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情脉脉 哀而不伤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so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并且永远穿着新鲜的彩衣,究其原因,在缠绵悱恻的故事中“出演”的主角大抵是充满激情与想象的青年人。在教授《关雎》《蒹葭》课中,笔者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魅力,尤其是作品中所渗透出的含蓄美,令人回味无穷。
  《关雎》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却是《诗经》的第一首爱情诗,讲述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之苦,以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进而在梦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感情健康淳朴;而《蒹葭》一文也是一首爱情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景色朦胧,所谓“伊人”的形象亦朦胧,越发衬出主人公对于爱情追求的朦胧、含蓄之美。诗的意境,以及诗中所传递出的含蓄美,很值得我们“咂摸”,因此,如何用现代人的眼光引导学生正确解读、阐述、理解爱情,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为此,笔者主要采取以下“读、论、想、展”四步法,试着和学生一起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启迪。
  一、读即诵读,反复咀嚼诗中的含蓄美
  在引导学生疏通字词之后,我们采取了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方法,感觉还是不够顺畅。于是,在指导同学们读《关雎》一诗的时候,引导大家思考第一节诗前四句,点出主人公遇见了“窈窕淑女”时喜不自禁的样子,读起来应该高兴,节奏明快;而第二节的那八句,刻画的是求而不得的痛苦和内心压抑,读起来应节奏低缓,要想象那种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可贵,追求的热望与焦虑的心情纠结在心头的镜头。到了最后一节,同学们纷纷说,这是想象结婚时的情景,钟鼓齐鸣,琴瑟和谐,自然一片欢喜,读起来语气中都要含着笑。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蒹葭》也一样,只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而又无限怅惘的心情,就能处理好语调,感受到诗歌淡淡的味道。
  二、论即讨论,畅谈诗中的含蓄美
  在教学《关雎》时,我问学生:“青年男子在河边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女子?她在干什么?”学生们纷纷答道:“窈窕淑女。”课文对“窈窕”的解释是文静美好的样子,其实还应该有曼妙的身材以及“淑女”倒映在水面上姣好的面容,纯纯的微笑……而从诗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捞取的意思),可以确定是在劳作,在捞取、洗濯一种可以食用的水草,美丽勤劳的女子形象一下子就闯进了青年男子的心里。“为什么不是别的形象?还可以是什么形象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一起归纳出:劳动的形象最美丽,更符合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或者说对于爱情与婚姻的价值取向。像西施,也不过是“浣纱女”出身,因了“天生丽质难自弃”,才有了“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的平步青云,也才引出了诗人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无限想象。
  我们接着讨论。“这一形象说明了什么?尤其是后来的故事,又让我们看到了男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认为“采荇菜女”(姑且这么称呼)衬托出了男子痴情的一面,是对健康与美的追求。这不仅仅是暗恋,对美,对美好事物的一种纯粹,乃至对美丽女子条件反射式的暗恋与喜爱,不过是“人皆有之”的天性罢了。对于这位“窈窕淑女”,男子没有热烈表白,更没有纠缠,而是日夜思念,“辗转反侧”,以致夜不能寐,使得主人公对那位女子“含蓄”的爱情中多了一份凄美,多了一份深情。
  三、想即想象,勾勒并构建诗中的含蓄美
  为了很好地诠释《蒹葭》的意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感受、揣摩诗中对于追求“伊人”的含蓄美,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开篇就展示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漫天的雪花、空旷的山谷、落寞的倩影,构成了一幅凄美的图画,“像音乐一样缥缈,像雪山一样沉静”,给人无限的遐想、落寞与怀恋。“我”与她擦肩而过,很“含蓄”地看着她,却并没有任何言语。一如《蒹葭》中的主人公,只是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然后化作行动,时而“溯洄从之”,时而“溯游从之”,却若即若离,撩人情愫。然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勾勒人物形象,描绘诗的情节,将这种对于爱情的“含蓄”写出来、读出来。
  四、展即拓展延伸,践行诗中的含蓄美
  对于《关雎》的格调,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揣浅陋,窃以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蒹葭》一诗。它们都写到了主人公对爱情追求不得的相思之苦,可谓“含情脉脉”;同时,又不囿于难于自拔的忧伤哀吟,谓之“哀而不伤”。可班上发生的几起早恋事件,却使我“哀而又傷”。她们正是缺乏这样一种“含蓄美”,以致误人误己。于是,我以这堂课为契机,“借题发挥”引导大家从诗中去感受全新的力量,转而“含情脉脉”地对待散发着墨香的书本,去收获与学习的“爱情”。◆(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古竹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邓 钰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在教学中,笔者力图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相互渗透,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科问题。  一、精心设计教学,巧妙导入课堂  新课标强调
期刊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应试倾向依然比较严重,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教语文,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从而主动去学习语文。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思维特点展开活动设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出词语中的童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童趣  目前小学语文应试倾向依然比较严重,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塑造一代体魄强健、知识渊博的创新人才,是摆在义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何况体育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当然对中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本论文主要以南昌市为例,调查、研究中学体育教师科研方面的状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 科研 现
期刊
毫无疑问,现代科技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图片、音频、视频,甚至网络让语文课堂变得活泼起来,更好地吸引了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不亦乐乎地将每篇课文做成声色俱全的课件,孩子们倒也欣赏得津津有味。可时间一长我发现,很多时候,低年级的孩子们只是沉溺于语文课堂上优美的图画和动听的曲子,课文本身反而成了课堂的点缀,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对于课文的记忆仅仅只有一些机械的生字词。如果用这些去替代
期刊
留守儿童是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而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等亲属身边照顾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毅力和能力发展现状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差距明显,留守儿童成了毅力缺乏、能力低下的代名词。“情”“法”失调是毅力缺乏、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而坚持不懈和实践锻炼是培养毅力、提升能力的最佳选择。  一、毅力缺乏、能力低下成为留守儿童的代名词  1.草草了事的做事原则  如果深入留守儿童中间,你就会发现
期刊
一、认识基本句式  在看图拼音识字的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丰富的插图,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进行句的启蒙训练。开始教学时,并不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完整句,教师只要抓住最基本的句式反复进行训练,如在教学拼音“b”时,教师指插图问:“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学生答:“听广播。”教师马上反问:“谁在听广播?”“小女孩在听广播。”教师强调“听广播”,别人会不明白谁在听广播,只有回答“小女孩在听广播”才是一句完整的话。
期刊
进入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中年级的句段向篇章过渡。而习作教学,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拓展视野,将学生关注的视角逐步向文本结构与篇章的构思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习作就完全停留于高处不胜寒的整体轮廓,而将深入文本表达细节的遣词造句、具体描写抛之脑后。因此,高年级教师就要处理好细节表达与整体构思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习作既有内容具体的饱和度,又有结构紧凑的张力感。因此本文提出:要深入细节,指导观察;由
期刊
电子白板走进课堂已有一段时间,由于白板的普及和相关技术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已掌握了白板的特性和若干使用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电子白板来实现人机互动,实现与课堂的无缝衔接。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技术作为补充,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过程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周期”的教学片断,试对电子白板的优势做简单的分析。  一、突出互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电子白板具有良
期刊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用Project(综合语言实践项目)来替代原先教材中的Review and Check(复习单元)。它立足于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环环相扣的几项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合作,综合运用前几单元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巩固所学语言,发展语用能力。笔者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Project单元教学。  一、导趣,让Project单元
期刊
习惯是一个人性格的具体体现,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时也影响他人。在这方面,特别是人民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是塑造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工程师,其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它不仅体现教师自身品德修养,同样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一天,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一位学生家长,他给了我一支香烟,我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