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阅读剧本、分析剧本和做好案头工作是一个演员对角色认识与理解的开始。剧本是演员创作的依据,无论一开始导演是否认真的组织演员进行剧本和角色的分析,演员都不能在这个环节上偷懒。只有演员自己对剧本不断的分析、理解,才能让演员获得对剧本角色的正确认识。对剧本和角色的分析是始终贯穿在演员创作的全过程之中,所以在排练过程中的分析是对于案头阶段的分析的深化和修正,这能帮助演员更好的理解和塑造角色。
【关键词】:戏剧;剧本分析;演员;角色
戏剧表演艺术是演员在剧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作为一名演员,塑造角色是一次二度创作的过程。首先要配合导演、专研剧本,分析剧本里的每个情节,琢磨剧本里每一句台词再到挖掘人物的潜台词。演员只有在认真的对剧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的对于角色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剧本分析是演员创作角色的第一步。
演员创作,实际上都是以剧本中的文学形象为开始的,最后是以演员所创造出来的有血有肉的符合剧本中文学形象人物为归宿的。所以剧作家所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对于演员来说是创作的基石和依据,同时又有很大的制约性。
初读剧本
第一次阅读剧本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带来的新鲜感,这是演员和角色的第一次见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演员同角色的初步认识,开始于初读角色。这个创作瞬间可以比作与未来恋人、情侣或夫妻的初次邂逅、初次认识,这些最初的印象几乎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些印象保留在脑子里,不管是好的是坏的,都会深深铭刻在演员的记忆中,成为未来的体验的萌芽。”
所以演员在拿到剧本之后,先不要急着从理性的角度上去分析它,更不要马上思考该如何去演,怎么样处理舞台调度,而是应该先抛去演员的身份,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的读者。用心的去感受剧本,看看哪些地方刺激了你的情感,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整个剧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等最直观的感受。
初读剧本的时候,有些桥段可能引起你的回忆,有些地方能够促使你产生出创造性的想象,有些地方能会让人潸然泪下或者是开怀大笑。这些初次获得的感受都是演员创作中的财富。
案头工作
为了更好的塑造角色,只初读剧本是不够的。还要反复的阅读剧本并且做好案头工作。挖掘剧本的主题思想,搞清楚社会和时代背景、剧本的矛盾冲突等。案头工作不是一个过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准备让演员对角色有所理解到加深理解,并且能够唤起演员的创作想象,引发出演员对于剧本所描述的生活的真切体验。
比如我在初读《原野》剧本时,剧中焦母给人一种刁钻尖刻、凶狠歹毒的瞎老太婆的感觉,叫人颤栗。放下剧本,这时我就会想为什么看完剧本后焦母会给我这种感受呢?然后开始去了解《原野》的时代背景和曹禺先生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对焦母的生存环境和她的性格的形成原因进行思考,然后整理分析。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开始把初读剧本中获得的这些感受都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上了。
其实在一部戏的开排之前,导演都应该对演员提出必须做好案头工作的要求,这是让演员为自己创造的角色找到有力的立足点。演员只有真正透彻的了解整个剧情发展的背景、地点、生活环境以及全剧的情节、事件和事实才能够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所处的地位、关系和作用。
所以在对焦母性格的理解上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她是在特殊的背景家庭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和性格的多样化。她对儿子的专制,对儿媳妇金子的狠毒,对仇虎的阴险,归根结底都是出于对儿子大兴扭曲的母爱。她是一个可悲的人物,是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这跟初读剧本时通过台词认识的焦母发生了变化,更对这个角色多了一份同情。所以剧本和角色的分析对于之后角色塑造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要真正深刻的认识一个角色必须经过认真细致的理性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也不是全部的理性,它是建立在一定感性分析的基础上,是两者的统一。
演员对剧本的分析从案头工作开始,一直贯穿整个排练、修改的全过程。演员不能指望在案头工作上就能把剧本人物分析的十分透彻。认识事物是有一个过程的,演员分析剧本要经历感性入手,从剧本的台词里面找到人物行到的动因,捕捉人物的思想形象和外部形象,这些形象有些事能感觉得到有些事隐藏在剧本的字里行间里的,并不是轻易获得。
戏剧表演艺术都是在剧本基础上二度创作的。只有对剧本与角色的反复分析、理解,才能真正的创作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剧本里面的每一句台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二度创作的宝贵财富,不能轻易丢弃,我们应当从剧本中挖掘出台词的灵魂,努力塑造好角色。
参考文献:
梁博龙,《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关键词】:戏剧;剧本分析;演员;角色
戏剧表演艺术是演员在剧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作为一名演员,塑造角色是一次二度创作的过程。首先要配合导演、专研剧本,分析剧本里的每个情节,琢磨剧本里每一句台词再到挖掘人物的潜台词。演员只有在认真的对剧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的对于角色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剧本分析是演员创作角色的第一步。
演员创作,实际上都是以剧本中的文学形象为开始的,最后是以演员所创造出来的有血有肉的符合剧本中文学形象人物为归宿的。所以剧作家所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对于演员来说是创作的基石和依据,同时又有很大的制约性。
初读剧本
第一次阅读剧本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带来的新鲜感,这是演员和角色的第一次见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演员同角色的初步认识,开始于初读角色。这个创作瞬间可以比作与未来恋人、情侣或夫妻的初次邂逅、初次认识,这些最初的印象几乎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些印象保留在脑子里,不管是好的是坏的,都会深深铭刻在演员的记忆中,成为未来的体验的萌芽。”
所以演员在拿到剧本之后,先不要急着从理性的角度上去分析它,更不要马上思考该如何去演,怎么样处理舞台调度,而是应该先抛去演员的身份,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的读者。用心的去感受剧本,看看哪些地方刺激了你的情感,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整个剧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等最直观的感受。
初读剧本的时候,有些桥段可能引起你的回忆,有些地方能够促使你产生出创造性的想象,有些地方能会让人潸然泪下或者是开怀大笑。这些初次获得的感受都是演员创作中的财富。
案头工作
为了更好的塑造角色,只初读剧本是不够的。还要反复的阅读剧本并且做好案头工作。挖掘剧本的主题思想,搞清楚社会和时代背景、剧本的矛盾冲突等。案头工作不是一个过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准备让演员对角色有所理解到加深理解,并且能够唤起演员的创作想象,引发出演员对于剧本所描述的生活的真切体验。
比如我在初读《原野》剧本时,剧中焦母给人一种刁钻尖刻、凶狠歹毒的瞎老太婆的感觉,叫人颤栗。放下剧本,这时我就会想为什么看完剧本后焦母会给我这种感受呢?然后开始去了解《原野》的时代背景和曹禺先生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对焦母的生存环境和她的性格的形成原因进行思考,然后整理分析。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开始把初读剧本中获得的这些感受都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上了。
其实在一部戏的开排之前,导演都应该对演员提出必须做好案头工作的要求,这是让演员为自己创造的角色找到有力的立足点。演员只有真正透彻的了解整个剧情发展的背景、地点、生活环境以及全剧的情节、事件和事实才能够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所处的地位、关系和作用。
所以在对焦母性格的理解上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她是在特殊的背景家庭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和性格的多样化。她对儿子的专制,对儿媳妇金子的狠毒,对仇虎的阴险,归根结底都是出于对儿子大兴扭曲的母爱。她是一个可悲的人物,是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这跟初读剧本时通过台词认识的焦母发生了变化,更对这个角色多了一份同情。所以剧本和角色的分析对于之后角色塑造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要真正深刻的认识一个角色必须经过认真细致的理性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也不是全部的理性,它是建立在一定感性分析的基础上,是两者的统一。
演员对剧本的分析从案头工作开始,一直贯穿整个排练、修改的全过程。演员不能指望在案头工作上就能把剧本人物分析的十分透彻。认识事物是有一个过程的,演员分析剧本要经历感性入手,从剧本的台词里面找到人物行到的动因,捕捉人物的思想形象和外部形象,这些形象有些事能感觉得到有些事隐藏在剧本的字里行间里的,并不是轻易获得。
戏剧表演艺术都是在剧本基础上二度创作的。只有对剧本与角色的反复分析、理解,才能真正的创作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剧本里面的每一句台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二度创作的宝贵财富,不能轻易丢弃,我们应当从剧本中挖掘出台词的灵魂,努力塑造好角色。
参考文献:
梁博龙,《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