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我们探讨媒介融合时代用户的特点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受众的需求是融媒体时代带来的,还是本身就具备的但是由于技术限制但是被压抑了的需求。此外,关于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媒介融合时代受众之间的区别,也需要明确界定。
【关键词】:媒介融合;受众;特点
(一)受众观念的时代转向
1.传统意义上的受众
“子弹论”或 “皮下注射论”是媒介发展早期的典型理论。人们普遍认为,受众是高度被动、完全缺乏抵抗力的集合。例如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引发国民空前狂热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似乎在宣示媒介对受众的操控。
但哥伦比亚大学的拉扎斯菲尔德对此敬谢不敏,他与他的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媒介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改变受众的观点,受众只会选择性的接受自己所关注,并能理解的内容。伯明翰学派的霍尔也认为意义不是传播者传播的,是受众“生产”的。此外,部分学者还指出受众可能也会反过来支配媒介,但反馈于媒介的影响相比,一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总之,在传统媒介时代,被动性是受众最明显、最核心的特征,其他特征都以此为基础展开。
2.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向
在传统媒介时代,当人们消费媒介内容时,用“受众”一词来描绘是比较合适的;但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受众”已不再是准确的概念。
融合时代的受众不仅拥有了传播的自主权,还能够参与媒介生产,自身成为媒介。杨溟在《媒介融合导论》中指出,受众的核心概念——“被动性”,已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介的时代,使用一个可能更精准的概念——用户,来代替传统意义上必不可少的“受众”,或许更为合适。
(二)融媒体时代的受众特征
1.融媒体化过程中的受众结构特征
在受众结构特征方面,《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分析基础。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中30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总占比为46.1%,相比2012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逐渐从青年向中老年扩散。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的占比分别为13.7%和37.4%,相比2014年底均有所上升,尤其在小学群体中的升幅较为明显,说明中国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这完全符合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创新与扩散”理论。
那么,应该如何描绘当今网络受众的总体结构特征?
首先,在过去的两三年里,网络中的极端、偏激、情绪化现象仍时有出现,但一些具有强烈的正面导向作用的事例也出现在人们眼前。例如,大量的民间公益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最美”职业的概念充斥人们的耳旁。
其次,《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0岁以上的网民较2014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中老年群体成为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来源。
最后,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平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85.8提升至90.1% 。受众们也因此获得了日益增加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对服务的使用也日益碎片化、个人化。
2. 融媒体化过程中的受众情感需求特征
(1)受众的娱乐与自我实现
在分析受众的行为特征时,研究受众从单纯的受者向传者转化的动机和表现,是极有价值的问题。娱乐,永远是受众的主要动机之一。1967年,威廉·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指出,几乎所有的传媒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涵一些游戏和娱乐成分,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政治演讲和辩论,人们都有一种隐性的期盼,希望它们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趣味。
网络快捷的传播速度,较高的传播质量,低廉的传播成本让受众更容易获得传播的乐趣。时下流行的网络恶搞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网络恶搞在网络世界中呈现出一种全民狂欢的姿态,恶搞段子、歌曲、视频随处可见,现今这些内容通过微博、微信的扩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網络受众还普遍具有自我实现动机。从Web 1.0到Web 2.0的进化,后者赋予了受众更多的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一个自拍的美图或一段精心编制的文字,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上万次的转发,这种从零到万的转变,会给受众一种莫名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而这些社交平台的提供者更是推波助澜,在网络论坛普遍设定了等级制度。例如,新浪微博设置的所谓的成就勋章,就多达几十种。这些勋章的获得或难或易,需要受众投入相当多的时间来满足勋章的获取条件。显然一些受众把收集全部勋章作为自己的目标,看作自己的一种价值体现。
(2)受众的情感交流和宣泄
情感交流和宣泄是人们心理健康的基本需求,但在现实世界中往往受到各种限制,也许是没有合适的听众,也可能是没有恰当的场合。但这种种限制由于网络的出现得到极大的改善。无论是网络匿名性以及非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安全感;还是海量网络社区的高度私密化,都能够让一些有着特定情感需求的人找到归宿。
网络谣言是融媒体时代一种危害性比较大的情感交流和宣泄方式。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阵疼期,各种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公众在工作与生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焦虑与迷茫,需要一个渠道来进行情感宣泄。就这样,网络谣言有了滋生的土壤。例如朋友圈的各类食品安全、医疗保健、国内政策等公共事件,极大的影响了受众。最近流传的“你还要继续追苹果7吗”的言论,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公民的爱国情绪,出现了抵制苹果的浪潮。这些受众在接受到诸如此类的信息时,他们会从自己的思维惯性出发,自行推导出某种可能的、简单的因果关系,这往往就成为谣言的源头,而围观者出于匿名带来的“免责”潜意识,法不责众的心理往往会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评论者。
(3)受众的个性化表达诉求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表达空间,无论多小众的个性和观念都能找到欣赏者或者批判者。这样一些不能被主流价值观所接纳的行为方式,或者现实社会中努力隐藏的人格,诸如复古、非主流、伪娘(异性装)、装嫩、装老;或者是一批批集结到耽美文学网站(男同性恋文学)的广大受众。这些动机激发了大量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行为,促进了传者和受者角色的融合,同是也形成了广大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 范以锦,董天策.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杨溟.媒介融合导论.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关键词】:媒介融合;受众;特点
(一)受众观念的时代转向
1.传统意义上的受众
“子弹论”或 “皮下注射论”是媒介发展早期的典型理论。人们普遍认为,受众是高度被动、完全缺乏抵抗力的集合。例如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引发国民空前狂热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似乎在宣示媒介对受众的操控。
但哥伦比亚大学的拉扎斯菲尔德对此敬谢不敏,他与他的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媒介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改变受众的观点,受众只会选择性的接受自己所关注,并能理解的内容。伯明翰学派的霍尔也认为意义不是传播者传播的,是受众“生产”的。此外,部分学者还指出受众可能也会反过来支配媒介,但反馈于媒介的影响相比,一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总之,在传统媒介时代,被动性是受众最明显、最核心的特征,其他特征都以此为基础展开。
2.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向
在传统媒介时代,当人们消费媒介内容时,用“受众”一词来描绘是比较合适的;但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受众”已不再是准确的概念。
融合时代的受众不仅拥有了传播的自主权,还能够参与媒介生产,自身成为媒介。杨溟在《媒介融合导论》中指出,受众的核心概念——“被动性”,已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介的时代,使用一个可能更精准的概念——用户,来代替传统意义上必不可少的“受众”,或许更为合适。
(二)融媒体时代的受众特征
1.融媒体化过程中的受众结构特征
在受众结构特征方面,《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分析基础。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中30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总占比为46.1%,相比2012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逐渐从青年向中老年扩散。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的占比分别为13.7%和37.4%,相比2014年底均有所上升,尤其在小学群体中的升幅较为明显,说明中国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这完全符合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创新与扩散”理论。
那么,应该如何描绘当今网络受众的总体结构特征?
首先,在过去的两三年里,网络中的极端、偏激、情绪化现象仍时有出现,但一些具有强烈的正面导向作用的事例也出现在人们眼前。例如,大量的民间公益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最美”职业的概念充斥人们的耳旁。
其次,《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0岁以上的网民较2014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中老年群体成为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来源。
最后,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平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85.8提升至90.1% 。受众们也因此获得了日益增加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对服务的使用也日益碎片化、个人化。
2. 融媒体化过程中的受众情感需求特征
(1)受众的娱乐与自我实现
在分析受众的行为特征时,研究受众从单纯的受者向传者转化的动机和表现,是极有价值的问题。娱乐,永远是受众的主要动机之一。1967年,威廉·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指出,几乎所有的传媒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涵一些游戏和娱乐成分,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政治演讲和辩论,人们都有一种隐性的期盼,希望它们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趣味。
网络快捷的传播速度,较高的传播质量,低廉的传播成本让受众更容易获得传播的乐趣。时下流行的网络恶搞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网络恶搞在网络世界中呈现出一种全民狂欢的姿态,恶搞段子、歌曲、视频随处可见,现今这些内容通过微博、微信的扩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網络受众还普遍具有自我实现动机。从Web 1.0到Web 2.0的进化,后者赋予了受众更多的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一个自拍的美图或一段精心编制的文字,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上万次的转发,这种从零到万的转变,会给受众一种莫名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而这些社交平台的提供者更是推波助澜,在网络论坛普遍设定了等级制度。例如,新浪微博设置的所谓的成就勋章,就多达几十种。这些勋章的获得或难或易,需要受众投入相当多的时间来满足勋章的获取条件。显然一些受众把收集全部勋章作为自己的目标,看作自己的一种价值体现。
(2)受众的情感交流和宣泄
情感交流和宣泄是人们心理健康的基本需求,但在现实世界中往往受到各种限制,也许是没有合适的听众,也可能是没有恰当的场合。但这种种限制由于网络的出现得到极大的改善。无论是网络匿名性以及非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安全感;还是海量网络社区的高度私密化,都能够让一些有着特定情感需求的人找到归宿。
网络谣言是融媒体时代一种危害性比较大的情感交流和宣泄方式。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阵疼期,各种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公众在工作与生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焦虑与迷茫,需要一个渠道来进行情感宣泄。就这样,网络谣言有了滋生的土壤。例如朋友圈的各类食品安全、医疗保健、国内政策等公共事件,极大的影响了受众。最近流传的“你还要继续追苹果7吗”的言论,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公民的爱国情绪,出现了抵制苹果的浪潮。这些受众在接受到诸如此类的信息时,他们会从自己的思维惯性出发,自行推导出某种可能的、简单的因果关系,这往往就成为谣言的源头,而围观者出于匿名带来的“免责”潜意识,法不责众的心理往往会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评论者。
(3)受众的个性化表达诉求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表达空间,无论多小众的个性和观念都能找到欣赏者或者批判者。这样一些不能被主流价值观所接纳的行为方式,或者现实社会中努力隐藏的人格,诸如复古、非主流、伪娘(异性装)、装嫩、装老;或者是一批批集结到耽美文学网站(男同性恋文学)的广大受众。这些动机激发了大量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行为,促进了传者和受者角色的融合,同是也形成了广大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 范以锦,董天策.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杨溟.媒介融合导论.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