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每位语文老师都十分关心并正身体力行的事。多媒体的使用已成了当下语文老师的首选。然而,在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可甚至依赖多媒体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语文 高效课堂 多媒体使用
一、多媒体给高效语文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
语文课往往与枯燥、乏味联系在一起,学生兴趣缺失,老师束手无策。如果语文课堂能够适时、合理使用多媒体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确实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一)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柄开山的斧,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一堂语文课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很多时候就在于导入课文时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导入课堂的方法很多,有直入主题法、故事引入法、背景介绍法等等,但我认为借助多媒体形、声、色的动态感知来创设情境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可播放《梁祝》中的《化蝶》这一凄美的旋律,营造一种悲剧氛围;再比如教学《边城》时,播放黄磊的流行歌《等等等等》,一方面它切合当代学生少男少女的那一种多愁善感的情怀,另一方面也营造了氛围。这样,借助多媒体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自然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导入时适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相应的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进入课文特定情境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可以拓展想象空间。多媒体将声、图、文融于一体,可形成立体的效果,容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领悟。启发学生依据画面的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由此及彼,由感性到理性,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雨巷》时,通过播放《丁香花》的歌并展示关于雨巷的一些图片,学生对这首诗就有了更感性而深刻的认识;又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文学作品时,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形象直观的画面,强化了感受,使学生原本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场景的模糊印象变成鲜明的感性认识,这对调动和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均有极大的帮助。
(三)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世事皆学问,生活即语文。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利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书本、教参和其他辅导书的限制,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学生不再被封闭在孤立的课堂教学,不再只是死磕课本上的有限的几篇课文。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畅游在文学的长河中,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文化,开阔了学生视野,极大地扩充知识量,改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比如教学《祝福》一文讲到年关将近时的习俗,就可借助信息技术链接当地年关的的一些风俗习惯,还可顺带介绍一下西方的圣诞节等,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又如在教学《陈情表》一文之后,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补充介绍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和《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孝,什么是感恩之心,从而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本课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给高效语文教学带来的几个不利因素
(一)课堂很热闹,课后很空洞。自从有了多媒体,不少语文教师就认为上课太轻松了,课件、视频拿来播放一下就是一节课,导致语文课堂很多时候“课件满堂飞”,将多媒体当做语文课堂的法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观众。这样的课对学生而言,除了受到一点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之外,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 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更谈不上师生互动。自然课堂知识就如过眼云烟,遗忘很快,结果上课很热闹,课后却很空洞,课堂和课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在使用课件的同时,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堂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反馈,又要注重与学生感情的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对什么时候该用课件要做到心中有数,什么时候使用课件可能会限制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和领悟,限制他们想象力的发挥,,而且课件使用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快慢和启发方式,用积极的情感交流带动知识的学习运用。要知道,有时候,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一举手一投足,却能带来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效果。
(二)课堂多媒体,课后“倒霉体”。曾听本组一位语文教师说,今天停电,所以让学生自习,原因是没有多媒体,语文课不好上。也听过不少语文教师感慨自从有了多媒体,上语文课真是省事多了,学生喜欢,自己轻松,假如离了多媒体,都不知该如何上语文课了,这确实代表了时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的心声。我想,多媒体固然在我们语文课堂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意味着每堂课都必须用它。由于语文学科非常讲究语感,而语感不是一种直观的东西,它必须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吟咏、想象、思考,感悟文采,体会意境,然后再思索再创造,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种过程是无法通过多媒体的声色刺激获得的,哪怕画面再直观,再形象,声音再逼真再感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认为 “无多媒体不成好课”,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退化,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那多媒体就真的成了“倒霉体”了。事实上,多媒体只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方式、手段,而不是目的。
(三)课件很精彩,学生很无奈。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有所不同,因此孔子在几千年之前就告诫我们要因材施教。然而我们有些老师为图省事,直接从电脑上下载课件,不加辨别,不加改造,不去考虑自己关于本课的教学意图,更不去考虑是否适合我们学生的学情,反正来者不拒,导致课件很精彩,学生很无奈。因此,在选用课件时,我们应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新组织、加工成为符合自己教学意图、同时符合学生学情的课件。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慎重地选择地使用他人课件,从因材施教出发,从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出发,不必为了迎合时尚、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有必要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但是使用多媒体只是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目的。老师们,请慎用多媒体!
【关键词】语文 高效课堂 多媒体使用
一、多媒体给高效语文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
语文课往往与枯燥、乏味联系在一起,学生兴趣缺失,老师束手无策。如果语文课堂能够适时、合理使用多媒体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确实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一)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柄开山的斧,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一堂语文课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很多时候就在于导入课文时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导入课堂的方法很多,有直入主题法、故事引入法、背景介绍法等等,但我认为借助多媒体形、声、色的动态感知来创设情境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可播放《梁祝》中的《化蝶》这一凄美的旋律,营造一种悲剧氛围;再比如教学《边城》时,播放黄磊的流行歌《等等等等》,一方面它切合当代学生少男少女的那一种多愁善感的情怀,另一方面也营造了氛围。这样,借助多媒体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自然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导入时适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相应的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进入课文特定情境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可以拓展想象空间。多媒体将声、图、文融于一体,可形成立体的效果,容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领悟。启发学生依据画面的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由此及彼,由感性到理性,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雨巷》时,通过播放《丁香花》的歌并展示关于雨巷的一些图片,学生对这首诗就有了更感性而深刻的认识;又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文学作品时,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形象直观的画面,强化了感受,使学生原本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场景的模糊印象变成鲜明的感性认识,这对调动和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均有极大的帮助。
(三)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世事皆学问,生活即语文。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利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书本、教参和其他辅导书的限制,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学生不再被封闭在孤立的课堂教学,不再只是死磕课本上的有限的几篇课文。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畅游在文学的长河中,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文化,开阔了学生视野,极大地扩充知识量,改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比如教学《祝福》一文讲到年关将近时的习俗,就可借助信息技术链接当地年关的的一些风俗习惯,还可顺带介绍一下西方的圣诞节等,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又如在教学《陈情表》一文之后,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补充介绍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和《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孝,什么是感恩之心,从而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本课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给高效语文教学带来的几个不利因素
(一)课堂很热闹,课后很空洞。自从有了多媒体,不少语文教师就认为上课太轻松了,课件、视频拿来播放一下就是一节课,导致语文课堂很多时候“课件满堂飞”,将多媒体当做语文课堂的法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观众。这样的课对学生而言,除了受到一点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之外,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 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更谈不上师生互动。自然课堂知识就如过眼云烟,遗忘很快,结果上课很热闹,课后却很空洞,课堂和课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在使用课件的同时,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堂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反馈,又要注重与学生感情的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对什么时候该用课件要做到心中有数,什么时候使用课件可能会限制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和领悟,限制他们想象力的发挥,,而且课件使用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快慢和启发方式,用积极的情感交流带动知识的学习运用。要知道,有时候,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一举手一投足,却能带来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效果。
(二)课堂多媒体,课后“倒霉体”。曾听本组一位语文教师说,今天停电,所以让学生自习,原因是没有多媒体,语文课不好上。也听过不少语文教师感慨自从有了多媒体,上语文课真是省事多了,学生喜欢,自己轻松,假如离了多媒体,都不知该如何上语文课了,这确实代表了时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的心声。我想,多媒体固然在我们语文课堂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意味着每堂课都必须用它。由于语文学科非常讲究语感,而语感不是一种直观的东西,它必须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吟咏、想象、思考,感悟文采,体会意境,然后再思索再创造,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种过程是无法通过多媒体的声色刺激获得的,哪怕画面再直观,再形象,声音再逼真再感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认为 “无多媒体不成好课”,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退化,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那多媒体就真的成了“倒霉体”了。事实上,多媒体只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方式、手段,而不是目的。
(三)课件很精彩,学生很无奈。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有所不同,因此孔子在几千年之前就告诫我们要因材施教。然而我们有些老师为图省事,直接从电脑上下载课件,不加辨别,不加改造,不去考虑自己关于本课的教学意图,更不去考虑是否适合我们学生的学情,反正来者不拒,导致课件很精彩,学生很无奈。因此,在选用课件时,我们应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新组织、加工成为符合自己教学意图、同时符合学生学情的课件。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慎重地选择地使用他人课件,从因材施教出发,从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出发,不必为了迎合时尚、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有必要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但是使用多媒体只是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目的。老师们,请慎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