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筑梦·铸人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fu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是省级贫困乡,但在这里,连续20多年无一人因贫困而辍学,相反,还走出了全国师德标兵、省市优秀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生上百人。当地的百姓都说,这得益于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
  2020年9月,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揭晓,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创始人之一、终身名誉理事长李维正榜上有名。现年91岁的他是这次入选者中年龄最大、唯一没有到场领奖的获奖者。颁奖晚会现场,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中,李维正的儿子李明利代替父亲,接过了这座沉甸甸的奖杯。
  得知李维正老人身体欠佳,记者前往他家中探访。如今的李维正,年事已高,语言能力略有退步,但思路仍然清晰。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老人说:“我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和大家一起为家乡人民做点事,荣誉是属于集体的。”
    一滴露水一蔸草 一片叶子一份荫
  1929年,李维正出生在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的一个贫困家庭。20岁那年,他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部队担任宣传员、政治文化教员。4年后,他复员被组织安排担任教师,先后在萍乡湘东、麻山、长平等地的学校担任校长。
  因为出生在农家,依靠组织培养成长的李维正,深知山区要脱贫,希望在教育。每当看到有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他总是竭尽全力帮助他们。
  “你好好学习,不要担心学费。老师来帮你解决。”这是李维正数年前对学生瞿某说过的一句话。5岁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的瞿某寄居在姑父家,李维正得知情况后为他筹集了小学到大学的费用,瞿某参加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托人给基金会捐款。
  大塘村曾氏姐弟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亡,母親被烧成重伤,姐弟俩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过日子,生活极端贫困。李维正当时正资助着5个孩子,但他仍每年资助曾家,连续8年未间断。
  1967年在狮岭小学任教时,李维正为班上三分之一的困难家庭学生交过学费;见有些孩子冬天赤脚,他为学生买鞋防寒;有的孩子吃不上午饭,他买好饭菜票送到学生手中。一年下来,他的工资所剩无几。1984年,李维正给正在读大三、生活维艰的学生寄去1000元,并鼓励他坚持下去。学业有成后,该学生效仿老师,先后资助了十余名贫困学子。
  当记者问李维正一共资助了多少人时,他说:“帮助别人,我没有想那么多,不会去惦记什么,只希望他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众人拾柴火焰高
  离休后的李维正依然关注教育。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农民经济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还很不宽裕。当看到一些因为缺钱而辍学的孩子时,他感到很痛惜,开始思考如何去扶助更多的人。“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李维正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1991年3月,李维正、李怡章等几名老教师发起创办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在理事大会上,李维正被选举为基金会第一届理事长。
  基金会的名头是挂起来了,但钱从哪里来呢?李维正和另外四名发起人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出了一部分启动资金,又分头去找亲友“化缘”。为了跟别人拉近距离,早已戒了烟的他在口袋里仍会揣着一包好烟,见人就递一支。
  基金会创办之初,没有工作人员,李维正他们一个个地邀集;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带上旧提包和同仁们一起借助教育组一张旧办公桌和一部旧电话;没有钱,他自己掏钱买车票。白天,李维正和同仁顶烈日冒寒风挨家挨户募集捐款,5元、10元、100元……晚上他就起草章程传书海内外。基金会的档案中至今还保存着100余封他写给海内外爱心人士信件的底稿。基金会现任理事长陈碧清说,基金会刚成立的时候,有很多困难,但李维正校长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李维正的倡议得到了长平社会人士和长平籍海内外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基金会成立第一年,就募集到捐款5万元,为44名学生和教师发放了奖学奖教金。
  在李维正等人的奔忙之下,基金会不断发展壮大。为了确保基金会的纯洁性,李维正和他的同仁们一道制定了严谨的章程和规范的奖励制度,且约法三章。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报一分钱发票,不图个人回报,这个“三不”原则,至今仍是基金会章程中雷打不动的条款。
  在他的带动下,近5000人加入了捐资助学队伍,社会爱心人士与长平乡的贫困生、孤儿结对40多对。“当初成立基金会,是我们几个老党员共同的心愿。这个组织能够发展壮大、走到今天,全靠这么多爱心人士的善举。”李维正说他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这些年来,他除了个人捐款,还带领爱人、儿女为基金会捐款。李维正和基金会资助过的不少学子,以他为榜样,主动接下爱心接力棒,走上了这条爱心之路。长平乡石溪学校教师钟检说:“是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资助了我,让我顺利地读完了萍师,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将尽力关爱我的学生,为长平教育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
  1998年下半年,体弱多病的李维正辞去了理事长职务,担任名誉理事长,但他仍为募集捐款四处奔波。2013年8月,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促进会)经江西省民政厅批准升格为“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2018年4月,更名为“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
    毕生节俭,只为“一掷千金”
  李维正的家中有很多老旧物品,餐桌是祖辈留下的一张老式八仙桌,卧室里是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花板床,一把菜刀用了36年,最值钱的是一部儿子换下来的彩电和学生为他装的一台空调。不了解内情的人走到他家一看,都认为这是一户无可非议的“低保户”。李维正把工资大多捐了出去,全家就靠着其爱人的工资生活,省吃俭用。2012年他因病住进儿子家,儿子陪伴他洗澡时,见他内衣破旧不堪,责怪道:“你们真不会过日子。”李维正却不以为然:“穿得暖,吃得饱,这样挺好的。”
  当年还在领导岗位上的他一次次地把教师按比例调资机会让给那些单职工教师。他说,我们夫妇都有工作,虽然有三个子女,但比起他们来,我还过得去。这个1985年就是行政19级的离休干部,如今仍然是一天两餐粗茶饭,布衣旧衫常相伴。对自己异常抠门的他,对助学却“一掷千金”。
  2019年9月,李维正被评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江西仅有两人入选。同年12月,中央文明办发布“中国好人榜”,李维正被评为“助人为乐好人”。
  采访结束时,老人拄着拐杖走到门口,向记者挥手告别。虽然步履已有些蹒跚,但他的眼神坚定淡然。从军人到教师,从讲课到筹资,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耄耋老人,李维正把关心教育当作了毕生事业。
  近30年过去了,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从最初不到3万元资产,发展到现在每年固定收入达50万元,资助人数达5000余人。李维正和他的同仁们创造了长平乡的慈善奇迹,这份沉甸甸的爱心善举,点亮了山乡孩子的未来。◆
其他文献
章贡区是赣州市的中心城区,是2014年江西省第一批通过“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国家认定的县级单位。  近年来,章贡区吹响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号角,在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以专递课堂建设为抓手,以中心主城区学校为龙头,辐射全区4个乡镇的学校,专递课堂教学应用覆盖乡村学校,实现了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向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转变、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
期刊
万安,自南唐保大元年(943年)设镇开始,宋熙宁四年(1071年)改镇设县,至今已逾千年。千年风雨滋养了这座赣南小城,这里山清水秀,层峦耸翠,吸引无数文人骚客留下千古绝唱;这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由宋至清,有进士132人、举人470余名;这里汲古之精华,展今之新彩,民间艺术在这片沃土上蓬勃生长,民俗文化在山水间绽放异彩。  万安,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母亲河赣江越过重山关锁通江达海。大山与激流哺育了
期刊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越来越多的家长热切希望孩子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是加快基础教育均衡化、优质化进程,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各级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的责任。根据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需要,2016年4月,南昌市教育局在前期组建40个城区义务教育集团化联盟、名校大学区、协作学区的基础上,根据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组建6个教育集团。这是
期刊
风来花自舞,督导又逢春。《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在抚州市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和热议,抚州督导人秉承“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韧执着,无私奉献,严谨笃行,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积极谋划新时代教育督导工作。  一、认真深刻领会:找准合适“牙床”  《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结
期刊
“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屏幕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  “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  “开心!”……  位于弋阳县最边远山区的中畈乡郑家教学点的课堂上充满欢笑声。这是汪老师通过城域网,利用专递课堂上课的情景。  弋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的家乡。近年来,弋阳县教育系统大力弘扬方志敏精神,以信息化为抓手,大力推进教育
期刊
近几年,吉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外出招商引资,总爱带上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吉安职院”)党委书记欧阳亮。  这源自一个小故事:深圳市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老总带队来吉安市考察投资建厂,在明确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后,依旧没下定决心。市主要领导随即带考察团一行到吉安职院走了一圈。  感受到学校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人才支撑,合作就此促成。企业老总在离校时还不忘拜托欧阳亮说:“我们在这里办厂就靠你们了。
期刊
明年春季,上饶弋阳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弋阳中专)第一届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  “本想趁着最后一个学期,让他们考个大专文凭,没想到用人单位不干了,都希望尽快到岗!美的厨卫的人说‘只要是你们学校的学生,我们就给大学生待遇’。九牧、海鸥卫浴等其他实习单位一听也急了,纷纷承诺‘弋阳中专的毕业生等同大学生待遇’,并出台‘单位出钱提升文凭’等政策。”可毕业生就那么多,该校校长唐予松一时又喜又忧。  让唐予松
期刊
2020年9月7日,共青城市泽泉乡观长教学点教师袁清山从乡村学校走上了“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主席台。当他从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施小琳手中接过奖杯和荣誉证书时,聚光灯照在他朴实又兴奋的脸上。他的获奖感言质朴而真诚:“只有将无私的爱和无限的责任奉献给学生,才不辜负‘教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字眼。”这是从教44年的袁清山老师的人生写照。默默奉献山村教育近半个世纪,培养了三代人走出大山,袁清山
期刊
“六十年耕耘,只为做好一件事;六十岁出发,夸父逐日新征程。不辞辛劳辅后学,大江南北留芬芳。提琴奏曲,都说夕阳无限好;老骥伏枥,又赞皓月更迷人。”这是2020年9月7日,江西省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获奖者——南昌三中退休教师黄恕伯的颁奖词。  60年,人生一甲子;80年,风雨人生路。在第36个教师节当天上午,记者如约在南昌三中见到了黄恕伯老师。“退休后,在江西的活动少了,在全国的
期刊
秋日,东华理工大学抚州校区,94岁的宋金如老教授按时走出家门,沿着太谷路走向她的“稀有散装实验室”。路旁的大樟树高耸入云,那是当年学校从山西搬迁至江西建校时栽种的。  “我们从太行走来,扎根在红土地上,伴随着核工业前进的步伐,在艰辛中奋斗成长;我们投身国防军工现代化建设,在创业中铸就辉煌……”校歌勾勒出了该校的不凡出身。从1956年创办的太谷地质学校,到20世纪60年代因“追逐”铀矿迁至抚州,再到
期刊