿的虚拟实现和政治理想的心理表征反映的审美思想。汉代梦文化上承先秦梦文化的发展,下启诸朝梦文化的繁荣,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自汉代起,中国梦文化的发展便沿着前人的智慧前行,在小说、诗歌、戏曲等各个领域大放异彩。诚然,仅依赖史传散文记梦内容并不能完全窥探出汉代梦文化的全部内涵,还需要结合汉赋和汉代诗歌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尽可能准确全面地概括汉代梦文化的整体面貌。
注释:
①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
②覃光广.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上册[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1982:17.
③吕友仁,译注.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318.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741.
⑤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103.
⑥[春秋]孔子,撰.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131.
⑦[西汉]董仲舒,撰.曾振宇,注说.春秋繁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76.
⑧[西汉]董仲舒,著.陈蒲清,校注.春秋繁露·天人三策[M].长沙:岳麓书社,1997:320.
⑨崔立军.感生梦与西汉政治发微[J].宁夏大学学报,2016,38(6):14-18.
⑩朱安群,徐奔,编著.周易[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14.
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04.
[西汉]司马迁,注.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4:152,534,682,682.
[奧]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释梦[M].北京:长春出版社,2004:34.
[奥]弗洛伊德,著.若初,译.梦的解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00.
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精神分析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7.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注.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东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
[4]傅正谷.中国梦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奥]弗洛伊德,著.若初,译.梦的解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8]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9]刘艳.先秦两汉占梦现象的文化考察[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王宁.《左传》记梦与《史记》记梦对比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1]王章睿.左传梦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12]姚伟钧.梦象、占梦与中国文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2):69-81.
[13]崔立军.感生梦与西汉政治发微[J].宁夏大学学报,2016,38(6):14-18.
关键词: 汉代 梦 《史记》 《汉书》
从心理学角度说,梦是一种心理体验,起初它只是沉睡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后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梦逐渐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并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文化现象,即梦文化。中国梦文化从一开始零散的梦魂观念、梦兆迷信、占梦之术发展到成型的梦说、梦书,再到成熟完备的梦文化体系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代史传散文的代表作品《史记》《汉书》中的梦文化现象,深入探究汉代梦文化的内在意蕴。
一、梦文化溯源
中國古代先民的“梦”观念大致经历原始初民的梦魂观念、殷代甲骨卜辞中的梦兆迷信和周代的占梦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相互承接,彼此延续,使得中国梦文化不断向前推演。同时,先秦典籍中也有着丰富的记梦素材。
(一)古代先民“梦”观念的演变历程
首先,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梦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根源。据资料记载,原始初民的梦魂观念应是梦文化的雏形。学者刘文英先生认为,人在白天活动时,灵魂寓居在人的肉体当中;夜晚睡眠时,灵魂则会离身外游①。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思想中,人们对梦魂观念更是深信不疑。如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人都相信人有三个灵魂:生命灵魂、转生灵魂,思想或观念灵魂②。由此可见,梦在原始先民的思想中被认为是神灵与人进行交流的桥梁。
其次,随着梦魂观念的深入,原始先民把梦视为神灵对做梦者吉凶祸福的暗示,便出现了梦兆迷信。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的占梦活动即载于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的“黄帝梦大风”。殷代的甲骨文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梦”字。甲骨文中的“梦”字,如图示 ●。由图而见,梦字的原始含义表示躺在床上闭目入眠后看到的某种景象。在殷商时代,占梦是一种官方信仰。殷代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关于殷王占梦的记载。据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研究,殷王所占梦象,有人物、鬼怪、天象、走兽、田猎、祭祀等,其中以鬼梦居多。
最后,周代占梦机构的设立验证了梦文化的存在。据《周礼·春官》曰:“占梦中士二人,吏二人,徒四人。”③它们的任务是“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在周代,占梦官还要主持“祈吉梦”和“禳恶梦”这两项仪式④。帝王之梦关乎国家命运,故古人对君王之梦愈发重视。汉代以后,占梦思想从官方信仰逐渐转化为民间习俗。
(二)先秦典籍中的“梦”
傅正谷先生在《中国梦文学史》中把《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和先秦历史散文作为中国梦文学的四大源头。《诗经》中的《小雅·斯干》《小雅·无羊》就是占梦诗中的代表。《楚辞》中《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诸多篇章涉及梦。傅正谷先生称屈原的《离骚》是“一首白日梦式的长诗”、“一部梦幻主义的不朽之作”⑤。
历史散文记梦,文学性稍弱,纪实性增强。《论语》中有孔子梦周公,《尚书》中有殷高宗梦得傅说,《国语》中有晋成公梦生等。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记梦最多、影响最大的当属《庄子》。《庄子》33篇,有10篇涉梦,庄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梦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仅提出了“真人无梦论”“人生如梦”等梦文学理论,还编织了许多梦寓言故事,如《列御寇》中的郑人缓托梦于父等。历史散文记梦中成就最突出的当属《左传》。据统计,《左传》共记梦27例,举凡政治、军事、鬼神、祭祀、疾病、生死等均有所涉及,其记梦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实属罕见。
二、汉代梦文化的内在意蕴
汉代社会政治稳定,使得汉代的思想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各种思想的综合作用下,汉代梦文化发展呈繁荣状态,诞生了许多梦文学作品,其中史传文学的记梦成就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一)汉代史传散文记梦的文化观念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天”的敬畏突出表现在对上天的崇拜上。孔子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曰:“天为万物之祖”,“天亦人之曾祖父”⑦。这种信仰派生出古人的“天命观”及“善恶有报”的朴素思想,恰与汉代史传散文“天人感应”的记梦文化观念相吻合,而“善恶有报”逐渐内化成中国人的一种道德观念。
1.彰显天人感应的天命观
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即“天人感应”思想。他在《举贤良对策》中还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⑧,自然、人事都受命于天。所谓天命观即相信上天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权能,相信是上天在干预着整个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
汉代史传散文记梦内容传达了这种天人感应的天命观。《史记》和《汉书》中撰述的感生梦应是汉代天命观的最好诠释。感生梦是感生神话的一种,又称感生受孕神话,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神话,是为证明皇室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如刘媪梦与神遇产汉高祖、薄姬梦苍龙据腹而生孝文帝、王美人梦日入怀产汉武帝,这三则感生梦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有记载。《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梦生例反映出高祖生来就不同凡俗,乃真龙天子。不管是“神”的旨意,还是“龙”的化身,皆渗透着汉代天人感应的天命观。
此外,《汉书·王莽传》中王莽篡位时的假梦也可反映汉代的天命观。这个假梦是王莽为了堵住悠悠众口,给自己谋朝篡位找寻的合理借口。虽然王莽的这一做法为后人所不耻,但确实能反映出汉人对“天意”的尊崇。学者崔立军在《感生梦与西汉政治发微》一文中曾曰:“汉人信仰鬼神致梦说和尊崇天命观,是感生梦在汉代兴起的观念基础。”⑨由此得见,天命观是感生梦产生的思想基础,感生梦中渗透着天命观。
2.映衬善恶有报的道德观 俗语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周易·坤·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⑩这些话语都是扎根于中国民众心中的天道报应观的普遍反映。把“梦”与人的道德联系起来,成为一种崭新、神秘的道德理念,进而积淀为一种道德文化心理。
学者们赋予“天”以赏善罚恶的道德化人格,并使之具有善恶有报功能,至此使人的善恶行为同天可以互相感应。不管是儒家还是佛家哲学都以天人感应为模式,都有善恶行为终有报的理念。因而吉梦是天赐祥福,噩梦是天降谴告。佛家则把天人感应具体化为善恶征祥,因果报应。如《善见律》中所言的“天人梦”便是如此。“天人梦”认为善人修善则天现善梦,令人得善;恶人做恶则天现噩梦,以使恐惧。此外,佛教《法苑珠林·眠梦篇·述意部》中还有“梦通三性”之说,即如果前世前身有善业、福德,今世今身则现善梦;如果前世前身有恶业、罪障,今世今身则现噩梦。
汉代史传散文记梦也渗入了这种善恶有报的道德观。深受汉儒正统思想影响的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书写了多则生动传神的梦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秦二世宠信赵高,昏庸残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秦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二世梦白虎齧其左骖马,杀之,不乐”。梦象显示他帝位不保、行将倾灭。此梦明显由内心恐惧而生,成为“恶人做恶天现噩梦”的典型。《汉书》中因做恶事而生恐惧心理,继而做噩梦的例子也有许多,如《王莽传》中王莽篡夺皇位梦见高祖谴责;《韦玄成传》中汉元帝听从韦玄成之言毁了高祖之庙梦见高祖谴责等。其中《霍光传》中霍光之妻、子的三个梦最能体现善恶有报的道德观。霍光为西汉四朝重臣,专权二十年,大权在握使得霍氏一门为非作歹,以下犯上,后来事情暴露,宣帝便要治霍氏及其党羽之罪。此时光子禹甚恐,梦“车骑声正欢来捕禹”显梦“第中井水溢流庭下,灶居树上”。又梦:“大将军谓显曰:‘知捕儿不?亟下捕之。’”此三种梦象皆显示霍氏一门即将有灭门之灾。后来果真如此,霍氏一门除霍后成君被废处昭台宫外,其余皆被诛灭,这是“天人梦”的验证之例。
(二)汉代史传散文记梦的文化审美
史传散文借助超现实的梦象增添了其文学性、趣味性,并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调和了史书因纪实性带来的枯燥乏味之感。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手法的一大创举。通过对汉代史传散文《史记》《汉书》中的梦现象剖解和分析,可以发现梦既是政治理想的心理内化,又是个人心愿的虚拟实现,这两者构成汉代史传散文的文化审美。
1.凸显统治者的政治理想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梦是在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历程即为梦,它是一种强烈心理意识的升华”。这是弗洛伊德在《释梦》一书给“梦”的定义。在他看来,梦是潜意识的反映,梦中的片段或场景很可能是某种情感或心理的表征。汉代史传散文中梦现象是以其心理表征来彰显统治者的政治理想。即《史记》和《汉书》中记载的政治梦就是帝王们政治理想的心理表征的反映。
“曹人梦社”一梦始于《左传》,《史記》和《汉书》均有记载:伯阳三年,曹人梦众公子立于社宫共同商议灭掉曹国却遭到曹叔振铎的制止,曹叔为了拖延时间,让他们等待公孙强,后公孙强猎获白雁而得伯阳宠爱,并向曹伯陈说称霸诸侯的主张。此处借公孙强之口间接反映了曹叔欲称霸诸侯的政治理想。《史记·管蔡世家》中太史公曰:“及振铎之梦,岂不欲引曹之祀者哉?”意为虽借曹人来表述此梦,实则是传达曹叔想延长曹国命运的政治理想。
《史记·龟策列传》的一例政治梦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一例战争梦同样反映了统治者借人的心理表征反映为政者的政治理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秦始皇梦与海神战则传达了秦始皇欲永掌政权的政治理想。此梦是《史记》中唯一一例战争梦,讲述了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受方士欺骗而射死大鲨鱼,于是他在梦中与海神激烈交战,继而请占梦的博士给圆梦一事。始皇对权力的欲望致使他想要追求长生不老,进一步反映了他希望秦帝国能够在他的执掌下永不灭亡的政治理想。
2.表现虚拟的个人心愿
弗洛伊德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一观点,他认为愿望的满足是梦的重要特征和唯一目的,梦的动机即寻求满足的某种愿望。车文博在他主编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中指出:“梦不是一种躯体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现象。梦之所以是愿望的满足,是因为它使由愿望冲动造成紧张的心理能量得以宣泄的缘故。”换言之,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梦者内心希冀美好的事情,通过做梦让它成为现实的虚拟,这是以虚拟的方式在梦中实现了个人愿望。
《史记》和《汉书》中反映“个人心愿的虚拟实现”这一文化审美的梦有感生梦、赐名梦、得臣梦、爱情婚姻梦四种。“梦”在这里成了主观愿望的实现途径,且是由虚拟实现到真实实现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如《史记·郑世家》中燕结梦天与之兰,《卫康叔世家》中卫襄公之妾梦康叔赐名,《殷本纪》中武丁梦得傅说,《赵世家》中武灵王梦而得惠后等都是这一文化审美的典型范例。尤其是武灵王得惠后一梦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烛夜”,属于美梦范畴。武灵王先是梦见一处女鼓琴,“美人荧荧兮,颜若苕指荣”,且美人向其诉说:“命乎命乎,曾无我嬴。”次日,王在饮酒时多次谈及此梦,言“想见其状”,吴广听言便将女儿娃嬴(即孟瑶)送进赵宫,深得灵王宠爱,后生了惠文王而成为“惠后”。
《汉书》中也有四例梦可以传达这一主题:《元后传》中元后之母梦月入怀生元后,《佞幸传》中孝文帝梦黄头郎推之上天而得郑通,《外戚传》中武帝思梦李夫人而作《李夫人赋》。上述这些梦几乎都是做梦主人公个人心愿的顺利实现,都是先在梦境中得以满足,继而成为现实。但也有例外,如武帝思梦李夫人就有些许不同。情深似海的武帝只能在梦中得见已逝的李夫人,来慰藉自己饱受相思之苦的心灵。由此看来,梦是个人内心情感的外在显现,是个人愿望的一次次预演,一次次虚拟实现。 综上,通过对汉代史传散文《史记》《汉书》中的梦例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汉代记梦史传散文中蕴含着天人感应的天命观、善恶有报的道德观;也包含着个人心愿的虚拟实现和政治理想的心理表征反映的审美思想。汉代梦文化上承先秦梦文化的发展,下启诸朝梦文化的繁荣,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自汉代起,中国梦文化的发展便沿着前人的智慧前行,在小说、诗歌、戏曲等各个领域大放异彩。诚然,仅依赖史传散文记梦内容并不能完全窥探出汉代梦文化的全部内涵,还需要结合汉赋和汉代诗歌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尽可能准确全面地概括汉代梦文化的整体面貌。
注释:
①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
②覃光广.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上册[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1982:17.
③吕友仁,译注.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318.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741.
⑤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103.
⑥[春秋]孔子,撰.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131.
⑦[西汉]董仲舒,撰.曾振宇,注说.春秋繁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76.
⑧[西汉]董仲舒,著.陈蒲清,校注.春秋繁露·天人三策[M].长沙:岳麓书社,1997:320.
⑨崔立军.感生梦与西汉政治发微[J].宁夏大学学报,2016,38(6):14-18.
⑩朱安群,徐奔,编著.周易[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1:14.
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04.
[西汉]司马迁,注.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4:152,534,682,682.
[奧]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释梦[M].北京:长春出版社,2004:34.
[奥]弗洛伊德,著.若初,译.梦的解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00.
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精神分析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7.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注.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东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
[4]傅正谷.中国梦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奥]弗洛伊德,著.若初,译.梦的解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8]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9]刘艳.先秦两汉占梦现象的文化考察[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王宁.《左传》记梦与《史记》记梦对比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1]王章睿.左传梦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12]姚伟钧.梦象、占梦与中国文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2):69-81.
[13]崔立军.感生梦与西汉政治发微[J].宁夏大学学报,2016,38(6):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