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思维活动要求精确性,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模糊性;人类的自然语言应该具有精确度,但同时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模糊度。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具有高度复杂性,因此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度而导致简单化,而应该给模糊性思维以一席之地。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美学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给我们语文教学工作带来新的启示:语文教学在运用精确性思维的同时,还要运用模糊性思维,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形成互补关系。
模糊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①准确性。对于复杂的对象,模糊性思维实际上具有较大的准确度。对于人类的自然语言这种异常复杂的系统,必须借助模糊性思维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和运用。②灵活性。这种思维富于弹性,它有助于克服绝对化、简单化,而灵活地认识和把握某些事物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复合、转化等复杂关系。③发散性。这种思维发散度很高,在“求同”时也注意“求异”,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④创造性。正因为这种思维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它应该是创造性思维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阅读要有创见,表达要有新意,就往往离不开这种思维方式。由于模糊性思维具有这四个特点,因此,无论是学习语言文字,还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文体特点等,这种思维都可以广泛地运用。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正如王力先生所指出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的。”汉语中存在不少“亦此亦彼”的模糊现象,词与词组之间、有些词类之间、有些句子成分之间、有些句型之间、单句复句之间以及同一语言单位的不同语义之间,有时是难以用“非此即彼”的方法精确地加以划分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有时可以运用一点模糊性思维的方法。例如《社戏》中有这样三个句子: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③“……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这里,①③中加点词是形容词用作动词,②中的加点词意思是通常用来形容争先恐后,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词性是动词。教师如果结合词义的解释,引导学生领会这几个词都具有表示动态或表示性状的功能,它们在具体语法结构中的功能以显示动态为主时就可以看做动词,以描写性状为主时就可以看作形容词,那么,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词类的兼类现象了。教学中不必引进模糊结合论的术语,但实际上启发了学生初步运用模糊性思维的方法去领会汉语词类划分中的某些“弹性”。
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体裁特点等的领会,有时也不能仅仅采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而有必要适当采用某些模糊性思维的方法,以便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老师教学《岳阳楼记》的三、四自然段时,一学生认为:文中写“霪雨”“阴风”“浊浪”的阴冷险恶,写“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明媚欢欣,象征了封建时代政治上的治乱、盛衰,也象征了封建士大夫们仕途中的逆境、顺境。教师对此既不轻易否定,也不随便赞同。他首先肯定那位同学敢于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和好学深思的态度,然后引导同学们用模糊性思维的方法去把握这两段描写中的深层含义——对文中是否具有象征意义的问题,我们难以确证其有,但也不必断定其无,但我们在阅读时从景物中引出进一步的联想和想象当然是完全可以的。如有位老师对《荷塘月色》的写作意图提出自己的见解:“荷花的气质与朱自清先生的品格是共通的,它共通在一个‘清’字上。朱自清创作《荷塘月色》一文有以荷花自慰、自勉之意。”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又如,莫泊桑的《项链》中,玛蒂尔德夫妇苦苦奋斗十年,好不容易偿还了项链, 终于带着“天 真得意的神情笑了的时候,佛来思节夫人的一句话: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挂是假的,它至多值五百法郎……”文章就此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模糊的结尾。那么,小说后事如何?玛蒂尔德会有怎样的反应?玛蒂尔德身上的虚荣与诚实、吃苦耐劳又如何让我们看待等,可以形成诸多话题引发学生遐想,从中引领学生感受作品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这样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语文模糊教学的作用所在。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本身具有模糊性与明晰性,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决不能局限于精确领域,而忽略模糊领域,卢嘉锡曾说:“毛估和精确都是必不可少的认知阶段。在认识的头几个阶段,就要求拿出精确的答案来,是不可能的。总是先有毛估,再一步步逼近精确;总是先有模糊,再一步步走向清晰。毛估是认识的开端,也往往是认识突破的开端。”自然科学尚且如此,语文教学中就更需要承认模糊性的存在,并充分把握和运用这种存在去展开教学。唯其如此,方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与特色之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区实验学校)
模糊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①准确性。对于复杂的对象,模糊性思维实际上具有较大的准确度。对于人类的自然语言这种异常复杂的系统,必须借助模糊性思维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和运用。②灵活性。这种思维富于弹性,它有助于克服绝对化、简单化,而灵活地认识和把握某些事物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复合、转化等复杂关系。③发散性。这种思维发散度很高,在“求同”时也注意“求异”,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④创造性。正因为这种思维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它应该是创造性思维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阅读要有创见,表达要有新意,就往往离不开这种思维方式。由于模糊性思维具有这四个特点,因此,无论是学习语言文字,还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文体特点等,这种思维都可以广泛地运用。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正如王力先生所指出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的。”汉语中存在不少“亦此亦彼”的模糊现象,词与词组之间、有些词类之间、有些句子成分之间、有些句型之间、单句复句之间以及同一语言单位的不同语义之间,有时是难以用“非此即彼”的方法精确地加以划分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有时可以运用一点模糊性思维的方法。例如《社戏》中有这样三个句子: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③“……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这里,①③中加点词是形容词用作动词,②中的加点词意思是通常用来形容争先恐后,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词性是动词。教师如果结合词义的解释,引导学生领会这几个词都具有表示动态或表示性状的功能,它们在具体语法结构中的功能以显示动态为主时就可以看做动词,以描写性状为主时就可以看作形容词,那么,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词类的兼类现象了。教学中不必引进模糊结合论的术语,但实际上启发了学生初步运用模糊性思维的方法去领会汉语词类划分中的某些“弹性”。
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体裁特点等的领会,有时也不能仅仅采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而有必要适当采用某些模糊性思维的方法,以便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老师教学《岳阳楼记》的三、四自然段时,一学生认为:文中写“霪雨”“阴风”“浊浪”的阴冷险恶,写“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明媚欢欣,象征了封建时代政治上的治乱、盛衰,也象征了封建士大夫们仕途中的逆境、顺境。教师对此既不轻易否定,也不随便赞同。他首先肯定那位同学敢于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和好学深思的态度,然后引导同学们用模糊性思维的方法去把握这两段描写中的深层含义——对文中是否具有象征意义的问题,我们难以确证其有,但也不必断定其无,但我们在阅读时从景物中引出进一步的联想和想象当然是完全可以的。如有位老师对《荷塘月色》的写作意图提出自己的见解:“荷花的气质与朱自清先生的品格是共通的,它共通在一个‘清’字上。朱自清创作《荷塘月色》一文有以荷花自慰、自勉之意。”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又如,莫泊桑的《项链》中,玛蒂尔德夫妇苦苦奋斗十年,好不容易偿还了项链, 终于带着“天 真得意的神情笑了的时候,佛来思节夫人的一句话: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挂是假的,它至多值五百法郎……”文章就此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模糊的结尾。那么,小说后事如何?玛蒂尔德会有怎样的反应?玛蒂尔德身上的虚荣与诚实、吃苦耐劳又如何让我们看待等,可以形成诸多话题引发学生遐想,从中引领学生感受作品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这样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语文模糊教学的作用所在。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本身具有模糊性与明晰性,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决不能局限于精确领域,而忽略模糊领域,卢嘉锡曾说:“毛估和精确都是必不可少的认知阶段。在认识的头几个阶段,就要求拿出精确的答案来,是不可能的。总是先有毛估,再一步步逼近精确;总是先有模糊,再一步步走向清晰。毛估是认识的开端,也往往是认识突破的开端。”自然科学尚且如此,语文教学中就更需要承认模糊性的存在,并充分把握和运用这种存在去展开教学。唯其如此,方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与特色之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