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探析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h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在世界舞台上占据显要地位已有一个多世纪了,这个亚洲东部的小小岛国,两千年来一直步中国后尘,虔诚以中国为师。但明治维新以后,中日两国的景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大逆转,日本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林,中国在戊戌变法之后,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吞食、瓜分的对象。现在,让我们从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讨论这两个政治运动的主要区别。
  首先,就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
  1.在经济体制方面:19世纪中叶在中日两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就全国而言,在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等方面,中国是落后于日本的,并且两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坚固程度和内部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社会变革时期它所形成的阻力也是完全不同的。
  2.在政治体制方面:在中央集权上,日本是封建的幕藩体制国家,在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制度上,日本实行的是门阀制、世袭制。而中国,实行的则是科学选官制,中国封建制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它虽已十分腐朽,但依然能继续维持其反动统治,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强大的阻力。
  3.在文化方面:日本人对外来文化既不一概排斥,也不盲目崇拜,而是对外来文化优秀部分合理吸收,经过创造性地再熔炼,使其具有新的性质而逐步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一个稳定而“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文化以儒学为核心,形成民族传统文化封闭和排外的顽强内聚力。儒学体系完备,千百年来居于统治地位,形成了它封闭的内部系统对外来文化具有本能的排他性。
  4.从领导阶级力量和策略上:在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与了藩政改革,比较巩固地掌握了藩内实权,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实行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改革地税,发展实业和近代教育等,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开化,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中国,维新派主要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寻求支持,这些人改革封建政权的愿望不强烈,对封建制度加以保护,在斗争中缺少谋略。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在策略上操之过急,在新政改革中分不开轻重缓急,措施失当。再由于君主专制官僚机构臃肿庞杂,更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措施。
  以上四方面是导致近代时期中日两国不同命运的主要内部原因,它确定了近代中日两国发展的趋向,而外部条件对中日两国社会变革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的威胁,并被迫签订了内容大体相似的不平等条约。开港通商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灾难,其严重的程度也相差无几。但相对来说,日本的处境是较为有利的,并曾受惠于中国。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西欧各国忙于自己内部事务,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中国戊戌变法已到了19世界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唯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狂潮。
  2.中国的受辱给日本以教训。在1853年日本开关时,中国已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这在日本引起极大震动,唤醒了一些有识之士,决心以中国为鉴,摆脱日本“开国”后面临的民族危机。
  3.中国人民的抗争客观上援助了日本的倒幕运动。中国人民不甘屈辱,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不仅直接给西方殖民势力以沉重打击,也客观上牵制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和干涉。中国人民抗争给日本人民很大支持,同时迫使西方列强吸取某些政治上的教训,在日本人民反幕府运动中采取了较慎重的态度。因此倒幕运动没遭到列强公开武装干涉,从而使日本的社会变革能够较为顺利的实现。
  综上所述,造成戊戌变法失败而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正确看待,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取长补短,努力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使中华民族走向富强![Y]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物化生产要素的投入上;因此,内蒙古农业经济的增长应主要放在现代化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上,进一步提高单产,但同时
一、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说过:“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途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美学教育的渗透,不仅可以陶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综合性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还一如既往地按老套路上课:教师面孔冷冰冰、教学内
目的:研究微小RNA(microRNA,miR)-218-5p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牙周膜干细胞(PDLSCs)增殖、凋亡和炎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PDLSCs,用LPS处理PDLSCs细胞建立炎症模
在虚拟机场仿真中,为了实现机场画面的真实感,场景光照是绘制的重要部分。场景的绘制要求能实时模拟白天的光照场景和夜晚灯光光照场景。为实现24小时场景光照的实时变化,采用Blinn-Phone光照模型结合修改的Rayleigh散射环境光照纹理生成白天建筑物和运动物体的光照,同时通过纹理记录的夜间局部灯光的光照数据生成夜间的局部实时光照,早晨和黄昏的光照则依据白天光照和夜间光照纹理数据融合生成对应的光照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智慧能量和社会财富的源泉。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是当前教改的当务之急。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源泉  1.用丰富、鲜活的新闻分析吸引学生,提高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施几年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新了,教学组织方式活了,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多了,极大地改变了原来课堂的面貌以及在学生心目中古板、无趣的印象。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形式与内容、活动与实效背离的问题,伴随新课程的推进和教师认识的提升,教师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形式的花哨,越来越看重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也就这一话题与同事们一起反复探讨与实践,形成了一些共识。  一、提高文本重构能力,理清教
农村家庭财产继承制度是中国社会中涉及面广泛,影响深远的一种家庭经济制度。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经历了历史的剧变,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制约,农村家庭财产继承权没有像社会政治
随着现代化教学“武器”的普及,电化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巨大潜力,它以直观、形象、便于理解的优势深受师生欢迎。那么,如何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率、优化课
元朝,在赋税保管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既吸收了唐、宋、金等前代政权的统治经验,当时不仅各级财税管理机构的设置有所创新和发展,会计监察与审计制度日趋完备,而且对赋税管理官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