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王旭生卒年考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xim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元代异族统治的社会大背景下,汉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上升通道被封死了。东平王旭便是这一时期落魄文人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文俱佳,但其生平与家世未载于史传,几乎被后人遗忘,所幸《四库全书》收录了他的《兰轩集》[1]。本文旨在通过对《兰轩集》的解读推测其生卒年代。
  关键词:王旭;兰轩集;东平府
  据《四库全书》记载:“王旭,字景初,东平人。其事迹不见于《元史》,谈艺亦罕见称述。顾嗣立撰《元诗选》,汇缉至三百家,而不载旭集,则久佚可知。惟《山东通志》称旭与同郡王构及永平王磐俱以文章名世,天下号为‘三王’,而于其出处本末,亦未详载,则并其人亦几湮没矣。”[2]。王构和王磐俱为元代名儒,文学造诣深厚,并且《元史》有传,王旭能与他们并列,我们有理由断定他的才华也绝非一般。只是阴差阳错,他的事迹未被众家史籍和谈艺作品收录,引以为憾事。本文通过解读王旭《兰轩集》中的相关文本,探寻他的生卒年代与家世状况。
  王旭《兰轩集》卷四《客从书肆中得先君遗墨一纸》[3]写道:
  谁将遗墨到燕都,手泽如新世事殊。
  宝玉来归今在否,金瓯缺坏付嗟吁。
  吾翁墓木俄然拱,先帝山陵早已芜。
  五十三年成一梦,天涯流落泪如濡。
  依上条可推知两点,其一,本诗作于燕都,即元大都。其二,王旭作些诗时五十三岁。如果能证得此首诗作于哪年,或王旭曾于何年游历大都,那么他的出生年份便可迎刃而解。
  《兰轩集》中还收有《至元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早过燕南卢沟桥》[4]一首,诗的题目也告诉我们王旭于1285年九月已身在大都。王旭并《兰轩集·敬乐堂记》载:
  东平马国宝以医游诸公间,诚实乐易,心休休焉,其得君子长者之称也盖久。至元丁未冬,予南还,相与会于北山陈君之座,而纪君子周在焉,二君称之不容口,……因以记为请,予诺之。既而西去,逮今之来,阅岁者再,犹未偿也。
  引文中至元“丁未”当为作者误记,因为世祖至元年间并无丁未年,当为丁亥年为是。王旭于丁亥(1287)从大都“南还”,由上两条可初步断言:王旭游历大都的时间段当在1285年至1287年间。再依据《客从书肆中得先君遗墨一纸》条,逆推五十三年,故王旭约生于公元1233年前后。
  也许有读者质疑这种推算,理由是王旭一生中可能多次游历大都。笔者遍检《兰轩集》,能证明是作于大都的诗文屈指可数,而有确切时间标志的也仅此一条。而从其诗文所反映出王旭的生平来看(作者另有专文探讨王旭的生平与交游),很可能王旭仅到过大都一次。如果这种推算有牵强之嫌,笔者可以给出另一旁证。
  依据上引诗句,此时旭之身体应仍健朗,只是耽于教授以“谋生”(《有寄》:“处困不堪家累重,谋生聊籍主人贤”),才无计随杜游济南。如果无特殊意外情况发生,旭当于大德六年仍在世。又据《寄王肯堂参议》:
  岱岳到鲸川,忽忽又五年。
  朱颜不如旧,白发甚于前。
  霄汉都无梦,山林似有缘。
  九原松柏树,回首正悽然。
  作者于大德元年(1297年)秋来鲸川,上引诗中“忽忽又五年”句可推得此诗当作于大德六年(1302年)。诗中虽言及“白发甚于前”,感叹人生垂暮之“悽然”,但“朱颜”仍在,只是“不如旧”而已,恰恰能证明在大德六年,王旭虽呈老态、至暮年,但并无病象,身体依然健朗,而且仍能胜任教授之业。
  遗憾的是,在《兰轩集》中尚不能发现王旭晚于大德六年的作品,于是,笔者怀疑王旭亡于大德六年(1302),或其后不久。元人王结[5]得知王旭谢世,为表思慕之情,曾作悼亡诗《闻王景初讣音》:
  函丈从容夙所思,盈盈一水阻光仪。
  道山忽已摧琼树,鲁县无由识紫芝。
  未展长材辅平世,唯余雄笔冠当时。
  中州豪杰频凋丧,重为斯文出涕洟。
  王结乃易周定兴(今河北定兴)人,距离旭晚年执教之长芦(沧州)不远。从王结悼亡诗而断,王结应久闻旭之大名,只是缘悭一面。
  依据对《兰轩集》中诗文的钩沉,初步推断东平王旭生于公元1233年前后,卒于大德六年(1302)或稍晚时候。限于目前相关资料的匮乏,对于王旭的生卒难以做出非常精准确的判断,只有寄希望于后来新材料发现。
  参考文献:
  [1]《兰轩集》,共十六卷,王旭著,原散佚。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析出。
  [2]见《钦定四库全书》第1202卷,集部五,《兰轩集》第727页。
  [3]见《钦定四库全书》第1202卷,集部五,《兰轩集》第774页。
  [4]本文所引诗文均源自《兰轩集》,下文所引不再注明出处。
  [5]王结(1274–1336),字仪伯,易州定兴人。《元史》卷178有其传,官拜翰林学士,著《文忠集》。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我们多年高校声乐教学实践和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研究成果,主要想与初步入声乐学习的同学谈谈:科学歌唱中“歌唱状态”和“咬字、吐字”几个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声乐技术问题,旨在给同学在开始学习声乐时就对这几个技术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声乐学习的起步的阶段在导师的引导下,逐渐建立起科学发声正确的声音概念,慢慢形成较为科学的发声状态,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咬字和吐字等相关技术问题,早日形成科学的声
明治时代以后,中日文学交流特别是日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注虽然较之前的时代都要式微许多,但始终没有中断。通过对《聊斋志异》的翻译出版和翻案再创作这两个方面的调查梳理
摘要: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英语语言的应用,促使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和应用形式,并且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更好的了解英美文学作品。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英语语言;运用  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英语语言占据重要的影响力。依据丰富、经典的英语语言,有效展示作者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提升文学作品的吸引力,为读者留有记忆。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研究英美文学作品,本文主要是
【摘要】为了可以更好的提高医院建筑的质量,同时确保医院建筑的环保性与安全性,就需要充分结合施工情况,创新出完善的施工管理方式与绿色施工管理方式,为医院建筑的顺利竣工与后期投入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基于此,在本篇文章中将会结合医院建筑工程实例,针对医院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展开分析与研究,制定出较为有效的改革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帮助。  【关键词】医院;建筑施工管理创
摘要:初中记叙文写作容易千人一面,不易得高分,所以掌握必备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立意、形象感、语言表达、开头与结尾四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技能。  关键词:立意;形象感;语言表达;开头与结尾  初中作文虽然文体多样,但是最重要的,最适合中考的无疑就是记叙文。因此,任何一个初中学生,都必须写好记叙文。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考场作文是一种有条件限制的作文,所以考生必须在
摘要:余秋雨的散文可谓是别具一格,在持续拓宽散文领域范畴的基础上,蕴藏着多元化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笔者的任务,便是针对余秋雨散文的独特文化意蕴和丰富的艺术魅力,加以细致化校验解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注视并合理推动该类散文写作模式的传承发展进程。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艺术魅力  余秋雨在散文写作上的造诣十分之高,其各类作品都渗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高端的艺术魅力,清晰化映射出时代的全
摘要:改革开放后,随着行业语泛化现象的凸显,出现了许多关于医学、军事、科技、化学、体育等门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的研究著作。但到目前为止,对行业语泛化的研究还没有穷尽式的探索。因此,本文立足于行业语泛化这一背景,着眼于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为研究材料,对该类行业语泛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艺术类行业语;行业语泛化  艺术主要涉及文学、绘画、音乐、影视、戏剧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城乡巨变的背景下,地域性与乡土文学的关系面临较大的变化,乡土文学必然面临新的叙事选择。作为地域特色鲜明、历史传统悠久的文化大省,当代江苏乡土文学接续了乡土文学蕴含的启蒙主义、地域人文精神传统,不断寻找进入乡土家园的叙述路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地域文化;江苏;乡土文学  一  乡土文学是贯穿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一条红线,也是谈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绕不开的一个概念。
摘要:2010年日语能力测试进行改革后,阅读理解和听力比重增加。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还是比较重视文字、词汇、语法部分,对阅读理解的重视度不够高。本文简单介绍新能力测试阅读理解的题型的基础上,提出几点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新日语能力测试;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关于新日语能力测试中的阅读理解  除去做文字、语法部分的时间,做阅读理解部分的答题时间大概是70分钟到80分钟。新日语能力测试
摘要:唐山方言语音对学生英语语音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唐山方言区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现状为调研对象,在详实地总结两种语音相互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如何规避方言语音的负迁移,提出如下的四条教学建议供任课教师参考:主动规避、理论学习、双音结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方言语音;英语语音;相互影响;教学建议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实践中,如何避免母语给予外语教学的影响是每一个语言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