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并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它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与关心生活的意识。传统教育中,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对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发挥、调度不够。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需要改革创新。
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创设相应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可运用故事、生活实例、实验、实验问题、各种偶发事件创设相应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如下的程序:
1.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首先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而创设问题的实质既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又是激发学生在机制运转、促进学生识别问题关键和明确探究学习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把学生的思维向教学目标引导的环节。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各种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物理课程对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要求是: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猜想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但猜想不是瞎想,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或者对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设。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的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
3.设计实验
猜想正确与否需要科学验证,因此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尝试体验科学探究计划方案的制定过程,在采用实验的方法开展科学探究中,依据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性能和操作要求、实验基本知识等选择实验器材,同时注意控制变量。
4.分析与论证
分析与论证是信息处理阶段,也是使认识从现象升华到理论的阶段。课标要求达到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认识分析论证是必不可少的。
在实验结论之后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让学生考虑这样的问题:
(1)你的猜想和实验结论是否一致?
(2)你的结果和其他同学相比有没有较大的差异?较大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3)在探究过程你是否发现了新问题?
(4)你对这个装置是否有新的改进?
(5)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
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和讨论,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但他能找到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何在,这也是一种收获。通过交流探究过程的收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也可以巩固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5.交流与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很有效,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之一,被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交流与合作是物理课程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之一,在科学探究中交流与合作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境,老师们可以用来做探究过程中的必要活动:或是共同获得实验结果,或是分组研究不同的变量、最后共同分享探究成果,或是总结实验方法、技能和技巧,或是辨析实验结果,或是互相评价等等。可见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是在于不仅注重探究的结果,同时也注重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通过科学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斷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它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与关心生活的意识。传统教育中,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对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发挥、调度不够。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需要改革创新。
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创设相应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可运用故事、生活实例、实验、实验问题、各种偶发事件创设相应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如下的程序:
1.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首先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而创设问题的实质既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又是激发学生在机制运转、促进学生识别问题关键和明确探究学习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把学生的思维向教学目标引导的环节。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各种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物理课程对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要求是: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猜想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但猜想不是瞎想,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或者对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设。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的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
3.设计实验
猜想正确与否需要科学验证,因此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尝试体验科学探究计划方案的制定过程,在采用实验的方法开展科学探究中,依据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性能和操作要求、实验基本知识等选择实验器材,同时注意控制变量。
4.分析与论证
分析与论证是信息处理阶段,也是使认识从现象升华到理论的阶段。课标要求达到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认识分析论证是必不可少的。
在实验结论之后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让学生考虑这样的问题:
(1)你的猜想和实验结论是否一致?
(2)你的结果和其他同学相比有没有较大的差异?较大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3)在探究过程你是否发现了新问题?
(4)你对这个装置是否有新的改进?
(5)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
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和讨论,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但他能找到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何在,这也是一种收获。通过交流探究过程的收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也可以巩固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5.交流与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很有效,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之一,被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交流与合作是物理课程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之一,在科学探究中交流与合作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境,老师们可以用来做探究过程中的必要活动:或是共同获得实验结果,或是分组研究不同的变量、最后共同分享探究成果,或是总结实验方法、技能和技巧,或是辨析实验结果,或是互相评价等等。可见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是在于不仅注重探究的结果,同时也注重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通过科学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斷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