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科书》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高度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所以,作为《教科书》对教学括号的使用要准确,对数学教学用语要严密,对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要科学,对计算格式教学要规范。
【关键词】关于;数学《教科书》;问题;探讨
Concerning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 》medium four problem of study
Jin De-hua
【Abstract】《Textbook 》should have strict of science, height of norm and accuracy.So, conduct and actions 《textbook 》use teaching brackets to want accurate, want to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terminology tight, mean number to want science with the letter of alphabet to the teaching, want norm to the calculation format teaching.
【Key words】Concerning;Mathematics 《textbook 》;Problem;Study
經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
《教科书》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高度的规范性和正确性。现行初中教学《教科书》中出现了四个问题,使得我在教学中难以解决,原因是找不到统一的标准。现将《教科书》中的这四个问题列出,供广大爱好者探讨。
一、关于括号的使用
《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下)第110页例1的第(2)小题,计算( 23ab2 -2ab)·12 ab,这是一道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题,这道例题在《教科书》中是这样计算的。
解:( 23ab 2-2ab)·12 ab
=( 23ab 2)·( 12 ab)+( -2ab)·12 ab
=13 a 2b 2- a 2b 2 。此例在《教科书》中,括号为什么只括“( 23ab2 )·( 12ab)+( -2ab)· 12ab”而“( -2ab)·12 ab”中又为何不括“ 12ab”呢?根据单项式以及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意义,此例在求解时的第一步应为:“( 23ab 2)·( 12ab)+( -2ab)·(12 ab)或23 ab 2· 12 ab+( -2ab)· 12ab”。
《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下)第150页例2,化简[(2x+y)2 -y(y+4x)-8x]÷2x 。 这道例题在《教科书》中是这样解的,
解:[(2x+y) 2-y(y+4x)-8x]÷2x
=(4x +4xy+y -y -4xy-8x] ÷2x =(4x2-8x)÷2x=2x-4。此例在化简的过程中,对括号的解法是否有误?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对括号的解法应是先解小括号,再解中括号,所以此例正确的解法应为:解:[(2x+y)2-y(y+4 x)-8 x]÷2 x =[4 x2+4 x y+ y2-y2-4 x y-8 x]÷2 x
=[4x2-8x]÷2 x =2x-4。即括号被解之后就不应该再出现,括号未被解时就应仍留着。
二、关于数学用语
《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21页有个公理是这样的:“所有联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这个公理中使用“联接”一词是否有误?可否将“联接”改用“连结”一词?如果不能把“联接”改成“连结”一词的话,那么在《教科书》中又为何出现类似的句子却用“连结”而不用“联接”一词?例如《教科书》几何第一册第63页垂线的另一个性质:“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根据《新华字典》,再结合几何中的点、线的特点:“联接”一词应理解为“连接”即事物互相衔接,但这种事物之间的衔接并非都体现出端点,例如“联接不断的山岭”。而“连结”一词则应理解为“相系、接绾”即把软的成条形的东西接上,这种事物之间的相接必定体现出端点,例如“把线的两端接在固定的两个点上”。根据几何中的点、线的特点,则《教科书》几何第一册第21页的这个公理中使用“联接”一词是不科学的,而应改为“连结”一词,即“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84页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中的“和”怎样理解?又可否将“和”改为“到”?如果不能把“和”改为“到”的话,那么在《教科书》中仍为何出现类似的句子却用“到”而不用“和”?例如《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51页角的平分线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同样,根据《新华字典》,再结合几何中的点、线的特点,“和”应理解为“对、向”即事物之间联系在一起,但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都并非体现出距离和方向,例如甲和乙在一起。而“到”在《几何》教学中则应理解为“达到、到达”,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都体现出方向和距离,例如他从甲地到乙地。因此,根据几何中的点、线的特点,《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84页的这个定理中使用“和”也是不科学的,而应改为“到”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同理,应把《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84页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改为“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同时,应把《教科书》几何第85页“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改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关于用字母表示数
在小学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从五年级起,教师就已教会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而且在设未知数解应用题时,所设的字母只能表示数而不能表示量。此后在初中的教学中,教材对设未知数解应用题时,对所设的字母可否表示量,也未曾作过明确的规定。
《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206頁例3是一道利用设未知数求解的应用题,这例题在《教科书》中是这样的,解:设古塔的高为x米,根据题意得x:50=1.5:2.5,∴x=30(米)。此例解得x的值后面为什么还要带上单位(米)即“x=30(米)”?为何《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9页例题中的第1小题却又是这样的呢?解:设底边长为x cm,则腰长为2 cm。x+2x+2x=18, ∴x=3.6。此时解得x的值后面为何不带上单位(cm)即“x=3.6(cm)”?因此,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要求,我认为《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206页例3中解得x=30(米)是错误的,而正确的应为x=30。但在《教科书》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却不只一处。
四、关于计算格式
《教科书》代数中出现了两种特殊的书写格式。例如《代数》第一册(上)第15页到2的第(1)小题,根据下面a、b的值,求代数式a2-ba 的值:(1)a=4, b=12;
解:当a=4,b=12时,
a2-ba =42- 124 =16-3=13。此例题中的这种等号的书写叫做什么格式?又如《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下)第150页例2,化简[(2x+y)2-y(y+4x)-8x]÷2x,这道例题是这样的,
解:[(2x+y)2-y(y+4x)-8x]÷2x
=(4x2+4xy+y2-y2-4xy-8x)÷2x
=(4x2-8x)÷2x=2x-4。此例中的这种等号的书写又叫做什么格式?
在数学教学中,计算上等号的书写格式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得十分严格,否则学生在解计算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就会乱套。
数学上的计算,在等号的书写格式上只有(连等式、脱式)两种格式。可是,《教科书》代数中却出现了像上述的例题那样,连等不像连等,脱式不像脱式的计算书写格式。因此,这样的书写格式是不规范的,但这种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在现行初一的《教科书》代数中却出现了16处之多。
【关键词】关于;数学《教科书》;问题;探讨
Concerning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 》medium four problem of study
Jin De-hua
【Abstract】《Textbook 》should have strict of science, height of norm and accuracy.So, conduct and actions 《textbook 》use teaching brackets to want accurate, want to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terminology tight, mean number to want science with the letter of alphabet to the teaching, want norm to the calculation format teaching.
【Key words】Concerning;Mathematics 《textbook 》;Problem;Study
經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
《教科书》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高度的规范性和正确性。现行初中教学《教科书》中出现了四个问题,使得我在教学中难以解决,原因是找不到统一的标准。现将《教科书》中的这四个问题列出,供广大爱好者探讨。
一、关于括号的使用
《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下)第110页例1的第(2)小题,计算( 23ab2 -2ab)·12 ab,这是一道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题,这道例题在《教科书》中是这样计算的。
解:( 23ab 2-2ab)·12 ab
=( 23ab 2)·( 12 ab)+( -2ab)·12 ab
=13 a 2b 2- a 2b 2 。此例在《教科书》中,括号为什么只括“( 23ab2 )·( 12ab)+( -2ab)· 12ab”而“( -2ab)·12 ab”中又为何不括“ 12ab”呢?根据单项式以及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意义,此例在求解时的第一步应为:“( 23ab 2)·( 12ab)+( -2ab)·(12 ab)或23 ab 2· 12 ab+( -2ab)· 12ab”。
《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下)第150页例2,化简[(2x+y)2 -y(y+4x)-8x]÷2x 。 这道例题在《教科书》中是这样解的,
解:[(2x+y) 2-y(y+4x)-8x]÷2x
=(4x +4xy+y -y -4xy-8x] ÷2x =(4x2-8x)÷2x=2x-4。此例在化简的过程中,对括号的解法是否有误?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对括号的解法应是先解小括号,再解中括号,所以此例正确的解法应为:解:[(2x+y)2-y(y+4 x)-8 x]÷2 x =[4 x2+4 x y+ y2-y2-4 x y-8 x]÷2 x
=[4x2-8x]÷2 x =2x-4。即括号被解之后就不应该再出现,括号未被解时就应仍留着。
二、关于数学用语
《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21页有个公理是这样的:“所有联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这个公理中使用“联接”一词是否有误?可否将“联接”改用“连结”一词?如果不能把“联接”改成“连结”一词的话,那么在《教科书》中又为何出现类似的句子却用“连结”而不用“联接”一词?例如《教科书》几何第一册第63页垂线的另一个性质:“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根据《新华字典》,再结合几何中的点、线的特点:“联接”一词应理解为“连接”即事物互相衔接,但这种事物之间的衔接并非都体现出端点,例如“联接不断的山岭”。而“连结”一词则应理解为“相系、接绾”即把软的成条形的东西接上,这种事物之间的相接必定体现出端点,例如“把线的两端接在固定的两个点上”。根据几何中的点、线的特点,则《教科书》几何第一册第21页的这个公理中使用“联接”一词是不科学的,而应改为“连结”一词,即“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84页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中的“和”怎样理解?又可否将“和”改为“到”?如果不能把“和”改为“到”的话,那么在《教科书》中仍为何出现类似的句子却用“到”而不用“和”?例如《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51页角的平分线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同样,根据《新华字典》,再结合几何中的点、线的特点,“和”应理解为“对、向”即事物之间联系在一起,但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都并非体现出距离和方向,例如甲和乙在一起。而“到”在《几何》教学中则应理解为“达到、到达”,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都体现出方向和距离,例如他从甲地到乙地。因此,根据几何中的点、线的特点,《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84页的这个定理中使用“和”也是不科学的,而应改为“到”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同理,应把《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84页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改为“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同时,应把《教科书》几何第85页“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改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关于用字母表示数
在小学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从五年级起,教师就已教会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而且在设未知数解应用题时,所设的字母只能表示数而不能表示量。此后在初中的教学中,教材对设未知数解应用题时,对所设的字母可否表示量,也未曾作过明确的规定。
《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206頁例3是一道利用设未知数求解的应用题,这例题在《教科书》中是这样的,解:设古塔的高为x米,根据题意得x:50=1.5:2.5,∴x=30(米)。此例解得x的值后面为什么还要带上单位(米)即“x=30(米)”?为何《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9页例题中的第1小题却又是这样的呢?解:设底边长为x cm,则腰长为2 cm。x+2x+2x=18, ∴x=3.6。此时解得x的值后面为何不带上单位(cm)即“x=3.6(cm)”?因此,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要求,我认为《教科书》几何第二册第206页例3中解得x=30(米)是错误的,而正确的应为x=30。但在《教科书》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却不只一处。
四、关于计算格式
《教科书》代数中出现了两种特殊的书写格式。例如《代数》第一册(上)第15页到2的第(1)小题,根据下面a、b的值,求代数式a2-ba 的值:(1)a=4, b=12;
解:当a=4,b=12时,
a2-ba =42- 124 =16-3=13。此例题中的这种等号的书写叫做什么格式?又如《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下)第150页例2,化简[(2x+y)2-y(y+4x)-8x]÷2x,这道例题是这样的,
解:[(2x+y)2-y(y+4x)-8x]÷2x
=(4x2+4xy+y2-y2-4xy-8x)÷2x
=(4x2-8x)÷2x=2x-4。此例中的这种等号的书写又叫做什么格式?
在数学教学中,计算上等号的书写格式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得十分严格,否则学生在解计算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就会乱套。
数学上的计算,在等号的书写格式上只有(连等式、脱式)两种格式。可是,《教科书》代数中却出现了像上述的例题那样,连等不像连等,脱式不像脱式的计算书写格式。因此,这样的书写格式是不规范的,但这种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在现行初一的《教科书》代数中却出现了16处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