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桥
古时,洛阳盆地河流密布,伊河、洛河、廛河、颍河,及众多毛细血管样的水系根须般蜿蜒虬曲。古人逐水而居,洛阳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应该是夏商周三代在此建都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有河就有桥,桥是河上的路。
最早的洛阳桥出现在哪个朝代?《河南府志》记载:洛阳七里涧桥也称旅人桥,在晋代京师建春门东七里的七里涧上。《水经注》里也提到这座旅人桥,大约建成于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石拱桥了。
岁月苍茫,桥上走过多少南来北往的人?桥下的流水又流走多少岁月和往事?没人说得清。也没人想到,这座桥会和一位魏晋名士的名字连在一起。旅人桥建成20年后,竹林七贤的领袖,那位龙章凤姿名满天下的嵇康,在三千太学生锥心的恸哭中血洒桥畔。旅人桥不知何时塌毁了,但《广陵散》的绝唱却在岁月深处萦绕不散。
旅人桥之后,是名气更大的天津桥。
天津桥始建于隋,废于元。隋唐时,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十分繁华。
古人把洛水誉为“天汉”,即天河、银河,而帝都洛阳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天河的渡口即天津,那么这座浮桥自然是“天津桥”了。隋末,天津桥被李密起义军焚毁。唐初在原址上重建,并改为石桥,仍称天津桥,又称洛阳桥。
天津桥北与皇城正门——端门相应,南与隋唐洛阳城南北主干道——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拂晓,漫步桥上,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河岸杨柳如烟,河面波光粼粼,偶尔钟声悠扬,这就是“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
洛阳城十万人家,天津桥长虹卧波,多少紫衣绿袍的骚客走过,他们留下了不同的诗,也留下了不同的故事。
在洛阳做官的孟郊走过。“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从长安来的李白走过,在桥头的董家酒楼饮酒作诗:“忆昔洛阳董糟丘,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在香山隐居的白居易走过。“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洛阳才子刘希夷走过。“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
大历才子李益走过。“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晚唐诗人雍陶走过。“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屡次落第祸乱大唐的黄巢走过。“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杆看落晖。”
住在洛阳的理学家邵雍走过。“春看洛城花,秋玩天津月;夏披嵩岭风,冬赏龙山雪。”
这些诗,成为天津桥时尚、隽永、风雅、奇绝的装饰,也把天津桥濡染成一座文化的桥。
可惜,金代,洛阳桥毁于大火,断桥残础,渐渐湮没在河床之下。近代,吴佩孚在原桥址旁修桥一座,仍称天津桥,接续起千年的风雅。
隋唐宋元,天津桥,一座历史的T型台,记录着多少隋唐风月、宋元烟尘的历史演出。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天津桥悲情谢幕了,午桥悄然现身。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宋代西京洛阳的东南有座午桥,也许它并不奇伟,但与张继夜泊的枫桥一样,因了洛阳诗人陈与义的这首词,千百年来傲然横卧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河流上。
旅人桥、天津桥、午桥,都在洛阳,统称洛阳桥,但有趣的是,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居然也有一座“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原名“万安桥”,何以取名洛阳桥呢?
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不安,大量中原人南迁闽南一带,看到泉州的山川地势很像故都洛阳,就以洛阳名之,于是,江为洛阳江,桥为洛阳桥,寄托了他们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泉州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被茅以升称为“福建桥梁的状元”。
桥南有为纪念北宋大书法家蔡襄建桥之功而建造的“蔡忠惠公祠”。祠中有两块大石碑,刻着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碑文之精炼,书法之遒丽,刻功之生动,被后世称为“三绝”。
泉州洛阳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潮声”,以其“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的壮观奇景,被称为泉州十景之一。
这座不在洛阳的洛阳桥,承载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承载着东方建筑的精湛艺术,也承载着客家河洛郎的故乡情结。
旅人桥、天津桥、午桥、泉州洛阳桥,是横在洛水和洛阳江上的一支支横笛,流水样的岁月是它吹奏的曲子,那些让人慨叹千古的连通着历史、彰显着文明、刻录着苦难的尘烟往事,沧桑跌宕成一唱三叹的旋律。
现在的洛阳有很多的桥,龙门桥、瀛洲桥、西苑桥、牡丹桥等,其实,自古以来,洛阳本身也是一座桥。定鼎洛阳,制礼作乐,连通着礼乐文化之桥的奠基;孝文帝迁都,连通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桥的合拢;河洛文化的滥觞辐射,建起一座儒、释、道文化交融的立交桥;丝绸之路、玄奘之路,让洛阳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东方桥头堡。
桥是路的连接与延续。今天,洛阳仍是一座桥,一座连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一座继往开来走向世界的希望之桥。
掘地三尺读洛阳
千人千面,城市也一样,因了地域、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内涵、韵味与魅力。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一座怎样的城市,让一代巨儒司马光的感慨成为流传千年的经典?
洛阳一位学者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1000年的历史看北京,3000年的历史看西安,5000年的历史看洛阳。 怎么去看?洛阳不是一座你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就浅尝辄懂的城市,洛阳其实是两座城——地上的洛阳和土里的洛阳。
何以言之?先说地上的洛阳。
水草丰美肥沃富庶的三川流域,“河山拱戴天成帝居”的定鼎之地,“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天下之中”,山环水绕八关拱卫的战略要地,风云际会逐鹿中原的政治舞台,朝代更迭战乱频仍的漩涡中心,使得洛阳地面幸存于难原汁原味的古代建筑等文化遗存寥若晨星,太多太多的文化瑰宝都在野心膨胀血雨腥风天昏地暗的改朝换代中被天灾人祸无情的摧焚了,吞噬了。
好在,许多包含着着众多原始信息的历史文化遗存却以另一种形式被拯救、保存下来。三川(黄河、洛河、伊河之谓也,秦时设三川郡)丰沛的水源母乳般滋养孕育了洛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沧桑邈邈陵谷之变中,伊洛河的泥沙又以悲天悯人继绝开来的博大胸怀,掩埋留存了这些历史的“尸骨”。查一下这些“尸骨”的“DNA”,就能解析一部中原半部中国的历史。这就是土里的洛阳。
洛阳是一座古墓,地面上只是一堆高大巍峨的封土和一些残存的或精美或拙朴的零星石刻,许多未知的价值连城的宝贝大都深埋在封土的深处。地上光鲜亮丽的建筑绿化只是洛阳现代文明的外壳,土里苍颜斑驳的“斟鄩”、“西亳”、“洛邑”、“王城”、“成周”、“雒阳”才是这座城市赖以绵延传承的“根”,才是饱含生命的“核”,才是营养丰富的“仁”,才是永生不灭的“魂”。
洛阳是一本书,被余秋雨称之为“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它的封面,封底呢?和封面一样是神都洛阳海纳百川包容世界的经典诠释——中国最早的释源祖庭白马寺,中间卷帖浩繁灿若繁花的内文呢?大多散佚了,藏身在河洛大地厚德载物的皇天厚土中。
所以,要想读懂洛阳,读懂4000余年的建城史,13个王朝、1530余年的建都史,你必须借助一样洛阳发明的工具——洛阳铲,掘地三尺,去寻找三皇五帝,寻找河图洛书,寻找造字的仓颉,寻找制笛的伶伦,寻找隐居的巢父许由,寻找饿死的伯夷叔齐……
千年帝都,代表的不只是太平盛世锦绣繁华,更多意味着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血腥。漫漫千年滚滚红尘,风口浪尖的洛阳几次历经灭顶之灾。刘聪屠城残忍暴虐,董卓抢掠丧心病狂,“八王”之乱肆意蹂躏,“闯王”焚烧一片焦土,倭寇“三光”令人发指……
然而,所有的占领者只能用武力暂时统治或摧毁这座城市,却无法征服这座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的泱泱大都!命运多舛的洛阳一次次在惨不忍睹的废墟上凛然不屈浴火重生,因为,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生生不息的河洛文化依然活着!
当年,驰骋大漠桀骜不驯的匈奴哪去了?攻城拔寨骁勇善战的契丹哪去了?语言消亡了,习俗同化了,历史淡漠了,文化式微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文化的消尽意味着永无复兴的悲哀。耶路撒冷何以成为多种宗教的圣城?因为那里有那些民族无法割舍的历史和血肉相承的文化。
作为举世闻名的四大圣城之一,千年帝都洛阳悠远厚重、深邃独特的文化底蕴积淀在哪里?掘开伊洛河的泥沙吧,在夏都斟鄩的绿松石玉龙里,在商都西亳的宫城里,在东周王城的天子驾六里,在汉魏故城的永宁寺塔基里,在隋唐洛阳城明堂遗址里,在汉寝唐陵古冢遍布的邙山夕照里,在浪迹天涯的“河洛郎”千载不易的中原风俗里,在古镇小寨村妇野氓千年流传的传说典故里……
开在牡丹里的洛阳
洛阳山河形胜,宋人李格非云:“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也”;洛阳又物阜民丰,《战国策》曰:“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故洛阳自古帝王都。
洛阳这个名字源于周平王时。为实现先王“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的宏愿,周召二公实地择度,在“黄河之南、三凃之北、伊洛之阳”的地方营建城堡,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于此,初名洛邑。但洛邑还不是最早的洛阳,由此上溯,可到商都西亳,夏都斟鄩。
牡丹最初只是一种普通的花卉,洛阳也不是它的原产地,但洛阳山水风土的灵性和悠远厚重的文化却成就了牡丹,是牡丹的福地。欧阳修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当然,洛阳人对牡丹也是钟爱有加,邵雍诗云:“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牡丹与洛阳的千古情缘始于大唐。当年,独具慧眼的女皇把牡丹从秦岭、大巴山移植到洛阳,她要让牡丹为这个圣城开放;她又把洛阳定为神都,让古老的洛阳为大唐、为新生的武周开放。于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气象万千的煌煌武周,开成一片锦天绣地的灿烂。
从牡丹的雍容华贵中,读得出女皇母仪天下的轩昂气宇;从明堂的雄伟巍峨中,读得出女皇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从卢舍那大佛典雅恬淡的微笑里,读得出女皇心念苍生的悲悯情怀与国泰民安的殷殷祈福。
牡丹植根于洛阳,洛阳植根于悠远厚重的中国文化,那么,牡丹绣口一开,该是半部唐宋史吧。
一个是千年帝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一个是花中之王,展现着仪态万方的王者气度,琴瑟和鸣会奏出怎样的华彩乐章呢?
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便是二者珠联璧合的结晶!始于1983年具有独特丰厚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的牡丹花会,已蔚然成为洛阳极富特色的民俗盛事。从此,这座岁月风尘中沧桑的帝都,成为开在牡丹里的锦绣洛阳。
若待四月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四月的洛阳,牡丹花繁茂得游人样摩肩接踵。游人呢?喧闹中个个悠然惬意,花样的光彩照人。可谓四月花开如云,洛阳人流似潮,潮涨人涌千叠山,一片太平盛世万民同乐的升平景象。
千年帝都,既是洛阳的荣耀,又是洛阳的劫难,天下之中的历史的舞台上,多少惊心动魄的兴衰存亡。
嗟夫,洛阳在其做为国都时怎样的繁华啊!宫阙金碧辉煌连云起,深宫佳丽如云笙歌飘,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在此纸醉金迷,荣华不尽。东汉梁鸿《五噫歌》云:“陟彼北邙兮,噫!瞻顾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但它蒙尘罹难惨遭蹂躏的时候呢?残垣断壁,荒烟野草,屡成废墟。“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洛阳诗人陈与义这首诗,道出了南迁宋人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苍凉沉郁忧愤和对故乡痛彻心扉的思念。
花开花落几千载,沧海桑田洛阳城。如今,水逝云飞旧踪难觅,只有东流的洛水仿佛在吟唱着洛阳才子刘禹锡那首千古绝唱:“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这座中原大地黄河岸边史诗般的古都!你是茫茫神州沧桑历史的纪念碑吗?你是中华民族血泪历史的活化石吗?
沧桑的岁月凝成洛阳诗人刘希夷的千古慨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芳草绿,春城无处不飞花。你瞧,在春深似海的芳菲四月,在牡丹妖娆的邙山洛水,这国色天香的牡丹,正用她妩媚的笑靥,绰约的风姿,脉脉的温情,款款绽放着她对明天、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呢!
(编辑 刘霜)
古时,洛阳盆地河流密布,伊河、洛河、廛河、颍河,及众多毛细血管样的水系根须般蜿蜒虬曲。古人逐水而居,洛阳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应该是夏商周三代在此建都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有河就有桥,桥是河上的路。
最早的洛阳桥出现在哪个朝代?《河南府志》记载:洛阳七里涧桥也称旅人桥,在晋代京师建春门东七里的七里涧上。《水经注》里也提到这座旅人桥,大约建成于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石拱桥了。
岁月苍茫,桥上走过多少南来北往的人?桥下的流水又流走多少岁月和往事?没人说得清。也没人想到,这座桥会和一位魏晋名士的名字连在一起。旅人桥建成20年后,竹林七贤的领袖,那位龙章凤姿名满天下的嵇康,在三千太学生锥心的恸哭中血洒桥畔。旅人桥不知何时塌毁了,但《广陵散》的绝唱却在岁月深处萦绕不散。
旅人桥之后,是名气更大的天津桥。
天津桥始建于隋,废于元。隋唐时,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十分繁华。
古人把洛水誉为“天汉”,即天河、银河,而帝都洛阳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天河的渡口即天津,那么这座浮桥自然是“天津桥”了。隋末,天津桥被李密起义军焚毁。唐初在原址上重建,并改为石桥,仍称天津桥,又称洛阳桥。
天津桥北与皇城正门——端门相应,南与隋唐洛阳城南北主干道——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拂晓,漫步桥上,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河岸杨柳如烟,河面波光粼粼,偶尔钟声悠扬,这就是“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
洛阳城十万人家,天津桥长虹卧波,多少紫衣绿袍的骚客走过,他们留下了不同的诗,也留下了不同的故事。
在洛阳做官的孟郊走过。“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从长安来的李白走过,在桥头的董家酒楼饮酒作诗:“忆昔洛阳董糟丘,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在香山隐居的白居易走过。“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洛阳才子刘希夷走过。“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
大历才子李益走过。“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晚唐诗人雍陶走过。“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屡次落第祸乱大唐的黄巢走过。“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杆看落晖。”
住在洛阳的理学家邵雍走过。“春看洛城花,秋玩天津月;夏披嵩岭风,冬赏龙山雪。”
这些诗,成为天津桥时尚、隽永、风雅、奇绝的装饰,也把天津桥濡染成一座文化的桥。
可惜,金代,洛阳桥毁于大火,断桥残础,渐渐湮没在河床之下。近代,吴佩孚在原桥址旁修桥一座,仍称天津桥,接续起千年的风雅。
隋唐宋元,天津桥,一座历史的T型台,记录着多少隋唐风月、宋元烟尘的历史演出。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天津桥悲情谢幕了,午桥悄然现身。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宋代西京洛阳的东南有座午桥,也许它并不奇伟,但与张继夜泊的枫桥一样,因了洛阳诗人陈与义的这首词,千百年来傲然横卧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河流上。
旅人桥、天津桥、午桥,都在洛阳,统称洛阳桥,但有趣的是,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居然也有一座“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原名“万安桥”,何以取名洛阳桥呢?
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不安,大量中原人南迁闽南一带,看到泉州的山川地势很像故都洛阳,就以洛阳名之,于是,江为洛阳江,桥为洛阳桥,寄托了他们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泉州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被茅以升称为“福建桥梁的状元”。
桥南有为纪念北宋大书法家蔡襄建桥之功而建造的“蔡忠惠公祠”。祠中有两块大石碑,刻着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碑文之精炼,书法之遒丽,刻功之生动,被后世称为“三绝”。
泉州洛阳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洛阳潮声”,以其“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的壮观奇景,被称为泉州十景之一。
这座不在洛阳的洛阳桥,承载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承载着东方建筑的精湛艺术,也承载着客家河洛郎的故乡情结。
旅人桥、天津桥、午桥、泉州洛阳桥,是横在洛水和洛阳江上的一支支横笛,流水样的岁月是它吹奏的曲子,那些让人慨叹千古的连通着历史、彰显着文明、刻录着苦难的尘烟往事,沧桑跌宕成一唱三叹的旋律。
现在的洛阳有很多的桥,龙门桥、瀛洲桥、西苑桥、牡丹桥等,其实,自古以来,洛阳本身也是一座桥。定鼎洛阳,制礼作乐,连通着礼乐文化之桥的奠基;孝文帝迁都,连通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桥的合拢;河洛文化的滥觞辐射,建起一座儒、释、道文化交融的立交桥;丝绸之路、玄奘之路,让洛阳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东方桥头堡。
桥是路的连接与延续。今天,洛阳仍是一座桥,一座连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一座继往开来走向世界的希望之桥。
掘地三尺读洛阳
千人千面,城市也一样,因了地域、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内涵、韵味与魅力。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一座怎样的城市,让一代巨儒司马光的感慨成为流传千年的经典?
洛阳一位学者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1000年的历史看北京,3000年的历史看西安,5000年的历史看洛阳。 怎么去看?洛阳不是一座你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就浅尝辄懂的城市,洛阳其实是两座城——地上的洛阳和土里的洛阳。
何以言之?先说地上的洛阳。
水草丰美肥沃富庶的三川流域,“河山拱戴天成帝居”的定鼎之地,“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天下之中”,山环水绕八关拱卫的战略要地,风云际会逐鹿中原的政治舞台,朝代更迭战乱频仍的漩涡中心,使得洛阳地面幸存于难原汁原味的古代建筑等文化遗存寥若晨星,太多太多的文化瑰宝都在野心膨胀血雨腥风天昏地暗的改朝换代中被天灾人祸无情的摧焚了,吞噬了。
好在,许多包含着着众多原始信息的历史文化遗存却以另一种形式被拯救、保存下来。三川(黄河、洛河、伊河之谓也,秦时设三川郡)丰沛的水源母乳般滋养孕育了洛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沧桑邈邈陵谷之变中,伊洛河的泥沙又以悲天悯人继绝开来的博大胸怀,掩埋留存了这些历史的“尸骨”。查一下这些“尸骨”的“DNA”,就能解析一部中原半部中国的历史。这就是土里的洛阳。
洛阳是一座古墓,地面上只是一堆高大巍峨的封土和一些残存的或精美或拙朴的零星石刻,许多未知的价值连城的宝贝大都深埋在封土的深处。地上光鲜亮丽的建筑绿化只是洛阳现代文明的外壳,土里苍颜斑驳的“斟鄩”、“西亳”、“洛邑”、“王城”、“成周”、“雒阳”才是这座城市赖以绵延传承的“根”,才是饱含生命的“核”,才是营养丰富的“仁”,才是永生不灭的“魂”。
洛阳是一本书,被余秋雨称之为“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它的封面,封底呢?和封面一样是神都洛阳海纳百川包容世界的经典诠释——中国最早的释源祖庭白马寺,中间卷帖浩繁灿若繁花的内文呢?大多散佚了,藏身在河洛大地厚德载物的皇天厚土中。
所以,要想读懂洛阳,读懂4000余年的建城史,13个王朝、1530余年的建都史,你必须借助一样洛阳发明的工具——洛阳铲,掘地三尺,去寻找三皇五帝,寻找河图洛书,寻找造字的仓颉,寻找制笛的伶伦,寻找隐居的巢父许由,寻找饿死的伯夷叔齐……
千年帝都,代表的不只是太平盛世锦绣繁华,更多意味着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血腥。漫漫千年滚滚红尘,风口浪尖的洛阳几次历经灭顶之灾。刘聪屠城残忍暴虐,董卓抢掠丧心病狂,“八王”之乱肆意蹂躏,“闯王”焚烧一片焦土,倭寇“三光”令人发指……
然而,所有的占领者只能用武力暂时统治或摧毁这座城市,却无法征服这座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的泱泱大都!命运多舛的洛阳一次次在惨不忍睹的废墟上凛然不屈浴火重生,因为,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生生不息的河洛文化依然活着!
当年,驰骋大漠桀骜不驯的匈奴哪去了?攻城拔寨骁勇善战的契丹哪去了?语言消亡了,习俗同化了,历史淡漠了,文化式微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文化的消尽意味着永无复兴的悲哀。耶路撒冷何以成为多种宗教的圣城?因为那里有那些民族无法割舍的历史和血肉相承的文化。
作为举世闻名的四大圣城之一,千年帝都洛阳悠远厚重、深邃独特的文化底蕴积淀在哪里?掘开伊洛河的泥沙吧,在夏都斟鄩的绿松石玉龙里,在商都西亳的宫城里,在东周王城的天子驾六里,在汉魏故城的永宁寺塔基里,在隋唐洛阳城明堂遗址里,在汉寝唐陵古冢遍布的邙山夕照里,在浪迹天涯的“河洛郎”千载不易的中原风俗里,在古镇小寨村妇野氓千年流传的传说典故里……
开在牡丹里的洛阳
洛阳山河形胜,宋人李格非云:“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也”;洛阳又物阜民丰,《战国策》曰:“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故洛阳自古帝王都。
洛阳这个名字源于周平王时。为实现先王“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的宏愿,周召二公实地择度,在“黄河之南、三凃之北、伊洛之阳”的地方营建城堡,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于此,初名洛邑。但洛邑还不是最早的洛阳,由此上溯,可到商都西亳,夏都斟鄩。
牡丹最初只是一种普通的花卉,洛阳也不是它的原产地,但洛阳山水风土的灵性和悠远厚重的文化却成就了牡丹,是牡丹的福地。欧阳修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当然,洛阳人对牡丹也是钟爱有加,邵雍诗云:“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牡丹与洛阳的千古情缘始于大唐。当年,独具慧眼的女皇把牡丹从秦岭、大巴山移植到洛阳,她要让牡丹为这个圣城开放;她又把洛阳定为神都,让古老的洛阳为大唐、为新生的武周开放。于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气象万千的煌煌武周,开成一片锦天绣地的灿烂。
从牡丹的雍容华贵中,读得出女皇母仪天下的轩昂气宇;从明堂的雄伟巍峨中,读得出女皇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从卢舍那大佛典雅恬淡的微笑里,读得出女皇心念苍生的悲悯情怀与国泰民安的殷殷祈福。
牡丹植根于洛阳,洛阳植根于悠远厚重的中国文化,那么,牡丹绣口一开,该是半部唐宋史吧。
一个是千年帝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一个是花中之王,展现着仪态万方的王者气度,琴瑟和鸣会奏出怎样的华彩乐章呢?
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便是二者珠联璧合的结晶!始于1983年具有独特丰厚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的牡丹花会,已蔚然成为洛阳极富特色的民俗盛事。从此,这座岁月风尘中沧桑的帝都,成为开在牡丹里的锦绣洛阳。
若待四月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四月的洛阳,牡丹花繁茂得游人样摩肩接踵。游人呢?喧闹中个个悠然惬意,花样的光彩照人。可谓四月花开如云,洛阳人流似潮,潮涨人涌千叠山,一片太平盛世万民同乐的升平景象。
千年帝都,既是洛阳的荣耀,又是洛阳的劫难,天下之中的历史的舞台上,多少惊心动魄的兴衰存亡。
嗟夫,洛阳在其做为国都时怎样的繁华啊!宫阙金碧辉煌连云起,深宫佳丽如云笙歌飘,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在此纸醉金迷,荣华不尽。东汉梁鸿《五噫歌》云:“陟彼北邙兮,噫!瞻顾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但它蒙尘罹难惨遭蹂躏的时候呢?残垣断壁,荒烟野草,屡成废墟。“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洛阳诗人陈与义这首诗,道出了南迁宋人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苍凉沉郁忧愤和对故乡痛彻心扉的思念。
花开花落几千载,沧海桑田洛阳城。如今,水逝云飞旧踪难觅,只有东流的洛水仿佛在吟唱着洛阳才子刘禹锡那首千古绝唱:“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这座中原大地黄河岸边史诗般的古都!你是茫茫神州沧桑历史的纪念碑吗?你是中华民族血泪历史的活化石吗?
沧桑的岁月凝成洛阳诗人刘希夷的千古慨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芳草绿,春城无处不飞花。你瞧,在春深似海的芳菲四月,在牡丹妖娆的邙山洛水,这国色天香的牡丹,正用她妩媚的笑靥,绰约的风姿,脉脉的温情,款款绽放着她对明天、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呢!
(编辑 刘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