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858年日本与欧美诸国先后缔结修好通商条约,大体构建了日本与西方列强之间的近代条约体系.由此直到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在日中国人一直以"无条约国民"的身份生活在开港后的日本.为了寻求出路,他们往往通过借用欧美商馆名义或受雇于欧美商馆等形式获得合法的居留和贸易权利,因身份而受到多重限制和双重管理是当时在日中国人所面临的现实处境.通过对这一时段在日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及其管理问题的历史考察,既可加深对日本华侨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历史作用的理解,也可为深入研究近代中日关系提供线索.
【机 构】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130024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日关系视野下的长崎唐馆历史沿革研究"(20BSS0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58年日本与欧美诸国先后缔结修好通商条约,大体构建了日本与西方列强之间的近代条约体系.由此直到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在日中国人一直以"无条约国民"的身份生活在开港后的日本.为了寻求出路,他们往往通过借用欧美商馆名义或受雇于欧美商馆等形式获得合法的居留和贸易权利,因身份而受到多重限制和双重管理是当时在日中国人所面临的现实处境.通过对这一时段在日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及其管理问题的历史考察,既可加深对日本华侨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历史作用的理解,也可为深入研究近代中日关系提供线索.
其他文献
《关雎》最初是用于女子教育的作品.《关雎》的叙述者是女子教育的主持者后妃,她教给年轻女子采摘荇菜和准备祭祀等劳动技能,让她们学会相互协作和配合,同时使用琴瑟钟鼓之乐教育年轻女子达成性情之平和,养成内在心性气质和外在容貌举止的淑善.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以及"上博简"《孔子诗论》都只是用诗,与《关雎》之义没有直接关联.《史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和"周室衰而《关雎》作"两条材料,习惯视作《关雎》讽刺说和诗篇晚出的关键证据,但历来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存在断章取义之弊,属于严重误读.《关雎》是
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应对社会各界挑战,就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它能够帮助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指导思想来自于人事管理经济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本文围绕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以期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高质量提升.
陈独秀1922年发表的《造国论》尽管只是对当时革命目的提出的一家之说,但创建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却是近代先进国人对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共同诉求.从数十年的论争看,近代先进国人的确都抓住了创建现代民主国的关键——法治.近代中国,从清末预备立宪起就开启了创建法治国家的运动,变法失败后,维新群体的立宪活动、辛亥革命、捍卫共和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建政等,虽然具体内容差异极大,但均行进在创建民主法治国的轨道上,且无论理论论争或实际追寻都未找到可通之途.创造民主法治新国问题仍就留存在近代史上.
中国的经史传统,有着极为复杂的内涵.以圆丘祭天之礼为例,在两汉经典中,只有《周官·大司乐》提及过一次"圆丘",而无论是今文经典,还是两汉典礼,在祭天典礼上都只有南郊祭天,没有圆丘祭天.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统合今古文经学,平衡经典异义,并以《周礼》为基础构建了一套新的礼学体系.郑玄将《周官》的圆丘纳入祭天典礼,认为在南郊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圆丘祭天.这是郑玄以经文为本,统合今古文经学的结果.经学的改变马上带来制度的革新.在政治层面,当"郑氏家法"被普遍接受之后,魏明帝开始以郑玄经学为基础构建祭天大礼,首次制
《红豆》组诗是闻一多著名的诗作,它并非人们所阐述的那样是简单的对忠贞爱情的叙写,而是完整丰富地记录了因旧式婚姻而产生的各种酸甜苦辣、悲欣怨怒,讲述的是"过渡时期的中国爱情故事",在中国爱情诗歌史上,实现了类型的拓展,创造出了具有特殊认识价值的诗歌文本.
在国家各级机关与各企事业单位人员队伍中,有不少是从军中走来的优秀转业军官与退役军人.他们虽然穿的不再是军装,吃的不再是军粮,听的不再是军号,但军人的血脉与风骨,军人的魂魄与风采,却永存他们心间.rn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在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党史、回望峥嵘岁月之时,一支由原空降兵某部30余位转业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开封兵兵餐饮有限管理公司,在公司党支部组织的“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党日主题活动中,他们喊起口令,唱响军歌,走进太行山,观瞻红旗渠,开始了红色之旅.
蔡元定基于邵雍先天易学既有象数模式与图式展开的诠释, 重在正面理解与阐释.他作《皇极经世指要》, 指出邵雍先天易学源于“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并以“六十四卦方数图”阐释该图中的先天学, 以“经世衍易图” “经世天地四象图”阐释先天学之太极观念, 又以“经世一元消长之数图”与“经世四象体用之数图”概括先天学.他的阐释与朱熹对邵雍先天易学的疏解、发挥有明显的不同.他的见解推动了先天易学在学术史上的流传, 同时也驳正了后人对先天易学的诸种曲解与误读.
以人与人、人与物的双重对象性关系为主线,可以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通过双重对象性关系,可以分析人的本质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意识中的双重因素——非理性与理性,从而理解两种理性因素即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区别,进而分析这两种理性在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中的功能差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深化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理解和把握客观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矛盾运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而这种意识既包含反思性的理性(经济理性、政治
1929年8月,广州文澜书院管箱绅董罗崧藩被时任广州市工务局局长程天固拘禁,被迫交出该书院产业的全部契据.随之,广州市政府宣布将该书院全部产业收归市有并予以整理投变.在该书院产业从"民间社区公产"变易为"市有公产"的过程中,当地省市政府、市总商会、地方党部、社会团体与地方法院皆牵涉其中,展示了当时城市社区公产变易的具体过程以及地方各新旧力量围绕地方公产展开较量争夺的复杂情状,揭示出诸多与既存研究相异或此前被忽略的新面向,由此反映了自清末新政启地方自治始至辛亥鼎革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倡行"以党治国"等大
《史记》将屈原、贾谊、司马相如作为汉赋产生的关键人物,这种记载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后世"先入为主"的叙述语气.从《史记》的记载看,汉赋具有包括楚辞、《诗经》、荀卿赋等不同先秦源头,并且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以及吴、梁、齐、蜀等地域文化的影响.汉赋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除了其自身与黄老、神仙、儒术的思想关系外,更在很大程度上调和了黄老与儒术的矛盾,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文化需要,这是汉赋得以顺利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原因.而具有"帝国"气象的汉武帝时代的主要文化政策与政治理想,也因汉赋得以顺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