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元代异族统治的社会大背景下,汉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上升通道被封死了。东平王旭便是这一时期落魄文人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文俱佳,但其生平与家世未载于史传,几乎被后人遗忘,所幸《四库全书》收录了他的《兰轩集》[1]。本文旨在通过对《兰轩集》的解读推测其生卒年代。
关键词:王旭;兰轩集;东平府
据《四库全书》记载:“王旭,字景初,东平人。其事迹不见于《元史》,谈艺亦罕见称述。顾嗣立撰《元诗选》,汇缉至三百家,而不载旭集,则久佚可知。惟《山东通志》称旭与同郡王构及永平王磐俱以文章名世,天下号为‘三王’,而于其出处本末,亦未详载,则并其人亦几湮没矣。”[2]。王构和王磐俱为元代名儒,文学造诣深厚,并且《元史》有传,王旭能与他们并列,我们有理由断定他的才华也绝非一般。只是阴差阳错,他的事迹未被众家史籍和谈艺作品收录,引以为憾事。本文通过解读王旭《兰轩集》中的相关文本,探寻他的生卒年代与家世状况。
王旭《兰轩集》卷四《客从书肆中得先君遗墨一纸》[3]写道:
谁将遗墨到燕都,手泽如新世事殊。
宝玉来归今在否,金瓯缺坏付嗟吁。
吾翁墓木俄然拱,先帝山陵早已芜。
五十三年成一梦,天涯流落泪如濡。
依上条可推知两点,其一,本诗作于燕都,即元大都。其二,王旭作些诗时五十三岁。如果能证得此首诗作于哪年,或王旭曾于何年游历大都,那么他的出生年份便可迎刃而解。
《兰轩集》中还收有《至元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早过燕南卢沟桥》[4]一首,诗的题目也告诉我们王旭于1285年九月已身在大都。王旭并《兰轩集·敬乐堂记》载:
东平马国宝以医游诸公间,诚实乐易,心休休焉,其得君子长者之称也盖久。至元丁未冬,予南还,相与会于北山陈君之座,而纪君子周在焉,二君称之不容口,……因以记为请,予诺之。既而西去,逮今之来,阅岁者再,犹未偿也。
引文中至元“丁未”当为作者误记,因为世祖至元年间并无丁未年,当为丁亥年为是。王旭于丁亥(1287)从大都“南还”,由上两条可初步断言:王旭游历大都的时间段当在1285年至1287年间。再依据《客从书肆中得先君遗墨一纸》条,逆推五十三年,故王旭约生于公元1233年前后。
也许有读者质疑这种推算,理由是王旭一生中可能多次游历大都。笔者遍检《兰轩集》,能证明是作于大都的诗文屈指可数,而有确切时间标志的也仅此一条。而从其诗文所反映出王旭的生平来看(作者另有专文探讨王旭的生平与交游),很可能王旭仅到过大都一次。如果这种推算有牵强之嫌,笔者可以给出另一旁证。
依据上引诗句,此时旭之身体应仍健朗,只是耽于教授以“谋生”(《有寄》:“处困不堪家累重,谋生聊籍主人贤”),才无计随杜游济南。如果无特殊意外情况发生,旭当于大德六年仍在世。又据《寄王肯堂参议》:
岱岳到鲸川,忽忽又五年。
朱颜不如旧,白发甚于前。
霄汉都无梦,山林似有缘。
九原松柏树,回首正悽然。
作者于大德元年(1297年)秋来鲸川,上引诗中“忽忽又五年”句可推得此诗当作于大德六年(1302年)。诗中虽言及“白发甚于前”,感叹人生垂暮之“悽然”,但“朱颜”仍在,只是“不如旧”而已,恰恰能证明在大德六年,王旭虽呈老态、至暮年,但并无病象,身体依然健朗,而且仍能胜任教授之业。
遗憾的是,在《兰轩集》中尚不能发现王旭晚于大德六年的作品,于是,笔者怀疑王旭亡于大德六年(1302),或其后不久。元人王结[5]得知王旭谢世,为表思慕之情,曾作悼亡诗《闻王景初讣音》:
函丈从容夙所思,盈盈一水阻光仪。
道山忽已摧琼树,鲁县无由识紫芝。
未展长材辅平世,唯余雄笔冠当时。
中州豪杰频凋丧,重为斯文出涕洟。
王结乃易周定兴(今河北定兴)人,距离旭晚年执教之长芦(沧州)不远。从王结悼亡诗而断,王结应久闻旭之大名,只是缘悭一面。
依据对《兰轩集》中诗文的钩沉,初步推断东平王旭生于公元1233年前后,卒于大德六年(1302)或稍晚时候。限于目前相关资料的匮乏,对于王旭的生卒难以做出非常精准确的判断,只有寄希望于后来新材料发现。
参考文献:
[1]《兰轩集》,共十六卷,王旭著,原散佚。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析出。
[2]见《钦定四库全书》第1202卷,集部五,《兰轩集》第727页。
[3]见《钦定四库全书》第1202卷,集部五,《兰轩集》第774页。
[4]本文所引诗文均源自《兰轩集》,下文所引不再注明出处。
[5]王结(1274–1336),字仪伯,易州定兴人。《元史》卷178有其传,官拜翰林学士,著《文忠集》。
关键词:王旭;兰轩集;东平府
据《四库全书》记载:“王旭,字景初,东平人。其事迹不见于《元史》,谈艺亦罕见称述。顾嗣立撰《元诗选》,汇缉至三百家,而不载旭集,则久佚可知。惟《山东通志》称旭与同郡王构及永平王磐俱以文章名世,天下号为‘三王’,而于其出处本末,亦未详载,则并其人亦几湮没矣。”[2]。王构和王磐俱为元代名儒,文学造诣深厚,并且《元史》有传,王旭能与他们并列,我们有理由断定他的才华也绝非一般。只是阴差阳错,他的事迹未被众家史籍和谈艺作品收录,引以为憾事。本文通过解读王旭《兰轩集》中的相关文本,探寻他的生卒年代与家世状况。
王旭《兰轩集》卷四《客从书肆中得先君遗墨一纸》[3]写道:
谁将遗墨到燕都,手泽如新世事殊。
宝玉来归今在否,金瓯缺坏付嗟吁。
吾翁墓木俄然拱,先帝山陵早已芜。
五十三年成一梦,天涯流落泪如濡。
依上条可推知两点,其一,本诗作于燕都,即元大都。其二,王旭作些诗时五十三岁。如果能证得此首诗作于哪年,或王旭曾于何年游历大都,那么他的出生年份便可迎刃而解。
《兰轩集》中还收有《至元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早过燕南卢沟桥》[4]一首,诗的题目也告诉我们王旭于1285年九月已身在大都。王旭并《兰轩集·敬乐堂记》载:
东平马国宝以医游诸公间,诚实乐易,心休休焉,其得君子长者之称也盖久。至元丁未冬,予南还,相与会于北山陈君之座,而纪君子周在焉,二君称之不容口,……因以记为请,予诺之。既而西去,逮今之来,阅岁者再,犹未偿也。
引文中至元“丁未”当为作者误记,因为世祖至元年间并无丁未年,当为丁亥年为是。王旭于丁亥(1287)从大都“南还”,由上两条可初步断言:王旭游历大都的时间段当在1285年至1287年间。再依据《客从书肆中得先君遗墨一纸》条,逆推五十三年,故王旭约生于公元1233年前后。
也许有读者质疑这种推算,理由是王旭一生中可能多次游历大都。笔者遍检《兰轩集》,能证明是作于大都的诗文屈指可数,而有确切时间标志的也仅此一条。而从其诗文所反映出王旭的生平来看(作者另有专文探讨王旭的生平与交游),很可能王旭仅到过大都一次。如果这种推算有牵强之嫌,笔者可以给出另一旁证。
依据上引诗句,此时旭之身体应仍健朗,只是耽于教授以“谋生”(《有寄》:“处困不堪家累重,谋生聊籍主人贤”),才无计随杜游济南。如果无特殊意外情况发生,旭当于大德六年仍在世。又据《寄王肯堂参议》:
岱岳到鲸川,忽忽又五年。
朱颜不如旧,白发甚于前。
霄汉都无梦,山林似有缘。
九原松柏树,回首正悽然。
作者于大德元年(1297年)秋来鲸川,上引诗中“忽忽又五年”句可推得此诗当作于大德六年(1302年)。诗中虽言及“白发甚于前”,感叹人生垂暮之“悽然”,但“朱颜”仍在,只是“不如旧”而已,恰恰能证明在大德六年,王旭虽呈老态、至暮年,但并无病象,身体依然健朗,而且仍能胜任教授之业。
遗憾的是,在《兰轩集》中尚不能发现王旭晚于大德六年的作品,于是,笔者怀疑王旭亡于大德六年(1302),或其后不久。元人王结[5]得知王旭谢世,为表思慕之情,曾作悼亡诗《闻王景初讣音》:
函丈从容夙所思,盈盈一水阻光仪。
道山忽已摧琼树,鲁县无由识紫芝。
未展长材辅平世,唯余雄笔冠当时。
中州豪杰频凋丧,重为斯文出涕洟。
王结乃易周定兴(今河北定兴)人,距离旭晚年执教之长芦(沧州)不远。从王结悼亡诗而断,王结应久闻旭之大名,只是缘悭一面。
依据对《兰轩集》中诗文的钩沉,初步推断东平王旭生于公元1233年前后,卒于大德六年(1302)或稍晚时候。限于目前相关资料的匮乏,对于王旭的生卒难以做出非常精准确的判断,只有寄希望于后来新材料发现。
参考文献:
[1]《兰轩集》,共十六卷,王旭著,原散佚。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析出。
[2]见《钦定四库全书》第1202卷,集部五,《兰轩集》第727页。
[3]见《钦定四库全书》第1202卷,集部五,《兰轩集》第774页。
[4]本文所引诗文均源自《兰轩集》,下文所引不再注明出处。
[5]王结(1274–1336),字仪伯,易州定兴人。《元史》卷178有其传,官拜翰林学士,著《文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