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是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教学实际为基础而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研学”主要是教师提出“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解惑析疑,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研学后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一、形成课堂“研学”的常规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以学为基础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研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和习惯,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研学活动可以安排课前预习或有关数据的收集,完成研学任务,上课进行小组交流再汇报。例如《我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文段了解“水”的各种形态和变化。在预习中,笔者让学生先了解“水”,认识“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水的各种形态。在教学中这有利于突破这一节课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研学活动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让学生预习后进行研学,把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图片连起来。学生自学后都能很快连出图片的顺序。但后面要求说一说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准确地说出进化的过程。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后续的研学活动,能掌握得更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遇到疑难问题,研学活动就随时随地主动展开了,拓展练习的研学在课后最为常见。新课标倡导自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适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自学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
(二)以合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会学为关键
创建生态课堂、绿色课堂,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以体现“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方式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形式已被教师广泛采用。这种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课改的深入发展,是“研学后教”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立语文小组(4~6人),自主选定小组长,小组讨论是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进行的,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中青年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注意小组讨论的内容和时间。小组讨论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否则,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根据讨论的需要,教师要做好安排,让每一分钟都不浪费。在“研究性学习”中,在小组讨论的合理发展中,可以弥补许多学生对教师缺乏差异化的取向,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分组讨论”,真正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学生的交往、表达等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会学,实现高效的课堂。
(三)以巧设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悦学为提升
“研学后教”要巧设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收获成功的体验。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有讲述,有实物投影展示,有用小黑板进行展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例如在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的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后进行小组交流与知识整理,小组各成员分别展示了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和相关资料:小松鼠喜欢爬树;小狗喜欢吃骨头;萤火虫能发出亮光;鹦鹉学人说话等等。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增强了自信,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都是不相同的。这一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展示内容的交流要集中而有针对性,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好坏,漫无目的地展示和沟通,否则很难发挥其作用。在展示交流活动时,活动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科学界定展览与交流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使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收获和发展来表现。例如新教材《树之歌》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的树,如果让每一小组把预习情况都展示出来,既浪费时间,也容易重复。因而教师要选择几组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了解不同树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学生思维深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意图,亮出课堂精彩
新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地留有空间,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题——如何活用教材?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和接受理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课外知识的收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清醒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发展,站在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揣摩教材编写的意图(素材内容的选取、编排的体系、课后练习选取等);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充分挖掘教材编写的意图,合理地使用和创造性地重组教材。
(一)开发挖掘,关注教材的系统性
分析教材编排系统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种知识的分布情况,认识各种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关系,以及它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同样的知识,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每一个单元的后续课文学习作铺垫等。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前后脱节或者重复,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研学任务,让“研学后教”亮出课堂精彩。例如:新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大禹治水》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人物的特点。接下来《朱德的扁担》和《难忘的泼水节》中,学生可以根据《大禹治水》中学习到的方法来了解人物特点。如此了解教材不是独立的,每个单元都有它的编排意图,更好地在研学过程中发挥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动性。
(二)巧设练习,拓展教材课后题的应用性
课后题是語文教材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文学习的延续,必要的、恰当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所学语文课文内容,掌握所学语文基本技能,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课后题在教材解读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课后题的设计要注意目的性、层次性,要研究课后题所蕴含的语文思想方法及其拓展性,要研究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练习形式,了解其特点和作用。在课后题解读过程中,除了对课后题是否可以拓展延伸进行研究以外,还可以分析课后题的形式是否具有趣味性与有效性。如《曹冲称象》课后题中,第一题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曹冲的聪慧和心思细密。接着第二题让学生给称象过程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如此一来,学生能快速地对课文进行重组学习,再一次了解曹冲的称象过程。教师接着接出问题:“你们觉得曹冲的这种方法好吗?”“如果是现在,你们觉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呢?”如此一来,把课后题进行拓展延伸,很好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其明白现代科技的先进。
“研学后教”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其最终目的是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摘取知识的果实。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一、形成课堂“研学”的常规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以学为基础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研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和习惯,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研学活动可以安排课前预习或有关数据的收集,完成研学任务,上课进行小组交流再汇报。例如《我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文段了解“水”的各种形态和变化。在预习中,笔者让学生先了解“水”,认识“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水的各种形态。在教学中这有利于突破这一节课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研学活动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让学生预习后进行研学,把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图片连起来。学生自学后都能很快连出图片的顺序。但后面要求说一说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准确地说出进化的过程。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后续的研学活动,能掌握得更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遇到疑难问题,研学活动就随时随地主动展开了,拓展练习的研学在课后最为常见。新课标倡导自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适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自学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
(二)以合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会学为关键
创建生态课堂、绿色课堂,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以体现“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方式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形式已被教师广泛采用。这种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课改的深入发展,是“研学后教”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立语文小组(4~6人),自主选定小组长,小组讨论是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进行的,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中青年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注意小组讨论的内容和时间。小组讨论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否则,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根据讨论的需要,教师要做好安排,让每一分钟都不浪费。在“研究性学习”中,在小组讨论的合理发展中,可以弥补许多学生对教师缺乏差异化的取向,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分组讨论”,真正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学生的交往、表达等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会学,实现高效的课堂。
(三)以巧设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悦学为提升
“研学后教”要巧设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收获成功的体验。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有讲述,有实物投影展示,有用小黑板进行展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例如在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的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后进行小组交流与知识整理,小组各成员分别展示了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和相关资料:小松鼠喜欢爬树;小狗喜欢吃骨头;萤火虫能发出亮光;鹦鹉学人说话等等。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增强了自信,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都是不相同的。这一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展示内容的交流要集中而有针对性,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好坏,漫无目的地展示和沟通,否则很难发挥其作用。在展示交流活动时,活动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科学界定展览与交流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使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收获和发展来表现。例如新教材《树之歌》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的树,如果让每一小组把预习情况都展示出来,既浪费时间,也容易重复。因而教师要选择几组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了解不同树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学生思维深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意图,亮出课堂精彩
新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地留有空间,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题——如何活用教材?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和接受理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课外知识的收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清醒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发展,站在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揣摩教材编写的意图(素材内容的选取、编排的体系、课后练习选取等);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充分挖掘教材编写的意图,合理地使用和创造性地重组教材。
(一)开发挖掘,关注教材的系统性
分析教材编排系统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种知识的分布情况,认识各种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关系,以及它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同样的知识,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每一个单元的后续课文学习作铺垫等。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前后脱节或者重复,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研学任务,让“研学后教”亮出课堂精彩。例如:新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大禹治水》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人物的特点。接下来《朱德的扁担》和《难忘的泼水节》中,学生可以根据《大禹治水》中学习到的方法来了解人物特点。如此了解教材不是独立的,每个单元都有它的编排意图,更好地在研学过程中发挥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动性。
(二)巧设练习,拓展教材课后题的应用性
课后题是語文教材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文学习的延续,必要的、恰当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所学语文课文内容,掌握所学语文基本技能,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课后题在教材解读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课后题的设计要注意目的性、层次性,要研究课后题所蕴含的语文思想方法及其拓展性,要研究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练习形式,了解其特点和作用。在课后题解读过程中,除了对课后题是否可以拓展延伸进行研究以外,还可以分析课后题的形式是否具有趣味性与有效性。如《曹冲称象》课后题中,第一题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曹冲的聪慧和心思细密。接着第二题让学生给称象过程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如此一来,学生能快速地对课文进行重组学习,再一次了解曹冲的称象过程。教师接着接出问题:“你们觉得曹冲的这种方法好吗?”“如果是现在,你们觉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呢?”如此一来,把课后题进行拓展延伸,很好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其明白现代科技的先进。
“研学后教”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其最终目的是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摘取知识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