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糖尿病是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的第四大死亡的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病情控制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表现较为明显、对控制和治疗不利的心理进行分析和认识,在临床上采取必要和及时的干预,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工作,助于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 糖尿病心理护理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55-01糖尿病是常见的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是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人体对糖、蛋白质、脂肪以及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对于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后,很多病患者表现出悲伤和恐惧等心理问题,甚至有的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接受患上糖尿病这一事实。对于糖尿病的治疗,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根治办法,只能依靠药物对病情加以控制和治疗。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病患者自身情绪上、行为上的自我管理。因此在临床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效果,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加以干预,给予及时、恰当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由于糖尿病的难根治性,许多病患者在心理上产生许多不利于控制和治疗的情绪,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1 悲观、失望的悲观心理
对于患有I型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群体主要为青少年,正处于求学奋进、满怀创业激情、对爱情充满期待的美好时光,他们很难在心理上接受患上糖尿病这一事实。在得知糖尿病没有根治办法,只能通过终身控制饮食来实现病情的控制和持续的治疗,心理上更多的表现出悲观和失望,对原本美好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对于部分遗传病因的患者甚至会将情绪迁移至父母身上,对父母产生深深的怨恨。
1.2 自责的心理
产生这样心理情绪的主要是2型糖尿病患者,这类群体主要是中年人。由于患上糖尿病对他们而言就不能更好的照顾家庭,还需支付很大的治疗费用,给家里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因而这部分人在情绪上主要表现出自责,尤其是得知自己的糖尿病遗传给孩子后则更加内疚。
1.3 恐惧不安的心理
恐惧和不安多表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因为2型糖尿是一种很难根治的终身性疾病,并且会随着病情的扩大,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因此他们不安,他们恐惧,惧怕将来痛苦,过分的关心治疗,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失眠等。
1.4 拒绝和不重视的心理
有的病患者得病后,怕被别人知道,于是拒绝主动接受治疗,导致病情得以迅速恶化。有的病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的了解,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比别人高,其他与其他人没什么区别,治疗不治疗无所谓,从而表现出不重视的心理,最终耽误的治疗时机。
1.5 厌世的心理
这常见于患病时间较长的糖尿病病患群体中。有的病患者出现了多种并发症,并且并发症较为严重时就会认为自己无药可救了,产生厌世的心理,觉得医疗已经不能缓解他们的病情,于是拒绝接受治疗,自暴自弃。
2 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采取的心理护理及疗效
在充分认识到不同类型糖尿病群体以及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后,医护人员和陪同治疗人员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对病患者及时给予心理护理。
2.1 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积极与病患者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针对不同的病患群体,医护人员和陪同治疗人员应该注意使用亲切和诚恳的语言,注意避免语言上给病患者造成无意的伤害。应多积极与病患者沟通,迅速建立起相互信任、融洽的护患关系,及时引导病患者发泄不良情绪,帮助病患者转移矛盾心理。积极鼓励病患者坚持治疗,并反复讲解糖尿病治疗的前景。医护人员可以邀请恢复情况较好的病患者加入,介绍他们的治疗经验和心态调整方法。临床上通过这样的心理干预能够明显缓解病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帮助他们共同树立起战胜糖尿病的信心。最终病患者情绪稳定后都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开展进一步的控制和治疗工作,并且取得较好的成效。
2.2 积极向病患者进行护理宣传讲解
对于那些表现拒绝和不重视糖尿病治疗的病患者,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积极与病患者沟通,向他们及时介绍糖尿病相关的常识、日常饮食控制方法、接受治疗对糖尿病控制和治疗的作用、不及时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危害以及与糖尿病护理有关的保健知识等。这样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突破病患者的心理屏障,消除过分的恐惧心理,帮助他们端正治疗心态。在临床上,更多的病患者能够意识到接受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管理和监督,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3 采取尊重的态度
临床上进行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该多站在病患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应更多的尊重病患者,多主动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心态和想法。在实施护理和治疗前应该积极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及时讲清楚护理内容和治疗具体步骤和预期的效果,并耐心回答病患者的疑问,获取病患者对护理和治疗的支持。在护理和结束后及时获取他们的反馈意见,以体现对病患者的尊重和重视。这样才能让病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才能在心理上接受护理和治疗,最终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3小结
近些年来看,全世界出现糖尿病患者有逐渐增加的情形,而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也日趋升高。面对这样的情形,加快临床的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重视心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能更好的缓解病患者身心的痛苦,并取得了良好的控制和治疗成效。
参考文献
[1] 孙晓梅,郑金波,张思云.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260.
[2] 赵亚芝,刘敬珍.影响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干预[J].河北医药.2011,33(02):312.
[3] 曹卫华,隋萍,孙金红,等.健康教育对提高Ⅱ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09):697-700.
作者简介:陆莉莉(1984.1-),女,汉族,浙江东阳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糖尿病护理。
【关键词】 糖尿病心理护理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55-01糖尿病是常见的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是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人体对糖、蛋白质、脂肪以及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对于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后,很多病患者表现出悲伤和恐惧等心理问题,甚至有的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接受患上糖尿病这一事实。对于糖尿病的治疗,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根治办法,只能依靠药物对病情加以控制和治疗。除此之外,还应加强病患者自身情绪上、行为上的自我管理。因此在临床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效果,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加以干预,给予及时、恰当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由于糖尿病的难根治性,许多病患者在心理上产生许多不利于控制和治疗的情绪,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1 悲观、失望的悲观心理
对于患有I型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群体主要为青少年,正处于求学奋进、满怀创业激情、对爱情充满期待的美好时光,他们很难在心理上接受患上糖尿病这一事实。在得知糖尿病没有根治办法,只能通过终身控制饮食来实现病情的控制和持续的治疗,心理上更多的表现出悲观和失望,对原本美好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对于部分遗传病因的患者甚至会将情绪迁移至父母身上,对父母产生深深的怨恨。
1.2 自责的心理
产生这样心理情绪的主要是2型糖尿病患者,这类群体主要是中年人。由于患上糖尿病对他们而言就不能更好的照顾家庭,还需支付很大的治疗费用,给家里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因而这部分人在情绪上主要表现出自责,尤其是得知自己的糖尿病遗传给孩子后则更加内疚。
1.3 恐惧不安的心理
恐惧和不安多表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因为2型糖尿是一种很难根治的终身性疾病,并且会随着病情的扩大,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因此他们不安,他们恐惧,惧怕将来痛苦,过分的关心治疗,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失眠等。
1.4 拒绝和不重视的心理
有的病患者得病后,怕被别人知道,于是拒绝主动接受治疗,导致病情得以迅速恶化。有的病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的了解,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比别人高,其他与其他人没什么区别,治疗不治疗无所谓,从而表现出不重视的心理,最终耽误的治疗时机。
1.5 厌世的心理
这常见于患病时间较长的糖尿病病患群体中。有的病患者出现了多种并发症,并且并发症较为严重时就会认为自己无药可救了,产生厌世的心理,觉得医疗已经不能缓解他们的病情,于是拒绝接受治疗,自暴自弃。
2 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采取的心理护理及疗效
在充分认识到不同类型糖尿病群体以及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后,医护人员和陪同治疗人员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对病患者及时给予心理护理。
2.1 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积极与病患者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针对不同的病患群体,医护人员和陪同治疗人员应该注意使用亲切和诚恳的语言,注意避免语言上给病患者造成无意的伤害。应多积极与病患者沟通,迅速建立起相互信任、融洽的护患关系,及时引导病患者发泄不良情绪,帮助病患者转移矛盾心理。积极鼓励病患者坚持治疗,并反复讲解糖尿病治疗的前景。医护人员可以邀请恢复情况较好的病患者加入,介绍他们的治疗经验和心态调整方法。临床上通过这样的心理干预能够明显缓解病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帮助他们共同树立起战胜糖尿病的信心。最终病患者情绪稳定后都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开展进一步的控制和治疗工作,并且取得较好的成效。
2.2 积极向病患者进行护理宣传讲解
对于那些表现拒绝和不重视糖尿病治疗的病患者,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积极与病患者沟通,向他们及时介绍糖尿病相关的常识、日常饮食控制方法、接受治疗对糖尿病控制和治疗的作用、不及时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危害以及与糖尿病护理有关的保健知识等。这样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突破病患者的心理屏障,消除过分的恐惧心理,帮助他们端正治疗心态。在临床上,更多的病患者能够意识到接受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管理和监督,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3 采取尊重的态度
临床上进行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该多站在病患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应更多的尊重病患者,多主动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心态和想法。在实施护理和治疗前应该积极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及时讲清楚护理内容和治疗具体步骤和预期的效果,并耐心回答病患者的疑问,获取病患者对护理和治疗的支持。在护理和结束后及时获取他们的反馈意见,以体现对病患者的尊重和重视。这样才能让病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才能在心理上接受护理和治疗,最终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3小结
近些年来看,全世界出现糖尿病患者有逐渐增加的情形,而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也日趋升高。面对这样的情形,加快临床的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重视心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能更好的缓解病患者身心的痛苦,并取得了良好的控制和治疗成效。
参考文献
[1] 孙晓梅,郑金波,张思云.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260.
[2] 赵亚芝,刘敬珍.影响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干预[J].河北医药.2011,33(02):312.
[3] 曹卫华,隋萍,孙金红,等.健康教育对提高Ⅱ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09):697-700.
作者简介:陆莉莉(1984.1-),女,汉族,浙江东阳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糖尿病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