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划新的课程体系时,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为此,《数学课程标准》调整了数学学科的结构,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些知识性的领域外,设置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一数学学习领域. 本文主要阐述了笔者在教育硕士就读期间对所教班级在数学活动中的一些尝试,让学生走进生活,体会到在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
【关键词】 调查;实验;活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努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我认为这里的“数感”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数学敏感性. 通过调查和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调查和实验的内涵
调查和实验提供了用于表现性评价的各种动手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 学生通过从事调查、实验,以及在进行调查实验任务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有助于实现发展自身的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加强对数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促进对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了解. 这些调查和实验可以是科学定向的,但在其中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是基于数学内部的知识的,比如对数学规律或模式的探索等.
二、调查与实验的主要形式
在实践中,分组活动是调查与实验的主要形式,活动小组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性,为了最大限度地给不同层次学生平等、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机会,教师经调查和综合分析,根据上一年度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及学生的智力因素、已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习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全体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进而将所带的普通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毅力强);B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兴趣不稳定);C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结合学生的能力状况,将各层次学生进行分组,使各组同学的总体学习能力,成绩情况基本相当. A层次的同学为各组的组长,其中,具体的分工情况视反馈类型由组长及教师确定.
表1 学生分层(分组)情况表
三、调查与实验的活动设计
组织有思考性、探究性、交流性氛围的调查与实验活动,应从问题入手,抓住学生的情感进行调控. 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具有层次性、跳跃性,让学生既有思考的可能,也有探究的必要. 再则要发扬教学民主,减少教师人为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使其具有操作性、实效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一章,我们与学生一起设计了一些活动,如统计不同名人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洋快餐和中式快餐谁更受国人喜爱等,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并共同分享研究成果,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知识本身的探究中,组织学生讨论了中位线真的会影响小的四边形吗,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等问题.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并运用PPT或WORD的形式,记录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教师可以在看到汇报论文后,通过评语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工作予以肯定;也可以在全班范围将各小组的成果展开汇报、交流、探讨,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感受到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存在问题后的成功.
四、活动效果分析
1. 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相互协调能力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调查实验,学生定期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与同学的接触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办事”能力. 所以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实践,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小组间的竞争机制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提高在社会的适应能力,为未来走向社会更多地开展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讲评和汇报,小组定期轮换小组发言人,通过对小组研究结果的汇报及讲解,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步提高,特别是利用数学语言表达方面较实验初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对数学学习也有促进作用,学生在汇报之前必须将要讨论的问题理解深刻,才可能讲解透彻. 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3. 数学思维及解题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活动的小组汇报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例如,起初,学生在讲解自己小组的活动时只是说明得到了什么结果,没有数学的思维. 经过若干次的汇报,学生在讲解时会分析“通过这个活动我们要说明什么问题”,“若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些什么”等等,以及最后还会总结与反思等,这对学生今后解决问题是大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合理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宏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4.
[2]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3]马复,綦春霞.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关键词】 调查;实验;活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努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我认为这里的“数感”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数学敏感性. 通过调查和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调查和实验的内涵
调查和实验提供了用于表现性评价的各种动手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 学生通过从事调查、实验,以及在进行调查实验任务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有助于实现发展自身的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加强对数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促进对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了解. 这些调查和实验可以是科学定向的,但在其中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是基于数学内部的知识的,比如对数学规律或模式的探索等.
二、调查与实验的主要形式
在实践中,分组活动是调查与实验的主要形式,活动小组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性,为了最大限度地给不同层次学生平等、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机会,教师经调查和综合分析,根据上一年度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及学生的智力因素、已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习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全体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进而将所带的普通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毅力强);B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兴趣不稳定);C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结合学生的能力状况,将各层次学生进行分组,使各组同学的总体学习能力,成绩情况基本相当. A层次的同学为各组的组长,其中,具体的分工情况视反馈类型由组长及教师确定.
表1 学生分层(分组)情况表
三、调查与实验的活动设计
组织有思考性、探究性、交流性氛围的调查与实验活动,应从问题入手,抓住学生的情感进行调控. 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具有层次性、跳跃性,让学生既有思考的可能,也有探究的必要. 再则要发扬教学民主,减少教师人为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使其具有操作性、实效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一章,我们与学生一起设计了一些活动,如统计不同名人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洋快餐和中式快餐谁更受国人喜爱等,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并共同分享研究成果,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知识本身的探究中,组织学生讨论了中位线真的会影响小的四边形吗,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等问题.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并运用PPT或WORD的形式,记录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教师可以在看到汇报论文后,通过评语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工作予以肯定;也可以在全班范围将各小组的成果展开汇报、交流、探讨,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感受到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存在问题后的成功.
四、活动效果分析
1. 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相互协调能力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调查实验,学生定期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与同学的接触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办事”能力. 所以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实践,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小组间的竞争机制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提高在社会的适应能力,为未来走向社会更多地开展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讲评和汇报,小组定期轮换小组发言人,通过对小组研究结果的汇报及讲解,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步提高,特别是利用数学语言表达方面较实验初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对数学学习也有促进作用,学生在汇报之前必须将要讨论的问题理解深刻,才可能讲解透彻. 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3. 数学思维及解题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活动的小组汇报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例如,起初,学生在讲解自己小组的活动时只是说明得到了什么结果,没有数学的思维. 经过若干次的汇报,学生在讲解时会分析“通过这个活动我们要说明什么问题”,“若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些什么”等等,以及最后还会总结与反思等,这对学生今后解决问题是大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合理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宏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4.
[2]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3]马复,綦春霞.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