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培育农村“种子”教师 助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me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启动后,我市随即组建了领导组、专家组、评估组与工作组,深入开展需求调研,科学规划培训项目,有序开展项目申报,竞标确定了西南大学等七所高校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等项目承担单位。我市共培训农村教师33 950人,其中置换脱产研修800人、短期集中培训2 650人、远程培训30 500人,涵盖了重庆市40个区县,涉及农村中小学3 800余所。
  归结起来,重庆市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项目定位:着眼“统筹”促“联动”
  
  认识到位是基础,联动协作是关键。为有序高效推进“国培”工作,重庆市教委精心谋划、整合力量、分工协作、互补优势,携手奏响了一曲“国培计划”协奏曲。
  1.定位农村教师的“国培年”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从教师开始”,重庆人已达成这一共识。“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是推动我市加快建设城乡教育统筹实验区的“发动引擎”。“抢抓难得机遇,激活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这是重庆对国培的认识之基。为此,重庆教育将2010年明确定位为农村教师的“国培年”,遴选了33 950名农村骨干教师,相当于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20%参与培训,力求以点带面,辐射全局,数以万计的农村教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专业发展机会。
  2.纳入全市教师培训规划体系
  我市将“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纳入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强师兴教”行动计划中,建立健全了“国培作示范、市培抓重点、区县保全员、学校重教研”的四级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国培、市培、县培、校本”有机衔接、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的培训机制,力争五年内让所有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接受一次高规格的教师培训。
  3.构建“一盘棋”的运行机制
  我市构建了“上下联动、城乡互动、整体推动”的国培运行机制。市教委明确提出“领导挂帅制度化,组织保障常态化”,组建了项目领导组、专家组、工作组和评估组;市教科院、技装中心、教育评估院积极参与国培工作的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和质量评估;各承办高校通过与教师进修学院合作,精选了46所基地学校开展影子研修,形成了“项目高校牵头、进修学院协调、教研员蹲点、基地校负责、学习小组互助”的“五级联动模式”;各区县、学校牵头负责区域内、校内教师资源的统筹调配,确保了“国培”学员无一缺位。
  
  二、项目规划:立足“两端”破“困局”
  
  “国培计划”是一项旨在破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局的民心工程。在项目规划上,我市按照“立足市情、面向薄弱、系统设计、分层立项”的思路,正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欠缺、动力不足、效果不佳等问题,抓好项目设计、创新工作路径。
  1.以成长规律为着眼点,规划“三类”培训项目
  我市遵循“合格教师—教学骨干—教学能手—市级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农村教师成长规律,紧抓“农村学科带头人”高端顶级教师和“农村教学骨干”中端优质教师,突破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即两翼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难点,聚集重庆市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紧缺与薄弱学科,创新设计了三大类别10个子项目56个学科的国培项目体系。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针对农村高端教师缺乏这一现状,我们设计了100人的学科带头人研修项目;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上,针对我市留守儿童众多这一市情,设计了400名“留守儿童”班主任专题培训;针对两翼地区教育发展实际,量身打造了12个薄弱学科、紧缺学科专设项目;在远程培训项目中,针对我市城乡教育差距明显,选择了100所城市优质中小学和100所农村项目学校,结对实施“领雁工程”。
  2.以持续递进为着力点,探寻“五子”培训路径
  “国培计划”旨在为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探索新路。为此,我市开创了“区县选苗子—高校育弟子—基地当影子—回校做种子—积极探路子”的“五子递进”的项目运行路径:各区县从农村学校用心选拔参训“苗子”;通过置换脱产、短期集中或网络远程等方式,各高校与培训机构精心培育“弟子”;各实践基地学校和指导教师潜心引领“影子”;经历专业发展的更新与升级过程,成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示范“种子”;进而为统筹城乡教育探索新“路子”。这是我市深刻领会“国培计划”宗旨,成功实施农村教师培训项目的创新之举。
  
  三、项目实施:围绕“四步”求“实效”
  
  设计师先导,过程是关键。我市规划设计了“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反思研修、实践研修”的“四段式”培训模式。
  1.理论研修拓视野
  2010年的重庆国培学员中,96%的学员已经有了五年及以上工作经历,不同程度面临着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和事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双重困境。在这种情形下,理论功底深厚、熟悉学科前沿的高校专家的专业引领往往能唤醒学员的发展动力,起到强烈的震撼效果。理论研修定位于更新学员理念与知识结构,构建了“上位板块、中位板块、下位板块”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帮助学员在观念上完成一次“洗礼”,在知识上得到一次“充电”。
  2.影子研修促转化
  影子研修锁定学员教学能力的改善,按照择优就进原则,组织学员到精选的46所影子基地学校开展“带问、带课、带研、带学、带资”和“听、观、问、议、思、做”的“五带六步”研修活动,促进学员将研修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能力。
  3.反思研修上水平
  反思研修期间,各高校组建了“一个高校专家、一个学科教研员、一个研究生、一个参培学员”的“四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规定了学员需要完成“五个一”研修任务,即“撰写一个课堂教学观察报告、打磨一份高水平的教案、奉献一堂优质公开课、发表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组织一次教学研修活动”。反思研修旨在加速学员成长过程,引领学员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跨越。
  4.实践研修做示范
  实践研修着力发挥学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学员所在学校和片区为基地,开展上展示课、专题讲座等活动。项目高校、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区县教研培训机构、所在单位四方协作,由区县和学校给学员提任务、压担子,由高校和进修机构提供远程指导和实地指导,引导学员将培训成果运用在课堂上,开花在校园,结果在大农村。
  
  四、项目管理:注重“四实”抓“规范”
  
  我市明确将“国培计划”定位为教师培训的“头号工程”,严格管理制度和监控举措,以规划管理保障培训质量效益。第一是落实责任机制,市教委与各项目承担高校签订《项目实施责任书》,明确了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筹备、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培训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责任;第二是落实管理制度,出台了管理办法,厘定了项目管理单位、项目承担单位、送培单位、参培教师的四方职责;第三是落实阶段交流,市级层面先后召开了13次专题会议,总结交流不同阶段实施经验,部署工作安排;第四是落实暗访巡查,在市教委师范教育处的带领下,市继教中心、市国培办工作人员20余次到7所项目高校、46个实践基地学校调研,检查项目实施情况,督促指导研修工作。
  
  五、资源建设:优化“五项”保“运行”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以课题研究、专家资源、实践基地、宣传报道、运作经费等五个方面为重点,形成了“理论—师资—基地—舆论—经费”五项到位的资源系统。第一是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立项了“国培计划”重点课题9项、规划课题12项,做到理论引导到位。第二是组建了由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宋乃庆教授担纲领衔的专家小组,其中市外特聘专家占38%,一线教师占42%,具有正高职称的超过60%,做到培训师资到位。第三是评选认定了100所教师培训实践学校,择优就近选择46所基地学校参与本次国培工作,做到影子研修落实到位。第四是注重宣传报道,《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我市“国培计划”进行了深度报道,做到舆论引领到位。第五是从市级教师培训经费中,专项列支项目配套经费210万元,做到经费保障到位,为“国培计划”的有效运转保驾护航。
  
  六、质量评估:突出“三导”重“引领”
  
  从启动“国培计划”开始,我市就着力转变管理模式,引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这一专业评估机构对项目进行评估,设计了“有效引导—过程指导—全程督导”的“三导并重”专业评估模式。项目实施前,评估院建立了“国培计划”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制定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估制度,构建了“组织健全、程序完备、操作规范、运转协调”的评估工作机制。项目实施中,组织专家多次分赴项目承担高校和基地校进行过程评估与督导,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反馈至各承办单位。项目结束后,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对项目承办单位开展了终结性评估,对每个项目实施情况予以量化评价,形成了结论据实可信、问题剖析透彻、建议明确实用的项目评估报告,为强化后续跟踪、梳理今后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0年重庆市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工作可谓亮点纷呈、精彩迭出,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于本次国培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学员角色转变缓慢、经费标准相对偏低等。2011年,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改进工作。一是合理确定置换脱产研修规模,适当增加人均经费标准,按照“提高标准、调整规模、提高质量、树立品牌”的思路去开展工作。二是完善学员遴选办法,做好学员观念转变工作,创造条件让学员潜心投入到研修培训中。三是做好学员后勤保障工作,在强化项目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注重对学员的人性化服务。四是强化学员训前需求调研,优化课程内容与研修方式,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推动我市的“国培计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郭冰)
其他文献
一、来访者的一般资料  1.一般情况  C,男,16岁,身高约1.70米,某中学高一年级重点班学生,身材中等,为本班班长。家庭经济条件较富裕,家中有一个弟弟。C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成员无精神疾病史,父母婚姻状况良好,未接受过心理咨询。  2.问题表现  2010年12月9日,在与C班主任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表示C学段一考试(期中考试)退步比较大,考试之后的一段时间,学习和情绪状态都不太好。班主
编者按:   为让最优秀的人当老师,培养一批批优秀教师,从2007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施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于师范生而言,要想由一名优秀的学生成长为一名称职的教师,教育实习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初步完成自己的职业定位、人生定位,并以此为起点,正式迈向未来教育家之路。本栏目将密切关注他们迈出的第一个步伐,记载他们初为人师的思想点滴,以供后来者镜鉴。    时间的潮水
是年七月,吾等十余人背京师,穿河北,引路而上,直至沽源。于斯地,顿脚歇足,实践交流。期间聚白河源、游五花甸、高三远足、讲座、聚餐,往来十余日,竟不思归。于今日,已近月余,吾因思怀心切,遂作斯赋,谨记之。文曰:  时惟七月,序属三伏,于时为阳,天热昼长。月落而起,日出而行,披晨雾、斩荆露、跨石桥、穿隧洞,一路向北。风萧萧以盈袖,车踽踽以独行。及至沽源,无奈水竭食尽,车殆人乏。惟见车道两旁,洼然坑然,
是年七月,吾等十余人背京师,穿河北,引路而上,直至沽源。于斯地,顿脚歇足,实践交流。期间聚白河源、游五花甸、高三远足、讲座、聚餐,往来十余日,竟不思归。于今日,已近月余,吾因思怀心切,遂作斯赋,谨记之。文曰:  时惟七月,序属三伏,于时为阳,天热昼长。月落而起,日出而行,披晨雾、斩荆露、跨石桥、穿隧洞,一路向北。风萧萧以盈袖,车踽踽以独行。及至沽源,无奈水竭食尽,车殆人乏。惟见车道两旁,洼然坑然,
“栀子花开啊开,栀子花开啊开,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栀子花开啊开,栀子花开啊开,是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这优美悦耳的旋律,这朴素淡雅的歌词,总是让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总是让我回想起在凤仪支教的日子。  在凤仪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虽然支教结束了,但是这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蓦然回首,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庞,那一个个活泼的身影,那一段段难忘的故事,都是如此的亲切动人。
从小到大,我拥有太多太多的雅号,“鼻涕虫”“馋嘴猫”“淘气宝”等,但它们都随着年龄的增长离我而去了,可一直伴随着我的还有一个能让我快乐的名字—“孩子王”。 小时候
期刊
说到考试,不是我吹,咱们可是考场上的老手了。什么期中考、期末考、中考,咱什么大风大浪没经历过?现在就只差高职考了(不过,也不远矣)。打从上学以来咱们考过的卷子叠起来可
如何教育儿童,这几乎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严父慈母,虎妈猫爸,有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有提倡对孩子“一要理解、二要解放”的;有力主“严师出高徒”的,有坚持“宽容才有快乐”的;有恪守《三字经》“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原则的,有崇尚王阳明“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思想的。是尊重、呵护、关爱,还是训斥、贬损、苛责,公说公有理,婆
今天,我们和财政部一起在这里召开“国培计划”总结交流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2010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情况和经验,研讨如何 Today, we and the Ministry
3月20日上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一年一度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的主题报告拉开序幕。广电总局在先后送走了“西新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