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何在,这是一个长久争论的话题,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直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放在首要位置,而在21世纪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我国的教育受到不断冲击和调整的同时是否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最终目的。英美国家一直都走在教育行列的先锋地位,通过分析其两国学者在教育目的上的思考有助于我国在面临新形势的前景下重新思考教育目的,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教育目的新世纪挑战英国教育目的美国教育目的
人本是一个依照目的而活动的东西, 他没有一个目的, 他什么事都做不出来。[1]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在实现各种具体教育目标时的终极性追求,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中的“哲学”,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想,对全部教育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在这里所说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的,具有很强烈的普遍性和抽象性。而且一项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任何教育改革,都是从教育目的开始的,根据教育目的计划教育方针政策,对培养什么样的受教育者的定位和构想着手,并以此为指向和归宿。综观未来学者的研究结论,我认为以下几种趋势将会对教育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1.未来知识体系中know -what类知识对经济活动将起重要作用;2.终身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成功之本;3.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将起更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定的基石和指导方向。
英国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的先驱,从大学的开端与发展,让英国成为梦想中大学的摇篮,数以万计的外国学生都梦想着能到英国著名大学留学深造,这和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坚持不变的教育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美国自二战以来在教育领域一直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走在亚洲国家的前列,和欧洲教育并驾齐驱,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作为重要的西方国家之一,其推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对其他国家一直以来都产生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梳理英美学者的教育目的观点对于我国在新世界下重新思考教育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借鉴美国教育目的以其促进我国教育方针的确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英美教育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强调个人潜力的发展
1.英国教育学家Peters 在1970年提到:“如果说人已经受过教育但是没有变得 更好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悖论”。[3]
2.美国教育家Parfit于1984年在他的著作《理性和人类》这本书里提到根据享 乐主义理论,对于人类最好的就是是他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根据欲望主义理 工,人的一生中最好的事情就是完成他的欲望。根据目标主义理论,我们要 确定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否是好的或坏的,或者是我们想做的或避免去做的。[4]
3.同时英国教育家Russell在1992年写过如果孩子们他们自己会思考,教育目 的就不应该让孩子们选边站,而应该让他们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前进行智慧的 选择。这样的教育目的可以让他们独立思考,而不是让他们“思考”出他们 老师思考的方向和内容。[5]
二、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位于英格兰的The Training Agency(培养社)在1989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提到,提供学生机会来发展和运用技巧的方式有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领导才能训练,做决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管理能力和危险处理能力。[6]
三、突显个人的自主选择
1.英国教育家Curzon在1990年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教育者除非指导受教育者应 该在他们的自主行为下完成什么样的认为,否认教育者自己都会处于一种迷 雾之中。[7]
2.英国教育家Bridges也在1992年提及教育是帮助人类解放自己,在他们所过 的生活里进行自主的选择。[8]
3.美国学者White于1999年表示个人自主是一个中心的自由价值。他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等同于个人生成。自主的個人生成在大众化概念中是一个变量,他可以让人民变得丰富或者不自由,例如传统的独裁或者自由社会。[9]
4.美国教育家Michael Hand在2006年说过现在似乎挖掘孩子们的性情应该作为教育的中心,或者说是教育目的,这个目的在于把他们的自然属性发展成想象能力。[10]
5.美国教育家Brighouse于同年说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是人类繁荣。让孩子们自主的成长还是让他们适应社会市场需要是一个争论的焦点,但是不管怎么样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他们的生命更丰富,学校应该把他们的义务看做是为孩子们的长期繁荣作为一个长远目标来打算。[11]
6.从事于美国教育部的Robert Dearden在1972年说过教育中暗含了一个新的教育目的那就是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的创新内容,其中包括最近强调的通过自己学习,为了自己学习,同时在不同年龄段扩充自我选择的范围。在教育课程的外衣下我们同样发现了很多潮流词汇,例如:自我导向,自主活动,独立,成为自主选择人。[12]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来看,英美国家的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的目的的看法和我国的教育目的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首先都强调了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潜能,并且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到极致,这是教育需要达到的一个首要目标。同时也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位论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为自己的发展体统更高的可能。但是我国的教育目的着实在“自主性”发展这一目的上显得不是如此重视。根据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自我国进入近代史的发展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直是在政治论的引导下成长,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教育兴国”的重任。除了蔡元培移植“洪堡精神”的认识论,在20世纪30-40年代特殊环境下出现了“认识论”和“政治论”并存的局面之外,其他阶段的教育目的移植受政治论的主导影响。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运动,加上按照前苏联模式对我国教育系统的改革,我国的教育一下子就被推到了“政治论”的主轨道上。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一般的教育目的和具体的教育目的。首先具体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写作能力,提升文化历史知识,培养数学逻辑,陶冶艺术情操等。[13]这些教育目的是我们在常规的教学中不断强调和完善的。 那么教育的一般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 即家长和教师等, 才有目的。 杜威的这句话曾被国内一些学者看作是鼓吹教育无目的论的铁证。其实, 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及其存在的价值, 而是反对凌驾于教育过程之上的外在目的。教育当然有其最终目的,若结合英美国家教育学者的观点和我国在新世纪发展下的时代背景,教育的目的还是应从四个方面重新定位:第一、教育是一种传承人类文明的活动。第二、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第三、发展人的潜能。第四、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选择。而其中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定位于“自主性选择”,在我国,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意识在历史上从未得到过主流文化和官方的认可,严重缺乏人本意识,这无疑是造成我国理论落后和实践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以人为本,就必须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当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看,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当目的看,把学生当有其价值、尊严、需要、兴趣、个性和自主性的主体看。这些,正是当代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最为所缺、最为所需的,也是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差距最大的一面。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既是中国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改革的重要方向,又是关乎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下卷) [ M] . 上海:三联书店, 1962. 627.
[2]游永恒.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
[3]Peters, R.S. (1970), Ethics and Education, Allen
【关键词】教育目的新世纪挑战英国教育目的美国教育目的
人本是一个依照目的而活动的东西, 他没有一个目的, 他什么事都做不出来。[1]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在实现各种具体教育目标时的终极性追求,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中的“哲学”,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想,对全部教育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在这里所说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的,具有很强烈的普遍性和抽象性。而且一项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任何教育改革,都是从教育目的开始的,根据教育目的计划教育方针政策,对培养什么样的受教育者的定位和构想着手,并以此为指向和归宿。综观未来学者的研究结论,我认为以下几种趋势将会对教育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1.未来知识体系中know -what类知识对经济活动将起重要作用;2.终身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成功之本;3.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将起更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定的基石和指导方向。
英国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的先驱,从大学的开端与发展,让英国成为梦想中大学的摇篮,数以万计的外国学生都梦想着能到英国著名大学留学深造,这和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坚持不变的教育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美国自二战以来在教育领域一直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走在亚洲国家的前列,和欧洲教育并驾齐驱,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作为重要的西方国家之一,其推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对其他国家一直以来都产生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梳理英美学者的教育目的观点对于我国在新世界下重新思考教育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借鉴美国教育目的以其促进我国教育方针的确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英美教育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强调个人潜力的发展
1.英国教育学家Peters 在1970年提到:“如果说人已经受过教育但是没有变得 更好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悖论”。[3]
2.美国教育家Parfit于1984年在他的著作《理性和人类》这本书里提到根据享 乐主义理论,对于人类最好的就是是他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根据欲望主义理 工,人的一生中最好的事情就是完成他的欲望。根据目标主义理论,我们要 确定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否是好的或坏的,或者是我们想做的或避免去做的。[4]
3.同时英国教育家Russell在1992年写过如果孩子们他们自己会思考,教育目 的就不应该让孩子们选边站,而应该让他们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前进行智慧的 选择。这样的教育目的可以让他们独立思考,而不是让他们“思考”出他们 老师思考的方向和内容。[5]
二、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位于英格兰的The Training Agency(培养社)在1989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提到,提供学生机会来发展和运用技巧的方式有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领导才能训练,做决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管理能力和危险处理能力。[6]
三、突显个人的自主选择
1.英国教育家Curzon在1990年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教育者除非指导受教育者应 该在他们的自主行为下完成什么样的认为,否认教育者自己都会处于一种迷 雾之中。[7]
2.英国教育家Bridges也在1992年提及教育是帮助人类解放自己,在他们所过 的生活里进行自主的选择。[8]
3.美国学者White于1999年表示个人自主是一个中心的自由价值。他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等同于个人生成。自主的個人生成在大众化概念中是一个变量,他可以让人民变得丰富或者不自由,例如传统的独裁或者自由社会。[9]
4.美国教育家Michael Hand在2006年说过现在似乎挖掘孩子们的性情应该作为教育的中心,或者说是教育目的,这个目的在于把他们的自然属性发展成想象能力。[10]
5.美国教育家Brighouse于同年说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是人类繁荣。让孩子们自主的成长还是让他们适应社会市场需要是一个争论的焦点,但是不管怎么样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他们的生命更丰富,学校应该把他们的义务看做是为孩子们的长期繁荣作为一个长远目标来打算。[11]
6.从事于美国教育部的Robert Dearden在1972年说过教育中暗含了一个新的教育目的那就是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的创新内容,其中包括最近强调的通过自己学习,为了自己学习,同时在不同年龄段扩充自我选择的范围。在教育课程的外衣下我们同样发现了很多潮流词汇,例如:自我导向,自主活动,独立,成为自主选择人。[12]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来看,英美国家的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的目的的看法和我国的教育目的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首先都强调了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潜能,并且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到极致,这是教育需要达到的一个首要目标。同时也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位论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为自己的发展体统更高的可能。但是我国的教育目的着实在“自主性”发展这一目的上显得不是如此重视。根据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自我国进入近代史的发展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直是在政治论的引导下成长,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教育兴国”的重任。除了蔡元培移植“洪堡精神”的认识论,在20世纪30-40年代特殊环境下出现了“认识论”和“政治论”并存的局面之外,其他阶段的教育目的移植受政治论的主导影响。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运动,加上按照前苏联模式对我国教育系统的改革,我国的教育一下子就被推到了“政治论”的主轨道上。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一般的教育目的和具体的教育目的。首先具体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写作能力,提升文化历史知识,培养数学逻辑,陶冶艺术情操等。[13]这些教育目的是我们在常规的教学中不断强调和完善的。 那么教育的一般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 即家长和教师等, 才有目的。 杜威的这句话曾被国内一些学者看作是鼓吹教育无目的论的铁证。其实, 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及其存在的价值, 而是反对凌驾于教育过程之上的外在目的。教育当然有其最终目的,若结合英美国家教育学者的观点和我国在新世纪发展下的时代背景,教育的目的还是应从四个方面重新定位:第一、教育是一种传承人类文明的活动。第二、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第三、发展人的潜能。第四、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选择。而其中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应该定位于“自主性选择”,在我国,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意识在历史上从未得到过主流文化和官方的认可,严重缺乏人本意识,这无疑是造成我国理论落后和实践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以人为本,就必须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当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看,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当目的看,把学生当有其价值、尊严、需要、兴趣、个性和自主性的主体看。这些,正是当代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最为所缺、最为所需的,也是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差距最大的一面。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既是中国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改革的重要方向,又是关乎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下卷) [ M] . 上海:三联书店, 1962. 627.
[2]游永恒.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
[3]Peters, R.S. (1970), Ethics and Education, 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