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国际形势之下,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无疑成为当务之急。客观的说,这场危机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场转机,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危机中转变经营理念,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危机;浙企;品牌
原本是的如火如荼发展的浙江中小企业,原本是许多中国商业界传奇的诞生地,原本是中国制造业的乐土。然而最近的一阵经济风暴之后,就如同"忽如一夜冬风来,千树万树梨花败"。仅仅1至6月份,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增幅比去年同期就分别回落5.5个和17.8个百分点。
尽管在当前形势下制造业生存境遇不佳是全国普遍问题,但对于浙江这样一个GDP增幅长期保持前列、尤以制度创新为先导的省份来说,这种困局却来得更早、更快、更深。与其不久前的迅猛势头对比,一热一冷更是让人觉得心冷。但是痛惜之余,更要反思,漏洞到底在哪里?
剥茧抽丝,首先我们查看一下浙企体制:浙江企业中大部分以中小企业形态聚集,大多生产一种或者几种小商品占据大份额市场。这种"小商品、大市场"既是助成浙企多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又可以说是现在困境的罪魁祸首。正如记者的温州调查发现,仅仅几年光景,这些原本生意兴隆的打火机企业大都在艰难度日。浙企衰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产业经济过度依赖出口。以2000年为例,温州市从事剃须刀制造业6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美洲、西欧、中东、日本、澳洲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交货值对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长贡献率由25.5%降至16.6%,而6月份出口交货值仅增长8.8%,为10年来同期最低点。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浙企是"成"也出口,"败"也出口。最后浙企还有是中小企业的通病-资金底子薄。这些企业一旦遇到外来冲击,难以保持原有资金量的通畅,企业血液供给中断了,企业的生命也就宣告走向尽头了。更何况浙企这样一个群体,基于中国本土,却依靠对外贸易,资金链更是岌岌可危。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探求浙企的转型之路。中小企业主在对外出口中有两个漏洞:一是"窝里斗",同型企业过多,其中大多数企业生产重复性商品,生产分散没有组织,使得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而这种激烈更多的表现在价格斗争中,真可以说是"浙商相争,外商得利";二是对外贸易缺少话语权,价格制定上处于被动地位,使得生产利润得不到保障。《南方周末》记者在采访浙江一个小企业主时,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经济危机之后的出口现状:"外商来浙订购商品,由于危机而惊恐的企业主们争先恐后的降价以期出手库存积压,由于竞争者过多,价格战的开场便注定这场交易的失败。
应对这些主要病症,我们又应该开出什么样的药方呢?首先,加快从块状经济向集群方向的转型,由"窝里斗"转为"一致对外"。具体来说,浙江的制造业进出行业成本较低,同时行业集中,竞争十分激烈,几乎形成了一个类完全竞争市场。众多中小企业通过形成集群可以一个大企业模式运作,原来独立的小企业就变成大企业不同部门,通过联合生产使原有的产业链加长实现只有大企业的规模效应;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大企业的生产率;集中原有中小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扩大影响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企业。此外,企业集群还可以整合地域优势,降低企业间的运输成本,比如造打火机的企业就可以就近购买五金配件;企业之间自然而然的就会相互促进技术创新,由于技术的外溢性,一个企业的革新总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获益;在浙江这样一个企业家辈出的圣土,企业、行业集群不仅仅有利于技术性人才的云集,而且还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本土企业家才能。当众多浙企抱团形成强大的集群,对外出口时,通过企业集群化解中小企业行业间的争斗,整合浙江本土的各类优势要素,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生产要素,从而直接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作为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一个大企业,尤其是在中国、世界市场已经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在对外竞争时还需要有另一样武器,这也就是我开的第二个药方:从品牌的"打工仔"成为品牌的"老板"。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阶段时,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2005年我国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03美元,浙江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400美元,整个经济和市场都已进入由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的阶段,如果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浙江企业依旧靠贴牌无牌的生产,那就注定死路一条。仅仅为名牌生产却没有自主品牌的浙企只能在利润低的加工环节上生存,一旦形势有变,市场缩水,无牌贴牌的企业最容易陷入价格恶战,造成的损失往往不可估量。拥有品牌,那就意味着拥有了垄断,意味着该企业产品不能随随便便的用同类商品替换,就有了定价权,便有了话语权,便有了交易的筹码,没有人敢随随便便打压你的出价。这就好比有品牌的王老吉可以开高价卖冰茶。如果浙商这一特殊的经济群体能够打造品牌集群,形成区域品牌,造成区域或者国际影响力,那么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就有可能很快获得客源。
浙江的"嵊州领带",但是这个集群品牌已经在国际上打响,自那以后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中东等世界各地外商主动上门下订单。去年(2007年)卖出了100多万条领带。今年(2008)年预计能卖出400多万条,产值突破8000万元。这便是集群品牌效应的成功典范。也许"嵊州领带"大家还不熟悉,那么"雅戈尔"算是众所周知的浙江品牌,但鲜为人知的是"雅戈尔"起初做的是微利的加工业务,一件做工考究的衬衣,只能赚几毛钱,1990年"雅戈尔"拥有了自己的商标,当年利润一下子增加了10倍。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心也可以发现,品牌消费时代早已悄然到来,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已从单纯考虑价格转向包括质量、技术、服务等内容。面对这种全新的市场变化,这些曾经依靠"小商品、大市场"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的中小企业必须走品牌发展之路,这同时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再创竞争优势的出路所在。
作为中小企业性命攸关的一项--企业的资金链,这涉及到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因素。微观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管是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的增加,还是人民币的升值,抑或是国家的紧缩政策都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收缩企业的现金流入,放大现金流出。这就对一个企业的资金管理和预测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在财务决策中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留出充分的余地回旋。此外,开拓国内市场也是中小企业的一个选择:在国外市场摇摇欲坠毫不稳定的时候,有外销转内销就可以稳定资金的流入。淘宝的成功运作就证明了国内有潜在的巨大市场;宏观上对于国家政府来说,就要充分审视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是否需要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之下为中小企业提供另一种融资渠道?
总之,不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竞争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有商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是每一个商人的基本生存技巧,但是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世界的竞争者,此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思考一下,作为中国行业中的一员,我们的对手究竟是谁。依靠合作增强我们的竞争力,加快转型进度,我想,是新形势下大小企业主的另一门必修课吧。
参考文献:
[1]苦夏中盼暖春-探究目前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困境[J].浙江工商,2008(7):23.
[2]市场份额向名牌集中品牌消费时代已经到来[N].浙江日报2006-6-20.
作者简介:张新洁(1989-),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本科生,主要研究金融学。
关键词:中小企业;危机;浙企;品牌
原本是的如火如荼发展的浙江中小企业,原本是许多中国商业界传奇的诞生地,原本是中国制造业的乐土。然而最近的一阵经济风暴之后,就如同"忽如一夜冬风来,千树万树梨花败"。仅仅1至6月份,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增幅比去年同期就分别回落5.5个和17.8个百分点。
尽管在当前形势下制造业生存境遇不佳是全国普遍问题,但对于浙江这样一个GDP增幅长期保持前列、尤以制度创新为先导的省份来说,这种困局却来得更早、更快、更深。与其不久前的迅猛势头对比,一热一冷更是让人觉得心冷。但是痛惜之余,更要反思,漏洞到底在哪里?
剥茧抽丝,首先我们查看一下浙企体制:浙江企业中大部分以中小企业形态聚集,大多生产一种或者几种小商品占据大份额市场。这种"小商品、大市场"既是助成浙企多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又可以说是现在困境的罪魁祸首。正如记者的温州调查发现,仅仅几年光景,这些原本生意兴隆的打火机企业大都在艰难度日。浙企衰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产业经济过度依赖出口。以2000年为例,温州市从事剃须刀制造业6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美洲、西欧、中东、日本、澳洲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交货值对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长贡献率由25.5%降至16.6%,而6月份出口交货值仅增长8.8%,为10年来同期最低点。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浙企是"成"也出口,"败"也出口。最后浙企还有是中小企业的通病-资金底子薄。这些企业一旦遇到外来冲击,难以保持原有资金量的通畅,企业血液供给中断了,企业的生命也就宣告走向尽头了。更何况浙企这样一个群体,基于中国本土,却依靠对外贸易,资金链更是岌岌可危。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探求浙企的转型之路。中小企业主在对外出口中有两个漏洞:一是"窝里斗",同型企业过多,其中大多数企业生产重复性商品,生产分散没有组织,使得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而这种激烈更多的表现在价格斗争中,真可以说是"浙商相争,外商得利";二是对外贸易缺少话语权,价格制定上处于被动地位,使得生产利润得不到保障。《南方周末》记者在采访浙江一个小企业主时,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经济危机之后的出口现状:"外商来浙订购商品,由于危机而惊恐的企业主们争先恐后的降价以期出手库存积压,由于竞争者过多,价格战的开场便注定这场交易的失败。
应对这些主要病症,我们又应该开出什么样的药方呢?首先,加快从块状经济向集群方向的转型,由"窝里斗"转为"一致对外"。具体来说,浙江的制造业进出行业成本较低,同时行业集中,竞争十分激烈,几乎形成了一个类完全竞争市场。众多中小企业通过形成集群可以一个大企业模式运作,原来独立的小企业就变成大企业不同部门,通过联合生产使原有的产业链加长实现只有大企业的规模效应;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大企业的生产率;集中原有中小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扩大影响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企业。此外,企业集群还可以整合地域优势,降低企业间的运输成本,比如造打火机的企业就可以就近购买五金配件;企业之间自然而然的就会相互促进技术创新,由于技术的外溢性,一个企业的革新总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获益;在浙江这样一个企业家辈出的圣土,企业、行业集群不仅仅有利于技术性人才的云集,而且还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本土企业家才能。当众多浙企抱团形成强大的集群,对外出口时,通过企业集群化解中小企业行业间的争斗,整合浙江本土的各类优势要素,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生产要素,从而直接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作为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一个大企业,尤其是在中国、世界市场已经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在对外竞争时还需要有另一样武器,这也就是我开的第二个药方:从品牌的"打工仔"成为品牌的"老板"。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阶段时,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2005年我国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03美元,浙江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400美元,整个经济和市场都已进入由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的阶段,如果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浙江企业依旧靠贴牌无牌的生产,那就注定死路一条。仅仅为名牌生产却没有自主品牌的浙企只能在利润低的加工环节上生存,一旦形势有变,市场缩水,无牌贴牌的企业最容易陷入价格恶战,造成的损失往往不可估量。拥有品牌,那就意味着拥有了垄断,意味着该企业产品不能随随便便的用同类商品替换,就有了定价权,便有了话语权,便有了交易的筹码,没有人敢随随便便打压你的出价。这就好比有品牌的王老吉可以开高价卖冰茶。如果浙商这一特殊的经济群体能够打造品牌集群,形成区域品牌,造成区域或者国际影响力,那么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就有可能很快获得客源。
浙江的"嵊州领带",但是这个集群品牌已经在国际上打响,自那以后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中东等世界各地外商主动上门下订单。去年(2007年)卖出了100多万条领带。今年(2008)年预计能卖出400多万条,产值突破8000万元。这便是集群品牌效应的成功典范。也许"嵊州领带"大家还不熟悉,那么"雅戈尔"算是众所周知的浙江品牌,但鲜为人知的是"雅戈尔"起初做的是微利的加工业务,一件做工考究的衬衣,只能赚几毛钱,1990年"雅戈尔"拥有了自己的商标,当年利润一下子增加了10倍。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心也可以发现,品牌消费时代早已悄然到来,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已从单纯考虑价格转向包括质量、技术、服务等内容。面对这种全新的市场变化,这些曾经依靠"小商品、大市场"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的中小企业必须走品牌发展之路,这同时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再创竞争优势的出路所在。
作为中小企业性命攸关的一项--企业的资金链,这涉及到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因素。微观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管是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的增加,还是人民币的升值,抑或是国家的紧缩政策都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收缩企业的现金流入,放大现金流出。这就对一个企业的资金管理和预测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在财务决策中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留出充分的余地回旋。此外,开拓国内市场也是中小企业的一个选择:在国外市场摇摇欲坠毫不稳定的时候,有外销转内销就可以稳定资金的流入。淘宝的成功运作就证明了国内有潜在的巨大市场;宏观上对于国家政府来说,就要充分审视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是否需要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之下为中小企业提供另一种融资渠道?
总之,不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竞争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有商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是每一个商人的基本生存技巧,但是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世界的竞争者,此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思考一下,作为中国行业中的一员,我们的对手究竟是谁。依靠合作增强我们的竞争力,加快转型进度,我想,是新形势下大小企业主的另一门必修课吧。
参考文献:
[1]苦夏中盼暖春-探究目前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困境[J].浙江工商,2008(7):23.
[2]市场份额向名牌集中品牌消费时代已经到来[N].浙江日报2006-6-20.
作者简介:张新洁(1989-),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本科生,主要研究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