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 月 |
经典读书会 |
推荐书目 |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让人笑着流泪的绝唱。有人说“也许路遥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学版图上最后的一个殉道者”。路遥的一生如同自己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亦没有哪代人的生命是虚度的。
改革开放40年,中华大地翻天覆地、日新月异。但有些东西没有变,比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励志、奋斗、勤劳、向上向善、修齐治平等等。今天,打开互联网,“路遥”“平凡的世界”“少平”“少安”等仍是网民们追捧的热词。在2017年公布的清华、北大等十七所高校借阅排行榜上,《平凡的世界》是上榜次数最多的小说之一,在浙大的排行榜更是连续四年排名榜首。曾有报媒做了调查,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而且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默默的阅读。
作者:路遥
国籍:中国
职业:编辑、作家
代表作品: 《平凡的世界》《人生》
主要成就:30岁的时候,写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32岁的时候,他把自己关在县办招待所,用了21天写出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一举成名。青年时期的路遥曾这样给自己立誓:“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他说到做到,呕心沥血6载,终于在1988年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部鸿篇巨制。2018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表彰100位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路遥光荣入选,被誉为“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五个关键词:向上、独立、真诚、自尊、逐梦。虽无法涵盖这部长篇宏著所有的精神内涵,但它们确实代表了时代和人心的共鸣,有助于更深层地理解我们当下的生活与应有的价值观。
一位研究生曾在纪念路遥的研讨会上讲述,自己早年从乡下来到城里读重点高中,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讲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周围都是城里孩子的校园里,产生了很强烈的自尊心受挫感。那时看到《平凡的世界》,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很多像他这般,怀着自尊、带着热情,但又沉默的乡下孩子。
读完《平凡的世界》,看到一个农村青年如此向上,读者被激励被感动,化失落为力量,文化级差成为一个可以攻克的目标。
所有古典戏曲、巴尔扎克的小说、琼瑶剧里,都有一套激励人心的东西。向上、翻身、改变命运,走向通俗意义上的成功,是永恒的母题,直击人性本能,永远打动人、激励人。
《平凡的世界》潘石屹看了7遍,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看一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把“向上”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世俗的向上”,有更高的地位、更好的回报,生活幸福美满,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另一种是“超越的向上”,比如华盛顿在美国战争胜利后当回一个农民,比如功成名就的人千帆过尽放下一切,最终回归淳朴。而后者,更具有精神意义上的“超越”。
《平凡的世界》,真的就是写平凡的人们如何平凡地向上流动。人,是平凡的;世界,也是俗世的。
人到中年的上海白领许秋依然记忆深刻,曾经对着空荡荡的家,一个人边吃米粉,边听广播里播放《平凡的世界》——这是她高中生涯每天重复的画面。
许秋是那种“挂钥匙”的上海小孩,父母工作忙碌,每天中午自己回家吃饭,把爸妈前一天烧好的菜温一下,偶尔再加一点青菜,混成一碗米粉,边吃边听广播。按理说,她的人生经历与《平凡的世界》毫无相似之处。但是,当她第一次听到《平凡的世界》时,整个人被震住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似乎在她面前敞开。小说中,那些比她年长的青年,在人生岔道口的迷茫和奋斗,深深吸引了她。
究竟是什么,让她这样一位城市少女产生了共鸣?许秋用了一个词:独立。
“这本书对我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糟的,永远有比你境遇更差的人,他们在昂扬地生活着,自己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这让还没踏入社会的高中生许秋从此有了成熟的心态。
中国人天生受不了失群的孤独感。一个人如何独自面对一切、承担一切,这种东西在西方人看来已经很适应,但在东方文化里,它永远是个让人焦虑的问题。而《平凡的世界》恰恰为孤独的个体们,提供了一种温暖的力量,让现代的个体有了独自面对一切去奋斗的勇气。
只要心里的孤独感造成的焦虑仍在,个体独立面对世界的不安仍在,这本书将会一直有共鸣,一直打动年轻人。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的真诚、厚道让人感动与感怀。
在中国古代,真诚是付出,也是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熟人社会、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念。“但是现在,离开了土地,假使你想真诚地对待自然,也没有自然可以对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说,在陌生人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有许多无奈,需要遵循一套公共通则。客气就是冷漠,寒暄并不走心,不悦、压抑、紧张感倍增。陌生人相处,每个人面对不同的人,都带上不同的面具。想表现真诚,反而增加了生存难度。
所以看书时,感动归感动,但感动的瞬间过后人们会发现它很难贯穿在生活里。恰恰是真诚的稀缺,使读者面对主人公那样的德行和善良时,感到心灵被净化,激起强烈地喜欢和欣赏。
当无数当代人,都满怀巨大的欲望,想要获得个体的发展时,整个社会仿佛蘸上了酵母,不断膨胀和发酵。然而过了这个阶段后,人们会重新留恋、挖掘出传统社会那些温暖的价值。
别人给予的东西都会变化,唯有自尊才能恒定。一个自尊的人,面对任何环境的变化时,都能始终展现一股百折不挠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每每为对方考虑,放弃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在今天的生活里,对活得十分自我、表面光鲜灿烂的现代人来说,特别有启发。
“自尊表现出的原则,是对生存价值的肯定,不仅仅是道德上的善,更是维护了一生的操守。”梁永安说。很多现代人的生活是有条件的,外在有什么条件,现代人就做什么事情。但是路遥笔下的人物不是,他具有恒定性,从中寻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人格立足的原点,不为外在的条件变化所动。与其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这类形容词来表达,还不如说,归根到底,这是自尊人格的力量。它也恰恰是现代人极其缺少,却又内心极度渴望的东西,是一个人精神价值的支撑点。
纪录片《路遥》的制片人吴建荣曾说:《平凡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小说世界,路遥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
梦想,已经成为时代语汇。然而当年,能够表现平凡人逐梦的现实作品,还真不多。
《平凡的世界》內容涉及1975年到1985年10年间中国城乡间的社会生活。这10年,中国社会充满了密集的历史事件。普通人的生活和心路历程究竟是什么样子,本有太多可以言说,但奇怪的是,那个时代,文学界开始了通俗与高雅之分,流行的是意识流、象征主义、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等等一般大众读不懂的东西。
梦就是一种选择。在各种选择里,你其实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但就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你做出了选择,让你变得和别人不一样。堂·吉诃德是人的基本精神。我们当下充满了丰满的物质,人一直埋头在物质的想象中。《平凡的世界》提供了一种来自纯粹精神世界的力量,一种选择梦想的力量。
有人说,它传达出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觉。当命运把人打下十八层地狱,他依然会在第十九层顽强地站起来。这是超脱文学范畴的流行,因为它直指当代人的内心,直指社会稀缺的共鸣。
经典读书会 |
推荐书目 |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让人笑着流泪的绝唱。有人说“也许路遥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学版图上最后的一个殉道者”。路遥的一生如同自己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亦没有哪代人的生命是虚度的。
改革开放40年,中华大地翻天覆地、日新月异。但有些东西没有变,比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励志、奋斗、勤劳、向上向善、修齐治平等等。今天,打开互联网,“路遥”“平凡的世界”“少平”“少安”等仍是网民们追捧的热词。在2017年公布的清华、北大等十七所高校借阅排行榜上,《平凡的世界》是上榜次数最多的小说之一,在浙大的排行榜更是连续四年排名榜首。曾有报媒做了调查,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而且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默默的阅读。
作者:路遥
国籍:中国
职业:编辑、作家
代表作品: 《平凡的世界》《人生》
主要成就:30岁的时候,写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32岁的时候,他把自己关在县办招待所,用了21天写出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一举成名。青年时期的路遥曾这样给自己立誓:“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他说到做到,呕心沥血6载,终于在1988年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部鸿篇巨制。2018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表彰100位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路遥光荣入选,被誉为“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五个关键词:向上、独立、真诚、自尊、逐梦。虽无法涵盖这部长篇宏著所有的精神内涵,但它们确实代表了时代和人心的共鸣,有助于更深层地理解我们当下的生活与应有的价值观。
|向上|
一位研究生曾在纪念路遥的研讨会上讲述,自己早年从乡下来到城里读重点高中,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讲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周围都是城里孩子的校园里,产生了很强烈的自尊心受挫感。那时看到《平凡的世界》,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很多像他这般,怀着自尊、带着热情,但又沉默的乡下孩子。
读完《平凡的世界》,看到一个农村青年如此向上,读者被激励被感动,化失落为力量,文化级差成为一个可以攻克的目标。
所有古典戏曲、巴尔扎克的小说、琼瑶剧里,都有一套激励人心的东西。向上、翻身、改变命运,走向通俗意义上的成功,是永恒的母题,直击人性本能,永远打动人、激励人。
《平凡的世界》潘石屹看了7遍,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看一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把“向上”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世俗的向上”,有更高的地位、更好的回报,生活幸福美满,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另一种是“超越的向上”,比如华盛顿在美国战争胜利后当回一个农民,比如功成名就的人千帆过尽放下一切,最终回归淳朴。而后者,更具有精神意义上的“超越”。
《平凡的世界》,真的就是写平凡的人们如何平凡地向上流动。人,是平凡的;世界,也是俗世的。
|独立|
人到中年的上海白领许秋依然记忆深刻,曾经对着空荡荡的家,一个人边吃米粉,边听广播里播放《平凡的世界》——这是她高中生涯每天重复的画面。
许秋是那种“挂钥匙”的上海小孩,父母工作忙碌,每天中午自己回家吃饭,把爸妈前一天烧好的菜温一下,偶尔再加一点青菜,混成一碗米粉,边吃边听广播。按理说,她的人生经历与《平凡的世界》毫无相似之处。但是,当她第一次听到《平凡的世界》时,整个人被震住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似乎在她面前敞开。小说中,那些比她年长的青年,在人生岔道口的迷茫和奋斗,深深吸引了她。
究竟是什么,让她这样一位城市少女产生了共鸣?许秋用了一个词:独立。
“这本书对我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糟的,永远有比你境遇更差的人,他们在昂扬地生活着,自己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这让还没踏入社会的高中生许秋从此有了成熟的心态。
中国人天生受不了失群的孤独感。一个人如何独自面对一切、承担一切,这种东西在西方人看来已经很适应,但在东方文化里,它永远是个让人焦虑的问题。而《平凡的世界》恰恰为孤独的个体们,提供了一种温暖的力量,让现代的个体有了独自面对一切去奋斗的勇气。
只要心里的孤独感造成的焦虑仍在,个体独立面对世界的不安仍在,这本书将会一直有共鸣,一直打动年轻人。
|真诚|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的真诚、厚道让人感动与感怀。
在中国古代,真诚是付出,也是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熟人社会、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念。“但是现在,离开了土地,假使你想真诚地对待自然,也没有自然可以对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说,在陌生人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有许多无奈,需要遵循一套公共通则。客气就是冷漠,寒暄并不走心,不悦、压抑、紧张感倍增。陌生人相处,每个人面对不同的人,都带上不同的面具。想表现真诚,反而增加了生存难度。
所以看书时,感动归感动,但感动的瞬间过后人们会发现它很难贯穿在生活里。恰恰是真诚的稀缺,使读者面对主人公那样的德行和善良时,感到心灵被净化,激起强烈地喜欢和欣赏。
当无数当代人,都满怀巨大的欲望,想要获得个体的发展时,整个社会仿佛蘸上了酵母,不断膨胀和发酵。然而过了这个阶段后,人们会重新留恋、挖掘出传统社会那些温暖的价值。
|自尊|
别人给予的东西都会变化,唯有自尊才能恒定。一个自尊的人,面对任何环境的变化时,都能始终展现一股百折不挠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每每为对方考虑,放弃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在今天的生活里,对活得十分自我、表面光鲜灿烂的现代人来说,特别有启发。
“自尊表现出的原则,是对生存价值的肯定,不仅仅是道德上的善,更是维护了一生的操守。”梁永安说。很多现代人的生活是有条件的,外在有什么条件,现代人就做什么事情。但是路遥笔下的人物不是,他具有恒定性,从中寻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人格立足的原点,不为外在的条件变化所动。与其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这类形容词来表达,还不如说,归根到底,这是自尊人格的力量。它也恰恰是现代人极其缺少,却又内心极度渴望的东西,是一个人精神价值的支撑点。
纪录片《路遥》的制片人吴建荣曾说:《平凡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小说世界,路遥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
|逐梦|
梦想,已经成为时代语汇。然而当年,能够表现平凡人逐梦的现实作品,还真不多。
《平凡的世界》內容涉及1975年到1985年10年间中国城乡间的社会生活。这10年,中国社会充满了密集的历史事件。普通人的生活和心路历程究竟是什么样子,本有太多可以言说,但奇怪的是,那个时代,文学界开始了通俗与高雅之分,流行的是意识流、象征主义、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等等一般大众读不懂的东西。
梦就是一种选择。在各种选择里,你其实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但就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你做出了选择,让你变得和别人不一样。堂·吉诃德是人的基本精神。我们当下充满了丰满的物质,人一直埋头在物质的想象中。《平凡的世界》提供了一种来自纯粹精神世界的力量,一种选择梦想的力量。
有人说,它传达出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觉。当命运把人打下十八层地狱,他依然会在第十九层顽强地站起来。这是超脱文学范畴的流行,因为它直指当代人的内心,直指社会稀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