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1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阐释:史家小学的“和谐教育”
  史家小学的“和谐教育”,着眼全体学生的成长,关注基础教育的基础,优化并协调各种教育因素,使之在辩证统一中不断创造教育的整体效应,持续推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体讲,史家人将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集纳聚焦为文化传承、习惯养成、交流表达、视野开拓、创新创造五个方面,基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为框架的和谐育人体系,推进“为了培养和谐的人,凸显五大和谐支柱,强化五大基本意识,提升五大核心能力,搭设五大特色课程,推进五大金牌项目,打造五大资源基地,最终成就和谐的人”的史家“种子计划”,推动每个孩子秉赋的发挥、个性的舒展、生命的绽放,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健康快乐的成长。
  史家小学始建于1939年,经过70余年的发展,跻身北京市乃至全国名校行列。学校现有84个教学班,3600多名学生,270多名教职工;拥有过9名特级教师,现有50多名市区骨干教师。目前,学校形成一校多址的办学格局,即史家小学高年级部、低年级部、育芳分部(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和谐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史家小学形成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为框架的和谐育人体系。
  “和谐教育”的价值谱系
  “和谐教育”理念,由史家小学前任校长卓立在全面总结学校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至今已20年。史家小学的“和谐教育”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现实依据和具体内涵。
  1.和谐教育的历史渊源
  “和谐教育”“和谐发展”的思想是早就存在的。“和谐教育”在国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谐发展”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语中,指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柏拉图主张通过音乐教育和体育促进人的心灵和身体的和谐发展,形成高尚完美的品格。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有植物、动物、理性三种灵魂,相应的有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教育,其目的就是使体、德、智得到和谐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人性论出发反对中世纪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17世纪,夸美纽斯主张各学科教育以培养人的和谐为目的。18、19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发展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卢梭要求培养身心协调发展的自然人,裴斯泰洛齐要求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此外,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了在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支配下的全人教育的理想,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智育、德育和体育并重及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主张,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教育思想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体力与脑力的协调发展、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20世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和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强调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通过“六艺”教学使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圣人”。西汉董仲舒继承孔子仁智统一的思想,对仁智协调发展作出了明确论述。明代王守仁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统一发展的和谐教育思想。近现代王国维以传统和谐教育思想为基础,吸收了近现代心理学知识,提出了把教育之事分为智育、德育、美育的观点。此外,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和陶行知的“手脑双全”等主张,都含有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十分注重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十分注重教育事业本身的和谐发展。目前,包括史家小学在内,我国有不少学校在实践和发展着“和谐教育”的办学特色。
  2.“和谐教育”的现实依据
  和谐育人理念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在教育事业中的鲜明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到“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讲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必须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十八大报告还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样立德,怎样树人”。在史家小学“和谐教育”中,我们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立德来树人。在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建构学生内心世界的同时,我们还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为民德”,尊重自然和他人、自尊自强的“为人德”,诚信负责的“立身德”,努力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用之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史家小学“和谐教育”实际上是推进素质教育并依托其辐射效应,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的一种办学模式。教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惠泽一方人民。这就是史家小学“和谐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民生意义所在。对我们来说,最贴近、最直接、最重要的民生就是学生。关注学生,就是要重视为学者的生存、生活,乃至生命状态。由此,我们的教育,其目的是“长其善,救其失”,其内容是“给品德以力量”,其途径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摸孩子的心灵”,其方法是“70%的等待加30%的唤醒”,其效果是“儿童从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而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 “我们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后代。”今天我们给予孩子的,正是明天他们给予世界的……温暖现在,拥抱未来,史家小学始终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和谐教育”的具体内涵
  史家小学以“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为办学指导思想,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把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集纳聚焦为文化传承、习惯养成、交流表达、视野开拓、创新创造五个方面,并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优化并协调各种教育因素,使之在辩证统一中不断创造教育的整体效应,持续推动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快乐成长。“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含义是: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肩负着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的重任。因此,教育必须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既使人的成长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使人的个体特质及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为了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注重对学生责任意识和认识社会能力的培养。“人与人的和谐”的含义是: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使人成为人的关键。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在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中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为了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我们注重对学生规则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人与知识的和谐”的含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客观存在的认知规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温家宝总理给学校的题词——“学思知行”便深刻揭示了这一认知规律。为了促进人与知识的和谐,我们注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学思知行能力的培养。“人与自身的和谐”的含义是:教育的世界是生命的世界,促进生命的成长和完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我们不断寻求教育的本真,实现着人与自身生命的和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实现人的生命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为了促进人与自身的和谐,我们注重对学生生命意识和自主自律能力的培养。“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含义是: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人对自然不能只是单纯的利益索取,还应存在着道德的关怀与尊重。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注重对学生尊重意识以及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   “和谐教育”的实践体系
  多年来,史家小学不断推进“和谐教育”。基于五大和谐关系,“和谐教育”实践体系有机生发,不断拓展,添层加面,面面生辉,并以此建构了学校发展的整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史家小学以“和谐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和谐的人”为育人目标,以“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五大和谐支柱,强化学生五大基本意识,即“责任、规则、创造、生命、尊重”意识,培养学生五大核心能力,即“认识社会、交往、学思知行、自主自律、体验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打造“和谐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大课程”观搭建和谐课程体系,即“书本课程、行动课程、数字化课程、个性化课程、特色活动课程”五大课程,继续推进五大金牌项目,即“和谐育人公益项目、超新星项目、阳光E家、深度联盟项目、国际化和谐发展项目”,建设五大资源基地,即“校本课程基地”“史家书院”“史家科技馆”“人格教育基地”“史家传媒”,使全体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实现全面和谐发展,成就一个“和谐的人”。史家“和谐教育”体系尤如一粒鲜活饱满的种子,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孩子的幼小心灵中,伴其一生,惠其一生。同时,史家“和谐教育”体系还致力于为每一位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适切的个性化教育,使每一位拔尖创新人才都能够找到适于其张扬独特个性、绽放生命光彩的一面。全体史家人畅想,通过不断完善史家“和谐教育”体系,让史家人秉承中华五千年文化,携手世界五大洲文明,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健康快乐成长。
  史家小学五大金牌项目是:①“和谐育人公益项目”,学校倡导学生的成才与成人同步,依托中国第一个由民政部认定的小学生公益社团“史家阳光公益社”,开展系列阳光公益活动,积极探索公益文化建设,重点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奉献、学会感恩的公益精神。②“和谐教育超新星项目”,是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超新星”是一种未爆发能量的天体,一旦爆发它的能量将超过太阳。我们视每一个孩子为“超新星”,我们的教育就是帮助他们储藏能量,促进爆发。学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开展学生成长系列指导,为全体学生发展奠定基础,为拔尖人才开通特色通道。③“阳光E家和谐发展项目”,指学校通过大信息概念搭设平台,统筹各种教育资源,面向未来和谐发展。未来的史家依托现代化、智能化的“阳光管理”,整合多元化、信息化的“阳光资源”,开展国际化、特色化的“阳光课堂”,打造追求卓越、不断成长的“阳光教师”,形成有效沟通、密切合作的“阳光家长”,培养乐于学习、多才多艺的“阳光少年”,最终呈现出闪耀着七彩阳光的“阳光校园”。④“国际化和谐教育发展项目”,指学校积极促进与国际著名学校、著名企业、著名城市的深度交往,进行国际课程的本土化研发和校本课程的国际化研发,让史家人有能力分享、理解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史家人拿得出成果与世界分享。⑤“深度联盟建设项目”,指学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成立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构建“区域共享的优质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理念联通、机制联运、课程联建、科教联合、活动联办、师生联动、品牌联创、效应联升”的实施途径,不断激发优质资源校的新生能源,激活薄弱校的再生系统,为形成东城教育群峰连绵的大教育景观,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史家小学五大资源基地包括:①史家书院,上承传统书院文化之古风,下启基础人文教育之新风,融书法、绘画、诵读等经典传习于一体,致力于孩子“灵魂的铸造”;②史家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基地,由专业团训教师开展现代健康人格知识、中医知识、国学知识等方面的团体辅导,致力于孩子“人格的培养”;③史家传媒,依托“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史家传媒”的课题研究开展,借助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技术支持,利用“史小教育在线”的传播实践平台,致力于孩子“素质的拓展”;④史家校本课程资源中心,创新设计17个富有特色的资源教室,立体建构生存、生活、生命课程体系,对应开展安全、情趣、素养梯度教育,整合关注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行动体验,致力于孩子“境界的开阔”;⑤史家科技馆,又叫“造梦空间”,宇宙的浩瀚、物种的繁盛、科技的奇妙交织融会在这里相映生辉,这是科学与人文联袂、历史与未来贯通的成长乐园,致力于孩子“生命的升华”。通过五大资源基地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和多元性,学校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了理想的载体。
  用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让生命闪耀和谐的辉光。史家小学“和谐教育”是一个历史与现实、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开放体系。全体史家人将通过创造性的办学实践,不断对“和谐教育”进行形成性、建构性和发展性阐释,不断体现史家小学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办学品质。
  □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传统工艺的产生来源于“人造物”的起源,如果要对其做系统解析,则要回到早期工艺产生之初——原始时期。“艺术开始于手对物质的使用和创造,脊椎直立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标志,前
期刊
期刊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班主任工作的对象虽然仅有几十人,但工作的琐碎和复杂程度并不亚于一个校长的工作,其中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文章着重从理论的层面探讨了高校班
在时尚界,潮流风格更迭频繁,每年度均会产生流行色,引领时尚潮流.流行色调的出现,使街头服饰更具美感,在众多具有特色的服饰中体现出统一感.在各种领域中运用流行色,能够获得
编者按: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工作既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之一。2012年10月17日至11月8日,北京市学前教育专项督导组,针对北京市各区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在先行对东城区进行督导试点的基础上,依据《北京市区县学前教育工作督导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分别对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四个区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这次督导定
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校园物质基础和逐步凝聚成的精神成果,以及蕴含在学校各项活动之中的秩序和氛围。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主动建设和营造的过程,尤其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显性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既相互影响又共同作用,是学校通过具体工作能够设计、实施和修正的。校园文化的形成更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在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外界的认可下,依靠长
河南省焦作市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把教育督导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推手,推动了全市学前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督建设,有效推进学前教育规模发展  在教育督导的强力推动下,各县级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项目建设工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有力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2011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财政性投入近1亿元;2012年,仅市级财政又安排700万元专项资金,根据《学前教育三年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于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因此,要“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993年中共中央、
目前,江苏全省有合格的成型园4257所,在园幼儿217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6%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2020年发展目标。  1.完善地方立法  2012年1月12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完善了江苏省学前教育发展的法律保障。  条例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
自1984年,教育部与全国总工会颁布《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以来,高校建立教代会制度已有20多年的历史,教代会的“建议权、通过权、决定权、评议监督权”得到了有效落实。首先,教代会工作开始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民主氛围良好,教代会的质量不断提高。其次,教代会职能全面延伸,特别是教代会民主评议校长工作全面推进,加大了民主管理的力度。再次,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的校务公开制度深入推进,进一步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