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它的主要功能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对自然社会的审美能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发展创造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在提高审美意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探究美的目光投向生活,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好事物的热情,以求教育与时代发展同步。
如何通过“服装设计与制作”(效果图剪贴)一课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中国十大名模服装展示录像片,又将平时搜集的服装资料如挂历、画报、书籍上的各类服装式样向学生一一展示并作了欣赏介绍,目的是开阔同学们的眼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服装世界中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除此而外,我还配合教学制作了许多不同的服装剪贴效果图作品给同学们欣赏,并告诉他们这些作品都是利用废弃的彩色挂历纸等材料制作成的,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也顿时活跃了起来,大家争先传看这些服装效果图,深深地被这些款式新颖制作独特的服装所吸引。他们激动地说:“这一件件优美的服装简直就像一幅幅绚烂美丽的图画,太美了!”同学们通过心灵的感受和欣赏,审美的兴趣和情绪提高了,由开始对这一课的神秘、畏缩变得积极、活跃、大胆,并在一个又一个的美的熏陶中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当时许多同学就兴奋地拿出纸来跃跃欲试了。我因势利导,紧紧抓住这一时机,让同学们互相比比“谁设计的服装最棒”,随之,同学们的积极性更加充分调动起来了。
在教学中,我在初二年级两个班上了比较性的试验课,采用了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一个班学生以现有的人物动态纸样进行色彩填充平涂描绘,即以知识性技术性为单一的绘画型教学内容,结果学生反应平平,兴味索然,作业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变化不大,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业亦不够理想,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另—个班,我以同样的教材内容采取了另一种形式,即融画于工,以废弃的彩色挂历剪贴服装效果图,采取示范法和发问法,即知识性、技术性与审美手工型教学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给学生以想象创造的余地和美的联想。为了让学生的审美思维拓展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更加直观地感受生活中的美,我在示范教学中,根据设计的人物动态形象,在黑板上边讲述、边剪贴,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示范启发和暗喻。结果,这个班学生制作的作品不仅构思新颖,色彩丰富,效果明显,富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课堂的示范和发问,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许多同学不仅认真思考,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产生了许多如下有创造性的设计制作:
(一)服装效果图由原来单一的平面效果,变成了平面与半立体相结合的效果,同学们将以前纸塑立体构成教学中的折叠、翻转、卷曲、插切、重点等手法运用在制作中。如裙边、袖子、领边、口袋等部分都突出了立体感。
(二)有的学生还综合利用了布、毛线、蛋壳、铅笔屑等材料进行了不同质地的服装效果表现,打破了只选用一种材料的局限性,大胆构思,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三)有的应用绘画、剪裁、重叠、镂空等制作方法,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一种,达到了教一会三、触类旁通的制作效果,巩固了以前学习的知识。
(四)在款式上许多学生不只局限于一种款式,有设计夏装及连衣裙的,有设计秋装和外套的,有设计冬装大衣的,还有设计校服的,真是美不胜举,五彩缤纷。
(五)有的同学在选择“面料”上注意应用了色的对比与谐调,服装显得高雅大方。
(六)还有的学生利用“面料”的肌理效果进行立意创新和加工制作,使服装的主题更加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在制作技法的选择和应用上,我一般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鼓励“求异”而勿“求同”,并注意让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一)根据构思形态,处理好服装的整体造型和局部造型(即外造型和内造型)。对第一次进行制作的学生来讲,往往从局部开始,过多地考虑某一部位的制作,而忽略了大的整体效果,不注意各部分之间联系,故出现了一些局部和整体不够和谐的现象。所以让学生把握大的整体感,抓第一感觉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整体感的基础上重点向学生指导如何根据视觉特征的需要,利用材料和形状、光泽、肌理、色彩对头脑感知过的表象,加以选择、利用、表现,进行合理的组合分解再组合,达到了制作效果的概括、完美、和谐、统一。
例如:有位女同学设计构思了一件冬装裘皮大衣,在整体感和选择材料上注意利用材料的质感表现,为了更好地突出裘皮质的肌理效果,特意选择了印有动物皮毛的彩色挂历进行了制作,同学们看了都拍手叫绝。
通过这种制作课,不仅仅是学生利用表现某种材料的过程,或者是剪剪贴贴而已,我认为关键一点还在于如何把材料的特点、美感和具体的艺术形象完美地结合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田禾雨
如何通过“服装设计与制作”(效果图剪贴)一课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中国十大名模服装展示录像片,又将平时搜集的服装资料如挂历、画报、书籍上的各类服装式样向学生一一展示并作了欣赏介绍,目的是开阔同学们的眼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服装世界中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除此而外,我还配合教学制作了许多不同的服装剪贴效果图作品给同学们欣赏,并告诉他们这些作品都是利用废弃的彩色挂历纸等材料制作成的,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也顿时活跃了起来,大家争先传看这些服装效果图,深深地被这些款式新颖制作独特的服装所吸引。他们激动地说:“这一件件优美的服装简直就像一幅幅绚烂美丽的图画,太美了!”同学们通过心灵的感受和欣赏,审美的兴趣和情绪提高了,由开始对这一课的神秘、畏缩变得积极、活跃、大胆,并在一个又一个的美的熏陶中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当时许多同学就兴奋地拿出纸来跃跃欲试了。我因势利导,紧紧抓住这一时机,让同学们互相比比“谁设计的服装最棒”,随之,同学们的积极性更加充分调动起来了。
在教学中,我在初二年级两个班上了比较性的试验课,采用了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一个班学生以现有的人物动态纸样进行色彩填充平涂描绘,即以知识性技术性为单一的绘画型教学内容,结果学生反应平平,兴味索然,作业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变化不大,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业亦不够理想,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另—个班,我以同样的教材内容采取了另一种形式,即融画于工,以废弃的彩色挂历剪贴服装效果图,采取示范法和发问法,即知识性、技术性与审美手工型教学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给学生以想象创造的余地和美的联想。为了让学生的审美思维拓展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更加直观地感受生活中的美,我在示范教学中,根据设计的人物动态形象,在黑板上边讲述、边剪贴,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示范启发和暗喻。结果,这个班学生制作的作品不仅构思新颖,色彩丰富,效果明显,富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课堂的示范和发问,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许多同学不仅认真思考,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产生了许多如下有创造性的设计制作:
(一)服装效果图由原来单一的平面效果,变成了平面与半立体相结合的效果,同学们将以前纸塑立体构成教学中的折叠、翻转、卷曲、插切、重点等手法运用在制作中。如裙边、袖子、领边、口袋等部分都突出了立体感。
(二)有的学生还综合利用了布、毛线、蛋壳、铅笔屑等材料进行了不同质地的服装效果表现,打破了只选用一种材料的局限性,大胆构思,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三)有的应用绘画、剪裁、重叠、镂空等制作方法,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一种,达到了教一会三、触类旁通的制作效果,巩固了以前学习的知识。
(四)在款式上许多学生不只局限于一种款式,有设计夏装及连衣裙的,有设计秋装和外套的,有设计冬装大衣的,还有设计校服的,真是美不胜举,五彩缤纷。
(五)有的同学在选择“面料”上注意应用了色的对比与谐调,服装显得高雅大方。
(六)还有的学生利用“面料”的肌理效果进行立意创新和加工制作,使服装的主题更加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在制作技法的选择和应用上,我一般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鼓励“求异”而勿“求同”,并注意让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一)根据构思形态,处理好服装的整体造型和局部造型(即外造型和内造型)。对第一次进行制作的学生来讲,往往从局部开始,过多地考虑某一部位的制作,而忽略了大的整体效果,不注意各部分之间联系,故出现了一些局部和整体不够和谐的现象。所以让学生把握大的整体感,抓第一感觉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整体感的基础上重点向学生指导如何根据视觉特征的需要,利用材料和形状、光泽、肌理、色彩对头脑感知过的表象,加以选择、利用、表现,进行合理的组合分解再组合,达到了制作效果的概括、完美、和谐、统一。
例如:有位女同学设计构思了一件冬装裘皮大衣,在整体感和选择材料上注意利用材料的质感表现,为了更好地突出裘皮质的肌理效果,特意选择了印有动物皮毛的彩色挂历进行了制作,同学们看了都拍手叫绝。
通过这种制作课,不仅仅是学生利用表现某种材料的过程,或者是剪剪贴贴而已,我认为关键一点还在于如何把材料的特点、美感和具体的艺术形象完美地结合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田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