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职学生中开设艺术鉴赏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形成独立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拥有独立的精神和意志,并能够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及世界观,为最终成为人格独立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在中职阶段我们的课程所要完成的只是对学生开启一扇艺术的大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课程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不深,距离我们的目标似乎很远,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下面是我在教授这一学科时的一点体会、思考和反思。
目前职业学校的生源,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家庭状况较差(包括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第二、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理解力较差,导致学生成绩差,极度缺乏自信,从而厌学;第三、知识面较窄,思路难以打开,对自己认识不清,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综上所述,这些学生逐渐变得缺乏热情,对很多事物带有抵触情绪,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较晚并且多有偏颇,这也使课程难以推进。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直接给学生讲授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经典的艺术作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存在距离感,接受起来相对吃力,所以,我对鉴赏课程内容的教学做了一点调整。
一、教学内容相对丰富
1.从概念上,将鉴赏课变为欣赏课
所谓鉴赏课,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作品做出分析,鉴赏,需要正反两方面评价,带有艺术评论的性质,但我们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不如让学生先会听,会看,从赏、析的角度引导学生进入艺术世界,引起一定的审美共鸣,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艺术作品的目标。所以我们将原有的教学课程鉴赏改成欣赏。
2.在内容上,将高大全的经典变为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
在原有的鉴赏课程中,普遍选择高大全式的经典作品,而对于这类作品学生由于知识层面的欠缺,无法领会作品的深意。例如:鉴赏课中有古埃及壁画的内容,我们不了解埃及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陌生的内容太多,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太少,距离感必然加大,在有限的时间单位内不能吸引学生,这样的课无论有怎样深远的意义,也会很快流于形式,形成时间和资源浪费,不产生效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逐渐淡薄,失去了鉴赏课的意义。因此在欣赏课中,课程欣赏的内容选择那些贴近现实,略高于学生审美水平的作品,将美术教学引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这样学生利于接受,引起共鸣,培养兴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3.从形式上,让学生独立分析并阐述观点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并未体现出来,所以,在没有应试成绩的束缚下,我们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阐述观点,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提高艺术欣赏的水平和能力。
二、创设课程索引
众所周知,艺术感觉是逐渐培养的,需要多方面的熏陶,它应回到人的灵性的位置上。并非人人将来都会成为艺术家,我们应该让艺术走进生活,使我们对美有所认识,并学会用真诚而朴素的态度对待问题,这同样是美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不受人为的世俗的说教式的影响,独立感受。因此我在课堂上将其他专业的内容引入课堂,扩展学生知识的储备,创设了课程索引环节。这一环节为了贴近实际生活并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课堂内容改为:
播放一段音乐、观看一段采访、展示一组服装照片、朗诵一首诗、就某个成语做出古今不同的解释、欣赏一幅画等等,作为课程内容的引入部分,暨课程索引。当然这仅仅是一部分,在具体的课堂上,其内容可多可少,可以就某个问题做深入探讨,也可完全成为一堂音乐欣赏课。
三、问题链接
中职学生大多年龄在16、17岁,正是开始由少年转向青年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增强,以上的课堂设计正是本着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启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独立的人格来设立的。下面以两节课为例,来做出实验性的讲解:
第一节的内容:电影音乐欣赏。首先播放一段音乐。这段音乐采用的是日本电影《星星少年》的配乐。听时,要求学生跟随音乐闭目冥想,随心而动。听完后,首先,让学生表述内心所产生的感觉;接着,观看电影的故事梗概;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是否喜欢这部电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2.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这两个问题主要是从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的人的想法出发来设立的。)3.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大吗、障碍在哪里?5.你觉得你与主人公的差距在哪里?6.电影中不现实的部分在哪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能独立冷静的审视自己,学会为自己负责任,学会反思)
重温刚才的音乐,再次描述内心的感受;最后留作业,回去看完这部电影。说说你对中日关系怎么看,对日本人有怎样的印象,看过这电影之后是否还有一些新的认识(这是公民意识的培养,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政治,能够学会冷静、克制、理智、宽容的对待不同的观点看法,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有所警惕。)
第二放一段采访,比如采用的是央视记者柴静采访电影《桃姐》的主演叶德娴的电视录影。
作业:让学生回去看这部电影,并准备以下问题:1.故事内容对你引發了怎样的思考,意欲何为;(从德行的树立来考虑。)2.对主演的认识与评价;3.对制片及作者的再认识;(这两个问题体现的香港精神是什么,哪里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对不同的社会制度有所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4.你认为这一题材有怎样的普世价值;精神内涵是否应予以关注;5.你觉得是否有不良的一面,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学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公民意识的树立和养成。)
第二节的内容艺术作品赏析:欣赏北欧国家的工业产品设计回答以下问题:1.喜欢怎样的设计?2.为什么我们想不到,差距在哪里?(反思我们的文化,客观分析——爱国主义的培养)3.概括总结对这些产品设计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设计的终极价值在哪里,产品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环保精神以及领先的现代意识又是如何体现和表达的。让我们看到差距,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反思
做了20多年的中职美术教师,我对美术教育却有越来越多的困惑。虽然,多次在课程内容及形式上做出改变,但依然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无论从学生的内心接受程度还是我本人作为老师应给予的教学内容的多与少,知识点的深与浅,有时的把握都还略显脉络不够清晰。
因此,我们要以学生文本,以人为本。我们在不断提出创新的同时,应该给予学生自由思想的尊重。今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道德的缺失使有识之士转向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支撑。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艺术鉴赏课中不但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中职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应既符合现实现实需要,又给学生以理想的希望,帮助学生逐步正确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较师承担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授课,更是给学生以思想上的指导。作为艺术鉴赏课的教师任重而道远,要从生活中、历史文化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同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斥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在他看来,知识分子的形象应当是这样的:特立独行;能向权势说真话;耿直、雄辩、极为勇敢及愤怒。知识分子最可贵的价值在于他能够坚守住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
我认为,这正是进行美术教育改革和探索的最好的支持。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鉴赏课的教师,应该以大美的情怀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启迪和引导,使学生成为学有所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目前职业学校的生源,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家庭状况较差(包括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第二、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理解力较差,导致学生成绩差,极度缺乏自信,从而厌学;第三、知识面较窄,思路难以打开,对自己认识不清,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综上所述,这些学生逐渐变得缺乏热情,对很多事物带有抵触情绪,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较晚并且多有偏颇,这也使课程难以推进。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直接给学生讲授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经典的艺术作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存在距离感,接受起来相对吃力,所以,我对鉴赏课程内容的教学做了一点调整。
一、教学内容相对丰富
1.从概念上,将鉴赏课变为欣赏课
所谓鉴赏课,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作品做出分析,鉴赏,需要正反两方面评价,带有艺术评论的性质,但我们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不如让学生先会听,会看,从赏、析的角度引导学生进入艺术世界,引起一定的审美共鸣,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艺术作品的目标。所以我们将原有的教学课程鉴赏改成欣赏。
2.在内容上,将高大全的经典变为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
在原有的鉴赏课程中,普遍选择高大全式的经典作品,而对于这类作品学生由于知识层面的欠缺,无法领会作品的深意。例如:鉴赏课中有古埃及壁画的内容,我们不了解埃及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陌生的内容太多,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太少,距离感必然加大,在有限的时间单位内不能吸引学生,这样的课无论有怎样深远的意义,也会很快流于形式,形成时间和资源浪费,不产生效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逐渐淡薄,失去了鉴赏课的意义。因此在欣赏课中,课程欣赏的内容选择那些贴近现实,略高于学生审美水平的作品,将美术教学引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这样学生利于接受,引起共鸣,培养兴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3.从形式上,让学生独立分析并阐述观点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并未体现出来,所以,在没有应试成绩的束缚下,我们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阐述观点,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提高艺术欣赏的水平和能力。
二、创设课程索引
众所周知,艺术感觉是逐渐培养的,需要多方面的熏陶,它应回到人的灵性的位置上。并非人人将来都会成为艺术家,我们应该让艺术走进生活,使我们对美有所认识,并学会用真诚而朴素的态度对待问题,这同样是美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不受人为的世俗的说教式的影响,独立感受。因此我在课堂上将其他专业的内容引入课堂,扩展学生知识的储备,创设了课程索引环节。这一环节为了贴近实际生活并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课堂内容改为:
播放一段音乐、观看一段采访、展示一组服装照片、朗诵一首诗、就某个成语做出古今不同的解释、欣赏一幅画等等,作为课程内容的引入部分,暨课程索引。当然这仅仅是一部分,在具体的课堂上,其内容可多可少,可以就某个问题做深入探讨,也可完全成为一堂音乐欣赏课。
三、问题链接
中职学生大多年龄在16、17岁,正是开始由少年转向青年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增强,以上的课堂设计正是本着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启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独立的人格来设立的。下面以两节课为例,来做出实验性的讲解:
第一节的内容:电影音乐欣赏。首先播放一段音乐。这段音乐采用的是日本电影《星星少年》的配乐。听时,要求学生跟随音乐闭目冥想,随心而动。听完后,首先,让学生表述内心所产生的感觉;接着,观看电影的故事梗概;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是否喜欢这部电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2.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这两个问题主要是从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的人的想法出发来设立的。)3.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大吗、障碍在哪里?5.你觉得你与主人公的差距在哪里?6.电影中不现实的部分在哪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能独立冷静的审视自己,学会为自己负责任,学会反思)
重温刚才的音乐,再次描述内心的感受;最后留作业,回去看完这部电影。说说你对中日关系怎么看,对日本人有怎样的印象,看过这电影之后是否还有一些新的认识(这是公民意识的培养,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政治,能够学会冷静、克制、理智、宽容的对待不同的观点看法,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有所警惕。)
第二放一段采访,比如采用的是央视记者柴静采访电影《桃姐》的主演叶德娴的电视录影。
作业:让学生回去看这部电影,并准备以下问题:1.故事内容对你引發了怎样的思考,意欲何为;(从德行的树立来考虑。)2.对主演的认识与评价;3.对制片及作者的再认识;(这两个问题体现的香港精神是什么,哪里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对不同的社会制度有所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4.你认为这一题材有怎样的普世价值;精神内涵是否应予以关注;5.你觉得是否有不良的一面,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学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公民意识的树立和养成。)
第二节的内容艺术作品赏析:欣赏北欧国家的工业产品设计回答以下问题:1.喜欢怎样的设计?2.为什么我们想不到,差距在哪里?(反思我们的文化,客观分析——爱国主义的培养)3.概括总结对这些产品设计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设计的终极价值在哪里,产品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环保精神以及领先的现代意识又是如何体现和表达的。让我们看到差距,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反思
做了20多年的中职美术教师,我对美术教育却有越来越多的困惑。虽然,多次在课程内容及形式上做出改变,但依然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无论从学生的内心接受程度还是我本人作为老师应给予的教学内容的多与少,知识点的深与浅,有时的把握都还略显脉络不够清晰。
因此,我们要以学生文本,以人为本。我们在不断提出创新的同时,应该给予学生自由思想的尊重。今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道德的缺失使有识之士转向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支撑。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艺术鉴赏课中不但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中职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应既符合现实现实需要,又给学生以理想的希望,帮助学生逐步正确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较师承担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授课,更是给学生以思想上的指导。作为艺术鉴赏课的教师任重而道远,要从生活中、历史文化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同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斥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在他看来,知识分子的形象应当是这样的:特立独行;能向权势说真话;耿直、雄辩、极为勇敢及愤怒。知识分子最可贵的价值在于他能够坚守住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
我认为,这正是进行美术教育改革和探索的最好的支持。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鉴赏课的教师,应该以大美的情怀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启迪和引导,使学生成为学有所成,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